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本质上是经济的赛跑

 子玉史院 2023-11-16 发布于陕西
 / 子

经济永远是战争的强大支撑,战争的深度、广度以及最后的结果都和经济的输血功能是深度绑定,谁能够在经济上跑赢,那么大概率会赢得最终的比赛。

秦国能够迅速反超关东六国并持续性对六国进行蚕食,本质上就是,关中强大的造血功能。长平之战,秦赵在军事上处于均势、对峙的情况下,后勤就成了双方胜败的决定性因素,最终,赵国在粮草不支的情况下急于求战,被秦国打败。

长平之战,秦赵两国拼的其实就是综合实力

刘邦的胜利也是经济的支撑,利用巴蜀汉中的物资积累刘邦成功还定三秦,凭借关中的经济优势,刘邦硬是在荥阳前线耗光了项羽的本钱,并在垓下一举歼灭项羽。

人们总是假设项羽过乌江之后还有机会,但从来就没有算过项羽口袋里还有多少钱,项羽西楚国的体量和刘邦的关中根本就不是一个层级,再加上军事的惨败,项羽即使回去了也最终难逃一死,还不如以自刎的方式维护最后一丝体面。

同样,刘邦后来能够剪灭英布、韩王信、陈豨等诸侯也是凭借关中经济的强大支撑。关中本来就是天府之国,再加上萧何的科学经营,其持续、高质量的经济产出才是刘邦制胜的关键。

从这个角度来看,从楚怀王派刘邦入关灭秦的那一刻起,刘邦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当历史切换到东汉末年的乱局时,曹操看着群雄逐鹿的场面一眼就击穿了本质:诸侯表面上是军事的比拼,但本质上还是经济实力的较量:“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

而事实又是,当时的官府连一年的物资储蓄都拿不出来,根本没有支撑扩张战略的物资基础。

官渡之战,如果袁绍采用沮授、田丰的建议和曹操打持久战,用时间和物资来消耗曹操,那么,曹操将很难破局。

官渡之战曹操属于险胜

图源/剧照

所以,从196年拿到汉献帝这张牌之后曹操就在许县招募流民,进行屯田,当年就得到谷物百万斛。取得成功之后,曹操又在各州郡进行推广,大力发展屯田。

这是曹操从历史中寻找到的答案,是从秦国兼并天下、汉武帝经营西域的成功案例中总结的方法论。

曹魏不仅招募流民发展“民屯”,还在战争前线进行“军屯”,最著名的就是,邓艾在淮河两岸搞的屯田。在邓艾的努力下,曹魏不仅在淮河前线维持着五万人的常备军,在自给自足的同时还开垦土地达两三万顷积累了大量的粮食,给战争做了足够的积累。

当时,曹魏设置的典农中郎将是和郡太守同级别的官员,官员的考核标准也要看其在农业方面的作为,将屯田事业视为一切工作的重心。在时间的作用下,曹魏积累了大量的粮食物资。

当然,曹魏屯田事业的发展也和其对于先进农业技术的大力推广有关。

同时,曹操还以法家思想开道,大力打击豪强势力,以保证朝廷能够控制绝对数量的土地以发展屯田。

在强大经济实力的加持下,曹操是南征北战,将群雄割据的乱局最终维持在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格局。怎么说呢,有些诸侯其实并不是被曹操打败的,在没有足够物资储备的情况下其内部就已经自行崩溃。

所以说,军事只是表面上的竞争,经济才是筛选参赛选手的主要“参数”

赤壁之战后,曹操为什么暂时停止了南下的动作,就是因为,曹操发现,以中原的经济体量还不足以操盘统一天下的大事,南北在经济领域事实上还处于均势。

回去之后,曹操就将精力放在了发展经济、内政建设这两条赛道上,继续积蓄力量,同时进一步消化关陇等边地。

怎么说呢,曹魏虽然领土最大,但经济的核心产区只集中于兖、豫、司、冀四州,相当于曹魏的腹心,而荆、扬、青、徐、幽、并、雍、凉等州不仅产出有限,还同时要供养大量的军队,加上东汉末年北方经济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人口也是腰斩式锐减,所以,经济的恢复还需要一个长期的爬坡过程。

兖、豫、司、冀是曹魏经济的核心

图源/网络

这就是曹操不能在生前统一天下的原因之一,经济不能跟上军事的节奏。所以,曹操、曹丕父子在与吴蜀军事竞争的同时都在大打经济这张牌。同时,节流也是曹魏一直奉行的国策,曹操就曾因为曹植的媳妇衣着华丽而将其处死。

当魏明帝曹睿大造宫室时,蒋济马上就上书说:“如今,人口和经济还未恢复,蜀汉和东吴二贼还未灭,陛下您还不是享受的时候呀。”

蒋济的依据是,当时曹魏的人口总数还不及汉朝强盛时期的一个大郡。据统计,汉桓帝永寿三年(157)汉朝的人口数是56486856人,曹魏灭蜀汉的263年,魏国的人口数是4432881人,即使加上蜀汉的94万人和东吴的230万人也不能和东汉的巅峰时期相比。

可见,曹魏虽然经过多年的屯田,经济和人口只是稍微恢复元气而已,再加上常年用兵,底子依然还很弱。

所以,重视农业、体恤民力、恢复经济发展依然是当时曹魏朝野的共识

当曹睿准备任命镇北将军吕昭为冀州牧时,杜恕马上就站出来反对,理由是:“冀州人口最多,是农业发展的重地、朝廷府库积蓄的重要来源,应该由专业的民政管理人员出任冀州牧。”

杜充的意思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在冀州打破军政合一的传统,不要让冀州的地方官兼任军事。

还是为经济发展考虑。

后来,西晋的杨祜在主政荆州时也深刻意识到,军事博弈只是术的层面,真正决定最后胜利的还是经济实力。所以,杨祜在任内是大力发展屯田,四年后,其军中的余粮已经足够支撑全军十年的用度。

可见,曹魏对于经济发展的路线永远都是:大力开源;尽量节流

当然,蜀汉和东吴也认识到经济才是绝对的支撑,所以,也是想尽一切办法发展经济。

诸葛亮在北伐之前为什么先要平定南中,一是为了后方的稳定,更是想用南中的资源来为战争服务:用南中地区的赋税、耕牛、战马、金银、盐铁来为北伐战争输血

同时,南中地区也是蜀汉兵源的重要来源地,蜀汉的一支山地部队就是由南中的少数民族组建的。

南中于蜀汉的作用就是:军资所出,国以富饶

和曹魏一样,蜀汉也在汉中进行屯垦,积累粮食物资。

但由于蜀汉的体量实在太小,可发挥空间非常有限,所以,蜀汉就不得不以外交和战争的形式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也就是,诸葛亮通过不断的北伐将蜀汉打造为战时体制,以攻为守来延长蜀汉的生命

史书记载:“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

经济实力不足是束缚诸葛亮发挥的最大原因,蜀汉之亡,本质上还是因为盘子太小,没有足够的物资积累。

粮草物资是对诸葛亮最大的束缚

图源/剧照

东吴在打造长江防线的同时也在大力发展经济,其在长江防线各军镇发展屯田就是为长久的战争做积累。东吴当时重要的屯田地有西陵、江陵、浔阳等地。

由于军镇和屯田的带动,长江沿线许多城市也跟着发展了起来。

但南方毕竟开发的比较晚,加上东吴内部存在大量的山越,江东政权直接掌握的土地实际上很有限。同时,孙权为了支撑自己的霸业还要将土地分配给那些典兵的将军们,比如,孙权曾经分给韩当部兵2000人,马50匹,赐给吕蒙家免收赋税的土地50顷,这就更束缚了江东经济的发展。

所以,南方经济还是不能和北方相比。陆抗在主政荆州期间就深有感触,东吴仅有的军事物资都消耗在了御敌和应对山越这两件事上,长江防线只是表面坚固,实际上一戳就婆,原因就是没有强大的物资支撑,陆抗坚信,只要给他八万人的军队,并配备足够的补给,那么即使北方有韩信、白起这样的人物也无济于事。

按照这个理论,赵国当时要是有足够的粮食也有足够的底气战胜秦军。

对面的杨祜当然也明白,所以才会大力发展经济,以打经济战开局,然后再用军事进行收尾。

以前北方没恢复元气之前,曹魏是惧怕孙刘联盟和东吴与辽东的联盟,但当中原的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之后,就已经不惧怕另外几方的联合,有足够的实力来操盘统一这件事。

也就是说,三国之间的对峙是因为经济的均势,而北方能够发动统一之战又是因为其在经济领域已经是强势碾压孙刘的节奏,经济的均势一旦打破,后方一定是军事的雨点式输出。

所以,三国之间的竞争本质上还是经济的赛跑,军事只是经济在战场上的具体检验手段而已。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和“在看”。谢谢!
/
推荐阅读:
董卓的困局,和能力无关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