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盘门三景耀古城

 昵称45109175 2023-11-20 发布于浙江

周星辰,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理事,辽阳市第五届作家协会理事。作品以诗歌、散文为主,曾在《人民日报》《中国交通报》《辽宁日报》《人民代表报》《辽阳日报》《鸭绿江》《北方作家》《中国诗歌网》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随笔、歌词、杂谈500余篇。出版诗集《世纪花雨》、散文集《河谷行舟》《人在路上》。

苏州盘门三景指的是:雄踞苏州西南盘门的“水陆城门”、临流照影的“瑞光寺塔”、横跨运河的“吴门古桥”,由滔滔大运河把三景连结在了一起,成为苏州古城的名胜区。盘门是国内唯一保留完整的水陆并列古城门,在漫长岁月中,古城门历经沧桑变迁,与古运河一同见证着苏州的发展。乘船从大运河南端北上,可遥见瑞光塔——苏州地理标志之一,古桥、古塔、水陆城门以及两岸的黛瓦白墙构建起水陆盘门美丽又古老的空间轮廓。盘门,古称蟠门,为吴都八门之一。它是苏州西南交通枢纽,是范成大笔下“人语嘲喧晚吹凉,万窗灯火转河塘”的热闹之地,也是商贾云集的繁华地区,从这里便可一窥姑苏古城2500年的历史。盘门的宏伟壮丽来自它千年来积淀的生活气,古桥、古塔、古城门、古寺庙等景观,共同汇成盘门这一大运河上的璀璨明珠。

水陆城门——雉堞绞关气势雄伟

苏州古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元年,也就是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是由伍子胥受吴王阖闾之命亲自督建的,最初建的是一座土城,就位于古城的西南角。它是中国唯一一座与长城齐名的的城门,全国唯一一座水陆并用的城门,古有“北看长城之雄,南看盘门之秀”之说。直抵城墙顶上的一座由巨砖铺成的宽阔平台,在此能看到整个陆门、水门、瓮城面区和结构的全貌。为适应古代防御战而设置的锯齿形雉堞、女墙、射孔、闸口、关石、开井(防火用的设置)及眺望台俱在。现在的城楼是1986年重建,飞檐翘角,巍然耸立。城楼前方,架着三尊土炮,重现昔日吴都的风貌。盘门具有传统古典园林 “一池三山” 格局的中央庭院及古建精品、水乡风情、山池亭榭、湖光山影为一体,显得雄健、舒张、大气,使盘门景区既不失苏州古朴沧桑的历史感,又具豪放、明快的现代气息,让游客在休闲中时刻感觉到苏州的吴文化和历史的深厚底蕴。我静静的感受每一处景观,古老的盘门水门、陆门,还包括古代屯兵的瓮城,却安然无恙。游客可以安步当车,登上城楼,远眺城外诸山、城内新景,尽情去发思古之幽情。

二千五百多年间,历经战乱,盘门仍在。此时此刻,我站在城门之上,与盘门深情对视,晚秋的风吹着我,古城墙上的爬山虎一片接一片地青翠着。盘门,一个斑驳的古老城墙,一些不知名的野草顺着它额头的沟壑爬满了沧桑的脸,斑斑泪痕诉说着古往今来,见证了多少尘世的悲欢离合,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手轻轻滑过栩栩如生的铜制狮面“门钹”,像似故人般的重逢与亲切,一种情愫在心里滋生。伍子胥,苏州城的奠基者,苏州人民世受其惠,站在他高大的石像前,感叹他传奇而又悲惨的一生,不竟想起了他怀恨怒投钱塘,化作水神,才有了今天的钱塘潮。一步步登上城墙,城墙上的垛口、射孔、炮洞、闸口、绞关石历历在目。当年,这里是吴越必争之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消失了,留下的只是如画江山。英雄豪杰逝去了,留下的只是千古不灭的英灵。

古城墙上远眺,可以看到盘门的全景:小桥、流水,人家,古色生香,时光仿佛凝固了,活脱脱的一幅江南丹青。听低沉而浑厚的晨钟暮鼓,幽远,宁静,沉稳而古老。在这里岁月的尘沙已经剥离了心灵,时光悠悠无边际的漫延,唯有用清澈的眼过滤着尘世的纷繁与零乱。微风吹来有种凭栏临风的感觉,观望着姑苏城,还有旁边的最高的单孔石拱桥,这些就是苏州的精华元素。北有长城,南有盘门,登上盘门古城墙也算是好汉了。石桥下的滔滔的古运河,湍急开阔,流淌着千百年来的思绪。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了一美妙图画,身临其境不信你不感叹,这就是姑苏城吗?这就是天堂吧!天是那么的蓝,或许那是离天堂最近。我不知道这是两千五百年前飘来的云,还是今天的云。只是不管是何时的云,都是历史流逝的见证,要怀着慈悲的心清纯的眼去看,万物都有静寂的美和流动的灵性。历史是无数人参与的故事,只不过,今天回望时,多数人与事都已渺不可见。然而,那些古旧建筑终有惊人威力,让我们重见往昔悲欢。昔日之沧桑,今朝之繁荣,均照见了历史。盘门,在漫长的岁月中已成为一个史鉴符号。

高高的城墙,巍峨的城楼。随着时光年轮的叠加,盘门在岁月的磨砺中,让我们渐渐感念到它的苍古与雄伟。当年吴国是啥模样?已无从对照。但看到春秋始建,元代重建的盘门,料想这里大概便是古代的重要军事关口了。高耸的城墙依河逶迤,不难想象当年此处军事要塞板舵击桨,舟师出没时的那种森严壁垒。水陆两门并列,特设的“瓮城”,为防御而设的雉碟,女墙、绞关漫道……似乎在默默诉说着当年的国威与强盛。面对如此固若金汤的构筑,我不禁钦佩先人的才智创造。抚摸乌黑锈斑的铁炮,透过重重的历史烟云,仿佛感受到二千多年前,狼烟中的厮杀声,那伍相国挥旗号令,众志成城的豪迈气概。我凝望城门,那里曾刻有蟠龙示意击灭越国。可惜沧海桑田,人们只能在这古城遗址中,去寻觅那昨天金戈铁马的影踪。

高高的城墙,巍峨的城楼。曾经在历史上铸就过无数的辉煌。可曾几何时,此处却是荒芜寒鸦归,人烟稀迹处。颓废的古塔、凄凉的城楼、孤凋的石桥,这里成了“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冷水盘门,成了都市中被人遗忘的角落。然而,正是这“冷”字的尘封,却让古城门在漫长的史河中,存世得原汁原味,彰显得古意深深,演绎得厚重苍朴。当改革春风唤醒沉睡的古城,盘门以独具魅力的风姿呈现世人面前时,人们不禁对这座全国惟一的水陆城门保存如此完好,而深感惊讶和赞叹!修缮一新的瑞光塔,横空出世的丽景楼,古朴雅致的四瑞堂,再现了古老盘门的瑞气光泽。我在登上城楼时感慨不已:想不到苏州除了典雅的园林、精致的刺绣、悠古的小桥水巷外,还有举世无双的水陆古城门呀!其实,盘门扬名并非在今。当初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苏州时,曾在这里绕城巡视,并登上城楼眺望。当日历翻到2009年9月,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京杭大运河》邮票,巍峨的盘门,古老的吴门桥跃上了小型张这方寸天地,成了传邮万里的古建筑明星。

高高的城墙,巍峨的城楼。盘门,保持着往昔岁月,那种平淡悠远的沧桑。保持着四季嬗变,那种不尽的古意韵味。令人在遐想中神驰无限。它承载着历史的寄托,书写着建筑的奇观,蕴含着诗章的文脉。我喜欢盘门,喜欢在桃柳春风时,领略它的勃发雄姿;喜欢在莲馨夏日中,品味它的阳刚气势;喜欢在桂香秋爽时,仰望它的豪放伟影;喜欢在雪霁冬天中,心濡它的深沉凝重……说实在的,我更喜欢盘门在夕照中的神姿风采。无数次的黄昏时分,我独步迈上高高的吴门桥,在静思中远眺,在眺望中随想。宋风遗韵的瑞光塔,在夕照中光耀闪金。滔滔大运河从桥下奔流不息,远处的蟠龙桥,兴隆桥在卧波中绰影玉立。残阳西沉,霞光绚丽;雀鸟归林,吴风习习;绮彩的云幻下,高高的城墙,巍峨的城楼被渐渐勾勒出一幅雄奇壮观的剪影画卷。

瑞光寺塔——红罄自鸣文阁临流

天光塔影平湖映,叠石泉声瀑布冲。瑞光寺塔,古城苏州的第二名塔。此塔砖砌塔身基本上是宋代原构,第六、七两层及塔顶木构架虽为后代重修,但其群柱框架结构在现存古塔中并不多见。第三层为全塔的核心部位,砌有梁枋式塔心基座,抹角及瓜棱形倚柱、额枋、壁龛、壶门等处还有“七朱八白”“折枝花”等红白两色宋代粉彩壁塑残迹。瑞光塔更是苏城的标志建筑之一,其历史在苏州诸塔中仅次于虎丘云岩寺塔。现存瑞光塔为北宋初期所建,传说自建塔以来,夜夜放出五彩祥光,远近各处特别是城南都能看到瑞光塔的光芒。方志记载:“宋宣和间,五色光现,诏赐今额。”瑞光塔的名字由此而来。瑞光塔七级八面,仿楼阁式,形制古朴,高53米,为江南名塔。塔内由外壁、回廊、塔心组成,形制多样,塔身装饰华丽,保存唐宋多层宝塔的风格和特色。是我国古代工艺中一颗明珠,佛教文物中罕见的瑰宝。

瑞光塔的基台为须弥座式,周边绕以青石雕刻,下枋满雕卷云,整座宝塔坐在流云之上,构思巧妙;中部束腰采用“实雕”和“压地隐起”手法,浮雕具有宋代典型风格特征的如意、流云、狮子、人物等,图案简练生动,刀法纯熟有力;尤其是那些活泼的狮子,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充满动感。瑞光塔基台须弥座堪称宋代石雕上品。1978年在塔的第三层还发现国宝级文物----真珠舍利宝幢,及嵌螺甸经箱碧纸经书《妙法莲华经》、铜质金涂塔、铜佛像等文物。真珠舍利宝幢高122.6厘米,用珠宝编成,集玉石雕刻、金银工艺、木雕、描金、漆雕等艺术于一体,堪称稀世奇珍。在整修塔院、清理荒园时还发现一口古井,据考为唐代古井。此井在原禅院附近,可能是寺僧所用。

瑞光塔西有座四瑞堂。堂名源自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高僧圆照禅师在瑞光禅院开坛讲经,讲得博宏精微、出神入化,出现塔放瑞光,法鼓自鸣,白龟听禅,枯竹爆青之“四大祥瑞”,后人便将圆照讲经处命名为“四瑞堂”。相传圆照禅师开堂说法,池中有白龟爬出听禅,并能神会其中的玄理,于是成了灵龟。后人不仅将禅院内水池称作灵龟池,并在池畔置巨型石龟以作纪念。巨型石龟是用3吨重的整块汉白玉精雕而成的,长2.7米,宽1.3米,高1.1米,背甲呈13块六角状的龟片。白龟伸颈睁眼,神情肃穆,似乎在听圆照禅师讲的禅义而入迷。四瑞堂屡废屡建,现存建筑为仿宋式单檐歇山顶四面厅,台基为双层高台,有回廊,建筑面积208平方米,外形庄重古朴。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21个成员体财长非正式会议在苏州召开,会议场所就选在四瑞堂,更使四瑞堂名扬中外。今人崔护撰书“四瑞堂联”,颂扬这一盛事:“缅怀当年,绀宇甘露,白龟听经,翠竹欢合,红罄自鸣,青史常留释界;试看今日,古塔凌宵,瑞堂端踞,丽楼耸秀,文阁临流,美名远播寰宇。”

钟鼓楼,在四瑞堂南北两侧。南侧单檐歇山卷棚顶钟楼中悬挂“世纪唐钟”。钟口直径2.1米,高2.515米,重9吨。铜钟中熔铸入白银4500克,以使钟声洪亮,余音绕梁。钟面铸有“瑞光禅院铜钟铭”456字,钱仲联教授撰文,谭以文书。钟为北京大钟博物馆研究所设计监制,芜湖造船厂铸造。北侧鼓楼内置大鼓,直径2.1米,苏州民族乐器厂制造。灵龟池,古名白龟池,后淤没。现重挖,改今名,面积5000平方米。水池东北角有一小岛,岸石在水中若隐若现,形似龟背,传说当年池中有白龟在此听禅,故名“灵龟渚”。上有古井,井壁直径80厘米,井壁口距地表50厘米。1984年4月发现,并在井旁8厘米、距地表20厘米处出土唐罐,内装唐开元通宝铜钱300余枚。双亭廊桥,在灵龟池西北,跨流水之上。东西二亭以廊桥联结,将被水分隔的两座土山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登此水上游廊,见微风吹皱水波,水中桥影荡漾,颇有情趣。向东沿山径可到“听枫拜月亭”,四周遍植红枫。西侧背山临池似轩似榭的建筑题名“涛隐翠野”。放生池,1999年重建。池面呈太极图形,日月二岛由八卦仁寿亭相联,分别由“延寿桥”“和月桥”与陆地相接,在众多放生池中别具特色。

吴中名胜——丽景楼,曾经“雄甲三吴”。岁月的风雨、历史的烟尘,使其消失了踪影,直至1999才重现雄姿。依循古代形制重建的丽景楼,采用重檐歇山顶,三间三楼,底部筑有3.15米高的高台,楼底面宽11米,进深7.8米,底层建筑面积达280平方米。气势雄伟,极为壮观。丽景楼东南西北四侧沿廊连接亭、庑、轩、榭,拓展了景观视野;楼东的水上舞台,如水上蓬莱,别具一格。APEC财长们在这里留下了身影,也使盘门胜景走向了世界。伍相祠,六朝时盘门内即有伍员庙。宋人杨备有诗:“出境鞭尸报父仇,吴兵勇锐越兵忧。忠魂怨气江云在,日见炉香烟上浮。”明万历四十年(1612)由后裔伍袁萃移建于胥门内朱家园。1997年重建“伍相祠”于盘门西侧内城河旁,面积411平方米,集祠庙与庭园于一体。祠内点缀湖石花木小品,四周曲廊通幽,翠竹石笋掩映于漏窗间。歇山顶式厅堂飞檐翘角,粉墙黛瓦,长窗落地,琴桌、茶几、太师椅摆放有序。正殿三间,宫灯高悬,铁树吐翠,在“气壮山河”的横匾下,彩塑伍子胥坐像高约4米。两旁悬王西野撰、崔护书抱柱联:“遗建重新,到此狂澜皆下拜;古城如旧,来临杰阁可凭高。”两厢是展示伍子胥生平史料的纪念室。当然,还有夹石、水帘洞天等景观,引人入胜,令人流连。

吴门古桥——近水竞秀远山争宠 

   

吴门桥位于苏州城西南的盘门外,跨古运河(护城河),为陆路出入盘门的必经通道。据《吴县志》记载:始称新桥,又名三条桥,宋元丰七年(1084年)郡人石氏出资兴建,横绝漫流,往来便利。绍定中重建,改今名。明正统间苏州知府况钟再建,以后历代均有修建。目前为苏州留存最高最大的单孔石拱古桥。用花岗石砌筑,杂有少量武康石。全长66.3米,中宽4.8米,拱券石10排,长系石11根,纵联并列砌置。条石桥栏凿成凹凸状,犹如通长靠背椅子。桥额阴刻楷书桥名。南北两坡各铺设条石踏步50级。北端金刚墙左右两翼均砌有宽约0.6米的纤道,为纤夫穿越桥洞的便民设施。吴门桥高大壮伟,与邻近的瑞光古塔、古水陆盘门浑然一体,古运河滔滔东流,舟船帆影往返不绝,是苏州城西南重要的文物古迹游览区。承载着被历史浸润得葳蕤多姿的思绪,来到姑苏吴门桥畔,就好像一脚踏进了吴门桥的梦境,大自然赋予人们的灵感有时是挥之不去的,一位记者到此感叹不已、借景抒情,曾写下一副“近水竞秀,银盘浮碧波;远山争宠,壁月含塔影”的楹联,引起众多游客的情感共鸣。

在城楼之上眺望,才发现吴门桥就在一旁,但实际上已经在城墙之外,也就是说如果只参观吴门桥以及不上城门参观水陆城门可以有另外的走法,不需穿过景区或者买门票,而且感觉从城外来看的角度更好,可是因为密布的河网,寻找这走法也满艰难,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寻找一下。也就是这已经不再的城墙,把城内与城外的苏州分隔在了两个时代。城外的苏州,没有太多光鲜的建筑,昏黄的瓦却在诉说城市的变迁,这是找到回忆的好地方,连同这座桥也是如此。现有的吴门桥是清代重建的单孔石拱桥,横跨宽阔的大运河,犹有英雄垂暮的气势。运河水依然清澈,桥的倒影在水面上画出了一个完美的圆,映出水面的波光。通过的大小船只依然往来如梭,不时打破着这平静。走上这已经老了的桥,摩挲着石板的桥栏,多少处都已经斑驳,相比起盘门景区的还算闹,这门外的一角更是时光如同大运河,未曾停止流逝的见证。

苏州是水的天堂,也是桥的天堂。论历史,没桥能比得过乌鹊桥;论名气,张继笔下的枫桥独有名;论长度,首推城南宝带桥;而论高度,非吴门桥莫属。吴门桥位于盘门外,横亘护城河上。整座桥高大壮伟,南北两坡各铺设条石踏步50级,是苏州乃至江苏最高的单孔石拱桥,也是苏州人心中的吴门第一桥。吴门桥,改建于南宋绍定年间,为三孔石级拱桥。北宋时,这里只是一座木桥和石构小桥组成,名为新桥。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吴门桥,却是清“同治中兴”时期建造,船可挂帆而过。吴门桥与盘门相连,所以过去从盘门进入苏州,必经吴门桥,从城里去登吴门桥,也必须出盘门。吴门桥,今天已失去桥的主要功能,变成了一座最高景观桥。随着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实施,吴门桥也会变成河滨公园的一部分,但也会同时失去养在深闺的感觉。吴门桥如今不仅是古运河上的通路要道,而且是苏州重要的旅游胜地。正可谓:气吞三吴城堞立,船停两岸古桥雄。

该桥于北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由石姓富翁出资兴建。桥的建成,改变了从苏州往太湖等地只能靠行船的状况,结束了盘门摆渡的历史,故称“新桥”。明正统、弘治年间,清顺治、雍正年间,都重修了吴门桥。清代将此桥重修成单孔石拱桥,以苏州金山花岗岩构筑,杂有少量宋代旧桥所遗的武康石,成为建桥历史悠久的见证。吴门桥是苏州目前最高的单孔石桥,外形有点儿像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桥身高高隆起,有如雨后彩虹凌于河上。它因桥下河水通盘门水门,为水上交通要道,为过往船只通行无阻,故而桥孔颇为高宽。北宋末年毁于战火。南宋重建,改名为吴门桥。现在的桥身是清代同治年间重新修建的,朴素古雅,保留着当年的风貌。拾级而上,但见桥下水网交织,舟船往来,城楼巍峨,古塔生辉,远山近水尽收眼底。盘门的地理位置为它的繁盛奠定了基础,建成之初,它就是古城的“锁钥”,不仅是城防要塞,也是交通要道。京杭大运河自北向南绕城而过,然后折向东去,从盘门登舟,可溯运河北上,抵达京城;或至胥江口折而往西,可入太湖;往南则可经吴江松陵、平望等镇,直下杭州,陆道则纵横交叉、四通八达。在这样的交通环境下,盘门周边寺庙、园林、馆驿鳞次栉比。其盛况屡见于志书和历代诗文,在南宋《平江图》、清代《盛世滋生图》中亦可看到。盘门的繁华是随着吴门桥的建造而起的,有了吴门桥,人们出行与往来大为方便,盘门内外的大运河和内城两岸,人烟逐渐稠密。

站在被前人屐履磨润的桥面石板上,我发现这座已有近千年历史的石桥的确很美。它静静地横卧于古运河上,有如雨后彩虹,无时不在展现它独占苏州最美单孔石桥鳌头的美姿。石桥北岸,绿树掩映中的几许古迹,犹如沧海遗珠;不远处的瑞光塔,风中翘首,与之遥相呼应。真是诗意葱茏,古韵悠悠。当保护历史文化古迹与发展经济的理念发生冲撞,苏州市政府在历史与现实的沉思中,升华了气魄与胆识——让运河改道,开辟新的“黄金水道”;为吴门桥设防,像呵护大家闺秀那样保护吴门桥。于是才有了眼前的全新景象:大桥飞跨,犹如长龙卧波;两岸叠翠,仿佛走进醉人的绿海;大小船舶穿梭往来,汽笛声声;许多市民临水而居,商贾依桥而市,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古运河改道了,这对于吴门桥来说意味着从“闹”走向“静”,好像一夜之间从喧嚣的闹市移居于闲庭;从“忧”走向“喜”,从此告别了伤痕累累的历史,成了重点保护的文化古迹。这是多美的桥,多美的水,这是人与自然多么和谐的交融!当我就要离开石桥,再深情地回首一望时,看到的似乎已不是一座石桥,而是一位慈祥的老人,静静地端坐于古运河上,望着缓缓东逝的河水,笑呵呵地舒展开了眉头,并无时不在述说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

盘门三景:城、塔、桥三位一体,却又各具特色,登其一而观其二,更是变化万千。站于盘门城墙远眺,远有高塔,耸立苍翠之间,近有拱桥,横卧碧波之上,可谓胜景;登瑞光塔可俯瞰盘门全貌,苏州一角,古城巍巍,运河远去,高桥卧波,更是壮观;登吴门桥则是观水门的最佳角度,城里是姑苏,城外是乡愁,这盘门,更是见证了多少相聚离别。景区既有历史故事,又有现代时尚风范。园林华瑞大方,视野开阔,绿青晕染!可能是近水缘故,古城墙上保留了土壤,在绿植陪伴下,也显得阴柔美娇,便有了绿草茵茵! 京杭大运河在盘门段,水域开阔,航线繁忙,看着你来我往的船只,使人思绪从古至今,从近至远,游兴从心头而生,愉悦让旅途生辉!故诗曰:

山池亭榭映湖光,塔影盘门绕古墙。

雉堞绞关演春秋,城垣故垒历沧桑。

瑞塔凌霄聚香客,石桥横绝会儒商。

盛世重生繁华景,装点运河流远方。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