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居易一首缩减版的《琵琶行》,仅有4句,却胜过千言万语

 古稀老人赵 2023-11-16 发布于北京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其诗歌地位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齐肩,是我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于公元772年出生于河南新郑。他自幼刻苦读书,16岁所作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让他一举成名,受到顾况等人的赏识。

贞元16年,白居易高中进士,并授秘书省校书郎,正式踏入仕途。在此后的十年时间里,他历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

白居易做官廉明公正,写了许多像《卖炭翁》一样讽刺贪官污吏的乐府诗,甚至还总爱写奏折指出皇帝的错误。

一开始皇帝还很高兴,觉得终于有人敢说真话了,但慢慢地,皇帝越来越讨厌这个说话不中听的老实人。

宰相武元衡被杀后,白居易奏请速抓凶手,许多官员就落井下石,说他越级奏事,皇帝也趁机将白居易连降四级,流放到了江州做司马。

正是在被贬江州司马期间,白居易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

《琵琶行》的小序中对所作时间、为何所作进行了明确的阐述: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白居易于元和十年的秋天与好友离别时,在江边偶遇一琵琶女。

在听完琵琶女的弹奏和了解其身世之后,联想到自己坎坷的仕途有感而发,白居易创作了这首共计616字叙事严谨、情节曲折、情感动人的《琵琶行》。

琵琶声中的“悲”、琵琶女身世之“悲”,与江州司马坎坷、不得志仕途的人生境遇相映衬,催化了诗人失去至亲且政治抱负无法得到实现的悲愤,引起了诗人强烈的情感共鸣。

毋庸置疑,《琵琶行》的艺术价值很高,至今也是中学语文课本的必背篇目,因为它的篇幅很长,记得自己当时背诵了好几天才背下来。

不过,白居易还写过一首缩减版的《琵琶行》,这首诗就很好背了,只有4句。但就凭这四句,就胜过了千言万语。且来欣赏白居易的这首《夜筝》:

夜筝

紫袖红弦明月中,

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

别有深情一万重。

这首诗是白居易与长庆年间在长安所作。

我们将《夜筝》与《琵琶行》对照来看,可见诗人用语的贴切:

“紫袖红弦明月中”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自弹自感暗低容”与“琵琶声停欲语迟”;

“弦凝指咽声停处”与“冰泉冷涩弦凝绝”;

“别有深情一万重”与“别有幽情暗恨生”,都有神通之处,一简一繁,各臻其妙。

诗中描写了音乐的感人力量,虽然只有短短的4句,但也给人丰富的联想。

首句,“紫袖”、“红弦”、“明月”是三组并列的意象,在色彩上相互映衬;

同时,由于“中”的出现,又使这三个名词性短语产生逻辑上的关联:

穿紫衣的弹筝人在明月下弹奏着红色的筝。

接着写弹筝人的神情:她虽是为人表演,却又似乎忘记了观赏者的存在,而完全沉浸到音乐之中去了。

所以说她是“自弹自感”,说她“暗低容”——不知不觉地俯下了颜容。而音乐正是由于渗透了演奏者的情感而变得动人。

音乐在演奏的过程中出现了停顿。所谓“弦凝指咽声停处”,包含了三个并列的短句,这种重叠强化了音乐出现停顿的过程,从而导出最后一句“别有深情一万重”。

这里,不点明是音乐本身还是演奏者“别有深情”,正是为了便于兼而言之。

乐曲从一个高潮趋向停顿,同时在停顿中蓄势待发,导向另一个新的高潮,这是音乐变化最为活跃的阶段,所以“无”之中包含着最大的“有”。

白居易非常喜爱这种音乐表现,并且善于把演奏者的情感和音乐的情感合成一体来写。

在著名的《琵琶行》中,他对“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音乐境界作了铺排的描写,而在这首绝句中,则用简洁的笔法作出一个内涵丰富的暗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