分享

人才选拔、教学、考核升迁,清朝培养一个御医有多难

 jimyjackson 2023-11-16 发布于上海

近几年来,清宫剧一直在国内的影视荧幕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剧中各色人物的爱恨情仇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随着清宫剧的日益发展,人们将目光从各宫的嫔妃上转移开来,聚焦在清宫中的一个个其他形形色色的小人物身上。

御医、太医院也成了人们关注的对象。

除了关注御医在推动情节发展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之外,

人们也将清朝的御医与现在的医生放在一起稍做比较,想要一窥医生历史发展的历程。而后人们便发现,几百年来,即是改朝换代,医学生的命运依旧是那么“坎坷”,医学生的求学之路竟然自古以来就如此坎坷!

从人才选拔,到教学,而后考核升迁,每一步都充满荆棘坎坷。在清朝,培养一个御医到底有多难?

一、人才选拔——初出茅庐

清朝御医所属的部门是太医院,而太医院隶属于礼部。《大清会典》曰:“国初,太医院属礼部,职专珍视疾病、合药饵之事。”既然太医院隶属于礼部,那么御医的选拔也多少与一般的官员选拔有所类似,甚至更胜一筹。准备参加入学考试御医选拔自然是有考试这一个环节的,但是在考试之前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报名参加的。就拿现在的任何一个考试制度来说,都不是完全社会开放式的。能参加入学考试必须满足以下的几个要素:首先,考生能够找到同乡的官员,并且需要提供责任保证书。除此之外,还要分汉人和满人,各自有各自的其他的需求。旗人则需要找到所在旗的佐领能够出具图结,汉人必须由六品以上的同乡官员进行保荐。其次,考生必须要有太医院中的一名医官出结具作保,这一点有点像出国留学需要获得国外专家的推荐信。再而,太医院首领管要挨个核实考生的医学水平,是否确实粗通医术,不仅如此,还要通晓京语。既要过专业的门槛,还要过语言的门槛,主要是对考生的基本能力和报考资格进行初步的审查。这些还只是考试前所需要做的准备,就可见想要成为御医的道路真的是十分坎坷!通过以上的几个措施,就为办学方提供了一定的保障,首先有一定地位的官员保荐,又有内部的医官的审核,还会面对面地交流,可谓是全方面保障参加考试人员的纯正度,同时也增加了培养御医的难度。严格的考场秩序中国作为创造考试制度的国家,自从隋唐以来,考试制度愈发地发展完善。到了清朝,考试制度已经到了十分严格的程度,除了考场的严格布置,考官的布置,还有批改上的限制的的确确做到了滴水不漏,全面地防止了作弊等行为的出现。《大公报》记载光绪三十一年的一次入学考试之严格,“是日搜检甚严,以故考生不知题之出处,闻三日内即可出榜,考取者再行定期覆试云”。文中描述了考试搜查的严格程度,还有题目出的十分怪异刁钻,以致于考生不知道考题的出处。可见自古以来,出题者便想着花样考察考生,以期望能筛选在出真正的可用之才。成功考上≠官职到手当考生得知自己考上了太医院之后,可别开心的太早!这还远远没有到可以开心愉悦的时候。通过了考试之后的第一关,便是要去参加太医院的复试。这需要太医院的堂官进行面试,只有面试合格的考生,才能称作是候补医生,才有资格随时听候入院肄业。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在古代选官制度中,考生即是进入了三甲,假如没有官位空缺,是需要一直等待到有官位空缺才能入官谋职的。太医院中也是如此,如果没有职位空缺,是不能有新添的人员进去的。这便出现了“熬官职”的现象,有些官员可以担任一个职位一直到自己死去。对于那些年轻人,何时是出头之日,尚未可知!

二、在太医院,如何教学才能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御医呢?

初级筛选出的医学生,他们有的只是基本的、粗略的医学知识,如果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备选御医,则需要进入太医院进行进一步深入的学习,才能更加全面地掌握医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皇室宗亲。清初,太医院设有一个教育部门,叫做教习厅。里面一般会在太医院内选择精通医理、品学兼优的医官进行教习,担任教育年轻医学生的任务。教习也有两种,一种是在东药房教授太监医学的人,称他们为内教习;除此之外,在太医院衙署教授医官子弟等肄业生的人,称他们是外教习。后来教习厅被撤。过了四十余年,又重新设置了医学馆。在其中,医官们教授《黄帝内经》《脉决》《本草纲目》等经典的医学著作,这一个教学情况一直延续到光绪年间。光绪年间,太医院内设医学堂,只设置三名教习,用来教育学生。其中教学的内容也有所扩增。以教授中医学为主(当时西医已经有所传播),课程设置有:内经、难经、本草、经书、大字、注楷,共六门。后来教学的内容又不断地完善发展。太医院设置的教学部门,不仅仅是想要培养出一个精通医学的御医,还要一个德才兼备、品学兼优、品德高尚的御医,所以在德才上的教育一样也不少。这就给要成为御医的种子选手们很多压力,他们不仅仅需要背诵熟知厚厚一大叠的医书,还需要学习德理,以高标准要求自己。除此之外,医学生的学习内容,就是学习的医学知识的难度大家也一直以来有所耳闻。在清朝更是如此。光是上面列出的任何一本书,其中的内容含量十分巨大,而且诸多疑难杂症、奇闻怪状,也都是需要理解记忆的。现在的医学生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是有着科学依据支撑的,在一些地方是有迹可循,是有规律可循的。而在古代,古书上记载的一些医学知识,许多都是前人的一两次意外的收获,许多根本就没有规律可循,这对于古代医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被录取的学生进入太医院后,最后还是要参加考试。资格考试是肄业生在太医院学习期间参加的考试。据《太医院志》记载,太医院定制每年分四季考试署内医员,考试内容主要是“《内经》《难经》《脉经》《本草经》及各科要紧方书内出题作论、分别等第。每届三年,由礼部堂官来院考试,取中者曰医士、不取者仍照常肄业、以待再考”。

三、慢慢考核升迁之路别看成为御医如此辛苦,在正式成为御医之后,也并不是十分舒坦。

历年实际太医院的在职人数在67到84人之间,可见任职的官员是十分有限的,而且大多数的官员官职都不会有变化,那么其中调整的余地就更小了。根据《大清缙绅全书》钦定吏部则例官阶品级,太医院的职官品级从清初到光绪初,大体保持不变。光绪元年至光绪二十一年,太医院院使正五品、院判正八品、御医正七品、吏目正九品。其后又进行了几次调整,但是不论怎么调整,太医院总体的官阶都是不太高的。这无疑于雪上加霜。并且任职之后,也有定期和不定期的考试,不合格的医官将面临降职的风险。升秩考试太医院的升秩考试,也就是会考,每六年举行一次,由太医院会同礼部考试署内太医和肄业生员,根据考试成绩分别等第、以定去留。据《太医院志》记载:“除御医毋庸考试外,所有吏目以下各员生均一律会考。备卷、受卷均由收掌官批阅、由教习评定等第。凡考取一等、二等者,如无处分事故,按名挨次拟补;三等者,照旧供职、暂停升转;四等者,罚停会考一次;不列等者,革职留院效力,下届仍准入考”。也就是说,只有考取一等和二等的医官,才有资格升迁或者是保留原有的职位,其余的都要面临降职革职的风险。太医院八品吏目及以下各官的升迁,都也依据升秩考试成绩来衡量。评优考试升秩考试之外,太医院还有另一种考核方式,便是京察。京察每年举行一次,每次在京察的时期,太医院堂官将对署内御医、吏目甄别等第,继而保送四名一等医官,册送礼部。京察属于太医的评优考试,类似于现在的评选“先进员工”,京察为太医评定等级,一般不以京察结果为太医加官授职。其他考试光绪朝太医院,除每年春秋两次的资格考试、六年一次的升秩考试以及评优考试三种定期考核选拔方式外,还有不定期的命题考试和咨调选任。其中便有一种,命题考试,如光绪十八年,皇太后皇上偷旨太医院二堂宪举行命题考试,选拔聂鸿钧等八名文理通顺、医学优长者,入值内廷,分班轮值。可见即使成为御医,也有现在医院医生所有的不定期和定期考试。即使在位为官,其压力也不小,也需要时时学习复习医学知识,不仅仅是为了谋取更好的职位,更多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皇室,服务于患者。这与现在医者不停学习的初衷是一致的,便是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参考资料:《大清会典》《太医院志》《大清缙绅全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