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百万人逃难东北,“闯关东”的血泪史!

 沐阳说 2023-07-25 发布于四川
1940年3月的一个凌晨,山东滨县一个村子里显得格外喧闹,家家都在收拾行李,一个名叫殷殿起的年轻人,在屋里搜罗了一遍又一遍,包好仅有的小袋玉米和一堆锅碗瓢盆,牵起妻儿,挑起扁担,再顺手给3岁的儿子拿起一个木刻娃娃,便头也不回的出了门。
门外,村子里的乡亲们都手忙脚乱,和殷殿起一样,有些牵着牛车,有些怀揽背扛,拖家带口,一起朝着东北方向走去。
他们此行不为别的,只为寻生。
那一年,准确的说是那些年,世道混乱不堪,日本侵略者四处扫荡,农民不敢出门种地,每年开春,山东赤地千里,土地一片荒芜。
不仅仅是山东,黄河下游百姓皆是如此,当时,惨烈的现实摆在他们眼前:如果继续留在家乡,只有等死。
横竖都是死,在家饿死不如闯闯关东,找条活路。
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满洲旅行记》 中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
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队队总进通化、 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寝者皆山东移民……
说起来,殷殿起们不算“闯关东”的头一拨人,在他们之前,最早可追溯到晚清,就已经有大量关内农民向关东移民,而到了20世纪后,闯关东迎来高潮,中国历史上一场悲壮而雄伟的人口大迁徙彻底拉开序幕,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
无数人背井离乡,抛家舍田,踏上一条布满荆棘、生死未卜的路,只为了奔一个福祸难测的前途。
而正如前所说,“闯关东”并不是一个特定时期下的社会现象,它历来已久,覆盖时期横跨超过百年。
所谓”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具体来说就是东三省,地广而人稀,古称关外,自古便是不受人待见的流放之地。
清代以前,从关内到关外,大都是被动的流放,当朝者们都习惯将“造反”者遣送边陲“烟瘴”之地,触犯刑律者多发配“极边寒苦”的关东,这种遣犯史称“流人”。
清朝之后,清廷要求各地官署劝农开垦,“荒地无主者,分给流民及官兵屯种,有主者令原主开垦”;“招徕流民,不论原籍别籍,编入保甲,开垦无主荒田,永准为业”。
顺治八年(1651)清廷谕令,“民人愿出关垦地者,造册报部,分地居住”。
在请朝廷政策扶持下,原本荒野未开、崇山未辟的关东摇身一变,成为沃野千里的“龙兴之地”。
随着招垦令持续发力,到关东的人员来越多,请朝廷又担心关内汉人大量迁入会损害旗人利益,破坏满族习俗和秩序,于是,康熙七年(1668)便废止了招垦令,推行封禁政策,以后的措施越来越严厉,从局部封禁到全部封禁,从验关封海到驱逐流民。
虽然有禁令,但当时,地灾频发的关内,已经有不少农民注意到关东的利好,开始悄悄的偷渡,《荣城县志》有载,“地瘠民贫,百倍勤苦,所获不及下农,拙于营生,岁歉则轻去其乡,奔走京师辽东塞北”。
仅康熙末年,山东到关外垦地者已多至十余万人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大约有180万关内移民(包括后裔)来到辽河及吉林、黑龙江一带谋生。
而这么一大批人,是在禁令之下,通过各种手段经历各种险阻才成功移民的,故称之为“闯关东”,而这个说法,也沿用至后世。
政策往往有张有驰,咸丰十年(1860),清政府首先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翌年又开吉林西北平原。到20世纪初,清政府决定开放蒙地,还设立押荒局、垦务总局,督导开垦事务。
几番鼓励下来,涌入东北的移民越来越多。
至宣统二年(1910),政府正式废除汉人出关垦植的禁令,移民再一次逐年增加。
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初,华北等地的政治经济状况不断恶化,越来越多的破产农民和灾民、难民不得不到东北去逃荒、避难。据统计,1921年关内向东北移民仅为20.9万人,1926年增为56.7万人,以后移民数量猛增,1927年达到105万人、1928年为108.9万人、1929年为104.6万人、1930年为67.3万人。
10年间,近618万余人到东北谋生。
人数之众,让人咋舌,当时家家户户”闯关东“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共识。
可见“闯关东”的现象,是人们主动促成的,其中原因也并非是单方面的,是政府政策调动以及内陆生活压力双重因素共同作用而成。
据统计,19世纪初东三省总人口不足200万人,1840年增至304.8万人,到50年后的1911年增加了1500万人,为1811.7万人;又过了20年的1930年,人口增长近一倍,达到3008.7万人。其中一部分是人口自然增长,而绝大多数是人口的机械增长,即“闯关东”所致。
那么,闯关东究竟要如何去闯呢?
大体说来,分为水路和陆路两种方式。水路是由天津、烟台、青岛为主要渡口,乘船漂洋过海,去到关东属地,离海最近大连、营口和丹东也就理所应当地成为了“闯关东”的海路首选地。陆路则需要绕过山海关关口到达今天的开原地区,但当时陆地关口管制较严,而且道路实在遥远难行,所以迁移的人基本很少选择陆路,大多是从水路出发。
靠海的山东人,至少也是以水路为主。
到了关东地区,大多数人会选择在辽宁落脚,但辽宁开放最早,早已人满为患,于是又向更北的吉林、黑龙江进发。
虽说闯关东是为谋生,部分人能在关东站稳脚,但仍有不少人依然难以维生,好似从一个深渊跳进了另一个深渊。
关东土地虽多,但并非无主之地,要想有田种,必须花钱买或者租,但逃荒般迁移过去的人哪有钱,于是只好当个佣农,慢慢攒钱,还有一部分人则选择去臭名昭著的“老金沟”淘金。
不管怎样,在当时,由于匪患猖獗,要想安心积攒钱财都是个极其艰难的过程。
不管在哪,生活都不易。
再之后,大部分移民都有屋有田了,眼看生活要好起来了,但日军又来了,烧杀抢掠,坏事做尽,闯关东的人们一夜回到穷苦,个中辛酸血泪,不难想见。
“闯关东”是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无数人身处绝境,硬是凭借一股子信念,找到一线生机,在异地他乡,造就千秋功业。
那批闯关东的人,在关东开荒拓土,实实在在奠定了关东地区的发展,不仅在当时有效地阻止了沙俄侵吞的步伐,而且为日后东北地区的兴起,尤其是东北军事工业、重工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基础与发展根基,对我国在工业上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百年过去,如今,泱泱大国同仁一是,早无关内关外之分,也没有人再因生活所迫背井离乡,“闯关东”也成为一种精神符号,刻进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
世间再无”闯关东“,无畏奋进永流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