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了麦田庆丰收

 新用户4406D4GU 2023-11-18 发布于河南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一麦众承”18组“麦步从头越”的组员贾志安,非常感谢“一麦众承”平台提供的互相学习、沟通交流的机会,陈红敏老师每天早早地推送各位专家的交流心得,每次读来都受益匪浅,在以后的工作中向陈老师及各位专家学习。按照组长翟冬峰老师的安排,今天代表本小组值日。我们组的成员还有赵永涛、张新、宋广芝、胡卫国、郭军、吕亮杰、史丽霞、张桂芳、李东升、王凤涛、周桂莲、郭军、于章龙、赵智勇、张风廷、董飞、周措吉、张跃强、王九江、郭宪瑞、杨立宁老师。本次值日,采写一位资深小麦育种专家张清海,将他的数十年来,为了小麦育种科技创新的事迹向大家汇报、交流,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小小的种子,关系着人们的饭碗,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风吹麦浪翻滚,中原遍地金黄,丰收的背后,良种是关键的密码。在中原大地上,多少农业科技工作者将辛勤的汗水洒在泥土里,只为仓廪丰实、颗粒归仓。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张清海就是其中一位,他从事小麦科研育种工作40多年,以培育优良小麦新品种为核心,田间地头就是他的舞台,粒粒良种就是他的教案,他用科研呵护丰收的希望,以脚步丈量脚下的沃土,将收获的喜悦送到千家万户。

今日豫州,万顷平畴,金黄的麦浪摇曳在芒种时节的阳光里,大型收割机驰骋在沃野千里的中原大地,籽粒饱满的小麦颗粒归仓,农民笑逐颜开,这是张清海最幸福的时刻。今年80岁的张清海以40多年泡在小麦试验田的人生历程,以求读懂小麦生长的密码。他多年的追问得到了答案:种子是什么?是希望、是丰收。播下去的是一粒粒种子,收获的是一个个希望,是农民幸福的笑脸!

看着田间轰鸣的收割机,听着农民朋友喜悦的话语——“今年小麦麦播时期墒情好、苗情好,后期没有遇到连阴雨、干热风等自然灾害,又是一个丰收年!”张清海的思绪飘向了远方。

张清海1943年出生于河南浚县。那个年代,吃饱饭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吃不饱饭的记忆给他年幼的心灵留下了印痕,让他切身体会到粮食是多么重要,同时,他立志要好好学习本领,让父老乡亲吃饱饭。

张清海17岁开始在村里当农业技术员。21岁时,他因工作成绩突出被选拔到浚县农业畜牧局工作。张清海特别能吃苦,再加上农技水平高,所以深受农民的喜爱。1974年,张清海被县农业畜牧局推荐到河南农学院(今河南农业大学)读书,师从小麦育种专家、该校生物统计教研室和小麦育种研究室创建人范廉教授。张清海大学毕业留校后,一心扑到小麦育种科研上。即便2003年退休,他的科研事业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育种是个艰辛的工作,如沙里淘金。张清海每年要从上千个原始材料里寻找合适的材料确定亲本,要做几百个组合,去雄上万个小花;再把矮秆、大穗、抗倒、抗病、抗寒等基因融为一体,一个世代一个世代地选择;再从上百万株的后代中寻找那粒符合要求的种子,选择出优良株系,再进行初级产量比较、品系产量比较、大区产量比较。“要耐得住性子,失败是家常便饭。” 张清海说。

试验田就是张清海的家,黝黑的脸庞、眼角的皱纹记录着他与试验田日日相伴的风霜。刮风下雨,别人往家里躲,他却跑到地头守着,观察小麦的抗倒伏性。他时常躺在床上还在想着小麦,有时半夜醒来,他拿着手电筒跑到试验田转一转。一般试验田种几亩,他却种几十亩。河南农业大学分给他的试验田不够,他就租地育种,只为能多做小麦的杂交组合。每年授粉、收获时,他更是全天在太阳下暴晒,皮肤晒脱一层又一层。为了确定每颗籽粒的饱满度、粒色,他用手将成千上万的单株、单穗一一搓粒,时间一长两手搓出泡、磨出血。

为加快育种进度,张清海多次到云南进行小麦加代育种,总结出黄淮麦区小麦品种在昆明夏繁加代的育种理论和规律。张清海作为项目主持人,选育4个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并通过审定,其中豫麦68参加河南省小麦高产区试,三年产量居首位。该品种以产量高、品质优在河南、皖北、鲁西南、冀南、湖北等地推广种植。

     张清海育种的初心是为农民服务。 “老百姓种田不易,我培育的这些小麦品种种到地里,产量能增加,效益能提高,这样我才觉得对得起农民,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对于张清海来说,小麦品种就是他的孩子,培育出优良小麦品种、让农民致富、土地生金就是他幸福的源泉。每当小麦播种和收获的月份,他一定亲临泥土芳香的田野,因为他的“办公室”就是这广袤的金黄麦田,而随风摇曳的金黄麦浪则是他最钟爱的“舞蹈”。

谈起张清海育种的历程,他的老伴儿刘廷芳再清楚不过:“那些年,天不亮,我就从郑州骑自行车到荥阳小麦试验地,帮着他浇地、去杂、割麦、打捆,搬运。这样的活儿我帮他干了十几年。试验地距河南农业大学的实验室有20多千米,我早晨5点就去,光骑自行车就一个多小时,每天来回50多千米。”

张清海除在学校科研试验地种植实验材料外,为扩大种植面积,他在荥阳还租地种植小麦。但张清海一个人根本顾不过来,为了支持他的科研工作,刘廷芳和几个孩子以及张清海的学生都帮忙做辅助工作,包括种植、浇水、施肥、打药、去杂等一系列工序。

“我们做的是小麦育种的辅助工作。关键的组合选配、产量要素、抗逆品质等方面的工作需要他去完成。”刘廷芳说,“记得大儿子结婚时,他中午回家喝完喜酒,又马上去试验田工作。他几乎没过过节假日,很少为家里的事操心。为此,我俩还闹过矛盾,但是没办法,谁让他热爱小麦育种事业呢?”质朴的讲述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刘廷芳对老伴儿科研工作的支持,虽然有太多的劳累。

张清海说:“育种者的生命只有深耕于田野才有意义。” 退而不休的他不改育种人的本色,随身带着三样“法宝”:带有刻度量株高的一米棍、麦秸编织的草帽和测量产量三要素的卷带皮尺。在布谷鸣叫的春光里察看麦苗的拔节和长势,在炎炎烈日下甄选最适宜的单株种源,评价品种的抗倒伏、抗病和抗干热风,在瑟瑟秋风中翻地,在白雪覆盖的麦田观察小麦的抗寒性……多年重复着“四季曲”。

张清海脚踏实地,数十年如一日,不断破解小麦育种科研的“基因密码”,不断创新科研成果,培育出了稳产、高产、多抗、广适于一体的优良新品种,为新时代品种创新、粮食丰产、农业增效作出了积极贡献。2013年,西平县收集全国各地小麦品种示范种植,张清海培育的豫农035亩产居18个参试品种的首位。2015年,由他主持选育的豫农98通过省级审定,在驻马店、信阳、南阳等麦区推广种植。一个个成果依然没有使他停下追求的脚步。他说:“在现代农业生产要素里,优良种子对提升粮食产量的贡献率非常高。因此,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我们的责任非常重大。”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张清海将执着的追求化作一个又一个优良品种,播进广袤的大地,让新成果、新技术落地生根,将喜悦化作中原大地庆丰收的锣鼓。

图片

     张清海在试验基地察看小麦品种长势   贾志安/摄

作者简介:贾志安,先后在《河南科技报》报社、《农家参谋·种业大观》杂志社、《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任记者、副主编、总编助理。目前参与《河南审定推广小麦品种志》一书,任编审。通过对河南一系列农业专家、育种专家的采访,对他(她)们严谨认真、不畏艰苦、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国家粮食安全第一线、以身许国的农业科学家极为崇敬,也愿为这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专家弘扬其精神和先进事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