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没有发明玻璃以前,中国古代都用纸来糊窗户,一捅就破

 HZAAAAAAA 2023-11-18 发布于广东
在没有发明玻璃以前,中国古代都用纸来糊窗户,一捅就破,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在用,难道不担心被雨水淋湿吗?纸糊的窗户有什么用?
 
古装剧里,我们时常看到刺客轻而易举地用口水捅破窗户纸进行偷窥。这给我们留下了窗户纸脆弱无比的印象,然而这种窗户纸与古人真正使用的差别很大。
 
古人不会使用电视剧里那么脆弱的窗户纸。他们主要使用两种材料作窗户纸:藤纸和绢布。藤纸利用青藤制作而成,比油纸韧性高得多,不易被捅破。
 
为了防水,人们还会在藤纸表面涂上一层桐油。就算是蘸水,也很难将窗户纸戳破。不过藤纸只在产青藤的地方流行。
 
另一种材料是绢布,也不容易被戳破,但透光性不如藤纸好。不过它随处都能买到,老百姓也能买的起。
 
对于贫困的农民来说,连藤纸和布帛都奢侈。他们会用芦苇编制的席子来遮蔽窗户,白天卷起通风,晚上放下来保密,山民会用兽皮作窗户纸,既通风又保暖,这些材料都不像电视剧里那么脆弱。
 
还有一种做窗户的材料,那就是麻纸,《扈从东巡附录》记载了这种糊窗麻纸的制作方法:“乌喇无纸,八月即雪。先秋,捣敝衣中败荣,入水成毳,沥以芦帘为纸,坚如革,纫之以蔽户牖。”

这种纸透光性非常好,还光净细腻,就是有些脆,使用的时间也不如其他物品,不过便宜,经常更换也就可以了。
 
其实在古代社会,舆论导向也起到保护隐私的作用。儒家提倡“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限制人们随意窥探他人生活。
 
再加上没有夜晚照明设施,黑暗本身也为百姓的生活提供了隐私保护。在没有电力照明的古代,日落之后就是一片黑暗,这也难免为普通百姓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的隐私保护。
 
当然,对于达官贵人来说,他们有更多手段来保护隐私。大户人家会在窗外加设护栏,窗内铺设多层窗帘,遮挡视线,有的直接使用昂贵的玻璃窗,玻璃在我国被使用有两种起源的说法,一是西域传进来的,二是商代就有了。
 
只不过烧制玻璃需要很高的温度,古代的条件很难达到,只能小规模的生产,属于奢侈品,能买得起玻璃的人很少。还有的雇佣家丁24小时值守府第,所以对于达官显要来说,他们不担心窗户纸被戳破的问题。
 
历史上,中国也曾出现过一些特殊的“窗户材料”,比如明代的“明瓦窗”,将贝壳制作成薄片嵌入窗格,起到透光的作用。
 
到了清朝,出现了一种绿色的纱布“冷布”,夏天时用来糊窗,具有通风透气的功能。还有“软烟罗”这样的精细纱幔,用于皇室及达官贵人家的窗帘,这些都展现出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电视剧中脆弱的窗户纸与古人真正使用的材料差异很大,古人也并非毫无隐私可言。通过使用韧性好的材料,加上社会舆论和自觉自律,古人也在有限条件下尽可能保护自己的生活隐私,这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坚韧。

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下期故事更精彩!😘😘

[免责声明]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