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B面建筑史

 泥泥泥工 2023-11-16 发布于广东

年关将至,忙碌的一年即将过去,终于有时间将2018年中的小讲座整理一下。感谢中央美术学院王子耕老师的邀请,使我有幸能在他的建筑评论课上分享纸上建筑IPA运营三年来的一些体会。以下是整理的图文版,在此祝大家新年快乐!

自我介绍一下,我从小在兰州长大,本科和研究生分别在重庆和上海,工作又来到了北京。一开始便参与到一个有趣的城市更新项目,位于东城区隆福寺片区。

除了实际项目的工作内容,工作室还经常组织读书会,分享大家的所思所学。

我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看到了一个名为SOCKS的网站,这里分享了很多有趣的建筑案例。

SOCKS是由两位意大利建筑师在法国成立的工作室Microcities发起的研究项目,其实也相当于他们的读书会,把平时的学习内容放在这里,与他们的设计实践相辅相成。

我觉得这挺有意思,于是注册了一个公众号,也希望把平时看的东西放在这里,督促自己学习的同时,还能和大家分享。

取名叫纸上建筑,是因为建筑师的工作性质,绝大部分的工作内容都无法实现,只能停留在纸上。现在市面上的建筑媒体都更关注建成作品,然而许多富有智慧的想法都蕴含在没有实现的纸上建筑中。

比如,这个2012年西泽立卫的富弘美术馆竞赛方案,当时没有中标,中标方案来自一个叫做aat的事务所。

有意思的是,aat的方案与SANAA最著名的金泽美术馆如出一辙,只是方里套圆,还是圆里套方。SANAA和aat都出身伊东丰雄事务所,因此对于形式的操作也都一样。西泽立卫的这个方案也没有浪费,2008年又在别的项目中实现了这个想法。

还有一个例子,库哈斯在《癫狂的纽约》中提到了这个案例,用来说明建筑在垂直方向上的叠加,地面不断复制,每一层上都有不同风格的住宅。

库哈斯用了这张图,但是他的设计并没有这样做。而另一位美国建筑师怀恩斯则用了这个概念,详情请戳:“一样一样的”之二:房子放在架子上的房子

日本建筑师五十岚淳、葡萄牙建筑工作室fala、英国建筑事务所思锐也用到了类似的概念。

我的题目叫B面建筑史,这个概念来自音乐。唱片或磁带都会分AB面,A面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主打歌,而B面通常是被忽视的。只有了解两面,才能会更加全面。因此我在海报的简介中写道,

除了口号、宣言、标签所铸就的神话之外,建筑史还有另外一面。这里有圈子、有权力、有私心,建筑史也因此有血、有肉、有温度。或是忽略、或是回避,学校里未曾教授的,是B面建筑史。

以下会有四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从主流的A面建筑史学家开始,那就是最近刚获得了威尼斯双年展终身成就奖的弗兰姆普顿。在他有关建构文化的研究中,提到了一段密斯和约翰逊的往事:约翰逊受密斯草图的启发,于1949年设计了著名的玻璃宅,这要早于密斯的范斯沃斯住宅。

密斯看到玻璃宅后,生气地转身离开。他认为约翰逊只学到了皮毛,根本不懂现代建筑的结构。

但是,从另一面看来,约翰逊其实一直就不关心建构问题,他更关心的是古典问题。比如,约翰逊在玻璃宅旁边还做了一个小亭子,同样是关注有关柱子的古典问题。

约翰逊在一个访谈中就曾说道,

其实,约翰逊跟密斯谈论的是两件事。如果用建构来评价约翰逊,我觉得是不太公平的。约翰逊对于古典建筑的借用毫无禁忌,看到什么喜欢的东西都会拿来就用。他最有名的美国电报电话大厦,底层部分就用了巴奇礼拜堂的构图。

某次采访,库哈斯还提到约翰逊在1966年的一个城市设计,给当时还在读书的他以巨大的震撼。那是一个封闭的形式,外圈是板楼,用现代的单体建筑完成了一个古典的城市。

还有一个更夸张,约翰逊喜欢一位名叫芬斯特林的德国表现主义建筑师,他是现代主义时期有名的纸上建筑师,约翰逊更是直接照抄了他的设计。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对约翰逊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这本书:《约翰逊和他的恶作剧》,书中讲了很多他是如何将古代建筑运用到自己设计中的案例。

第二个故事发生于1972年,美国建筑圈全出现了两本书:《向拉斯维加斯学习》和《五位建筑师》,并由此引发了著名的“白灰之争”。

“白”就是白派,这很好理解,他们设计的建筑通常都是白色的。最初,以埃森曼为中心,他们在1964年成立了一个名为环境研究建筑师会议的组织,在一起讨论城市以及建筑的议题。

最终,当时知名度还不高的白派在两位大佬——柯林·罗和约翰逊——的帮助下,在纽约的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五位建筑师的展览,把他们推向了美国建筑的舞台中央。

而灰派则是相对的叫法,他们的建筑并不是灰色的。灰派的领袖是斯特恩,时任纽约建筑联盟的主席。

他很反对白派的设计,于是和其他四位小伙伴在杂志上搞了一个5V5的栏目,对白派展开了激烈的批判。

比如,斯特恩说道,

除了说小弟,还会说大佬。

论战没过几年,格雷夫斯便转向了后现代,埃森曼也和另一帮人去搞后现代了。这似乎宣告了灰派的胜利,以及白派的失败。但实际上,他们都是赢家。他们通过这场大论战,各自确立了明星建筑师的地位。后来,他们还是不断在公开场合讨论着一些问题。

美国作家沃尔夫在他的著作《从包豪斯到我们的房子》中曾说道,

并把他们称为“集合体派”,其实就是我们俗称的“圈子”。比如,这张1978年的照片,以约翰逊为中心的集合体派,还是这些人。约翰逊以其老资历,把握了纽约最著名博物馆的话语权。现代主义建筑能在美国以及世界范围内成为最普遍的共识,就是约翰逊和希契柯克于1932年在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策划的展览所促成的。

在这些人中,斯特恩应该是目前商业化最成功的。比如,他最近完成的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以及在其官网中可以看到大量位于中国的豪宅项目。

曾做过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的英国评论家萨迪奇在他的著作《权利与建筑》中,更是将“集合体派”讽刺为“飞行马戏团”。

比如这张海报上的图片,约翰逊九十大寿,摄于纽约的四季餐厅,这个餐厅就位于约翰逊和密斯设计的西格拉姆大厦。环绕在约翰逊周围的都是当今世界上最知名的建筑大师,包括库哈斯、矶崎新、哈迪德、盖里、迈耶、斯特恩等等。

约翰逊旁边和他平起平坐的女士可能有点陌生,她就是西格拉姆大厦甲方的女儿兰伯特,并且是密斯的学生,也是密斯最忠实的粉丝。兰伯特在加拿大复制了大量的密斯式建筑,并且成立了加拿大建筑中心(Canadian Centre for Architecture, CCA),她本人于2014年获得了威尼斯双年展的终身成就金狮奖,那一年的策展人正是库哈斯。

有一个人比较悲催,就是霍尔。每年二月份,普利兹克奖快要公布之前,就会有许多文章提到霍尔为何以及何时才能得奖。然而,霍尔在一个有关IAUS的访谈中曾说道,

所以,可能霍尔就没有进入这个“圈子”。甚至还有八卦说,霍尔得罪了普利兹克奖的甲方:凯悦基金会。

其实这种“圈子”在现代主义之初就存在,比如在欧洲以格罗皮乌斯为首的包豪斯,以及在美国以赖特为首的塔里埃森。

数学家,偶尔也做建筑研究的萨林加罗斯,更激烈的说道,

看到这个,你会疑问:就没有不是邪教的吗?他又补了一句,

第三个故事是格罗皮乌斯。

详情请戳:后包豪斯与纳粹,格罗皮乌斯的第三帝国时光

第四个故事是明轩。

详情请戳:“明轩”罗生门,陈从周还是潘谷西?

四个故事就是这些,最后这张图是纸上建筑每篇文章都会出现的头图,想表达的就是:

无论是古代代表民主的建筑,还是现代代表集权的建筑;

无论是天才建筑师的作品,还是自学成才建筑师的作品;

无论是古代东方的建筑,还是西方现代的建筑;

都有共通之处。

用一句话总结一下:

参考阅读

还记得亮马河畔的黑川纪章吗?

差点烂尾的彼得·埃森曼

迈耶传奇

城市建筑的另一种可能

约翰逊最喜欢的方案居然是给川普做的赌场

库哈斯的方盒子

昂格尔斯真是个自负的耿直Boy,心疼柯林·罗3秒钟

在他眼中,纽约就是一堆字母

库哈斯的荷兰学生却成为最纯正的日系小清新

当H&M、SANAA、OMA的竞赛刷屏时,这位型男的方案却更值得一看

一个建筑即一个岛即一个建筑

也许这是日本2017年最美的五个住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