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种常考表现手法,掌握阅读不丢分!

 学生100分之路 2023-11-19 发布于广西

读书愈多,一精一神就愈健壮而勇敢。

——高尔基

图片

无论是诗歌鉴赏还是现代文阅读,都免不了对表现手法的考查,掌握常见的手法赏析技巧,会让孩子的阅读事半功倍。

文末有《20种语文表现手法解析》PDF文档,可为孩子下载学习。

表现手法是语文阅读理解题中的常客,它是一种语句组织方式,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在进行阅读分析时,经常会运用到一定的表现手法由点及面地进行分析。

下面,小编将针对常见的表现手法进行分类解析,包括概念作用赏析,转给孩子学习。


01
PART
依据结构分类

通常表现手法从结构上可以分为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点面结合伏笔呼应线索等。

开门见山

所谓“开门见山”,就是文章一开篇就直奔主题,不拐弯抹角。在记叙文和议论文中广泛运用,尤其是议论文比较常见,因为一旦提出了中心论点或论题,实际上就明确了写作中心,避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常见作用

① 总领全文,提纲挈领。

② 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 。

③ 交代要素,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手法赏析

1. 朱自清的《背影》开篇:“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表明了作者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

2.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开篇:“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开篇抒发了作者在朝鲜战场上的深切感受,唤起了读者的情感共鸣,激发读者兴趣,吸引读者阅读。同时,点名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承上启下

所谓“承上启下”即承接上面的文字,引出下面的内容。一般是在文章中间,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或是一个段落。承上启下,几乎可以用在任何一种文体当中,让文章前后内容衔接更自然

常见作用

① 使文章衔接紧密,上下连贯。

② 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③ 转移话题,转换场景。

手法赏析

茅以升的《赵州桥》中:“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一句话将前文描述的赵州桥坚固的特点做个总结,同时开启美观的特点描述,过渡自然。

卒章显志

所谓“卒章显志”是指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作者的写作目的、揭示全文主旨,也叫“篇末点题”。

常见作用

① 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

② 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手法赏析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直接点明了作者的态度抱负及全篇的主旨。

点面结合

所谓“点面结合”是指采用整体描写与具体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在写景状物或场面描写时,常爱用点面结合。

常见作用

① 给读者立体、完整、真实的印象。

② 使主体更丰满,更具特色。

手法赏析

朱应忠的《小镇的早晨》中在描写早晨紧张的景象时,先从总体上写了大街两旁的个体户早早开张,各个小摊的主人正紧张地招呼客人,又分别描述了一个经营熟食的个体户,以及一位正着急准备开张的60多岁老人的画面,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使画面更生动。

悬 念

所谓“悬念”,按照《辞海》的解释,指的是阅读文章时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通常为体现矛盾冲突,在处理情节结构时常用悬念手法,吸引读者阅读。

常见作用

① 巧设悬念可加强作品的感染力。

② 引起读者好奇,激发阅读兴趣。

手法赏析

冀生的《胜利的微笑》中:“'哦,爸爸认输了,爸爸认输了。’ 随着弟弟的叫喊声,传来爸爸爽朗的笑声……朋友,您想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那么就请您耐心地听我从头说起。开篇先交代事件结果爸爸认输了,让我们知道有一场弟弟和爸爸之间的比赛,引起读者探究爸爸认输的原因。

伏笔、呼应

所谓“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代,对即将出现的事件进行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而“呼应”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呼应关照。其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相呼应、与开头或题目相呼应、反复呼应等。

常见作用

① 伏笔可使事件发展交待含蓄,结构严密紧凑。

② 照应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

手法赏析

朱自清的《背影》中,四次描写“背影”,三次描写“流泪”,反复呼应,情感抒发愈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之处。

线 索

所谓“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是把材料和故事串联起来的一条重要线索。

常见作用

① 使故事情节发展更为合理。

② 是全文的主线,使文章脉络清晰。

手法赏析

朱自清的《背影》主要是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通过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表现了父子之间真挚、深沉的情感。


02
PART
依据手法分类

从手法上来看,可以分为联想象征铺垫渲染抑扬对比衬托烘托托物言志 、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借景抒情

联想、想象

所谓“联想”,是指由一个事物引发对另一个事物的思考过程。而“想象”则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

常见作用

① 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② 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手法赏析

德国作家柏吉尔的《琥珀》是写一万世年以前的事情,全篇都是靠想象展开的,奇特的想象编织出奇异的“琥珀”。

象 征

所谓“象征”就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人物或道理,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常见作用

① 使晦涩的道理通俗易懂。

② 使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手法赏析

《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诗是以水鸟相向和鸣起兴,借喻君子、淑女,这种托物起兴的方法就是象征手法的起源。

铺 垫

所谓“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进行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

常见作用

① 情节发展合乎情理。

② 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手法赏析

鲁迅的《孔乙己》中:“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需穿上棉袄了“。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做了铺垫。

渲 染

所谓“渲染”是通过对环境、景物、人物的行为、心理等做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可以运用在文章的开头、中间或结尾,根据不同的位置和目的,可将渲染分为:气氛渲染、情绪渲染和主题渲染。

常见作用

① 突出文章主题、中心或立意。

② 表现作者的思想或性感。

③ 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手法赏析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开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通过对作者内心和外界环境的描写,营造了一种静谧而诗意的气氛,引出了文章的话题。

抑 扬

所谓“抑扬”也叫做“欲抑先扬”或“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章先褒扬后贬抑。

常见作用

① 增强艺术表达性。

② 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③ 引发读者深思,给人以深刻启迪。

④ 突出人物形象,凸显文章主题。

手法赏析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首联写游园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院内的春花,很是扫兴,这是“抑”。而尾联却写出了“一枝红杏”探出墙头,为作者展露意外之喜,这是“扬”。表达了作者对于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

对 比

所谓“对比”也叫对照,就是将两种相对应的事物进行比较,可以是将同种事物、或者说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常见作用

① 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

② 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手法赏析

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诗将昔日的繁华与如今的没落进行对比,从前的熙熙攘攘,到今日的冷冷清清,抒发了作者感慨岁月流逝、盛衰无常。

衬 托

所谓“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用事物之间相似的特点和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

常见作用

① 使形象或情感更加鲜明。

② 增强艺术表达力。

手法赏析

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烘 托

所谓“烘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映衬其他所写对象,或者通过别人的评述来描写所写人物。

常见作用

① 使文章浓墨重彩,营造氛围。

② 情景相生,深化文章主题。

手法赏析

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托物言志

所谓“托物言志”是指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常见作用

① 使情感表达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② 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手法赏析

郑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前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后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表面是在赞美竹石的顽强生命力和坚韧的品质,其实隐喻了自己的坚韧不拔的风骨和志气。

以小见大

所谓“以小见大”即从一个大话题中找出一个他人所轻视的小角度来作为切入点,进而来表现大话题的内涵。

常见作用

① 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

② 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手法赏析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风正一帆悬”。人描绘船一帆高悬顺风而行,写的是小景,显出广阔的江面上船行的大景象。

虚实结合

所谓“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常见作用

① 丰富文章的情感画面。

② 为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

手法赏析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中“实写”作者与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却省略掉了,采用虚写。隐者是什么样子,采药去了哪里,多久回来都没有介绍。但山峰高峻,云海茫茫,童子天真纯朴,隐者仙风道骨,诗人寻访隐者时平和的心情与闲雅的态度,则是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的。诗歌通过虚写给我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借景抒情

所谓“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常见作用

① 借景抒情,情以景兴,能使文章含而不露。

② 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手法赏析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以远眺山河为景,寄托了作者对广阔天地的向往和对前途的豪迈。山河无尽,河海相通,是一种象征无限广阔的景物。作者借用山河的特征,表达了自己不满足于眼前的局限,要登高望远,开拓视野的雄心壮志。

很多孩子在阅读理解上丢分,是因为分不清各种表现手法,所以答偏或者不会答。

本文汇总了常考的20种表现手法,建议让孩子学习掌握,日后遇到这类问题别再犯迷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