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做那只逃避的鸵鸟

 zhp001007 2023-11-17 发布于上海


你听说过“鸵鸟心态”吗?

鸵鸟在遇到危险时,会把头埋进沙子里,想当然地以为这么做别人就看不见自己。殊不知,它大大的尾巴露在外面,反而更引人注目。

在生活中,很多人像鸵鸟一样。遇到问题下意识否认或回避,不愿面对现实。

或许,这么做能让自己暂时舒服一点,可现实中的问题并不会因此凭空消失。日后不得不面对时,只会感到更大的压力。

就像《习惯逃避》一书中所写:“逃避只是一颗暂时的止痛片。”

大多数时候,逃避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让事情失控。

图片

朋友小静是“鸵鸟心态”的资深受害者。

她在一家媒体做记者,本身不用坐班,时间又很自由,只要按时交稿就可以。

可因为没人约束,她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才开始动笔。最夸张的一次,熬夜到凌晨3点,才赶完5000多字的长文,在截止日期前惊险地提交。

时间久了,身体自然熬不住,可依旧改不了。

有时为了逃避写稿,她会把家里所有家务都做一遍,翻来覆去地刷各种App,甚至把衣柜的衣服都整理一遍,就是不肯打开文档。

还有的时候,光是一个200字的开头,她就能从早憋到晚。期间,不停地寻找灵感、搜集素材,却删删减减怎么也不满意,最终看着进度缓慢的文档,陷入自责和后悔,甚至自我厌恶。

就连跟朋友一起吃饭,她都处于焦虑和压力之中,根本无法全身心享受眼前的美味,生怕收到同事打来的催稿电话。

身边类似小静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往往不停地做其他事,去回避那件真正重要的事。

结果,越拖延,越无力;越逃避,越痛苦。

逃避不仅会让人们在心理上感受到折磨,失去前行的动力,还会让人犹豫不决,渐渐丧失自信心。

加州理工学院研究发现,长期逃避的人,大脑分泌的神经化学物质会改变,性格会变得更加敏感、胆小。

何况,每次逃避就是在给未来的自己挖坑。

现在躲过的事情,未来可能都要加倍偿还。

与其不断找退路,不如与挑战共舞,一点点解决问题。

过程或许困难重重,但起码内心是笃定的、轻盈的。

这种积极正向的心态,能让人变得生机勃勃,最终拿回生活的掌控权。

图片

电影《我妻子的一切》里的女主贞仁,婚后一直在回避自己内心的恐惧。

她害怕社交,不想和陌生人打交道。她也害怕在工作中失败,于是干脆不去上班,自愿成为一名家庭主妇。

因为不喜欢出门,她总是宅在家里胡思乱想。日复一日的琐事,让她变得絮絮叨叨。

时间久了,丈夫心生厌倦,每天一支又一支地抽烟,想尽办法不回家。

当他听说公司需要派一个人长期去外地出差时,想都没想就报名了,并在得到机会后开心得手舞足蹈。

转变发生在贞仁工作之后,她去了一家电台当主播。

刚开始,没人看好她,所有人都认为她会出洋相。没想到,她毒舌犀利的画风,反而让节目出圈。

随着她工作越做越出色,人也越来越自信,还用自己赚的钱买了辆车。

当她从家里走出来,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后,才发现一切都不像自己想象得那么糟,自己也没有那么差。

曾看过一句话:

一个人如果刻意逃避他所惧怕的东西,到头来会发现自己只是抄了条近路去见它。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勇气面对真实的自己,误以为逃避能让自己过上想要的生活,殊不知事与愿违。

习惯逃避的人生,注定是场悲剧。

那些我们一心想要逃避的问题,恰恰是自己最该面对的。

真正让人成长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直面痛苦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逃避只会积重难返,唯有在一次次历练中,我们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担心害怕之际,不妨试着战胜内心的脆弱,硬着头皮跨过的那道坎。

这时,你会发现所有阴霾背后都是柳暗花明。

图片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一书中提到:

人们所说的“逃避”,并不是人们天生懒惰,而是人们在面对痛苦时,自我保护的一种措施。

逃避问题是本能,解决问题是本事。

当你想像鸵鸟一样逃避时,可以怎么做呢?

第一,允许自己带着问题生活。

很多人之所以逃避,是因为完美主义作祟。

因为对自己要求太高了,反而开始不了。就算开始了,看到目标很难达成,就会产生挫败感。

不要太为难自己,也不要太和自己较劲,我们完全可以先完成再完美。

简单来说,就是先不追求质量地快速完成一件事,再不断调整、迭代、完善,允许自己带着问题往前走。

就像松浦弥太郎所说:“与其执着于优秀,不妨让自己拥有不逃避任何事情的勇敢。”

第二,把结果具像化。

所谓具像化,就是把脑海中的想法和事件,都变成具体的图像。人类天生擅长记住图像化思维。

正面的图像,会点燃我们内心的渴望,将注意力聚焦到目标上;

负面的图像,让我们看到拖延的后果,从而倒逼你增强行动力。

经济学家罗琳·韦伯分享过一个故事。

她有位朋友总会拖延自己的演讲稿,可当朋友想象了自己在台上发抖,讲得很差的场景时,一下子就有了执行力。

做任何事前,都可以想想达成目标的结果是怎样的,以及达不成结果的严重后果,这样就能缓解惰性。

第三,先找出“最小的第一步”。

当你不想去做一件事时,问问自己:完成这件事最小步骤是什么?

比如爬山,爬到山顶很难,但迈出20步并不难;再比如跑步,跑5公里很难,但跑100米并不难。

可以跟自己约定,至少做2分钟。这样做会给大脑一个错觉,认为短期付出的成本很低。

焦虑的本质,是因为内心缺乏安全感。一旦开始行动,逃避模式就会自转化为战斗模式,焦虑自然而然就消失了。

当你做了2分钟后,大概率会做完整件事。因为完成小任务会带来正向激励,让你进入良性循环。

图片

人生路漫漫,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所有的逃避,都是对自我的逃避,也是一种掩耳盗铃的做法。

一味自我怀疑逃来逃去,终有一天会无路可逃。

从逃避现实到面对问题,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化,也是人生态度的切换。

这个过程或许痛苦,但我们可以借此重新认识自我,打开不一样的世界。

恰如作家贝内迪克特·韦尔斯所说:

一个人只有在痛苦之中,才能明白什么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只有在破碎之中,才能认识自己。

希望我们都别再做那只逃避的鸵鸟,而是学会走出自我设限的牢笼,从而拥有更多美好。


作者 | 林希言,公众号:希言说成长

主播 | 文倩,喜马拉雅电台:主播文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