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语汉字曾称霸世界300年

 风声之家 2023-11-20 发布于江苏

原创 文行先生 文行先生 2023-11-20 09:07 发表于福建

拙文实证:拉丁文 即 早期西班牙文提到:

“为了方便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每个时代总会赋予某种语言以更多的重要性:如中世纪的拉丁语,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语,14—17世纪期间的西班牙语,今天的英语;而18世纪则是法语。”(让·马蒂耶,《法国史》,郑德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第100页)

根据本公众号文章,根据拙文#西方字母文字伪史系列,尤其是《这三篇》,历史真相是,欧洲在各个不同时期流行不同欧洲语言,18世纪是拉丁语或西班牙语,19世纪是法语,20世纪是英语。

那么,在此期间,欧洲有没有比拉丁语或西班牙语或法语更流行的语言吗?

根据本公众号文章,根据拙文#西方字母文字伪史系列,尤其是《这三篇》,即:17世纪之前,西方没有数字、没有字母、没有文字,是一个史前社会。因此,不难据此进一步推理得出结论:从16世纪至1840年,欧洲最流行的不是拉丁语、法语、英语,而是汉语汉字,也就是说,1840年之前汉语汉字是世界性语言文字,换个说法,1840年之前,汉语在世界的地位就像今天英语在世界地位一样,至少在欧美如此,亦即:

16世纪迄今,世界性语言只有两种,即汉语和英语;汉语称霸于1840年之前,英语称霸于20世纪初迄今,1840年至20世纪初是过渡期;1840年之后,汉语逐渐丧失世界性语言地位,英语逐渐取得世界性语言地位。鸦片战争是该霸权语言变迁的核心驱动因素。

理由很简单,❶根据《17世纪之前拉丁字母根本不存在》:

17世纪之前,西方人还没有字母,拉丁字母不存在,更遑论文字。

然后,小写拉丁字母在中国被创制出来,最初造了20个字母,后来又增加五个“上加点”的字母,即:

c’[c],ch’[ch],k’[g],p’[b],t’[d]

之后,又增加b,d,r,z。

再之后,又增加q和大写拉丁字母。

最后,再造出W,Y。

❷根据拙文《拉丁字母之注音伪史考——汉语为拉丁字母注音》,这些拉丁字母以明清汉语为标准为其注音、定音,即以明清汉语赋予拉丁字母发音、以明清汉语给拉丁字母注音、以明清汉语为拉丁字母标音。

❸根据拙文《葡汉辞典》是伪书,与利玛窦无关》,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字母不够用、上加点字母麻烦、中国南北发音不同),字母发音发生变化、分化,赋予某些字母以多音字,如c也发[g]等,从我目前研究可以明确,这种多音字母现象发生于1748年之前(证据详见本公众号后续文章)

❹基于此,早期来华传教士只能以汉字汉语进行写作:誊抄、辑录、抄袭、创作。

❺待到西方文字成熟之后,西方人再把其先人在中国用中文书写的文献翻译(形式多样)为西方文字,同时欺诈谎称这些祖本中文文献为译本。所谓“七千余部西书来华”是弥天大谎。

❻约1840年之后,中国学人(有些为西方人)又把西方文字文献翻译回中文——出口转内销。

总而言之,汉字汉语曾经称霸欧洲300年,文言文是西方学人的日常语言文字,西方人在中国、西方和各地写作了大量的中文文献,写作的性质为誊抄、辑录、抄袭、创作。今天,总量巨大、学科多样、来源复杂(如:1822年印度马士曼版圣经)、分布广泛的海外中文文献资源就有一部分是这么形成的,如法国国家图书馆、梵蒂冈图书馆、德国国家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和芝加哥大学图书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