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足乡村,共话未来 | 首届乡村艺术建设论坛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行

 顺其自然h 2023-11-19 发布于北京
图片

2023年11月12日,由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主办,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乡村艺术建设专项委员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的“首届乡村艺术建设论坛”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行。来自全国75所院校的近200名专家、学者和相关单位代表围绕六个专题进行了精彩的主题发言,并针对乡村艺术建设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六个专题分别是“乡村公共艺术”、“乡村美育实践”、“乡村环境艺术”、“乡村创意经济”、“乡村传统文脉”和“乡村和美共建”。

图片

论坛现场

专题一 乡村公共艺术

艺术融入乡村路径探索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主持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马赛

主题发言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段胜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党委副书记李鹤,北京工业大学教授、艺术设计学院院长邹锋,鲁迅美术学院教授、实验艺术系主任张丹,新疆师范大学教授、美术学院院长李勇,集美大学教授、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陈其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岳嵩

图片

本论坛的主题为“乡村公共艺术——艺术融入乡村路径探索”,与会专家共同探讨了艺术在乡村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艺术融入乡村的实施策略。会议的讨论内容涵盖了艺术教育的推广、乡村文化活动丰富性的建构、以及具有不同特色与专业侧重点的高校在乡村艺术建设中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等多个方面。在论坛中,专家们介绍了他们如何通过创新的方式,促进艺术在乡村建设中的介入,强调了艺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并认为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不能出现“乡村的异化”,而应与社会、经济、生活等多个领域相融合,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流,共同推动乡村的全面发展。此外,专家们还分享了艺术融入乡村建设的具体设计实践,通过图片与视频等形式展示了老师与学生们在广大农村地区展开的村容村貌环境提升设计案例,以及雕塑与公共艺术品的设计思路与方案,为“艺术融入乡村”提供了具体路径示范。最后,论坛强调了高校在乡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责任和作用,专家们认为,高校应通过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乡村建设提供持续的支持和帮助。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开展研究项目和与社会合作,为乡村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和技术支持。此次论坛为艺术融入乡村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突出了艺术审美在乡村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强调了“在地性”的重要性以及高校在乡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角色。

专题二 乡村美育实践

乡村美育资源整合利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主持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杨冬江

主题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艺术学院院长张淳,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东南大学教授、建筑学院景观学系主任成玉宁,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韩文强,无锡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吴立刚,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张熙

图片

本论坛的主题为“乡村美育实践——乡村美育资源整合利用”,与会专家共同探讨了美育在乡村社会中的重要角色和实施策略。论坛围绕美育教育的推广、乡村文化活动的丰富性、以及高校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等多个方面展开讨论。专家们强调了艺术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提出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应包括社会、信息、金融等多个领域的融合,共同推动乡村综合发展。此外,讨论还涵盖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特别是如何通过艺术教育促进乡村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专家们分享了乡村美育实践的经验,包括如何利用乡村的文明、传统和生活方式来推广美育;强调了乡村本身就是美育核心的观点,探讨了乡村环境、景观设计的独特性及其在乡村美育中的作用。论坛最后指出,乡村美育不仅要关注物质建设,更要注重精神文化的建设,强调了日常生活美学的重要性,以及通过美学经济和文化治理来推动乡村社会的整体发展。此次论坛突出了乡村美育的多维度特性,指出了跨学科合作的必要性,强调了乡村美育在促进地区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中的关键作用,并明确了高校在乡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职责。

专题三 乡村环境艺术

空间环境的保护与改造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主持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宋立民

主题发言

湖北美术学院教授、院长周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建筑学院建筑系主任何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董书兵,广西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伏虎,广西艺术学院教授、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林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环境艺术设计系副主任于历战,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教授、设计学院副院长高颂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徐小鼎

图片

本论坛的主题为“乡村环境艺术——空间环境的保护与改造”,与会专家共同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环境艺术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分享了高校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的成果与经验。专家们围绕“谁的乡村”展开探讨,认为无论是乡村艺术创作还是乡村环境设计,都与乡村本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密切关联。在乡村建设过程中要不断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乡村建设应依托和尊重本土特色,作为艺术与设计工作者应扎根于当地乡村与人民群众之中,关注地方经验和进入社会现场,重建多元化的主体认同。此外,专家们强调乡村艺术与设计不仅是美化,更是一种振兴乡村的策略和手段,应注重探索乡村建设的多元路径。提出“乡村未来遗产”理念、乡村“生态建设”系统、乡村建设的“智创”方法,以及通过艺科融合的方式实现乡村环境的活化与再创造。最后,专家们强调大学生在乡村建设中的热情及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且结合实践探讨了乡村艺术与设计工作中如何保护环境的问题。

专题四 乡村创意经济

文创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主持人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建筑学院副院长崔冬晖

主题发言

云南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陈劲松,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教务处处长陈正达,江南大学副教授、设计学院副院长周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视觉传达设计系副主任原博,西安美术学院教授、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张犁,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石硕

图片

本论坛的主题为“乡村创意经济——文创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与会专家的发言围绕乡村创意经济相关的美育、设计教育、设计实践、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关键词,结合各自学校近年来的乡村建设实践进行分享,同时讨论了乡村建设开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可能的路径。论坛强调乡村建设要基于在地文化,不同地域的学校要充分发掘在地资源,做足长期的理论和实践积累。云南艺术学院持续二十年的毕业设计,就和“政用产学研”相结合,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不同教师从不同角度,充分探索了在地性的乡村建设的表达方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江南大学的多个实践案例精准定位了乡村手工艺如何借助经济驱动;如何引导乡村民艺设计的复兴,促发民艺的再现、再生和再造,打造相关的产业链;如何将乡村品牌、农旅融合、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最后,论坛强调设计既要服务于乡村经济振兴,又要借助市场的力量推广乡村美学,提升全社会对乡土文化的审美认同和价值认同。

专题五  乡村传统文脉

乡村传统文化资源活化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主持人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建筑学院室内设计系副主任杨宇

主题发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党委副书记吴琼,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雕塑系副主任胡泉纯,北京服装学院教授、艺术设计学院院长车飞,北京林业大学教授、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兰超,北海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校长助理、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院长王照伟,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美育研究院院长李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杨婧雯

图片

本论坛的主题为“乡村传统文脉——乡村传统文化资源活化”,来自各个院校的专家、学者们聚焦“乡村传统文化资源活化”议题,围绕数据和智能技术在传统乡村中的创新应用、艺术介入乡村引导当地居民创作、文旅协同发展事业下的乡村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传统民间舞蹈的“非遗”活化、资源型城市的乡村振兴问题、海上丝绸之路乡村发展的思考与教学实践改革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专家们分享了深入乡村进行田野调研,与当地居民共同生活,感受当地文化的经历,充分梳理乡村演变沿革、文化呈现、村落遗产等因素,重视原生村落的自然观、宗族观以及生活观。专家们展示了与学生们一同将艺术设计带进乡村的教学案例,强调大力挖掘西北地区的艺术资源优势,以及品牌塑造、整体规划等问题的重要性,认为艺术家、设计师需要引导当地居民,让日常生活技能转换为艺术品创作,应思考“我能为乡村做什么?”,警惕表浅的转化利用态度,强调活化乡村应关注生活方式的转变,“固本”与“造血”并重。不仅让乡村传统文化“从田野走到教室”,更要“从田野走上舞台”,为我所用,活态传承。论坛最后,全体嘉宾发起总结性讨论,一致认为乡村传统文化振兴应发扬以人为核心的理念,对非刚需领域增加关注,采用逐步引导、逐步接入的模式,发挥院校特长及交叉学科优势,以多平台协作的综合性思维解决问题等结论。

专题六  乡村和美共建

校地合作赋能乡村振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主持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覃川

主题发言

国家乡村振兴局开发指导司原副司长刘晓山,文化和旅游部信息中心平台管理处处长、阿尔山市副市长邢波,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研究员、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彭超,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政策规划处副处长刘扬,北京市平谷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张子昂,雄县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范克胜,雷山县西江旅游集团副总经理覃海军,北京市门头沟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夏名君,渭源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王纲,灵丘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李文杰,余村(山川)旅游度假区党工委副书记王孟天,阿尔山乡村艺术季执行策展人温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孟超

图片

本论坛的主题为“乡村和美共建——校地合作赋能乡村振兴”,来自政府、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们,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共同探讨了乡村和美建设路径以及校地合作创新模式。在理论上,与会专家认为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协作优势,用好地方政府政策支持优势,推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重点在建好校地合作实践基地、强化政策咨询服务、开展陪伴式规划建设、人才培养、活化农村土地资源等五个方面下足功夫。提出校地合作以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六点建议:即强化基本队伍、夯实基本阵地、打造基本活动、推广基本制度、提供基本产品和做好基本保障。强调要传承好历史文脉,培育发展动能,引导文化和旅游产业要素向农村流动;完善工作机制,探索实施“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加强协调服务,促进乡村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措施。在实践上,来自阿尔山市、北京市门头沟区和平谷区、河北雄县、山西灵丘县和渭源县、浙江安吉县和贵州雷山县的政府文旅工作者分享了各地在校政合作赋能乡村振兴的工作经验和创新模式。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新时代的乡村建设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点,高校与政府应加强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技术孵化、创业培训等方面探索新模式,共同推进和美乡村的建设,推动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首届乡村艺术建设论坛”与“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乡村艺术建设专项委员会成立大会”同天举行。六个专题论坛为乡村艺术建设提供了新途径与新思路。“乡村高校联盟乡村艺术建设专项委员会”将持续发挥全国性平台的桥梁作用,联合全国艺术院校及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共同探索艺术赋能乡村建设的具体路径。为推动乡村艺术建设事业的跨学科良性互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城市与乡村的统筹发展提供动力,为建构中国乡村艺术教育体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贡献力量。

图片

图文来源  |  乡村艺术建设专项委员会

图文编辑  |  罗雪辉  张雪莹

审核  |  吴琼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