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虚静之心,山水画立本之道

 shineboy1 2023-11-17 发布于加拿大
Image
中国山水画,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谐调,体现的是一种诗意精神,崇尚幽静、清雅、静谧的境界,表达出作者回归自然,以获得心灵“虚静”的渴求。

Image
“虚静”思想源于道家哲学,庄子说:“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提出了“虚静”是达到“大道”境界的一种自由通达的人生状态,后来被引入文学创作领域。西晋学者陆机深受老庄哲学影响,在他的《文赋》“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中,可见类似的“虚静”状态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至魏晋时期刘勰的“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直指“虚静”是文学创作的关键。由老庄哲学引入艺术创作的“虚静”思想,随着在绘画、书法、音乐、文学领域中的发展,形成艺术创作离不开的心理状态——“虚静之心”。“只有澄心静虑、返溯道心的清明智慧,以朗然的心胸与蕴于万物之道性相映发相融通,才能体认天地之大美”。
Image
“技近乎道”,中国画在笔墨与设色上追求的是静雅之气,要体现出澄净的心象,去燥气、去火气,追求自在、平和、清静的质朴之美。中国山水画笔墨与设色技法的出发点是自觉的以对“道”的认识为起点,进而运用笔墨拟太虚之体,最终实现对“道”的艺术表现。
Image
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体现在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讲求笔墨的丰富变化,气韵生动。宋代韩拙所言:“夫画者笔也。此乃心术,索之于为状之前,得之于形仪之后,默契造化,与道同机。”古人讲画乃心画,用笔用墨必须从画家的心性出发与书法同理,因此每一笔都要有笔力,沉稳,不可轻率、急燥,画家的精神要能注入到笔墨表现之中。山水画家在笔墨运用的过程中完成的是并不是对自然的真实写照,完成的而是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照,体现的是“道合”,即石涛所说的:“山川与我神遇而迹化”。

Image
人与山水心神相通,最终体现在笔墨表现上。山水画家通过笔墨在黑与白的相互生发中 最终完成是对“道”的体认。纵观历朝历代山水画名作并分析其山水画家,不难看出都体现出了“澄怀观道”的艺术追求。体现出“虚静”的体道方式和个人修养。“虚静”在儒释道三者之间是具有共通性的,但山水画更侧重的是道家对于“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互关照的结果。古人在笔墨表现上主要是从虚实的角度出发,这种虚实的辩证方法完全是受“虚静观”的影响,在虚实之间,使笔墨随势生发,在有无之间完成神之所畅。虚静澄明的心境可以说是中国山水画家艺术创作的出发点和最终艺术追求的结果,落实到每一笔一墨上更是如此。

Image
古代山水画中,无论是荆浩的云中山顶、四面峻厚、董源的平淡天真,还是倪瓒、渐江的萧散简远,亦或是王蒙的郁然深秀”无论笔墨繁简,风格异同,观者都能体会到画家虚静澄明的心境,因此古代山水画家非常注重“静境 ”的营造,这便是“虚静观”在画面意境追求上的体现,正如黄宾虹所说:“画贵有静气”,“意远在能静”,又如清代方薰所言“作画不能静,非画者有不静,殆画少静境耳。”因此,中国画山水的笔墨表现过程体现的是“澄怀观道”的过程。

Image
中国水墨山水画主要以黑白两色为主,由黑白两色又变化出“墨分五色”,这是中国山水画朴素、单纯的色彩观。这主要是受到老庄及其禅宗“有无”“虚静”“空”的影响,进而形成“五色另人目盲”,“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色彩文化观。同时,这与儒家的“绘事后素”又有共通性,儒家讲求色彩的清雅,内敛、和谐。中国画的“墨”在水的调和下形成黑白之间丰富的色阶,幻化出无限的虚实变化,但是这种丰富的变化却被黑与白所统摄,也就是被虚与实所统摄。其实水墨山水画的核心色彩观完全是 “道”的两极,是“有与无”的体现和具体化——“黑”即是“有”,“白”即是“无”。为什么没有选择黑与红、红与白或其他更加丰富的颜色,就是因为黑与白可以体现出色彩的最大外延性。“黑与白”是“有与无”最具典型性的代表,更主要的是体现出“大道至简”的深刻含义。因此从“六法”中的“随类赋彩”发展到“六要”中的“墨”,是中国色彩文化观念上的进一步拓展。

Image
墨即是色,而水墨山水画在墨分五彩的同时体现的是清淡、虚静、质朴、内敛、最终要具有和谐之美,这是儒道相互影响的表现结果。浅降山水则以笔墨为主,颜色为辅,以色补墨之不足,设色淡雅,以色显其墨彩。如清代盛大士有言“画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色之不可夺墨,犹宾之不可溷主也。故善画者青绿斑斓,而愈见墨彩之腾发。”即使在青绿山水中也主要是以石青、石绿为主,同时配以赭色形成冷暖对比,整体上要体现出纯净,清雅的和谐之美,气要清,境要远。因此青绿山水画也同样追求的是虚、静、质朴之美,忌燥、野、艳、俗。中国山水画之所以形成朴素、虚淡,内敛、和谐的色彩观,这与山林隐士文人仕大夫虚静淡泊、平静自由的生活向往和精神追求密切相关。山林隐士文人仕大夫的精神追求恰恰又深受庄禅思想的有无、虚静、空、以及儒家的内敛、和谐的影响。

Image
中国山水画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追求,道家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正是山水画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基础。达到“天人合一”,“山川与我神遇而迹化”的境界,必须要通过虚静、心斋、澄怀的途径才能够实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最高艺术精神的追求。因此,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出发点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的高度要求,即以虚静之心体察万物、返观其心。正如徐复观先生所言:“在庄子,是以自己虚静之心所照射出的物的虚静地本性。更落实地说,只是未受人的主观好恶及知识分解所干扰过的万物原有而具体之姿,即庄子所谓物之'自然’”。可见,中国山水画的观物方式是以哲学为基点的,与西方从科学角度注重客观再现的观察表现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中国山水画家表现的是澄怀之后的实境与虚静的结合,是心与物化的心象表达。

Image
心象表达具体表现在山水画创作上则更强调“技近乎道”。游观式的散点透视法与“六远”相结合形成中国山水画重要的造境方式,追求画面意之静,意之远。画面留白是在老庄哲学思想有与无的辩证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山水画突出的艺术表现方法,黑即是有,白即是无、即是虚,虚即达远至静 ,从而达到澄怀味象的观物状态。山水画在笔墨表现和色彩观念上更是追求质朴之美,以墨为色,在黑白两色之间生发出虚实变幻的无限意韵,笔墨表现过程中完全注入了山水画家的精神意向,追求清淡、虚静、质朴、内敛、达到和谐之美。即使在青绿山水画中色彩运用上也主要是以青绿色为主,要去燥、去火、去俗媚,求静、雅、内敛之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