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晓瑞 刘阳:从被动参与到主动交流:地方院校本科生的师生互动模式——基于毕业生学习经历的质性分析

 清源渭水 2023-11-17

摘    要:师生互动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素之一,也是提升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采用深度访谈收集数据,以甘肃省H学院12位学业成就较好的毕业生为样本,对访谈材料进行编码分析,发现地方高校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的模式具有社会性互动和学业性互动叠加的特征;教师的榜样效应、可接近特质以及互动程度高的课堂教学实践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外的互动;师生互动对学生社会心理成长有积极影响,即积极的师生互动能帮助学生树立大学目标,建立学业自我效能,生成自主学习的动力,并将动力转化为实际行动,进而实现有意义的学业与职业目标。建议师资培训注重榜样教师的特质培养,通过提升院校软资源助力地方高校的学生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师生互动;社会心理视角;质性研究

作者简介:孟晓瑞,高等教育研究所2019级博士生,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学习与发展;*刘阳,博士,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

文章来源: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3,36(04),109-115

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农村中小学教师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研究”(2022NDQN58);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青年课题“乡村小学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K22YY216702);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双减政策下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理念与课后服务关系的实证研究”(GS[2022]GHB 1769);河西学院校长基金青年科研项目“一流本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大学生学习质量影响机制研究”(QN2022029)。

师生互动是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着力点。尽管良好的师生互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主要途径[1],但在我国本科教育中并未引起足够重视[2],尤其是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学生规模激增、群体分化,造成师生互动频率和水平下降[3,4],加上学生参与互动的主动性不强[5,6,7],师生互动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短板[8]。地方本科院校处于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塔基”位置,无论是在教育资源配置还是优质生源获得方面均处于弱势地位[9],其学生具有学习主动性差、学业期望较低等特征[10,11],因此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师生互动水平尤为重要。地方本科院校中学业成就较好的学生是如何与教师互动的?哪类教师更有可能成为学生寻求互动的对象?师生互动如何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影响?本研究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有助于地方院校从实践层面找到学生发展的支持路径,通过提升院校软资源助力地方院校的本科生教育。

一、文献回顾

师生互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师生互动包括学业性互动与社会性互动。师生互动的价值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受到西方高等教育学界的关注,成为院校研究中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阿斯汀[12]早在大学生投入理论中指出,学生和教师之间频繁互动是最有效的学生投入形式之一。汀托[13]在学生辍学理论中指出正式或非正式的师生互动均能促进学生学业和社会化融合。魏德曼[14]强调师生互动是具有特定规范的社会化过程,对大学生的融合与发展具有显著的贡献,他认为师生互动在预测学生社会化心理结果(如学业自我概念、价值观、大学目标和抱负)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校园内人际交往能够帮助个体内省、衡量与不同群体的交往方式并判断哪些交往能够最大限度地影响其发展[15]

国外学术研究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关注师生互动的学生背景差异,二是聚焦于师生互动与学生教育收获的关系。已有研究发现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的类型因其入学前背景而异,金姆等[16]发现家庭经济、文化资本较好的学生更频繁地参与学业性互动。帕斯卡雷拉等[17]认为底层子女由于自小缺乏平等对话的经历,养成了服从权威的习惯,与教师大多围绕课程内容互动。蒂勒[18]基于学生访谈发现不同阶层背景的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呈现非线性的复杂关系。

大量研究验证了师生互动有助于大学生专业能力、认知技能和智力等的增长[19],师生互动通过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进而形塑其行为也备受关注。金姆[20]认为学业性互动提升了学生课堂投入水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绩点,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然而,奥巴克等[21]则发现师生之间的学业性互动有助于学生学科性知识的获得,而社会性互动与学生感知到的收获无关。进一步研究发现无论课堂内外围绕课业或科研的互动均有助于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的形成,其中与课程相关的互动对自我概念的提升尤为重要[22,23]。此外,个别研究认为教师鼓励有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提升,主动与教师交流的学生表现出更高的学习热情,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了学生的信心进而使其努力达到教师的高期望[24,25]。因此,良好的师生互动能通过激励学生在学业上自我挑战,进而促进学生成长。

国内实证研究主要关注了重点院校师生互动的特征以及师生互动对大学教育收获的积极作用。徐丹[26]发现在重点院校中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更好的学生,其参与社会性和学业性互动的程度都更高。郭啸等[27]研究发现第一代大学生在课下与教师讨论职业规划、人生观等社会性互动方面处于弱势。何明炳[28]研究发现课堂内外积极的师生互动能促进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的形成,赵必华[29]进一步发现良好的师生互动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业挑战和学校归属感进而提升其学习成效。

现有实证研究验证了高校师生互动模式及其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然而仍存在研究深度不够、研究视角有限等问题。国内实证研究聚焦于描述不同先赋特征的学生参与学业性和社会性互动的状况[30],认为相较于重点高校,地方高校学生参与社会性互动更普遍[31],但是对地方高校中积极师生互动的具体特征考察不足。尽管实证结论广泛地支持了师生互动对大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但大多聚焦于学生学业或认知方面的收获,这些成果被认为是师生互动的副产品[32],而关注师生互动如何形塑大学生心理发展(如学习动机、学业自我概念等)相对较少。因此,本文拟以魏德曼的社会化理论为指导,探讨师生互动对学生社会化心理发展的积极意义,力图回答地方院校本科生从师生互动中收获了什么以及如何通过师生互动在大学获得较好的收获这一问题。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聚焦于地方本科高校中收获较大的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围绕学生在大学期间与教师主动沟通、互动的方式和内容,以及与教师互动对个人成长产生的影响展开。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质性访谈更适合对行为细节进行“深描”,运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对研究对象的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的理解[33]

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化的访谈收集数据,首先了解毕业学生的相关信息,然后向他们提出问题,鼓励其表达想法。库恩等[34]认为,学业成就不仅包括在校期间的表现,还包括毕业之后的职业生涯发展、获得学术深造的机会等。因此,访谈问题包含师生互动对学生学业、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研究对象,共选取了12名H学院2020届、2021届已经就业或考研成功的本科毕业生,其中考研升学者5名,在企事业单位就业者7名,均属于地方院校中收获较大的学生。研究者与每位受访者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度访谈,访谈时间在1小时左右,获得同意后全程录音,再进行文字转录,最终获得50000字左右的文本材料。12名被访者分别编号为01、02……12,样本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三、访谈结果分析

笔者对访谈获取的数据进行逐级编码(见表2),提炼出学生在校期间与教师互动的模式、互动教师的特质以及互动后的积极影响。

表1 受访学生的基本信息


受访人
性别
专业
户籍类型
就读高中类型
父母受教育程度
毕业去向

01
小学教育
农村
市重点
初中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硕士生

02
小学教育
农村
县高中
小学
新疆县城小学教师

03
小学教育
县城
市非重点
初中
本省县政府公务员

04
小学教育
农村
县高中
小学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生

05
小学教育
农村
县高中
高中
本省县政府公务员

06
小学教育
农村
县高中
高中
本省县城小学教师

07
小学教育
农村
县高中
初中
新疆县城小学教师

08
小学教育
农村
县高中
高中
本省市级小学老师

09
英语翻译
城市
市重点
高中
内蒙古师大硕士生

10
英语翻译
城市
市重点
本科
青岛大学法学硕士生

11
英语翻译
城市
市重点
大专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生

12
电气工程自动化
农村
县高中
高中
国企(国家电网)

表2 访谈资料逐级编码过程 


主题式编码
聚焦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部分)

B1 师生互动
模式

A1社会性互动
1.技能大赛指导老师、团委老师指出我的缺点,比如说话的语速,并指导我如何策划团体活动等
2.与校篮球队的教练交流,不但锻炼了身体还促进我积极学习
3.参加了学校乒乓球队,在教练带领下学到了许多,人变得向上、阳光
4.喜欢跟老师交流他们上学、读研究生的经历,对自己有指引作用

A2学业性互动
1.我在学业上遇到困难会找老师,生活中的问题不会麻烦老师
2.下课后跟老师去办公室,询问课程学习方法,他们耐心解答,还给我学习资料
3.老师培训我写作、口译时,假期都要上课并要求上交作业,批改也很认真

B2 互动教师
的特质

A3榜样作用
1.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是复旦博士毕业,觉得读了很多书就是不一样,默默向他学习
2.去图书馆时,经常看到赵老师也在学习,连老师都那么刻苦,自己要更加努力
3.井老师上课从来不看教材,能够理出一门课的线索,并与我们交流想法

A4主动关注学生
1.入学时我很浮躁,老师对我说英语要想活学先要死学,对我学习态度影响很大
2.赵老师耳提面命地说专业课很重要,提醒我做学习笔记、不玩手机,对我的督促作用很大
3.刘老师发现我在做辅导员助理,就问我是为获得做助理的经历还是考虑未来的职业

B3互动后的
积极影响

A5对师生关系认知的转变
1.不再像高中那样将老师放在很高的位置,尝试与老师做朋友
2.大学老师会更加亲切,会告诉我们怎么学习,向着哪个方向努力
3.老师既可以是良师也可以是益友

A6重视学业
1.对每门课都重视,对高分有执念
2.成绩是我的底气,奖学金证书等让我在班级中有话语权
3.开始注重平时的积累,因为付出和收获成正比
4.老师的作业反馈让我保持了高中写作业的态度

A7树立学业自我效能
1.课堂上发言,受到了老师的关注和同学的肯定,更加喜欢自己的专业
2.王教授上课关注我,还让我参加科研项目,我学会了查资料、处理数据,获得了信心
3.专业课学得不好,老师给我讲解了学习方法,只要全心努力加上方法正确就有收获

A8 明确大学目标
1.在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想要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2.刚进校,班主任老师就提醒我确立目标,在她督促下很早确立了考研的方向
3.在老师的建议下去图书馆找自己感兴趣的书,喜欢上了专业以外的法学专业
4.刚进校,班主任老师就帮助我确立了找工作的目标,平时会主动去图书馆学习

(一)师生互动的特征:学业性互动与社会性互动交叠

基于受访者的反馈,笔者发现地方本科院校的师生互动表现为社会性互动与学业性互动交叠,大部分学生都会谈到这两类互动形式,尤其是谈到师生互动的具体过程时,最终都会从社会性互动转向学业性互动。无论是就业还是考研成功的学生,普遍反映在与专业教师或者辅导员、社团活动老师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们都会询问学业、职业规划或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可见社会性互动和学业性互动是交织叠加的,共同对学生发展产生影响。

无论是社会性互动还是学业性互动都会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业投入[35]。本研究通过访谈发现,尽管处于社会性互动的活动场域,并且互动的教师大多为辅导员或社团活动指导教师等非专业教师,但是社会性互动依然有助于学生大学目标的确立和学习欲望的生成。师生互动过程进一步对学生积极参与与学业相关的活动产生连锁反应,比如一位从小学教育跨专业考研到体育教育的学生(01)在访谈中说:

我参加了校篮球队,和教练交流比较多,刚开始没有考研的想法,练球的时候向教练询问和交流,在教练不断鼓励和建议下,最终觉得自己应该往上走一下。在大学中,我迷茫和焦虑的时候就会去打篮球,而不是窝在宿舍,这样下来四年里做了我想做的事情,也充实了自己。

从访谈中得知,部分学生刚入校时主要是通过社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参与了社会性互动,但随着课程学习的深入,他们会逐步转向以学业为主的师生互动。比如一位在国企就业的学生(12)在访谈中说:

我刚入学的时候做了辅导员助理,在当助理的过程中有个专业课老师问我:“你是想要辅导员助理的经历,还是想为未来职业考虑”?我想明白老师的话以后辞去了辅导员助理的职务,然后去找这个专业课老师,跟他讨论我未来的规划和方向。老师也给了我许多建议,告诉我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程的方法,并且给我许多专业课的资料。决定要考国企之后我比高中更加努力,平时会主动去图书馆学习,以前在高中的时候不会主动学习,在大学中形成了自己学习的主动性。

正如库恩等[36]研究发现,随着学生与教师互动的增加,学生会在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即师生互动能够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与学业相关的活动中。本研究也发现,这些学业成就较好的学生有些通过社会性互动获得学习方法和技能上的指导,有些在学业性互动中与老师讨论未来的职业目标,还有些则可能在确立学业目标后,从社会性互动转向与专业教师进行以学业为主的互动,进而获得了更有效的交流和指导。

(二)师生互动的“催化剂”:教师的榜样效应与可接近特质

重要教师的影响可以从课堂内延伸至课堂外,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中师生之间言语和行动的互动,教师其实向学生传达了进一步课外交流的信号,有助于学生从边缘性参与者到充分参与者的行为转变。有研究认为课内互动是课下有目的互动的跳板,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表明了他们的“社会心理可接近性”(psychosocial approachability),尤其是鼓励学生在课上或课后提问等行为[37],教师传达出的这种“可接近性”有可能会扩大师生互动对学生的有益影响。学生(02)谈到,她在课堂上积极回答了问题,赢得任课教师的关注,进而增加了与老师课后接触的机会,并在任课教师鼓励下确立了专业志向,成功考取了小学教师,实现了身份的蜕变和职业目标。

虽然我的专业是随便选的,但是入学后,在上课时受到了好几位老师的关注,他们给我发言的机会,我获得了同学们的肯定。之后在课堂上,只要老师给机会发言,我就会抓住。我越来越喜欢我的专业,逐渐从心底喜欢当老师。因为自己的父母没有多少文化,也不懂大学里面的事情,内心希望从大学老师那里获得有益的指导,因为老师们的经历比较多,我会更愿意去相信老师。大学是最后一个有老师(指导)的阶段,课下老师会以朋友的身份跟我交流学业以外的东西,这时候学到的知识比上课学的还重要。大学阶段是我的高光时刻,自己越来越努力,收获也很多。

一般而言,传统的尊师观念会使学生视老师为权威,地方高校中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居多,这种观念的烙印更明显,教师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对他们的影响也更大。在接受访谈的学生中,他们都会回忆某个对他们学业和个人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教师,例如具有上课要求严格、课下主动帮助学生以及学识渊博等行为特质的教师。一位考取了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的学生(04)说:

从小的观念就是老师这个职业是比较神圣的,心里尊重老师。我平时主要找老师讨论学业问题,我喜欢跟论文指导老师交流,我感觉老师能够渲染学习的氛围,老师读书多,说话的方式都不一样,当老师知道我要考研后推荐了几本书给我读,这几本书对我考研复试帮助很大。指导老师还亲自教我们怎么处理问卷,让我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爱上了写论文,很有成就感,希望未来读研期间能发表自己写的论文。

教师的关注和鼓励会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并且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也会吸引学生以教师为榜样并主动寻找与教师交流的机会,尤其对于学业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关怀和尊重对其学业参与具有积极作用[38]。由于接受本次访谈者多数是来自农村的第一代大学生,他们普遍比较尊重教师,认为老师读书多、人生阅历比较丰富,当面临困惑时更愿意信任老师。由此可见,重要教师的人格魅力及其榜样作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认知,并转化为学生的向学行为。

(三)师生互动的社会心理影响:学业与生涯目标的及时确立

作为高等教育扩招的“受惠者”,地方高校的绝大多数学生缺乏对大学的准备和认知,以至于在入学后一段时间里,他们会不知所措,比较迷茫。访谈中多数学生表示在高中时父母甚至老师都会灌输“上了大学就不用学习”的观念。这些互动较好的学生与不同类型教师进行深度交流和反思后,会及早转变以往的观念并开始重视学业,具体表现为上课积极认真、参与专业相关的技能竞赛以及科研创新项目等,他们比其他同伴更早地确立升学或就业的目标,并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当被问到与重要教师互动后的感受时,接受访谈的毕业生们不止一次提到了主动学习、学习动力、目标、信心等字眼,这说明与教师交流的确可以帮助学生转变不适和迷茫的状态,成为有目标的积极行动者。比如两名考上硕士研究生的毕业生(09、10)在回忆起大学老师时说:

我刚上大学的时候班主任老师就让我们提交大学四年的规划,老师找我们一个一个谈话,在和老师的交流过程中,我逐渐确立了考研的目标。班主任四年都督促我,监督我学习,让我找专业课老师了解考研的相关信息。系里的专业课老师都知道我要考研,还主动对我说需要帮忙的时候就去找他们。班主任就像家长一样,说我们过得好,她就很开心,还经常帮我疏导情绪。在整个复习的过程中有老师的鼓励和帮助,我更加努力。

刚开始,我专业课学不好,王老师很照顾我,会跟我讲一些学习方法,我开始努力学。老师还带我参加了科研项目,参与查资料、处理数据、解读数据等工作,对我的锻炼比较大,在这个过程中我树立了信心,明白了做任何事情,只要方法正确,加上全心努力,就会有收获。

相较于重点院校的学生,考入地方高校的学生被认为是高考的“失利者”,他们普遍面临家庭背景和高考成绩等多重劣势[39]。同时,相对自主的校园氛围使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更容易沦为“没有目标、得过且过者”,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尤为重要。访谈中,有位英语专业的学生讲述了在老师帮助下,树立英语专业课学习的信心,并自主探索个人兴趣,在图书馆广泛阅读书籍的基础上找到了真正喜欢的法学专业并跨专业考取了青岛大学法学专业硕士的过程。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增强学生实现目标的动力,有助于学生应对学业挑战,加大学业投入。本研究中的多数学生均反映他们在高中处于被动努力的学习状态,并未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而在大学教师的引导下逐步确立了学业和专业志向。通过与重要教师的积极互动,这类收获较好的学生树立了学习信心,比高中时期更加努力学习,最终实现了个人目标。可见,师生互动的积极价值在于唤起学生求学向好的认知,并付诸积极的行动,最后形成师生互动—积极认知—积极行动的良性循环。

四、主要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大学学业成就较好的2020届和2021届H学院12名本科毕业生的深度访谈,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本文得出如下主要结论:一是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参与高质量师生互动具有社会性互动和学业性互动融合叠加的特征,并且有质量的师生互动主要围绕课程学业和职业规划展开;二是榜样教师通过互动程度较高的教学实践,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主动与教师产生后续互动;三是再次验证了师生互动对学生心理成长的积极影响,主要是能帮助学生树立大学目标,建立学业自我效能感,生成自主学习的动力,进而将目标和动力转化为实际行动,最终取得更有意义的大学结果。总之,无论是社会性互动还是学业性互动,都对学生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研究关注广大二本学生群体面临的学业发展和个体成长的困境,对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实现自我提升以及院校实施微观层面的帮扶举措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个体层面,学生在入学后应主动与教师交流,尽早确立学业与生涯目标,寻求自我提升途径。在院校层面,应在学生入学初期关注不同求学动机的学生,合理匹配学生导师,并通过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师生互动水平,同时要鼓励师生围绕以学业为主的互动,针对不同特质的学生,组织多元化的互动活动。此外,需因地制宜延展课外师生互动,建立兴趣驱动机制,帮助学生设定学业、职业目标,激活学生自主学习潜能。

本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师生互动对于学生从基础教育阶段的被动学习转为高等教育阶段的主动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地方本科院校聚集了大量的家庭第一代大学生,他们入学后典型的弱势表现就是师生互动受限,并且其学习行为更倾向于延续高中阶段的被动输入状态[40]。提升地方高等教育质量可以从匹配相似背景的教师入手,重视与学生背景或求学经历相似教师的示范作用,这将有助于增强学生求学向上的教育信念,进而改善弱势高校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困境。国外一些研究发现当教师与其学生有相似的家庭背景和求学经历时,对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更为显著[41],如果教师能够参与到学生的求学、求职过程中,将对学生收获良好的大学体验有积极意义[42]。因此,本研究强调地方高校关注重要教师或榜样教师的特质,发挥他们对学生学业适应和成长的积极作用,对本科教育教学制度的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地方本科院校应该联合中学,为学生提供更多有关高等教育的咨询服务,衔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尽可能减少大学生在入学初期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迷茫和被动的大学体验。例如,可以在入学前开展高考志愿填报培训,介绍专业设置,组织有关大学学习经验的分享活动,可邀请当地成功考入大学的高年级学生进行经验分享。此类举措有助于学生由高中的被动接受状态转向大学后的主动学习行为,通过具体而细致的软资源支持,实现地方高校卓越本科教育教学,培育教学相长、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 张静华.本科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现状及其效果[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23):10-17.

[2] 潘金林.聚焦生师互动: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支撑点”[J].中国高教研究,2016(12):19-22.

[3] 王嘉毅,弗悌娜.美国高等学校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七条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7(3):100-105.

[4] CHANG J C.Faculty student interaction at the community college:a focus on students of color[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2005,46(7):769-802.

[5] 王小青.研究型大学本科师生课外沟通的实证研究:以某C9大学调查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2016(8):81-92.

[6] 史静寰,涂冬波,王纾,等.基于学习过程的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2009[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4):9-23.

[7] 张华峰,史静寰.走出“中国学习者悖论”:中国大学生主体性学习解释框架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18(12):31-38.

[8] GUO F,SHI J.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room assessment and undergraduates′ learning with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14,41(4):1-22.

[9] 杨立军,徐隽.区域背景如何影响大学生发展:基于CCSS调查的大学生发展指数GTWR模型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2):82-90.

[10] 郭芳芳,白雯,郭宁娅.认知差异与互动协调: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习的困境与超越研究[J].江苏高教,2019(4):42-49.

[11] 刘晖,张灵.“以学生为中心”的地方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基于中心城市大学的NSSE-China数据[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12):60-71.

[12] ASTIN A W.What matters in college?four critical years revisited[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93,22(8):482.

[13] TINTO V.Leaving college:rethinking the causes and cures of student attrition[M].2nd e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

[14] WEIDMAN J C.Undergraduate socialization:A conceptual approach[M]//LAVRA W,PERNA.Higher education: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Berlin:Springer,1989:289-322.

[15] 朱莲花.课堂环境对大学生学习成果的影响[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9:36.

[16] KIM Y K,SAX L J.Student-faculty interaction in research universities:differences by student gender,race,social class,and first-generation status[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2009,50(5):437-459.

[17] PASCARELLA E T,TERENZINI P T.Student-faculty informal relationships and freshman year educational outcome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78,71(4):183-189.

[18] THIELE M.Resource or obstacle:classed reports of student-faculty relations[J].Sociological quarterly,2016,57(2):333.

[19] PASCARELLA E T.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Ten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2006,47(5):508.

[20] KIM Y K ,LUNDBERG C A .A structural model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faculty interaction and cognitive skills development among college students[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2016,57(3):288-309.

[21] UMBACH P D,WAWRZYNSKI M R.Faculty do matter:the role of college faculty in student learning and engagement[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2005,46(2):153-184.

[22] COLE D.Debunking anti-intellectualism:an examination of African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intellectual self-concepts[J].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2011,34(2):259-282.

[23] COLE D.Do interracial interactions matter?An examination of student-faculty contact and intellectual self-concept[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2007,78(3):248-272.

[24] BHONSLE C.Experimentally assessing the student impacts of out-of-class communication:office visits and the student experience[J].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2002,43(6):824-837.

[25] COKLEY K.Perceived faculty encouragement and its influence on college students[J].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2000,41:348-352.

[26] 徐丹,戴文静,刘声涛.不同类型生师互动及其对本科生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21,9(5):82-94.

[27] 郭啸,杨立军,刘允,等.第一代大学生的学习特征差异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36(3):90-97,113-114.

[28] 何明炳.校园支持对大学生学习收获的影响:生师互动的中介效应[J].高校教育管理,2016,10(5):99-106.

[29] 赵必华.生师互动何以影响大学生学习结果:学业挑战性与学校归属感的中介效应[J].中国高教研究,2018(3):61-67.

[30] 龙永红,汪雅霜.生师互动对学习收获的影响:第一代与非第一代大学生的差异分析[J].高教探索,2018(12):32-39.

[31] 史静寰,李一飞,许甜.高校教师学术职业分化中的生师互动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2,33(8):47-55.

[32] KIM Y K ,SAX L J.The effects of student-faculty interaction on academic self-concept:does academic major matter?[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2014,55(8):780-809.

[33]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

[34] KUH G D,KINZIE J,BUCKLEY J A,et al.What matters to student success: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M].Washingtor:national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cooperative,2006:1-156.

[35] 龙琪,李红燕.大学校园人际交往生成机制调查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9,17(4):64-70.

[36] KUH G D,HU S.The effects of student-faculty interaction in the 1990s[J].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2001,24(3):309-332.

[37] COX B E,MCINTOSH K L,TERENZINI P T,et al.Pedagogical signals of faculty approachability:factors shaping faculty-student interaction outside the classroom[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2010,51(8):767-788.

[38] BEASLEY S T.Student-Faculty interactions and psychosocio cultural influences as predictors of engagement among black college students[J].Journal of divers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21,14(2):240-251.

[39] 史秋衡,矫怡程.不同类型高校本科生源质量的实证研究:基于“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的数据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1):18-23.

[40] 赵琳,王文,李一飞,等.大学前教育经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兼议教育领域综合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5(3):35-44.

[41] FRIED T,MACCLEAVE A.Influence of role models and mentors on female graduate students′choice of science as a career[J].Alberta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9,55(4):482-496.

[42] CARA,LUNDQUIST,REBECCA,et al.College student′s thoughts about leaving the university:the impact of faculty attitudes and behaviors[J].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retention:research,theory & practice,2002,4(2):123-13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