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闯到东北去谋生(全文)

 新用户81153067 2023-11-17 发布于山东

近代史中国上,有2000万人闯过山海关,到关外谋生。这种考验生死的闯关东,到了民国期间,就成了经营事业的跑关东

不闯,过不了山海关:闯关,也许有生路,也许是死路一条。

但是2000多万山东、山西、河南、河北贫民,还是选择了有可能被打死的这条闯关之路。

到关东去,不“闯”不行

到关东去谋一条生路,一定要闯!不闯就过不了那道封禁的柳条边。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大的向关东移民,是因为顺治颁布过“辽东开垦令”,当时还是1644年左右,满八旗入了关,关外广袤的土地还需要人来打理。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刘大可解释:“清朝历代都有关内向关外移民的事儿,康熙初年曾下召封禁,不许汉人再出关谋生,但是效果不佳。”东三省农林牧副各业都有特产,采老山参、开矿淘金、狩猎伐木都是利益丰厚的营生。而山参、金矿这些经济来源全都掌握在清廷手中,清朝专设参务部门,价格持续走高的人参只能由朝廷专控。像人参、金矿这些经济行业不再允许汉人涉足。

而逃洪荒避战乱的晋冀鲁豫贫民,凭着毅力和机敏,听信着传说中的诱惑,还是一心想去关外找寻生活出路。所以就形成了历史上五次大的“闯”关东。闯不仅有了闯荡的姿肆,更有一层夺路而出的悲壮。形成这股主流的,正是上述四省的逃荒贫民。

闯关东,沈阳是第一站

在逃往关外谋生的晋冀鲁豫四省难民中,山东与河北人居多,在这两个省中山东人又居多。刘大可介绍说,由于历史的渊源,辽东的设置属山东管辖,有了这一地缘再加上汉政权基本以长城为界,辽东督都府这样的军事机构也属山东管辖。因为山东民众在离家寻求生路时,首先想到的是辽东。

从海路和陆路进入关外的内陆人,到了盛京(今沈阳),算是找到一块可以歇脚的地方。民俗学家、沈阳文史馆研究员齐守成称:“说到闯关东,沈阳是不可缺少的一环,电视剧《闯关东》中少了沈阳,比较遗憾。”

沈阳中街是皇太极时期就存在的一条街,17世纪中期,第一批闯关东的关内人,就带着中原文化在这里形成了一条商业街。齐守成介绍,在当时的盛京这个以游牧民族生活特点为主的城市中,从中街开始,慢慢地融入一些中原文化和从齐鲁大地带来的儒家文化。当时沈阳中街的天字号、吉字号等6大字号。全是关内带来的。

中药老号天益堂的先祖在外关得到一根老山参,成就了自他开始的这个家族在东北的全部事业。他卖了参,置了产业,把全家接到盛京中街,开出了这里的第一家中药铺,随着家业的增长,前店后厂地稳步发展起来。这种前店后厂的发展模式,普遍存在于这条街上的所有店家,服饰业中的丝房、餐饮业中的老边饺子、马家烧麦,这些从挑挑子开始的绝活,都在中街扎根发达起来。没有闯东关的人群,就没有这条繁华了数百年的商业街。

流民与流人,构建起关东最早的文化与经济形态。

五次大潮“闯”入关东

顺治年间第一次政府有计划向关外移民,一场场围绕着辽河流域,从辽东向辽西扩展的移民在明末清初形成了一股大的潮流,清初时达到了高峰。

而到达电视剧《闯关东》中表现的这次清末时期的高峰人数的移民,并不是太多。

“前期的闯关东往往是候鸟式的,关内自然灾害、一度的政策放开都能形成临时性的闯关东”,刘大可说:“待灾情过去恢复生产或者关东再次封禁,移民就会迂回。”

第二次大规模的闯到山海关外,发生在自1860年到辛亥革命的半个世纪间。直到这一时期清代移民基本还是候鸟式的“冬去春归”,当时到关外谋生的贫民,主要还是去当“人丁”,虽然有了可耕地但“人丁”没有人身自由。这一时期山东老家的土地却在日益减少。刘大可举例,在山东清初人均还有两亩地,到了晚清人均只有一亩地了,东北的土地辽阔足以供养更多的人口。因此,闯关东到了清末出现了一次高潮。

刘大可说,电视剧《闯关东》30集以后表现的是20世纪20年代闯关东的历史,当时的关东在、张学良父子的统治下,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在张氏父子有思想有措施的执政期间,闯到关东的人们,逐渐选择在此地定居。于是从南满到北满人口开始增加,人们谋生的手段也从单一的务农扩展为筑路、工厂务工、开矿和商贸。关东对人们的吸引已不再只是土地。

这一时期,闯关东的闯字可以用另一个动词所替代,那就是“跑”。沈阳文史馆研究员、民俗学家齐守成说,跑有跑生意的含意,是一种主动的经商活动,从而使关东移民史在第三次移民大潮中有了性质的改变。

在张氏父子主政时期的关东移民持续到1929年。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3年建立起洲国这段时间,跑关东再次被禁止。出于战略的需要,日本人开始在中国东三省建立他们的重工业基地。从事重工开发,1939年日本人开始实施自己的移民政策,也就是把日本人和朝鲜人移入中国,为日后占领东三省乃至整个中国打基础。

但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直到1944年,由于日本在中国以及东南亚战线拉得过长,所以又开始拉壮丁。刘大可说,这一时期,日本人不许中国人将在关外挣的钱汇往关内。他们对关内人先是采取欺骗利诱,后是进行强虏,拉壮丁一般地拉到关外,对他们采取了强制性的劳动管制,这是近代史上第四次向关外移民,也是内忧外患最为深重的一次。

第五次向关外移民,是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中期,政府有组织地迁过一批移民。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举报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