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雀》教学小记

 7ez45efr 2023-11-16 发布于浙江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所以课文教学要为习作服务。如何写清楚正好是本次的重要目标。

本课教学思考参考何捷老师的讲解。

1.概括起因经过结果

那在《麻雀》这篇课文中,屠格涅夫是怎么把这一件事写清楚呢?——方法:还原现场。根据文字想一想,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第一件事,小麻雀从树上落下来;第二件事,猎狗发现了它,想要吃掉它。第三件事,老麻雀挡在了小麻雀前面,保护自己的幼儿,第四件事,猎人带回了猎狗。

这篇课文的几个主角非常好找,同学们找出来之后,我就把它们写在了黑板上,当“猎狗、老麻雀、小麻雀”形成一个三角图示之后,课文的脉络就清楚了,起来回答的同学也能够用“吃掉、拯救、吓退”来概括。然后,我请了三位同学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有了图示的帮助,同学们在讲故事的时候更加轻松了。概括主要内容一直是同学们的一个难点,如何把长文章缩短,我们就可以用提炼关键词加图示的形式。

2.从看到到写出来,作者怎么做?

思考:作者在写作时心里并不是有序的,他心里有一个整体的画面的,那个画面中一切的东西都夹杂在一起,比如:小麻雀挣扎,老麻雀挓挲着羽毛,猎狗龇牙咧嘴,然后他把猎狗带走,这一切一切都是同步在一个画面中堆积在一起的。

在写到写出来之间,作者究竟做了什么?做了一个树状的梳理。树的主干: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发生的,顺序是什么。枝叶:当时林林总总的事件发生时的细节。如挓挲翅膀、小麻雀的瑟瑟发抖、猎狗露出锋利的牙齿、老麻雀的呼救、猎狗去嗅了嗅这个麻雀,准备吃掉它、猎狗张开大嘴、风猛烈的吹……

这样一来,屠格涅夫在这个主干上面。按照自己的顺序,按照自己的回忆,悬挂上一个又一个的细节。当他挂清楚之后,他在稍微的排一排序,我们就发现他已经理清自己的思路了。

当我们亲身经历很多事情的时候,我们凡人俗人我们写不出来,因为你心里一团乱麻,讲不清楚,那这个时候作家和我们的差别是什么?他也是看到了一团乱麻,但是他会先捋一捋,他先想一想大致的顺序,这个顺序一捋出来,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细节就出来了。

即便这里看、听、想穿插交织在一起,但是我们读起来也感觉非常清楚。

3.从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

从这篇课文中,我们能和作者屠格涅夫学到些什么呢?

1.写前要整理自己的思想。任何一个创作都很谨慎,思索清楚后再写,不能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2.敏感。写作的人一定要敏感,敏感地收集信息。第一,开眼:到任何一处,让眼睛打开。第二步,开心:眼睛一看到就要反思。第三步,谛听:耳朵要开放。

比如:“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这句话的教学,不能停留在修辞手法上,比喻不是重要的。

何捷老师举例: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麻雀落地是悄然无声的。但是作家却写麻雀落地像石头一样,为什么作者会听到这样的响声呢?

可见当时老麻雀落地的时候非常的着急,特别的用力往下跳,甚至连展开翅膀的时间都不要,直接跳下来了;老麻雀可能在想:你要是吃的话,你就吃我吧。这个叫做千钧一发,所以它会发出巨响。

那为什么这个声音在屠格涅夫心里听出来像石头呢?因为这就是砸在屠格涅夫心头的一块石头,因为图格涅夫感受到这份爱了,这是自然的声音,也是图格涅涅夫心中听到的声音。

4.传递主题

思考:这只猎狗是谁的狗?麻雀是谁的呢?

按道理,作为一个猎人,自己的猎狗给自己立下了汗马功劳,猎狗捡到一只麻雀吃来塞塞牙缝,你说猎人会阻止吗?一般人不会。文中写“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其实最后救小麻雀的人是作者。他写这样一篇文章,他要弘扬父母之爱,护犊之爱

作为一个作家,一个文学家,他经常的想要寻找一个表现父母之爱,表现舐犊之情的案例,但是可遇而不可求,偶然间他发现了这么一个案例就出现在这里,于是他立刻拉着自己的猎狗回家,好好写作,把这个东西写下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