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今绝艺置我窗:冠亚书房小札

 王冠亚 2023-11-17 发布于湖北

这是我的第340篇原创文章

1

缘起

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起因是我参加雪球“2023年度十大新锐用户”评选,向大家立下Flag:如果我顺利入围,那么就兑现两件事:

第一,拿出10本《超越巴菲特的伯克希尔》签名版,放在公众号上给大家抽奖。给大家报告一个好消息:出版社告诉我,这本书的CIP已经顺利拿到,预计2023年12月会出版,届时我们再来兑现福利;

第二,全面介绍自己的书房和藏书,毫不保留地亮出自己的思想“底裤”。究竟有多少本书,我没有一本本仔细去数。我只是数了数书架上一格有多少本,然后有多少格,这样计算出来大约有1000本,只是个概数。

在大家的全力支持下,我不但顺利入选了“十大新锐用户”,还拿下了票数第一。截至11月16日投票结束,我共获得6808票,超过第二名1000票,超过第三名3500票。

借此机会,我就先简单说说“获奖感言”吧!

首先,非常感谢大家。我每天早上一起来,就发现群里早就自发接龙投过一轮了,根本轮不到我来拉票。很多当群主的朋友不但自己投,还发动群里的小伙伴们一起投。可以说,这一轮比赛,我赢得非常轻松。这种气定神闲,这种闲庭信步,都是大家赐予我的勇气和自信,谢谢每一位给我投票的朋友!

其次,我以大家为荣。自投票的第二天起,我们就一直保持票数第一,接连率先突破1000、2000、3000、4000、5000、6000票整数关口。我总共也就给自己投了10票,贡献只有1‰,剩下的999‰功劳属于大家。通过这次投票,我也感受到了我们小圈子的团结。跟大家厮混在一起,是我莫大的荣幸;

跟大家说个有趣的小事:11月15日(投票倒数第2天)18:00,我的票数是6181,第二名的票数是5268,我跟朋友说:“现在基本可以确定,明天胜负几无悬念。”

也许有人会问:“万一对方憋个大招,最后一天爆发呢?”很多女主播在打PK的时候,在最后3秒经常会有“偷塔”——对方粉丝突然上了大额礼物,实现比分反超。

如果理性分析的话,雪球投票和女主播打PK是不同的:雪球是一人一票,如果你明天有能力爆发,为什么要浪费今天发力的机会呢?反之,如果你今天没有发力,又怎么可能明天爆发呢?

总而言之,荣誉属于大家,再次感谢大家!

2

偶像

巴菲特和芒格可谓是投资界的一对“双子星”,两人搭档近半个世纪以来,将伯克希尔从一间濒临破产的小纺织厂打造成一家市值超过7000亿美元的金融帝国,创造了投资史上的奇迹。不仅如此,巴菲特和芒格还通过每年的致股东信、伯克希尔股东大会,将投资和人生的智慧无私地传授给全球千千万万的投资者。

因此,我一直视巴菲特和芒格为我的投资和人生偶像,按照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生活,不仅可以获得满意的投资回报,更能收获幸福的美好人生。巴菲特和芒格的观点是我人生重要的“压舱石”,让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可以少一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彷徨,多一分“不逐萤火迷东西”的淡定。

第一类书,就是关于巴芒的英文原版书籍。包括但不限于:

Berkshire Hathaway letters to shareholders(1965-2014),其中收录了巴菲特50年来的致股东信,是研究巴菲特投资思想的第一手资料;

The Essays of Warren Buffett,这是坎宁安教授编辑的股东信精华版。最让我佩服的是,编者将巴菲特在不同年份写的内容整合到一起,丝毫没有违和感。我们现在发起的“原文精读”活动,就是以此书为蓝本,目前已经读完了第一章:Governance and Management;

Poor Charlie’s Almanack,大家耳熟能详的《穷查理宝典》,原版书籍很厚,都是彩页印刷,里面很多插画,精彩耐读;

Principles of Economics,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读大一时的专业基础课。美版经济学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厚,里面的内容对新手特别友好,因为它会不厌其烦地讲很多案例,简直就是“手把手”地教;

Buffett:The Making of an American Capitalist,洛温斯坦《巴菲特传》是我读过的最棒的巴菲特传记。这本书的篇幅虽然比不上《滚雪球》,但行文流畅,言简意赅;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价值投资“开山鼻祖”格雷厄姆经典作品《聪明的投资者》,19岁的巴菲特第一次读到之后,简直醍醐灌顶,人生从此开挂;

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费雪名著《怎样选择成长股》,中年以后的巴菲特受费雪的影响,完成了投资风格上一次质的飞跃;

Tap Dancing to Work,卢米斯整理的《跳着踢踏舞去上班》,收录了巴菲特历年接受采访的言论,以及在媒体上发表的文章。“跳着踢踏舞去上班”,是我认为人生最美好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篇幅所限,我就不再一一去介绍每本书啦!有你感兴趣但我没展开讲的书,我们可以在留言区讨论。读原版书最大的好处可能在于:它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手资料”,中文世界里一些错讹之处,可以依靠原版书籍得到确认和校正。

3

灯塔

在投资和人生方面,对我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唐朝老师 和@杨天南老师 两位前辈啦!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两位老师的特点,我认为天南老师的强项是“英翻中”——将遥不可及的英文原版投资经典,转化成国内读者看得懂的中文作品,唐朝老师的强项则是“中翻中”——将晦涩艰深的财会金融专业术语,转化成简单易懂的日常用语,很接地气。

非常幸运的是,我不但拜读过两位老师的公开作品,平时的私下关系也很好。我一直视两位老师为我人生航船的灯塔,是他们照亮了前行的路。唐朝老师说的“人生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自己有得选”,天南老师说的“赚得多、活得久、众人爱”等金句,也成为了我追求精进的重要动力。

第二类书,就是唐朝老师的著作和天南老师的译著。包括但不限于:

《巴芒演义》,唐朝老师著。以章回小说的形式,将巴菲特及其周边人物的思想、生平融为一炉,参见我的读书笔记《巴芒演义的七重价值》

《手把手教你读财报》,唐朝老师著。这本书不同于一般的会计书,它是“投资者写给投资者的书”,它强调“财报是用来排除企业的”,令无数投资者受益无穷;

《价值投资实战手册》,唐朝老师著。聚焦三大主题:1.如何面对市场波动;2.如何评估企业价值;3.上市公司实战分析,参见我的读书笔记《价值投资的中国实践》《价值投资的中国进行时》

《巴菲特之道》,天南老师译。国内第一本介绍巴菲特的书,参见我的读书笔记《薪火相传的那盏灯》,再次感谢天南老师30万元的“史上最贵读书大奖”;

《巴菲特的第一桶金》,天南老师译。讲述了巴菲特从白手起家,到48岁积累到1亿美元的财富故事。对于投资者而言,通过正确的方式赚到了第一桶金后,赚后面的钱会越来越容易;

《一个投资家的20年》,天南老师著。这本书集结的内容,是目前国内持续时间最长的投资专栏,天南老师已经坚持写了16年,参见我的读书笔记《一位十年十倍的超级投资者,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

《投资圣经》,基尔帕特里克著。这本书也放在显眼处,可见它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这是我见过的关于巴菲特最全的资料集,全书1656页。关于巴菲特的奇闻轶事、细枝末节、经典掌故,都可以从这本书里找到记录……

△财报一瞥

4

作品

国内关于巴菲特的书籍,大多是最近10年才陆续出版的。早年间,Value“投资大家”系列算是中文世界里相对较好的阅读资料。它不是公开出版物,我也是很早以前买的一套,价格还比较贵。我先预回答一下:现在还有没有卖的,我也不清楚,我这里也没有购买链接。

第三类书,就是我自己已出版的两部作品,以及待出版的三部作品。

《巴菲特的嘉年华》,我的第一本译著。2019年5月,我第一次赴奥马哈参加巴菲特股东大会。回国后,出版社编辑老师找到我,问我有没有翻译这本书的意向。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就此跟出版社、跟巴菲特结缘。2023年5月,我带着《巴菲特的嘉年华》去参加了巴菲特的嘉年华;

《比尔·米勒投资之道》,我的第二本译著。单纯从投资的角度讲,我属于巴菲特那一派的。当时国内已经出版了《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约翰·聂夫的成功投资》,美国“共同基金三剑客”中,唯有比尔·米勒孤悬海外。我接下这本书,也算是做一补白吧!从内心讲,作为一名基金经理,米勒在大起大落之后的人生态度,非常值得我学习;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天南老师译。这本书算是我的案头书,常读常新。如何做好投资,如何对待股东,如何有效地开展公司治理,如何调动经理人的工作积极性,如何看待兼并与收购,如何从投资的角度理解会计,巴菲特都讲得清清楚楚。正如副书名所概括的那样,这是一本“投资者和公司高管教程”……

我的作品,陆陆续续还在赶来的路上。本文开头就提到了,《超越巴菲特的伯克希尔》预计年内出版;《我的巴芒:永恒的价值》预计年内交稿,明年出版,这将是我的第一本著作;《企投家巴菲特》也已经摆上案头。先许个小小的心愿吧:争取到2029年,我的这些作品也能逐步形成一套体系较为完整的“冠亚投资作品集”。

5

德行

我在上大学以前,并没有读过投资类的书籍。青少年时代,我读得最多的是文史类的书籍。我大学时期读的是金融专业,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有效市场假说”这些理论几乎完全没有兴趣。直到读到巴菲特,我才找到了西方投资智慧和东方传统文化的暗合之处,逐渐感觉到了内心的“自洽”。

坦率讲,我虽然喜欢文学,但很厌恶孔乙己“君子固穷”的迂腐与酸臭;虽然喜欢商业,但很反感严监生“视财如命”的悭吝与滑稽。我一直在思考,最理想的人格范式是什么样的呢?后来读到巴菲特,我才知道,世界上有一种完美的人格叫做“商才仕魂”。是读书人,但又不乏生意人的精明;是生意人,但又不乏读书人的温润。

第四类书,就是我平时用来修身养性、淬炼人格的文化经典,包括但不限于:

《菜根谭》,“嚼得菜根香,则百事可做”。这本书的风格,似儒非儒,似道非道,似佛非佛,却又熔儒家“中庸”思想、道家“无为”思想、佛家“出世”思想于一炉。今天非常坦诚地跟大家分享我读过的书,也是受书中一句话的影响:“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

《围炉夜话》,一听书名就特别有意境。记得2023年2月,春寒料峭,有一天晚上,谭木匠董事长谭传华老先生、天南老师、振巍和我,围在一张方桌前,各坐一方,煮茶论道。室外寒风阵阵,屋内暖意融融,心有所得,辄述诸口,真是惬意无比;

《小窗幽记》,也以短小的篇幅,讲透了很多处世哲学。比如它说“有乍见之欢易,无久处之厌难”,诶?这说的不就是巴菲特么?巴菲特跟很多朋友持续一辈子的友谊,着实令人羡慕。看此书时,读一篇轩快之书,宛见山青水白;听几句透彻之语,如看岳立川行;

《苏东坡传》,林语堂著。或许是因为作者的名气大,这本书也跟着“沾光”。平心而论,这本书原是英文版,是写给外国人看的苏东坡。论史料之详实,援引之丰富,这本书也许不及其他的版本;

《苏东坡传》,王水照、崔铭著。两位作者都是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专家,行文兼具学术性和趣味性,笔调活泼但不轻佻,遣词精准但不晦涩。全书十二章,每章的标题都是七个字,让我这种文字“强迫症”人士读起来无比愉悦;

《苏东坡新传》,李一冰著。作者曾被台湾当局拘捕,入狱四年,本书是其在狱中完成的,颇有当年太史公受腐刑而著《史记》之遗风。可能是因为作者不是业内知名人士,知道这本书的读者可能并不多。但就我的阅读体验而言,此书值得一读;

《战胜华尔街》,是“彼得·林奇三部曲”知名度最高的一本。最核心的观点包括:1.散户也有机构难以比拟的优势;2.十倍大牛股,大多源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消费品,不必“舍近求远”;3.熊市就像是冬天一样,是必然会来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坦然接受并做好应对;

《股市长线法宝》,全书最有价值的信息,就是开篇的那一张图:长期而言,股票是收益率最高的大类资产,没有之一。如果我们笃信这一观点,并且投资用的都是长期资金,那其实就没必要搞什么“大类资产配置”。比如我现在,除了房产之外,其余的全是股票……

《菜根谭》《小窗幽记》《围炉夜话》都是家常小语,隐隐透露着一种“儒释道”杂糅的混合气息。而具有这种气质的典型人物,便是苏轼。顺利时,苏轼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不顺时,苏轼也有“江海寄余生”的恬淡。用他自己的话讲,“用舍由时,行藏在我”,中翻中就是:股市涨跌由市场决定,股票买卖由我来做主。苏轼要是生在21世纪,也应是投资的一把好手。

巴菲特也好,苏轼也罢,我在他们身上都看到了一种极致的人格美。如果是非要“二选一”不可呢,我更倾向于学习巴菲特。巴菲特取得了世俗与理想的“双重成功”,他的一生是平安顺遂、毫无波澜的;苏轼则是“现实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就算他有崇高的境界,他的家人呢?活着的时候,也会感觉到命运的痛楚与苦厄吧?

我提倡和向往的人生范式是:我们最好是像巴菲特那样,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过一辈子;但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当遭遇苦难时,我们最好是像苏轼那样,看得淡然一点,“也无风雨也无晴”,尽量去感知生命的乐趣,而不是被命运折腾得死去活来。

如若生活在同一时代,我猜,苏轼也是羡慕巴菲特的。就苏轼本身的个性而言,他是天真烂漫的,他并不想经历那么多的人生苦难。苏轼对子女的教育和期许,从来都不是“苦其心志,饿其体肤”,而是“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大家发现没有,像苏轼、巴菲特这种极其卓越的人物,他们对子女的期望值都是很低的。为什么呢?因为有什么样的人生理想,靠自己实现就可以了,没必要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毕竟,改变谁都不容易。唯有改变自己,或是一条行得通的路。

6

言语

中国知识分子思想活跃的时候,往往是社会动乱之际,比如春秋战国,比如民国时期。这是容易理解的,毕竟在大一统时期,要么“独尊儒术”,要么“万马齐喑”,才能保证思想统一。易中天教授对诸子百家的评价颇为允当:“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老得智,读庄得慧,读墨得力行,读韩得冷眼,读荀得自强不息。”

第五类书,就是诸子百家,外加唐诗宋词,包括但不限于:

《论语》,孔子门徒记录的孔子言行集。北宋名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此言不虚。比如说,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很犀利,一句话就说到了当领导的精髓:正人先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孟子》,古代科举必读的《四书》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在儒家体系的地位仅次于孔子。齐宣王曾对孟子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对曰:“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哈哈哈,帝王要是好色的话,用“同理心”为百姓多考虑一些,阴阳相谐,则天下大治;

《老子》,又名《道德经》,虽然全文只有5000字,但真的是字字珠玑。老子有很多精彩的观点,比如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手脏了要用水洗,口渴了要取水喝,谁都离不开水,故曰“夫唯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这真是人生的大格局、大境界;

《庄子》,不仅仅是思想深邃,连文辞也极具美感。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每一个字眼都特别美好。庄子讲的“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其实就是巴菲特的“内部记分卡”;庄子讲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其实就是巴菲特的“能力圈”;

《唐诗》,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则是中国五言/七言古体诗/今体诗的巅峰。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王之涣……这些诗家的名字,连同他们创作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即使时光流转了上千年,依然散发着旺盛的生命力;

《宋词》,中国文化史上的另一座巅峰。词原本被称为“诗余”,属于不入流的文体,后来才逐渐走到舞台中央。宋词大多是先有曲,后有词,由歌女唱出来,供士大夫酬答宾客、宴请助兴用的。简单点说,它其实就是宋人的歌词……

孔孟讲的是“仁义”,老庄悟的是“智慧”,诗词表达的是“情感”。在我看来,孔孟提供的是动力系统,让我充满着“经世济民”的热情;老庄提供的是刹车系统,让我保持着“清静无为”的淡然;诗词提供的是娱情系统,让我感受着“对酒当歌”的美好。

7

政事

在2016年离开体制以前,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一名“热血”公务员。我所在的单位,属于专业性较强的垂直领域,人员流动基本上仅限于体系内,跟党委办、政府办这些综合部门有很大区别。如果我在单位的时间足够长,将来也有可能是处长,再好一点,也有可能是副局长,也许过得还行,但毕竟不是我的人生理想。

第六类书,就是党史、时政、领导人传记和言论相关的书籍,包括但不限于:

《邓小平时代》,很幸运地让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我出生那年,名义上的最高权力刚刚移交给了第三代领导人,但邓小平的影响力仍然一直都在。他说:“我没有上过大学,但我一向认为,从我出生那天起,就在上着人生这所大学。它没有毕业的一天,直到去见上帝。”言语平淡,没有华彩辞章,就像他的为人一样朴实;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讲述了“史上最牛创业团队”的奋斗历程。我常常会翻到1927年、1936年、1946年、1966年、1976年,看看那些风雨如晦、电闪雷鸣的年代,心想“一切都会过去”,眼前的一点困难似乎变得极为渺茫,不值一提。如果想创业,党史是一部极好的教材;

《苦难辉煌》,我们不刻意渲染苦难,但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曾经遭受过的苦难,我们也不必刻意回避。以我们80后这一代人为坐标,往上数两代,往下数一代,是不是“一代更比一代强”了?从贫瘠和苦难,走向富裕和幸福,靠的至少是整整三代人的奋斗。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值得我们每个人都好好珍惜……

有位在省政府办公厅工作的朋友曾对我说:“你离开体制可惜了,本来可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这当然纯属朋友鼓励的过誉之词。2016年我就说过,“你是什么样的人,远比你做什么更重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现在做做投资,写写文章,为社会和他人创造一点价值,也挺好的。

8

文学

记得有人问过唐朝老师,如果去荒岛十年,只能带一本书,你带哪一本?唐朝老师的答案是:宋词三百首。一开始,我感到讶异,居然不是投资类的书;紧接着,我突然懂了:都要去荒岛十年了,还学投资这劳什子干嘛?不如读点诗词,还能怡情养性。如果100%只考虑兴趣,我大概更想做个古代文学的研究者与传播者。

第七类书,就是中国古代文学相关的书籍,包括但不限于:

《中国文学史》,这其实是大学中文系的教材。我不是中文系的,但出于兴趣,买来自学了一番。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蔚为大观,一代有一代之特色:先秦散文、汉赋、魏晋志怪小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白话小说,不一而足。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太多啦,常常让我有“此生无悔入华夏”之感;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所选作品上至先秦,下至明清,涵盖了诗、词、散文、小说等主要文学形式。如果说“文学史”是骨架,那么“文学作品”就是血肉。研习古代文学,一定要注重“原典”,因为它才是古人创作的“第一手资料”。只懂文学理论,不看原典的话,相当于只会背巴菲特语录,而没有企业分析和实战能力;

《诗经》,中国诗歌之滥觞。中国历代有很多名人的名字,都是典出《诗经》。比如北宋词人周邦彦,取自“彼其之子,邦之彦兮”;近代学者王国维,取自“王国克生,维周之桢”;建筑学家梁思成,取自“汤孙奏假,绥我思成”……如果你还在为你家新生儿取名而烦恼,不妨翻翻《诗经》,也许就会灵光闪现;

《西湖梦寻》,晚明张岱著。张岱的小品文写得极好,收录于《陶庵梦忆》一书的《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都是传世之作。西湖之美,不胜在景致,而胜在文化,胜在典故。文人的遣词用句都是极其讲究的,“西湖梦寻”这么美好的字眼,倘若改成“西湖寻梦”,顿感韵味全失,俗不可耐……

如果说我爱好文学,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我对中国近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全然没有半点兴趣。鲁、郭、茅、巴、老、曹的作品,除了教科书上学过的,其他的我基本上都没看过。然而,一谈到中国古代文学,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散文小说,我似乎都挺感兴趣的。

9

历史

人活于世,即便是长命百岁,实际上也只有36000天。放在历史长河中,“曾不能以一瞬”。难怪旷达如苏轼,也忍不住借客之口,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之感慨。如何才能拓展生命的长度呢?窃以为,读点历史,当我们的视野超过了自己的生理年龄时,就会感受到更加厚重的生命体验。

第八类书,就是中国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传记之类的书籍,包括但不限于:

《资治通鉴故事精选》,我第一次在家里看到这本书,还在读小学四年级。翻开的第一篇故事,讲的是“三家分晋”。其中写到豫让为了替智伯报仇,不惜毁容吞炭,三次行刺赵襄子,令人感佩不已。这本书给了我关于历史的知识启蒙,每天读一篇故事,一年也就不知不觉读完了,实际上也是“日拱一卒”的威力;

《中国通史故事》,全书525节,每节讲一则历史故事。如果每天看一点,大概花上两年的业余时间,也能全部看完。记得中学时代上历史课,我常常拿着书上的故事跟课本上的知识点相互印证,觉得非常有趣。我不是专业的史学研究者,但通过读这本书,相当于接受了一次通识教育。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一些大事,基本上我还是略知一二的;

《我的前半生》,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像极了某些港股上市公司:出道即是巅峰,之后每况愈下,直到跌无可跌。一个人的命运,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放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谁又不是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呢?从皇帝到战犯再到公民,溥仪的人生是无法复制的独一份;

《皇朝落日》,收录了紫禁城的很多老照片。我去过两次故宫,每次看到那里的一墙一木,一砖一瓦,都忍不住感慨“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大家都是岁月长河里的匆匆过客。有时候翻翻老照片,看看那时的人,那时的景,都早已化为历史的尘埃,似乎从来不曾在这个世界出现过。每每念及于此,都顿感时间之紧迫,光阴之珍贵……

10

周边

现在我的阅读习惯,基本上以投资为主,顺带看一些其他的消闲读物。因为毕竟身在投资行业,我不能只顾自己的个人喜好,还要考虑沉甸甸的受托责任。所以,学习投资始终是我的第一要务。其他方面的内容,除了青少年时代积累下来的一点点知识,现在几乎很少再花时间,最多也就是“偶有涉猎”。

(一)投资周边

财务类书籍,是我阅读的一大重点。做投资这一行,如果不会看财务报表,就像将军不会看军事地图,医生不会看化验报告,后果很严重。当然,我们学财务,不是为了当会计,而是为了看财报,最终是为投资服务的;

行业类书籍,是我阅读的另一大重点。投资不能只懂理念,最终是要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行业、一家家具体的企业身上。做投研,就要向巴菲特那样,想要了解保险行业,就先把图书馆里关于保险的书籍大致浏览一遍,再去找业内人士交流,不断深化对行业的理解;


理念类书籍,我也会拣重点翻一翻。写巴菲特和芒格的书,可谓是“汗牛充栋”,有时间的话,都不妨一看。这类书读起来很快的,因为当我们对价值投资体系有了基本的知识储备以后,从理念类书籍吸收的新知识点并不多,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温故”而不是“知新”。不过,投资本来就不需要太多标新立异的观点;


名家类书籍,乔尔·格林布拉特、乔尔·蒂林哈斯特、霍华德·马克斯、沃尔特·施洛斯、罗伯特·哈格斯特朗、弗朗西斯科·帕拉梅斯、肯尼斯·费雪……反正都是“公认的投资大神”,都看看呗!一本书的书价不到一百元,买不了吃亏,也买不了上当。万一要是发现了有价值的观点或信息,那可就赚大啦;


财经类书籍,主要也就是冲着作者的名气,看个热闹。比如说,吴晓波老师、陈志武教授的全套作品,我都买了。他们并不是搞投资的,对股票的认知也未必是准确的。不过,他们都有自己专长的领域,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财富和金融的运行逻辑做一些基本的了解,也是有益的;

雪球类书籍,各路大V,群英荟萃,最后亮出“十八般武艺”。读国内投资者写的书,最好的好处可能在于,他们都是我们身边的人,他们写的也大多是我们身边的企业。A股就有超过4000家上市公司,我们不可能全靠自己去筛。这些大V提到的企业,可以作为我们选股的参考信息来源之一;


财商类书籍,主要就是《穷爸爸富爸爸》《小狗钱钱》之类的入门级读物,适合新手。天南老师主办的“戴维斯儿童财商教育”系列,开中国本土财商教育之先河,目前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结果,“一万中流”渐成燎原之势。这些孩子在10岁以前,就已熟知巴菲特,并依靠勤工俭学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值得赞叹;


认知类书籍,我也就是随便看看。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通过细节轻松影响他人,如何学会提问,如何运用麦肯锡思维,投资和生活应把握哪些原则,如何保持清醒思考……反正开卷有益,我也是“好读书,不求甚解”;

营销类书籍,对我影响较大的有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管理》,以及里斯和特劳特的《定位》。资产管理这一行,一头是资产端(靠投资能力),一头是资金端(靠营销能力)。不过话说回来,营销最终还是靠投资。我一直认为,营销的最高境界是不营销。做好自己,等蝴蝶来,顺其自然,这样最好;

管理类书籍,大致读过彼得·德鲁克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以我浅薄的认知,管理是一门相对“务虚”的学问。我不会花太多的时间,专门去研究管理。巴菲特管理伯克希尔就做得挺好的,直接学习巴菲特的管理之道就好啦,多省事儿;

传记类书籍,读过的人物有富兰克林、洛克菲勒、山姆·沃尔顿、杰克·韦尔奇、史蒂夫·乔布斯、巴鲁克、李嘉诚、刘銮雄、褚时健、周鸿祎;读过的企业有迪士尼、星巴克、小米、京东、腾讯,等等。大凡是成功的企业家,他们身上都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读着读着,似乎我的心量也变大了许多;


泡沫类书籍,读过一些地产方面的,比如说《价值投资之中国恒大》,写书的时候,内房股翻了10倍,书里的内容看似非常专业,新手读了甚至有顶礼膜拜之感,但一切不过是幻象;日本失去的30年,台湾股市大泡沫,金融市场上“击鼓传花”的游戏总在不断上演,这大概就是亘古不变的人性吧;

(二)文史周边

书法类书籍,主要就是颜真卿《颜勤礼碑》《多宝塔碑》、钟绍京《灵飞经》、宋徽宗《千字文》之类的基础读物。我对书法理论研究不多,平时喜欢舞文弄墨,但纯属个人兴趣。我现在写的,既不是颜体,也不是赵体,姑且自称“江湖体”吧!毕竟,我的目标也不是成为书法家;

佛学类书籍,也只有少量的《太上感应篇》《玉历宝钞》《心经》《坛经》《地藏菩萨本愿经》《了凡四训》等基础读物。我不是佛教徒,对音译过来的梵文尤其感到头痛。不过,我对寺庙还是会有一种亲近感。武汉的宝通寺、北京的卧佛寺、黄梅的五祖寺,都让人有一种“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的静谧之美;

古文类书籍,我最喜欢的是《古文观止》。这本书是我2003年买的,此后20年一直随身携带。古文真的有一种天然的美感,表达同样的意思,古文的篇幅永远比白话文和英文要短得多。比如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滁州地貌,只用了五个字——“环滁皆山也”。要是翻译成白话文,“滁州四周全都是山”,顿时令人索然寡味;

小说类书籍,我最喜欢的是《世说新语》。读这本书,你就会明白什么叫“文士风雅”,什么叫“魏晋风度”。我举个例子,“王子猷雪夜访戴”,都到了门口,也不敲门,转身就走了,给出的理由竟然是“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就是一种情趣,一种浪漫,一种“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的奢侈与任性;

翻译类书籍,我只看过一本《翻译的基本知识》。虽然我知道许渊冲先生的翻译水准很高,比如著名的“face the powder”&“powder the face”,但奈何时间精力有限,而我也不打算以翻译为生,也就没有专门读过。翻译投资书籍,也许更重要的是投资知识,并非翻译知识;


励志类书籍,我比较欣赏稻盛和夫先生的《干法》。他并非天赋异禀,但终成大业,他讲的其实是“普通人如何过好一生”的故事。另外,30岁以前,我还偶尔看一些“鸡汤文”,有时候自己也动笔写一写,还在人民日报公众号上发表过一篇文章《通往卓越的路,不仅仅是一万个小时的堆砌》

消闲类书籍,就显得有些杂芜了。其中有些书是朋友送的(如《罗马人的故事》),有些书是出版社赠阅的(如《深度关系》),有些是出于特定的兴趣买的(如《4分钟极速减脂》)。人嘛,反正也是杂食动物,看些杂书也没关系。巴菲特不是说嘛,“尽你所能,阅读一切”,哈哈哈!

△伯克希尔周边小摆件


彩蛋:小时候喜欢看连环画,但因为年代久远,基本上都没有保存下来。后来我买了100本上海美术出版社的经典复刻版,现在还时不时拿出一本来翻翻。以前的连环画,那轮廓,那线条,人物形象真的是栩栩如生。我对阅读的兴趣,主要是从读这些故事开始培养起来的。如果你家孩子不爱阅读,可以试试从故事书看起。

△100本连环画

冠亚说

关于读书的妙处,前人说得已经太多。行文至此,我也不想再继续给大家灌输一些“书中自有黄金屋”、“三更灯火五更鸡”之类的大道理。读书有多么美好呢?让我们来看一段赏心悦目的美文吧:

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

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

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司马史,

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

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若真如是,此乐何极?

人生如此,亦复何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