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 褚遂良​ 楷书《孟法师碑》

 家有学子 2023-11-19 发布于甘肃

《孟法师碑》全称《京师至德观主孟法师碑》。唐代正书碑刻。褚遂良书贞观十二年(638)刻,碑石佚次,仅有清代李宗瀚藏唐拓本传世。册共二十面,每面四行,满行九字,凡七百六十九字,有明代王世贞、王世懋,清代王澍、王文治、李宗瀚等人跋记。此碑书法质朴,与《雁塔圣敦》之空明飞动不类,运笔多隶法,与《伊阙佛龛》相近。为褚氏早年之作。

王世贞称:“波拂转折处,无毫发遗恨,真墨池中至宝也。”王世懋跋称:“质若敦彝,雅若天球,……精神烨烨,妙得八分古意,……是褚择笔书也。”有文明书局、有正书局影印李宗瀚本,临川李氏石印本。

褚遂良字登善,杭州钱塘人。通直散骑常侍亮子。隋大业末,为薛举通事舍人。仁杲平,授秦王府鎧曹参军。贞观中,累迁起居郎。博涉文史,工隶楷。太宗尝叹曰:“虞世南死,无与论书者!”魏征白见遂良,帝令侍书。帝方博王羲之故帖,天下争献,然莫能质真伪。遂良独论所出,无舛冒者。十五年,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

时飞雉数集宮中,帝问:“是何祥也?”遂良以秦文公得其雌遂雄诸侯,汉光武得其雄有四海,今雄雌并见,以吿明德对之。帝悦,曰:“人立身不可以无学。遂良所谓多识君子哉!”俄授太子宾客。进黄门侍郎,参综朝政。父丧免,起复,拜中书令。

帝寝疾,召遂良、长孙无忌曰:“汉武帝寄霍光,刘备讬诸葛亮,朕今委卿矣。太子仁孝,其尽诚辅之。”谓太子曰:“无忌、遂良在,而毋忧。”因命遂良草诏。高宗即位,封河南县公,进郡公。坐事出为同州剌史。再岁,召拜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兼太子宾客。进拜尚书右仆射。因谏改立武昭仪事,俟武氏立,乃左迁遂良潭州都督。显庆二年,徙桂州,未几,贬爱州剌史。遂良内忧祸,恐死不能自明,乃上表自陈,帝昏懦,牵于武后,讫不省。岁余卒,年六十三。古所谓临大节而不可夺者,褚公有之。

《孟法师碑》全称《京师至德观主孟法师碑》,楷书,褚遂良书于唐贞观十六年(642),碑文是岑文本所撰。原碑先立于陕西西安,后佚失,仅有清临川李宗瀚旧藏剪裱唐拓孤本传世,现流日本。拓本共20页,每页四行,计776字,有王世贞、王世懋、王澍、王文治等人跋记。
《孟法师碑》与《伊阙佛龛碑》风格相近,都颇带隶法。《佩文斋书画谱》引苏轼评此碑语: “清远萧散,微有隶意。”王世懋在碑拓本题跋上也称: “质若敦彝,雅若天球,精神烨烨,妙得八分古意,是褚择笔书也。”但《孟法师碑》在用笔上又不象《伊阙佛龛碑》那样方拓,而是参以篆籀,比较圆润秀媚,幽深古质。褚遂良初师虞世南,早期书法受到虞世南圆润、秀整、外柔内刚那种“君子藏器”风格的熏陶,因此这一特点在《孟法师碑》中有较多的体现。在《孟法师碑》中,我们可以发现“感”、“静”、“停” 等字的“趯”法和“戈”法,简直与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的写法一模一样,稍带弓型,内含劲力,既清灵洒脱,又不失内劲。尤其表现在撇捺和趯戈转折上更是圆润光洁,劲健自然。正如王世贞在碑拓本跋文中赞赏的那样:“波拂转折处,无毫发遗恨,真墨池中至宝也。” 《孟法师碑》的结构已不象《伊阙碑》那样方正平整了,而是左紧右舒、上密下舒的特点占了优势,比《伊阙佛龛碑》增加了一些开阖之气。此外,书家还运用了夸张手法,使体形矮的字,以横取势; 体形长的字,纵向拉长。这不仅使结体上有所变化,而且在整幅章法上洋溢着阴阳起伏、高低错落的节奏美。《孟法师碑》和《伊阙佛龛碑》代表着褚遂良早期书法的风格,无论在用笔上还是结构上都端正规矩,带有隋《龙藏寺碑》和欧、虞楷书的一些特点,这是褚字在师古过程中追求“不似之似”的第一步。既然是“第一步”,自然也就不很成熟。明朝项穆在所著的《书法雅言·正奇》中说道: “遒劲温婉,丰美富艳,殊乏天然,过于雕刻。”虽然,这种批评只是一家言,但我们对《孟法师碑》、《伊阙佛龛碑》细细品味,就不难发现在总体上两碑确实还存在着不够洒脱自然、清新流畅的地方,尤其在大章法的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纵横布局、穿插映带上,还缺乏气息的互相贯通和系统的有机联系,在临写时应有所注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