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季羡林:心有良知璞玉 笔下道德文章

 杏坛归客 2023-11-20 发布于山东

季羡林:心有良知璞玉

笔下道德文章

季羡林(1911年—2009年)

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历史学家、翻译家、作家。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41年获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1946年起,长期任教于北京大学,曾任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副校长。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精于此语言仅有的几位学者之一。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颇多,著作等身,享誉海内外。

百年巨匠焦菊隐之子焦世宁题写“百年巨匠”

他是北京大学历史上任期最短的副教授、最年轻的正教授,他是对世界慷慨、对自己吝啬的温厚老者,他是命运坎坷却以一颗平常心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寿者。他被人抬上“国学大师”“国宝”的神坛,却情愿用幽默摘掉这些外在桂冠,以质朴而生动的文字捧出一颗有趣的灵魂;他甘于在寂寞中把玩故纸堆,于无用之用的学问中享受一个人的热烈,最终成为中国东方学的开拓者。他就是蜚声国际的东方学大师、文学家、教育家,与饶宗颐并称“南饶北季”的季羡林。

是什么原因让“一介布衣”成长为著作等身、熔铸古今、汇通东西的学者?是什么力量让生逢乱世的“农民之子”闯过战争的硝烟与时代的风雨,成就了一代文化巨匠?当前,伴随着《百年巨匠·国学篇》摄制工作的渐次推进,《百年巨匠——季羡林》将带领我们走近季羡林,寻踪一代巨匠的近百年人生。

1911年8月6日,清政府被推翻的前夜,季羡林出生于山东临清一个贫寒之家。因为贫寒,相依为命的父亲和叔父约好分工,一个留守务农,一个去最近的大城市——济南讨生活。像所有当时农村的孩子一样,季羡林被“散养”着,日子过得无忧无虑也没头没脑。直到六岁那年,出于培养人才、光宗耀祖的考虑,叔父将他接到济南并送进了学堂。谁也没想到,广阔的求学生涯竟以他与亲生父母别离为代价。

多年后,季羡林北上考大学,被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同时录取,而他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为的是更有可能获得留学机会。

1935年季羡林如愿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协议交换研究生,奔赴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直到1946年学成回国,他在德国整整呆了11年之久。其间,他流露出了惊人的语言天赋,也展现了“越是难的东西越要搞”的倔强劲儿。远离家国,又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烟火,季羡林无处可去,也无事可做,唯有读书可慰藉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情。在这种情况下,他掌握了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等12种语言,尤精于吐火罗文,成为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尽管吐火罗文对于常人无异于“天书”,显得既不切实际又无用武之地,但作为一个耐得住寂寞的学人,季羡林终究等来了大展风采的时代。1974年,当学术界将眼光投向敦煌学时,他凭一己之力用所擅长的吐火罗文破译了敦煌《弥勒会见记剧本》残卷,历时13年。此举促成我国在该项研究上取得了卓越成效,在国际吐火罗文研究领域占得一席之地。

1999年,印度国家研究院授予季羡林名誉院士

谈及走上这条少有人走的路的机缘,季羡林表示,原因在于深受陈寅恪、朱光潜二位老师的影响。前者主讲的“佛经翻译文学”令季羡林由此种下了研究梵文和巴利文的种子,而后者所主讲的“文艺心理学”则激发了季羡林对学术研究的极大热忱。

学些偏门的语言,看起来热闹、新鲜,学起来却非拿出超人毅力不可得。在留学德国期间,季羡林就养成了起早贪黑的习惯,以拼命三郎的劲头日日“死磕”,及至日后回国,在学生的记忆里,他也总是每天4点起床,被戏称为“闻季起舞”。为了潜心研究,他为自己制定了三个攻关原则,即:一要学古代曾经给人类带来过荣光的语言,二要学中国很少或者没有人掌握的语言,三不可以投机取巧,关于中文的题目,一概不做。

晚年他在《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一文中表示,如果人生还有再来一次的机会,大概率还是会走上这条路。因为在这条看似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路上,他取得了两条重要收获:一则务求有新意,二则再严谨也不为过。他以为此两则标准对治学而言到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1983年6月,季羡林参加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前留影

1946年,季羡林学成回国,赴北京大学任教。他创建了东方语言文学系,东方学科得以在中国扎根,并因“不薄西方爱东方”,日渐形成“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的学术体系。季羡林著作汇编成了《季羡林文集》,共计24卷。

在北大执教60多年,季羡林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东方语言和研究人才,其中不少成为学者、教授、研究员以及外交家、翻译家。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为“燕园三老”的张中行先生对季羡林评价说:“一身而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

季羡林与夫人彭德华晚年时期的合影

若问今时今日,《百年巨匠》一再追踪、聚焦和传颂巨匠故事的意义所在,或许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对季羡林的颁奖词给出了答案:“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原文刊载于《中华英才》半月刊

2023年第19-20期

作者:卡咪娜 吕月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