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玉器形态及文化内涵!

 天宇楼33 2023-11-17 发布于北京

我国玉文化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形成了深厚的传统。至明清时,中国玉器艺术发展到了一个历史的高峰。当时的经济文化背景为玉器发展提供了很大空间。玉器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青睐,贵族和平民,都把他们的审美意念和文化情趣融入到玉器之中。玉器工艺通过大量借鉴绘画的形式和雕刻的手法,出现种种创新。玉器的外在形式可谓干姿百态,仿古器蓬勃发展,新见的形式亦层出不穷。至清代,中国玉器还明显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器型和纹饰均出现了新要素。中国玉器经过数千年的持续发展,经过无数巧匠的精雕细琢,经过历代帝王和鉴赏家的赏玩,经过文人的诠释美化,至明清时已孕育出深厚的文化积淀。

图片清 白玉云纹鸡心佩 故宫博物院藏

众所周知,玉器及其所承载的文化颇能标示古代文明的特色。玉器的形态及其文化内涵,显然是我们窥视古代中国文明内质的一个绝佳的窗口,对此进行研究,有益于我们认识古代中国文化的价值,从中吸取养分,并培养出民族自豪感。明清玉器集我国古代玉器传统之大成,其消费人群空前扩大,工艺手法进一 步精益求精,器物品类最为齐全。研究明清玉器,宜于我们 从整体上审视中国玉工艺传统。同时,明清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现代社会 转型的时期,研究明清玉器,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承性,对现实生活亦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图片明 白玉透雕蟠螭纹杯 故宫博物院藏

所谓“玉不琢不成器”,砣具碾琢工艺的发展标志着“玉”、“石”工艺的彻底分离,也是和田玉真正“成器”的关键。明代是我国玉雕工艺的繁荣期,这个时期的玉雕技术、工艺、造型和种类都较前代有所进步。并且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商品生产的发展,到明中期玉雕工艺进入发展期,并为清代玉雕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唐以前,由于受到先秦和两汉文化的影响,玉器以礼器、瑞玉、方圆弧类玉佩为主体,而唐宋以后,情况有所不同,出现了“所制不一”(明代高濂《遵生八笺》)和“渐失古人用玉之意”的现象'。原因之一可能是,由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变乱和长期战争,政治和文化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同时佛教和西域各国的文化进入我国,对我国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唐代玉器开始出现飞天之类。

图片明 青玉勾云纹椭圆墨床 故宫博物院藏

在宋元时期时玉器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元代灭亡后,汉人从蒙古人手里重新夺取了政权,明朝恢复了以汉人为主的文化传统。在宋元玉器的基础上,明 朝前期继承了元代风格,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一些新的变化,玉器的商品化进程得以深化。因此,研究明朝玉器的发展,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上古和古代后期的文化差别,认识宋元和清代之间的玉器发展历程。

图片明 青玉夔纹双耳活环熏炉 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玉器的制作工艺离开了宋元时期神形兼备的艺术轨道,走向工艺化、装饰化、商品化、鉴赏化的拟古主义道路。明代中期,玉器的发展己完全摒弃了宋 元玉的现实主义传统,转为工艺化、市俗化、玩赏化。到了明代晚期,由于一些玉作坊片面追求利润,玉器的美学价值大为降低,良材精工的玉器极为少见,甚至万历皇帝墓所殉玉器也是精工良玉者甚少。但此时,金细工和宝石镶嵌常与玉结合,产品华贵又不乏典雅的气质。明代社会承袭两宋特别是南宋以来商业贸易的飞速发展,民间变得富裕。因此明代玉器的发展变化也与社会的变化相关联。

图片明嘉靖 白玉勾云纹水丞 故宫博物院藏

从总体上看,明代玉器逐渐脱离五代两宋玉器形神兼备的艺术传统,形成了追求精雕细琢装饰美的艺术风格。明代的皇家用玉都由御用监监制,而民间观玉、赏玉之风盛行,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大城市中都开有玉肆,最著名的碾玉中心是苏州,所谓“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对其时的琢玉方法,宋应星《天工开物》有载:“凡玉初剖时,冶铁为圆槃,以槃水盛沙,足踏圆槃使转,添沙剖玉,逐忽划断”,“凡镂雕绝细处,难施锥刃者,以蟾酥填画而后锲之”。从明代丰富的遗存来看,碾玉工具已运用成熟,主要是以脚踏带动铁砣,添加水解砂以铡、錾玉料,碾琢技艺精湛。明代出现了许多体型较大的立体器皿,这是明代琢玉史上的一大成就,也是碾玉工具不断完善的结果。

图片明 青玉十二辰马 故宫博物院藏

明初玉器出土和传世的均有佳作,风格继承元代,作工严谨而精美。这类玉器所采用的玉材光泽较强,碾工遒劲,磨工精润,不重细部,明显保存着元代玉器的遗风。

图片明 白玉镂雕蟠螭灵芝洗 故宫博物院藏

明朝中期的玉器趋向简略,承袭元末明初文人文化的兴盛,出现了具有文人色彩的玉器。明中期玉器的加工与集散多集中于东南地域如南京、上海、江西等 地。上海陆深墓出土白玉铁拐李、白玉蝶、玉鸡心佩、白玉带钩、镂空寿字玉、玉戒指、玉道冠、玉簪等,玉件小巧玲珑,代表了地主、富商等民间用玉的品种和作工。这一时期的玉器开始显现出明代社会的特点,玉器的制作加工也可真正代表明代社会的特征。

图片明 青玉镂雕衔灵芝子母卧鹿 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明 青玉三螭蚕纹璧 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明 青玉镂雕蟠龙长方带板 故宫博物院藏

晚明前期东南一带社会稳定,城市经济繁荣,民间富裕,因此玉器产量有所增加。当时苏州制玉业代表着全国玉器工艺的发展趋势,著名玉工陆子刚就出自 苏州专诸巷。此期代表性的玉器有明十三陵定陵出土的玉带钩、玉碗、玉盂、玉壶、玉爵、玉圭、玉佩、玉带等,包括死者生前御用玉器和死后的殉葬用玉。其中玉壶、玉爵等使用錾金或珠宝镶嵌工艺,更是绚丽多彩。当时古玉已成为古董 (或称古玩),是高价的特殊商品。玉器数量激增,艺术上明显变得粗犷,精工者较少,多与金银宝石镶嵌工艺结合。因明中晚期城市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海外贸易频繁,工艺美术为商品生产和外销所支配,于是出现了追求数量,忽视艺术的不良倾向。随之,玉器工艺也出现了商品化的趋势,玉器胎厚重、造型呆板、作工草率、装饰繁琐,流传至今的有大量的玉壶、玉杯。在图案方面,符瑞吉祥的谐音题材甚为风行,这与晚明社会风气相符。这种“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图案,首先是为了祈福,其次才顾及到美。晚期名工陆子刚所琢玉器反映了此期时作玉、仿古玉及文人用玉交错发展的形势。玉文化中城市庶民、文人的成分与 影响正在增强,这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玉器生产商品化的结果,也是我国玉文化的新变化。

图片明 青玉龙首带钩 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明 经火青玉花瓣纹寿字海棠式执壶 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明 青玉透雕麒麟纹带板 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明 青玉镂雕桃式洗 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明 青玉天然形山石笔架 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玉器的种类可分为朝廷用玉、佩饰、首饰、器皿、肖生、陈设、文房等。属于朝廷用玉的有玉带板、佩、圭、带环等。其中玉带板是朝廷、官员使用最为广泛的玉器,其碾工精巧细腻,所雕蟠龙、祥云等图案遒劲生动,为传世精品。明代在尚古思潮影响下,琢制了大量玉圭,饰纹虽不同,但均为尖首圭。玉圭是周代流行的礼仪玉,明代玉圭形状虽仿古,但与前者有很大区别。

佩饰玉是指佩戴于人身的各种玉器,其特点是个体较小,大多有可穿线的孔 洞。佩玉的种类较多,如玉玦、玉刚卯、玉牌、玉带钩等。有的成组佩带,有的 单独悬挂。明代玉器佩饰主要有璜、珩、环、玉带、玉牌、玉带钩、玉纽扣、仿战国及两汉纹饰玉件等。

图片明 白玉夔纹环 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明 白玉镂雕鹦鹤环佩 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明 白玉镂雕夔凤佩 故宫博物院藏

在明代,佩玉习俗很盛行,因而各种头饰、佩件不但制造量大,还出现了新的品种。如云形饰件与璜、珩、花叶组合玉串饰,以装饰衣帽。晚期又流行借鉴   书画形式的方形玉佩(又称玉牌子、玉别子),器表浅浮雕或镂空雕刻各种图案与   文字,有孔可穿绳佩系。玉牌在明代十分盛行,清代多有仿明之作,亦有刻“子刚”款的伪作。明代复杂的玉佩,是仿古玉组佩,形式上模仿古时期风靡一时的“君子佩”。

图片明 青玉云纹转心璧式佩 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明 白玉夔纹活环带环 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首饰因受镶金宝石首饰的影响,往往添加宝石,制成金镶玉嵌宝石首饰。玉镯是最基本的腕饰之一,明玉镯多见装饰,如联珠纹、绳索纹、竹节纹等。玉簪在明代十分兴盛,可能与苏州碾玉名匠陆子刚琢制一批艺术水平极高的玉簪,刺激后妃贵妇消费有关,明代器皿玉器多藏於宫廷,出土很少,民间流传更少,主要原因是:器皿用料多,雕琢难度大,造价高,同时也规定庶人不得使用玉制器皿。明代实用器皿有碗、盘、碟、盆、杓、盂、壶、执壶、炉等。其时最富有鲜明时代感的莫过于壶、杯两类,多以金托装饰,造型奇特,装饰繁华。说明吃茶、饮酒之风日益盛行,故带把的玉壶与日俱增。竹节式器皿出现,反映了文人崇尚清高,孤芳自赏的生活态度。

图片明 青玉仿古铜纹兽耳带座彝式炉 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明 白玉浮雕花卉纹撇口碗 故宫博物院藏

1:

,作者/望舒,浙江省收藏协会玉器委员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