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伐战争(第七期)

 自修历史图书馆 2023-11-20 发布于河北

仁安羌大捷

(一)同古保卫战是缅甸防御战期间作战规模最大、坚守时间最长、歼灭敌人最多的一次战斗,而且在仰光失陷的不利形势下同兵力、装备都占优势,并拥有制空权的敌军苦战12天,歼敌5000余人,掩护英军撤退,为远征军的后续部队赢得时间。最后第200师全师安全转移,不能不说是很大的胜利。日军承认 同古战斗中第200师十分英勇,该役对于日军来说则是缅甸战役中最艰苦的一战。1942年1月日军攻占仰光,1942年3月19日在200师师长戴安澜领导下发动同古战役,蒋介石的计划是以200师不惜代价死守同古争取时间,掩护远征军主力向同古一带集结。而主力第5军迟迟未集结,造成200师牺牲很大。但由于中方不愿进攻,只想保存实力,而英军却又将右翼空开,造成日军包围200师,在孤军无援情况下200师主动撤出同古。同古是南缅平原上一座小城,又译作东吁或东瓜,人口11万。同古距仰光260公里,扼公路、铁路和水路要冲,城北还有一座永克冈军用机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著名的同古大战就在这里拉开序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1942年1月初日本进攻缅甸后英军急忙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1942年3月在昆仑关战役中战功卓著的国民革命军200师在师长戴安澜的率领下到达缅甸同古。第5军入缅的先头部队第200师(师长戴安澜)是一支机械化装备的在抗日战争中屡建奇勋的部队,先行入缅,士气高昂。军运卡车身上贴满用中、缅两国文字书写的标语:“中国军队为保卫缅甸人民而来!加强中英军事合作!缅甸是中国最好的邻邦!驱逐倭寇,扬威异域!为国争光,不胜不还!”1942年3月7日200师日夜兼程,到达战斗第一线同古。同古南距仰光250公里,北距曼德勒320公里,是仰曼铁路的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西北还有克永冈(开道)机场,是日军必须迅速占领之地。

(二)而中方则认为它与西线普罗美和东线毛奇互相呼应,构成阻止日军北犯的屏障,尤其是3月8日仰光失陷后同古争夺战就显得更为重要。3月8日200师所属各部相继到达同古,戴安澜亲率全师军官到各处侦察,研究地形,判断敌情,采取集思广益的方法来确定阵地选择、兵力配备和作战方案。部署完毕后戴师长便夜以继日地到各部队去巡视,指导他们进行备战和应战演练,并派政工人员访问华侨和当地缅甸人,组建华侨志愿队协助部队作战。驻守在同古一带的英缅第1师士气极为低落,既不了解敌情,又未作迎战准备,只准备安全后撤来保存实力。此时的同古三面受敌,对200师来说只能背水一战。部队集结完毕后戴安澜派军部的摩托化骑兵团和598团步兵第1连到同古以南12公里的皮尤河畔接替英军,3月18日驻缅英军全部撤退往普罗美。19日拂晓敌搜索部队向中方靠近,上了皮尤河桥,戴安澜立即下令埋伏在此的200师按计划引爆大桥。两翼部队用机枪扫射,经过3个多小时的激战后敌人遗尸20余具,丢下步枪11支、轻机枪2挺、摩托车19辆,在清理战场时从一个叫矶部一经的少尉军官尸体上搜出敌兵力配备图、作战日记等才弄清正面之敌为55师团步兵第112联队。这一前哨战使日军遭到侵缅后的第一次损失,也转变英军对中国“草鞋兵”的轻视,他们连连竖起大拇指说:“你们打得好!”1942年3月21日的《泰晤士报》上报道这场战争,报纸对中国军队的英勇表现进行肯定,认为中国军队在保卫缅甸北部这一重要任务中发挥重大作用。从19日起日军第55师团第112联队向同古发起攻击,第143联队于20日投入战斗,双方激战12天之久,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开战以来未曾遇到过的猛烈抵抗。日军在飞机、大炮、战车的掩护下连日组织猛攻,均遭第200师击退,双方伤亡惨重。22日深夜戴安澜见日军进攻猛烈后形势严峻,遂决心与同古共存亡,在给其夫人王荷馨的信中写道:“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是上级大计决定,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迅速。现在孤军奋战,决心与阵地共存亡,以报国家养育之恩,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三)在营以上军官会议上为了防止战斗中指挥中断,戴安澜宣布:“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由步兵指挥官替代,各级照此办理。”22日至23日晚200师官兵先后打死日军官兵500多人,毁其坦克3辆、装甲车7辆,俘战马38匹、轻重机枪9挺,九二式步炮1门、步枪266支和其他弹药装具,敌不支而退。一批化装成缅甸平民的敌人赶着暗藏武器的牛车企图蒙混进城,也被第200师查出消灭。25日拂晓日军由南、西、北三面包围同古,戴安澜命令收缩外围、加固工事。战至28日夜日军派出小股部队突袭200师司令部,戴安澜率部与日军激战通宵,直至援兵赶到才将敌击退。由于西线英军始终没有采取积极行动配合,加上英方延误,中国远征军后续部队未能按预订计划运送到同古前线。第200师苦战12天,伤亡2000余人,内缺粮弹,外无援兵,面对增援后4倍于己的敌人时困守孤城,形势危急。杜聿明认为:“在此形势下我军既不能集中主力与敌决战,以解同古之围。而旷日持久,仰光登陆之敌势必参加同古战斗,坐使第200师被敌歼灭。如此则我远征军将被敌人各个击破,有全军覆没之虞。因此我决心令第200师于29日晚突围,以保全我军战力,准备在另一时间、另一地点与敌决战。”于是第200师在戴安澜指挥下安全突围,连一个伤兵也未丢失,至3月30日拂晓在最后牵制敌人的小部队安全渡河后日军才发现同古是一座空城。仁安羌大捷又称仁安羌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缅甸战役中的一场战斗,是缅甸战役的一部分,仁安羌之战是中国入缅远征军113团在团长刘放吾指挥下以少胜多首次在境外取得的胜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1942年初日本攻占马来西亚后开始攻打缅甸,当时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的西藏和云南接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四)1942年日本用于进攻缅甸的军队大约有6万人,大大超过英国在缅甸的防务力量。 3月8日日军占领缅甸首府仰光,3月到4月间日军进攻重镇曼德勒,企图切断滇缅公路。此时在英国的求助下中国方面以杜聿明为代理司令长官,由中缅印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指挥,集合中国精锐力量的中国远征军约10万人向缅甸进发。仁安羌大捷就发生在中国远征军的第一次远征期间,1942年4月7日日军33师团为夺取仁安羌油田并歼灭西线英军主力,拟定的作战计划如下:荒木部队辖步兵团司令部、步兵213联队(缺第2大队)、山炮兵33联队、工兵33联队主力、独立速射炮第5中队、卫生队,沿伊洛瓦底江左岸前进,首先进攻仁安羌以南的马圭;原田部队辖步兵215联队(缺第3大队)、轻装甲车队、独立速射炮第11中队、山炮兵第7中队、独立混成21旅团炮兵队、一个工兵中队、野战高射炮第51大队的一个中队,掩护师团左侧,牵制敌军;作间部队辖步兵214联队(缺第1大队)、山炮兵第3大队、一个工兵小队、卫生队等,隐匿企图,一举急袭攻占仁安羌,并断敌退路;师团直属部队辖师团司令部、步兵214联队第1大队、步兵215联队第3大队,随荒木部队后方前进;另有独立工兵第26联队沿伊洛瓦底江跃进,随时准备输送兵力。1942年4月13日英军开始破坏仁安羌油田,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上将请求中国军队接替西线英军防务,以掩护英军大规模撤退。16日英缅军第1师、英印军第17师和装甲第7旅放弃马圭外围防线,甩开行动迟缓的荒木部队,沿公路向北悠然撤退。但是由于之前原田部队的牵制,英军未能发现作间部队的穿插。4月16日夜间英缅军第1师和装甲第7旅先头部队首先到达仁安羌,英印军第17师集结在仁安羌以东的东敦枝以北至那卯地区。15日中午亚历山大下令全面爆破仁安羌油田,并电告蒋介石请求中国部队增援,因油田爆破直到16日中午才能完成,需要中国军队的协助。

(五)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将军应缅甸战区总司令亚历山大将军请求于14日、15日先后令新38师师长孙立人以一团兵力(113团,团长刘放吾)移至巧克柏当支援英缅第1师;一团兵力(112团,团长陈鸣人)移至纳特莫克支援英缅第17师掩护第5军右翼;师长孙立人仍奉蒋介石之命卫戍曼德勒。1942年4月16日午夜作间部队推进到仁安羌以东,发现撤退的英军一部连同坦克已经撤到拼墙河以北,但英缅军第1师师部及师直属部队尚在南岸。17日凌晨作间部队兵分两路展开奇袭,214联队步兵第3大队(高延大队)向北穿插,击溃英缅军第1师一部,俘虏约80名,占领7公里以外的凯敏,并封锁拼墙大桥;作间部队主力向东北角三岔路口突进,俘获英缅军约200名,切断公路。根据英缅军俘虏交代城英缅军第1师主力尚在南方,未通过仁安羌。远征军参谋团团长林蔚1942年4月18日自腊戌致蒋介石电,判断作间部队主力为数百人。但根据日军编制常识判断认为一个步兵联队(缺一个大队)加上一个山炮兵大队,满编应该为3000多人。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见国军援军仅一团,请求增派部队。17日蒋介石回电,同意增派新38师112团。17日白天作间部队以联队直属部队和214联队第2大队(杉浦大队)占据仁安羌东、北、南(诸道路的会合点),作为主抵抗线。另将山炮兵第3大队(中井大队)配置于仁安羌村落中心三岔路口附近作为前方据点,封锁英军退路和增援,等待师团主力会合围歼英军。4月17日英缅军军长斯利姆将军听说中国远征军113团已抵达巧克伯当,立即驱车前往会晤。斯利姆经由翻译向113团团长刘放吾解释完情况,并亲笔签字发出手令要求立即行动,刘放吾奉到斯利姆命令以无线电请示驻守曼德勒师长孙立人,明确命令后率领该团向拼墙河兼程前进作攻击准备。此时英方附以轻战车(18 吨)12辆及火炮3门,配合113团攻击行动。17日黄昏后拼墙河北岸高延大队前沿阵地被113团突破,高延的夜袭请求被作间大佐驳回,并命令留下第9中队掩护北侧,大队主力南进,入列山炮兵第3大队,归中井指挥。

(六)18日拂晓刘放吾部署113团在英军轻战车及火炮支援下进攻北岸日军,至午后击溃当面日军,迫使第9中队撤退到拼墙河以南(一说为高延大队两中队)。3营随即渡河追击,试图歼灭该部日军,但为南(左)岸日军(第9中队)所阻。同时南面撤退而来的英缅军第1师一部(据日军判断兵力约4000人,还有15辆坦克、大炮15门、300辆汽车)首先与中井部队前方据点接触,随即向作间部队主力发起攻击,试图突破仁安羌。但因仁安羌附近地形高低起伏交错,且沟壑纵横,极度不利于装甲部队作战。英缅军虽猛烈攻击,但未能打通公路,直到黄昏才停止攻击。撤退途中的英缅军第1师本来士气低落,加之被日军切断退路和水源,虽有优势兵力,但无力独自打通退路,请求中国远征军继续攻击。33师团收到截获英缅军第1师主力的消息后加速进军,步兵214联队第1大队(德重大队)18日傍晚首先与中井部队会师,其他部队也预计于20日会师仁安羌一带,聚歼英缅军。18日黄昏苦战一天后的作间大佐整理部队,将所有部队(包括前出的中井大队和高延大队以及来增援的德重大队)都集结于仁安羌东北角。此时仁安羌一带日军总共只有214联队加山炮兵第3大队,另外1个工兵小队和卫生队等等少量辅助部队。19日拂晓被困英缅军再次集中全部火力,猛攻东北角,北面国军也同时加强兵力发起攻击。日军以1个中队增援北面渡口,另以德重大队向侧背突进逆袭。应英方要求,刘放吾最后决定以右翼1、3营为主攻,左翼2营为佯攻掩护。18日深夜刘放吾派113团1、3营在2营掩护下涉水偷渡,于凌晨在南岸展开,拂晓发起攻击。1营、2营在英军装甲部队和炮兵全力协同下与英缅军南北夹击,攻入仁安羌核心油田区。英军装甲部队也攻入三岔路口,但无力再突破日军封锁。113团与日军增援部队反复争夺501高地,三失三得,于14时完全攻克501高地,3营营长张琦在战斗中牺牲。刘团长指挥113团占领控制整个战场的501战略高地,再于午后三时攻入最后一道封锁线敦贡村,自此油田区全部为远征军克复,英军主力得以突围而出,被俘官兵及被困英美传教士、记者和侨民等亦陆续被救出。

(七)根据远征军第一路军司令长官罗卓英和林蔚20日分别致蒋介石密电,19日战斗日军伤亡500余,国军伤亡百余,英军伤亡不详。据孙立人回忆录称本次作战第113团参战人员1121人中阵亡204人、伤318人,另据邱中岳称:“日军伤亡千余,国军伤亡522人。”至于随军的孙克刚《缅甸荡寇志》和王楚英回忆录等等所云“日军遗尸1200余具”殊不可靠。战后113团在仁安羌以南布防,师直属队和112团于20日黄昏到达拼墙河北岸布防。日军方面荒木部队和原田部队分别于19日下午和20日凌晨到达仁安羌,20日上午113团在仁安羌以南与日军增援部队接触。孙立人于20日下令,准备21日发起进攻,但英缅军军团长斯列姆转来密函,告知第5军已然转进,孙立人被迫下令梯次掩护撤退,21日日军第33师团占领仁安羌。不得不承认英缅军这种殖民地部队的战斗力远不如正牌的英国陆军,7000英军被3000日军就给切断退路。究其原因从战略上说整个缅甸英军从上到下战斗意志不强,保住印度才是英国远东战略的重中之重,缅甸是可以放弃的。从战术上说由于空中力量的缺失,英缅军第1师在撤退时根本没有觉察到作间部队的穿插,被突袭后惊慌失措,让日军占领战术要点。从后勤上说日军切断英缅军的水源,在缺水的情况下作战,人的战斗力也要大打折扣,这一点在英缅军第1师师长斯考特向英缅军第1军团军团长斯利姆的电报中写得很清楚。从地形特点来说仁安羌地貌特殊,出城公路唯一的要道一旦被日军封锁,没有外力增援情况下仰仗机动行进的英军很难打开缺口突围,加之追兵随时赶至,这也是斯利姆紧急求援的主因所在。日军作间部队的迂回突袭战术成功,快速穿插打英缅军一个大大的闷棍。但由于迂回兵力不足,日军在战略制定时即明确214联队主要作战任务是在北面平墙河一线封堵住英军退路,待师团主力推进至再共同围歼英军。经过多日迂回日军也相对疲惫,在面对国军毫无保留的猛攻下连续败退,面对中英两边夹击兵力亦不足,最终封锁线被113团打开,作间不得已主动收缩退到仁安羌以南以等待师团主力增援。

(八)113团早年在湖南长沙、贵州都匀等地整训磨炼出较高战斗力,招募士兵多为湖湘子弟,作战时同心同德。团长刘放吾经历过两次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实战指挥经验丰富,英军配属的火炮和坦克战斗中也发挥很大作用。18日晨发动攻击时平墙河北岸日军凭借构筑工事固守到午后4时被击溃,退到南岸凭借崖壁天险继续防御。由于地貌限制,英军配属113团的坦克无法渡河掩护步兵进攻,故18日113团只攻破日军平墙河北岸防线。19日拂晓113团三个营再趁黑渡河,最后合拢向控制整个战场的501高地方向猛攻,日军增援的德重大队亦投入到501高地,两军最后卷入白刃战。最终还是113团凭借严格整训爆发出的战力击溃日军,进而攻破日军敦贡村防线并救出200余英军战俘,黄昏时分英军主力最终得以突围而出。傍晚及夜间日军33师团主力相继赶至,若非113团战士们拼力打开缺口,英军难逃生天。仁安羌大捷在军事上来说是一个奇迹,中国军队以少胜多、以客胜主、以寡救众,这一仗不但表现出中国军队是有严格的训练和旺盛的士气,更表现出中国的指挥官有卓越的将才,有优高的判断能力,有超人的战术眼光,有胆大心细的断然处置,充分发扬中国军人舍己救人和不背盟信的美德。作为中国远征军在第一次缅甸作战期间取得的胜利,仁安羌大捷极大鼓舞当时国人及盟军士气,同时挫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增强国人对中国军队对抗日本军队之信心。扭转西方国家自鸦片战争以来对中国军队固有偏见和歧视心态,得到英军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认同和尊重,此役证明在训练有素装备齐整的前提下中国军人战斗力甚至强于日军。仁安羌作战成功解救英军得到英国人尊重,使中国军队撤到印度蓝姆伽开设训练营得到英方提供便利,为日后驻印军缅北反攻打通援华物资交通命脉创造有利条件。日军未能在英缅军破坏油田之前抢占仁安羌油田区,也未能歼灭英缅军第1师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日军未能达到作战意图是失败的。而仁安羌被拯救的英军部队得以保存有生力量经过印度的重组和整训,后由斯利姆指挥赢得英帕尔会战胜利,阻断日军与德国会师中东计划,为二战整体战局做出重要贡献。

缅北大撤退

(一)曼德勒会战为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与中、英联军在缅甸的会战,1942年1月日军发动缅甸战役后英军屡败,3月初英印、英缅军3个师退守曼德勒以南地区。应英方请求入缅的中国远征军(3个军9个师)适时赶到,以第五军接收曼德勒正面英军防线,掩护其撤退;以第六军在东路莫契、雷列姆方向作战;第六十六军集结于曼德勒地区待机;西路仍由英军据守。3月中、下旬中国第五军第二OO师(师长为戴安澜)在东瓜与日军激战12昼夜,由于未获有力增援,被迫后撤。4月上旬中国远征军调整部署,拟定彬文那会战计划。4月中旬日军得到2个师团增援后在西路突破英军防线,进至仁安羌形成对英军的包围,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向中国远征军求援,中国第六十六军新编第三十八师(师长为孙立人)驰援解英军之围。4月下旬从东瓜出击的日军占领乐可、东枝后换乘汽车猛插纵深,于29日占领腊戍,中英联军后路被切断,被迫后撤,5月1日曼德勒失守。此战中国远征军官兵作战英勇,多次力挫日军,屡立战功。但上层指挥紊乱,兵力分散,未获有力增援。更兼英军无心恋战,未达与日军会战的企图。1942年5月5日晨日军快速部队2000余人先于中军抵达惠通桥西岸,占领高地,并向对岸远征军征地炮击。近午时分由于人车壅塞、秩序混乱,守桥官兵于过桥人员发生冲突,混入日军误以为身份暴露,遂向桥头开始扫射并抢占地形,向守桥部队开火。敌战车也向惠通桥快速驶来,欲图强行过桥。千钧一发之际工兵营长张祖武果断下令点火,猛力按下点火器,桥身瞬间起爆,顿时烟尘弥漫,桥沉江底,日军装甲部队无法过江。炸桥后36师及时赶到,与利用皮筏艇抢渡登岸的日军激战三昼夜,把数百过江日军几乎全部歼灭。5月7日陈纳德飞虎队奉蒋介石之命对怒江西岸附近公路上的日军实施空袭,至此日军穿桥东进的计划也就此破灭。正是营长张祖武在危急时刻果断炸桥,粉碎日军56师团的“美梦”,被史学家称为:“一分钟改写历史。” 

(二)1942年4月19日孙立人率领新38师收复仁安羌油田,解救英军7000多人和被日军俘虏的英缅军官兵。仁安羌战役后孙立人原想继续攻击,但日军第33师团集结,英缅军第一师北撤无力再战。20日盟军全线向印度撤退,远征军随即全军陷入日军包围,同时远征军东线防御被日军56师团全面突破,暂编55师被日军击溃。4月29日腊戍失守,5月1日曼德勒失守,5月8日密支那失守。中国远征军后路被日军截断,只得分路突围。由于能走的道路均被日军把守,部队无奈在荒野、森林、泥泽里开道,气候湿热、饥饿难忍、疾病和霍乱蔓延导致部队伤亡惨重。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军在中国已经打通全部交通线,日军对东南亚的推进可以从中国东北至中国华北,沿铁路直接输往中越边境。日本占领中国沿海城市的所有港口,中国依赖海外武器只能依靠滇缅公路运送。为了保护滇缅公路,1941年底国民政府财政部缉私总队改编为陆军新三十八师,从贵州都匀再转兴义。次年的三月初部队由贵州行军到云南,再坐车到腊戍,集中于缅甸首都曼德勒。不到一个星期战事就发生了,仁安羌战况激烈之际孙立人赶到亲自指挥,将英军解救出来。在同一时期廖耀湘率第五军的新22师赴缅作战,在斯瓦战役中重创日军第55师团,在斯瓦河逐次抵抗战中表现高超的战术水平。而戴安澜将军麾下的第五军200师在同古(东瓜)率先消灭日军第十五师团一部,旗开得胜,吐气扬眉。其后日军已突破缅、印边界防线,腊戍失守,缅甸到中国的路也被切断。远征军的主力一下子成了失群的孤雁,陷入绝境,被迫撤退到印度边境的英法尔城。缅北大撤退东线方面第6军于4月24日被迫放弃雷列姆之后且打且退,5月12日退到萨尔温江东面,随后撤回国内。

(三)中线方面第5军军部和所属的新22师、第96师主力于4月26日黄昏由皎克西乘汽车、火车向曼德勒转移,于当天夜间十时全部到达。5月1日全部撤至伊洛瓦底江以西以北地区,此后第五军直属部队、第200师、第96师、第66军的新38师徒步轮流掩护撤退。5月8日上午日军攻占密支那,杜聿明按蒋中正7日的命令向国内撤退。5月9日由于在杰沙发现日军,并且新38师先到杰沙掩护的只有一个团,而新38师、新22师主力至少需要一天半才可以从前线撤下,杜聿明认为日军有可能从南北包围将远征军歼灭,从而下令第93师在右翼掩护,并且在孟拱附近占领掩护阵地。同时命令各部队分路回国,自寻生路。新38师师长孙立人没有听从杜聿明的命令,向西撤往印度,新38师是第一次远征结束之后唯一一支保存建制的部队。杜聿明率领第5军直属部队和新22师离开密瓦公路,改道向西北方向追去,转打洛到新平阳。迷路的远征军在森林里转来转去,很多人因为饥饿、疾病死去,还有一些人因为忍受不了折磨而自杀。后来一架美国飞机在野人山上空发现这支军队,盟军随后空投电台、粮食、药品,使得这支军队终于走出野人山。由于预定回国路线所经的中缅国境已有大量日军把守,这只部队最后还是改道去印度。第200师至棠吉以后沿途突破敌人的封锁线,经南盘江、梅苗、南坎以西回国。5月18日第二百师分兵两路通过细(胞)抹(谷)公路,前卫部队突然遭到伏击。激战一天第二百师伤亡过半,终于成功从东面山坡将日军阵地撕开一条缺口,部队突围而出,官兵得以死里逃生。戴安澜在突围时被两颗机枪子弹击中胸部和腹部,5月26日戴安澜将军逝世。第96师及炮工兵各一部经孟拱、孟关、葡萄、高黎贡山回国,穿越野人山的部队有3万余人葬身原始森林,其中第5军新编第22师野战医院的护士刘桂英更是做为唯一走出野人山的女兵而闻名。

科希马战役

(一)科希马战役是指1943年英属印度军队与佐藤幸德的日本军队在印度东北部与缅甸交界的小镇科希马打的一场血腥的消耗战,双方一直打到粮草耗尽,但英军随后得到空投补给,最终饥饿的日本士兵只能选择撤退,英印联军把日本人赶回缅甸。英帕尔是印度东部与缅甸交界地区的一座边境城市,位于吉大港通往印度东部阿萨姆邦的交通干线上。该城周围是曼尼普尔山脉,近郊是长40英里、宽20英里的英帕尔平原。自英军兵败缅甸撤退至此后英国人就把英帕尔建成一个巨大的军事和后勤补给基地,平原上遍布着军营、医院、军械库、弹药库和军需库。1943年库尔斯克与瓜岛战役结束以后轴心国丧失战场主动权,为了扭转不利局面,德国要求日军在印度发动一次大的攻势,打乱盟军的整体部署,获得一个重新扭转战局的机会。日军大本营对德军建议起初持反对态度,一些日军将领认为1942年可以轻取印度直取中东,但德国却指出攻击印度会师中东会打乱德军的部署。而英军已经大大加强印度方面的防御,并准备积极反攻。而日军由于太平洋前线吃紧,在缅甸的兵力有限,此时日军应该在缅甸进行防御准备,而不是前出进攻印度,所以日军大本营起初并未理睬德军的要求。不过缅甸15军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将却积极主张发动这次战役,牟田口廉也是日本陆军中著名的少壮派将领,接替饭田祥二郎中将升任日第15军军司令官以后一直想找个机会打一仗来建立一些功勋。而其手下的各师团长们更是目空一切,认为日军强大无比英军不堪一击,用不着搞什么防御。15军从司令官到下面的师团长都极力主张进攻英帕尔,占领东印度的阿萨姆地区,认为用大约3个师团的兵力以及足够3个星期食用的粮食轻装奇袭就可在短期内攻占英帕尔。日军用1个师团对付英军1个集团军绰绰有余,因此拼命鼓惑南方军司令部向大本营提出攻击英帕尔与科希马的建议,他们认为夺取英帕尔不但重创英军动摇整个印度,还可以获得英军储存在英帕尔与科希马的大量物资,弥补缅甸日军作战物资的不足。

(二)而日军南方军总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和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河边正三中将考虑到后勤方面的问题,起初不大同意这一冒险计划,但是他们架不住年田口及其手下一批悍将的苦劝,答应由南方军总司令部积极向东京大本营报请批准。1943年底寺内大将派其副总参谋长绫部中将赴东京,提出驻缅日军实施英帕尔作战的意见,请大本营作出决断。鉴于整个太平洋战局对日本愈来愈不利,大本营就英帕尔战役感到疑虑的以下5个问题,征求绫部的意见:必须慎重考虑防备英印军在孟加拉湾方面和缅甸南部沿海一带的登陆作战,如果在实施“乌”号作战当中出现这种情况,能否采取相应的对策?由于攻占英帕尔平原,结果是否还需要增加兵力?是否会给防卫缅甸带来不利的后果?日军在缅甸航空兵力严重不足,对完成地面作战有无妨碍?补给能否跟得上?第15军的作战设想是否坚实可靠?绫部与牟田口同属少壮派将领,俩人私交也一直不错。他这次赴东京前专程由南方军总司令部所在地的新加坡飞抵缅甸,牟田口在曼德勒为他饯行,拜托他一定完成好晋京的使命。因此对大本营的疑虑时部立即做出确有把握的答复,并声称:“通过实施本战役,可以使防御战凭借英帕尔附近的有利地形,因而反倒可以节省兵力,加强缅甸的防卫。”1944年1月17日绫部中将带着大本营的批准文件抵达仰光,并向缅甸方面军各高级将领作传达,至此印度进攻作战在大本营里终于做出决断。于是日军大本营于1944年1月7日以“大陆指第1776号”的指令下达代号为“乌”号的英帕尔作战计划,指令15军占领英帕尔和科希马等要地,而后视情况进而控制整个东印度地区。而在大本营下达作战命令前15军就已经进行动员,开始准备攻击作战所需的弹药等物资。然而15军上上下下普遍认定英军不堪一击,对物资准备根本没有下大力气,对后勤保障问题不仅计划不周,而且准备不足,担任进攻任务的第15军直到向部队下达展开命令时原定的后勤保障计划仅完成18%。

(三)不但如此15军的一些高级将领们可能是对家乡的牛羊印象深刻,准备作战物资时由于军马一下难以征齐,竟异想天开的用缅甸当地获得容易的牛、羊、大象甚至猴子代替。让这些动物驮上日军的弹药随部队出征,又驮运弹药,又可充当口粮,一举两得,连干粮准备都可以省了不少。所以日军部队出击时只携带1—2周口粮、1.5—2个基数的弹药,牵了2万余匹马、牛和象以及数千只山羊与猴子。他们计划用这些牲畜驮运物资并兼作食用,估计可支持一个月,至于尔后的后勤补给只待“打下英帕尔,坐吃丘吉尔”了。英军在战后总结这场战役时写道:“由于对后勤供应需要的估计不足,由于对英军部队战斗素质的估计过低,这就导致日军的毁灭。”日军在战后总结这次场战役失败的教训时也承认,对后勤保障重视不够是造成这场劫难的重要原因,他们在英帕尔是打一场忽视后勤的无谋之战。日军15军夺取英帕尔-科希马的部署是分兵3路出击,同时攻打英帕尔、科希马、乌科鲁尔。15军这次攻击动用几乎全部可出动的作战部队,15军主力倾巢而出。主攻英帕尔地区由15军第33师团与第15师团负责,第33师团负责正面突击,第15师团则从北路进行轻装穿插突击。至于科希马、乌科鲁尔地区由第31师团负责夺取,此外日军正面攻击英帕尔的第33师团的攻击部队还将得到15军直辖部队的支持,15军把直辖的战车第14联队、野战重炮兵第18联队、野战重炮兵第3联队也投入战场。除了日军15军的部队以外日军还把在缅甸扶植的缅甸自治军1个师以及印度国民军1个旅也投入战场,此外还有泰国盟军的大象运输队也被拉上战场,这些杂牌军没什么战斗力,在战场上的主要作用只是充当向导、翻译、搬运工而已。1944年3月8日日军3个师团以及15军直辖野战重炮兵联队的大炮一起打响,很快就摧毁钦敦江对岸的少量英军防御部队,开始强渡钦敦江。牟田口廉亲自率领第15军的3个师团以及缅、印、泰联军共7万人的兵力,赶着作为肉食给养品的大批活牛、活羊渡过印缅边界地区的钦敦江,拉开英帕尔会战的序幕。

(四)牟田口廉站在钦敦江畔上口出狂言,宣称:“陆军现已强大到天下无敌的地步,插在英帕尔的太阳旗将宣告我们在印度肯定胜利的日子为期不远了。”日军渡过钦敦江后起初势如破竹,英军全线崩溃,不过日军也并非没有失算的地方。日第33师团渡过亲敦江后师团主力分为左右翼两个突击队,为夹击歼灭铁定、通赞地区的英印第17师,两个突击队在3月15日到18日之间分别进到通赞东侧及辛格尔地区。这时拥有汽车千余辆的英印第17师正遵照后撤的命令,行进在通赞南北一带悬崖绝壁上的羊肠小道和曼尼普尔河的深山峡谷之间,被日军追咬住。牟田口中将接到这一情况的报告后大为欣快,然而万没料到他的部下们这时错误百出:其中之一是当该师团右翼突击队插进英印第17师心脏部位的一个要害地点吐特姆(通赞东北侧)后发生错觉,以为对方已向北面逃走,便放弃吐特姆这个要害而向东侧的山谷集结。及至发觉错误后为时已晚,该地又被英印部队重新占领;另一错误是左翼突击队由于兵力太少,所以在与对手激战时向师团部发电称:“销毁密码本,处理好军旗,以全部牺牲的决心进行战斗。”柳田师团长误以为他们要全军覆灭,于是命令他们暂时撤退以保存力量,因而等于给英印第17师开放退路,使其带着数百门汽车牵引的大炮向英帕尔方向撤去。而实际上英军兵力虽多,但战斗力不强,根本不能击败日军第33师团的左突击队,已经准备投降了。此外柳田师团长考虑补给上的问题,没有立即向英帕尔方向紧追逃敌,并且公然向牟田口提出“部队以立即停止'乌’号作战,转入防御态势为宜”的建议,气得牟田口不久便撤掉他的职务,由以骁勇闻名的田中信男少将接替师团长职务。田中信男受命后立即在英帕尔以南地区展开积极攻势作战,连续突破英军多条防线,很快打到距英帕尔西南约20公里的比辛布尔地区。虽然日军也遭到一定伤亡,师团的战斗力已大为下降,但封锁住英帕尔的南部通道。

(五)至于从北路进攻英帕尔的日第15师团奉牟田口军司令官的命令,各个联队一律轻装,像一团烈火似地穿过群山前进。他们以惊人的速度穿过丛林、越过河道,在击败英军并夺取英帕尔东北方向的乌科鲁尔以后于4月8日占领英帕尔至科希马之间的秘宣,封锁住英帕尔的北部通道。面对日军两个师团已对英帕尔形成南北合围夹击之势时斯利姆中将急电蒙巴顿调更多的部队前来增援,面对日军的两个师团已对英帕尔形成南北合围之势时驻守英帕尔地区的只有由斯库纳斯中将指挥的英军第4军的英印第17师和英印第20师,斯库纳斯急电集团军司令斯利姆派兵增援。而14集团军下辖的第15军主力尚在300英里以外的若开地区,从地面赶到需时3个星期。蒙巴顿立即向美国人求助,请求美军帮助空运部队,不过史迪威反对挪用“驼峰”运输线的飞机,给蒙巴顿添不少麻烦,说服他同意颇费一番口舌。东南亚盟军地面部队总指挥官吉法德上将也对增援行动的必要性持怀疑态度,早在3月5日蒙巴顿就曾要求吉法德开始把救援物资通过陆路运往英帕尔,但是10天以后仍然一点动静都没有。吉法德对英帕尔的危急程度表示怀疑,受到蒙巴顿的严厉批评,萨默维尔在日记中写道:“将军(吉法德)动作迟缓,我想正是由于最高统帅蒙巴顿勋爵个人施加压力的结果才使1个师的兵力得以及时赶到英帕尔,避免被日军歼灭的结局。”经过蒙巴顿的努力后美方同意英方的请求,从3月下旬开始把用于喜马拉雅山“驼峰”运输线的45架“达科他”式运输机借给蒙巴顿使用。美国的“达科他”确实是救命恩物,这45架运输机满载着第15军之第5英印师及全部枪炮从若开飞往英帕尔平原,协同第4军的部队保卫英帕尔。牟田口中将的两个师团形成对英帕尔的南北夹击态势后5月上旬牟田口决定主攻方向完全集中在第33师团一个方面,他从山本支队调来坦克和重炮联队,又从新编入的第53师团调来两个步兵大队增援,并亲临第33师团指挥战斗,日军在这个方向的主要对手是英印第20师和第17师。

(六)英印第17师自甩开日军第33师团的围追堵截后庞大的车队向着英帕尔前进,田中信男师团长对该师迅猛追击,但是没有再次合围住该师。英军士兵终于在4月5日进入英帕尔,而在整个行进过程中他们的补给品完全是由空投提供的。英印第20师也与此前后成功地从达木和加包山谷的尽头边战边撤到英帕尔平原,该师的两个旅驻守在帕莱尔的前面,封锁通往英帕尔的东南方进路,而第3个旅则驻在英帕尔作为预备队。进攻刚开始日军就派出重兵向北穿插,占领一个坐落于伊里尔峡谷和英帕尔-科希马公路之间的丛林密布的突出山头。英印第5师赶紧前来助战。一场从4月中旬延续到5月初的激烈战斗就是在这座具有威胁性的突出阵地上进行的,最后日军在这座可借以监视整个英帕尔平原的突出山头的南端被击退了。同时在帕莱尔公路的入口处英印第20师的官兵也已占日军精锐丛林部队的上风,那里的地势峻岭起伏、深谷交错,浓密的丛林绿荫层层覆盖。在这一片绵延25英里的崎岖地区内只有英印第20师的两个旅兵力,所以要构成一条连续防线是不可能的,于是英印军就在这一带构筑一系列切断公路入口处的大小通路和帕莱尔公路本身的工事,同时分兵把守备制高点。在防区内英印军不断派出战斗巡逻队拦截日军的渗透部队,因而从4月初开始丛林中就一直未停止过肉搏战。牟田口中将在他的作战地图上把帕莱尔公路上的谢阿姆山口标为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突破口,蒙巴顿也几次电令斯利姆中将转告那里的部队,一定要死死守住。4月10日日军集中坦克和重炮向山口发起攻击,11日英印军遭到日军严重打击,被迫退守直接俯瞰着公路干线的坦努帕尔。尽管他们展开勇猛反击,将日军逐退,然而5天以后日军调来大量增援部队进行反扑,终于再次在英军扼守的薄弱环节上打开缺口。牟田口意识到这是夺取胜利的好机会,于是逐渐加强攻势。

(七)4月19日夜间山本支队的所有坦克连续3次发动猛攻,但均被击退,然而在22日日军还是终于突入英印军的阵地。5月8日日军又多次企图扩大占领帕莱尔公路入口处周围一带的山地,但都被英印第17师的一个旅挡住。然而牟田口却认为胜利已经在望,攻进英帕尔已在指顾之间,他又调集一批增援部队,企图在坦努帕尔突破防线。经过一连几夜的疯狂进攻后日军取得一些胜利,英印军的防线被迫后撤。无可否认此时日军已接近于突破对方的防线,但是12日在空军的配合下英印部队在一次反击战中又收复大部分丢失的阵地。随后蒙巴顿指示斯康斯军长把第20师遭到严重减员的一些部队撤出战斗,而将该军兵员足额的第23师派去接防,危机过去了,战线又一次稳定下来。与此同时沿铁定公路及周围地区和锡尔恰尔一比申普尔小道一带的战斗也进入最高潮,日军敢死队在一次夜袭中成功地炸毁一座山涧之上连接小道的吊桥,接着又以一个联队的兵力攻打比申普尔。斯康斯军长不得不把第17英印师的部分部队从英帕尔调来,4月19日这部分增援部队在千钧一发之际及时到达,在比申普尔西北与敌展开激战,并将其阻击住。4月末日军该联队又在比申普尔南面展开进攻,并在一些地段取得突破。进攻中该联队投入全部兵力,动用全部轻重武器,甚至出动一批1式战斗机轮番扫射,但是日军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这时该战线还破天荒地出现几起日军带来的印军士兵过来投诚的事件,他们供认作战顽强的日第33师团一个前锋联队的3000人中已有2000多人负伤、阵亡或患病,日军已经断粮,枪弹也已经不够,大量士兵开始染病。然而也有迹象表明具有相当规模的日军部队正向这里赶来增援,英帕尔以南地区的局势仍不容乐观。当比申普尔的战斗趋于激化时日军就从原来进攻科希马的部队中调来一些强大的战斗部队,这也正中蒙巴顿的下怀,他认为英帕尔战役主要不应在英帕尔打,那里的地形不利于防御者,而应把日军远远地从离英帕尔近在咫尺的比辛布尔和帕莱尔逐步向南吸引。

(八)在日军沿英帕尔公路南下途中他们占领设在康拉顿比的英第14集团军的一个补给站,日军在那里遭到拥有坦克支援的第17英印师一个旅的攻击。5月中旬该旅开始包围康拉顿比,这时已经由蒙巴顿从若开地区空运到英帕尔前线的第5英印师前来接替该旅,后者就转而投入比申普尔战斗。第5英印师得到第7英印师(该师也从若开地区空运到英帕尔前线)的增援,发起一次坚决有力的进攻,于5月21日几乎完整无损地夺回该补给站。雨季到来了,飘泼似的阵雨越下越猛,也越来越频繁,地面逐渐变得泥滑难行。由于日军几乎没有空投力量,只得靠丛林中的小道进行陆路运送补给,在盟军空军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能从缅甸后方运到前线的物资微乎其微,日军官兵仅以在当地抢夺来的一些稻谷充饥,而在居民稀少的地区则只能靠野菜和逮住的野兽填一下肚皮。况且为避免盟军飞机轰炸扫射,在天气晴朗的时候不仅不能举炊,甚至也不敢晾晒一下衣物,看来蒙巴顿关于雨季作战有利于盟军的观点得到证实。蒙巴顿认为除非日军能在最后的全面出击中大获全胜,否则雨季的阵阵雷鸣就预告对方的失败。在他看来这场挫败敌人企图的大规模消耗战已接近尾声,在每条可能前进的道路上日军都被挡住了。他的司令部开始制定自己的进攻计划,不但打算解除英帕尔之围,而且还准备全歼牟田口中将的日本第15军。总的态势看英印军队在英帕尔方面还处于守势,但蒙巴顿和斯利姆还是开始着手反击了。第一次主动进攻实际上是在5月15日开始的,那天英印第17师的第48旅楔入日第33师团的后方,并在铁定一英帕尔公路上第33号里程碑处修筑起工事。日军暴跳如雷,把33师团后方的一切可用的部队包括后勤部队都一股又一股地投入反扑。4天以后日第15师团也上来一部分加入反扑,但还是被击退了。随后英印第48旅向北推进到莫伊朗,他们经过激烈的战斗,在那里设下另一个立足点,威胁着日军第33师团的后路。

(九)6月初日本驻缅方面军司令河边正三带病视察帕莱尔第33师团阵地,听取师团长田中信男的战况汇报,并亲自向他宣布东京大本营将他由少将晋衔为中将的提升命令,归途于6月5日在东枝会见牟田口军司令官。河边正三认为本次战役已呈胶着状态,没有什么获胜的希望,继续拖下去只会给日军带来不利,不如撤退。牟田口则态度坚决地说:“英帕尔之战关系重大,决不能半途而废!方面军司令官阁下,应支持我们继续进行下去。” 于是河边正三无奈,还是同意牟田口把英帕尔之战继续打下去。帕莱尔在英帕尔的东南方向,是牟田口主攻部队的集结出发地域。为了再尽最后一次努力,牟田口决定变更主攻正面,向英帕尔以北迂回,企图从北面打入英帕尔。雨季已真正开始了,倾盆大雨冲刷着大地,小径车道变成溜滑难行的泥浆带,丛林就像一座蒸汽弥漫的绿色地狱。日军穿过尸体狼藉、散发着恶臭的丛林向前推进,6月10日日军与英印第20师在丛林里迎面相遇,随即展开残酷的拉锯战。由于日第33团连续几个月的苦战,全部驮牛、驮羊和大部驮马已被当作充饥物吃掉或逃散,靠人背肩扛的弹药已经几乎用尽,但官兵们在“武士道”精神的支撑下在丛林里一面和饥饿、疾病搏斗;一面在连绵的阴雨中作决死的战斗。至22日竟奇迹般地突破英印军队的堵截,冲出丛林,打到英帕尔的边缘。日军官兵们遥望英帕尔市街,祈祷着作战成功,但是此时的日军第33师团和配署的第15师团一部已精疲力竭如强弩之末,它们的实际战斗力与当初渡过亲敦江进入印度时相比时下降到30%以下。部队经连日激战后疲惫不堪,官兵们缺乏给养,口粮从出发时的6两降到4两、3两、1.5两甚至0.3两。子弹供应不足,士兵被命令每天只许发射30发子弹,后来只发放20发子弹,根本没有力量再进攻,甚至没有击退对方的反攻之力。它们在英帕尔平原的边缘地带正面临着溃灭的危机,这就是牟田口廉也中将有勇无谋的冒险结果。如果一支军队经过一系列苦战,面临的却是上门去送死或者溃逃,那么又何必派去呢?日军大大低估对手的军事和物质实力。

(十)而英军战前非常重视物资、器材和技术方面的东西,按照西方人的观点时战斗的胜负取决于后勤补给。当英印士兵打仗时能得到充足的弹药、食物、甜酒甚至换洗的衬衣,而日军士兵却啃野菜、嚼生稻谷。当英印第17师的一个营重新占领吐特姆以掩护师主力向英帕尔撤退,而在吐特姆遭包围时士兵们在高地上唇干舌焦、口渴如焚,又找不到水源。蒙巴顿立即命令空军不惜一切代价去空投贮水袋,从而使士兵们顽强地坚守在那里。而日本官兵却在忍饥挨饿甚至子弹都得不到补给,而牟田口也没有办法解决部队的给养供应。日军抵进到英帕尔平原的边缘地带前英军早已有所准备,此前那里所有的后勤部队和皇家空军地勤人员都接到蒙巴顿司令部的通知,要仿照若开战役中的后勤掩蔽所的模式,由驻英帕尔平原内的各单位分别用坦克和铁丝网建成起一处处环形工事,等待日军来攻击。不过已经弹尽粮绝的日军第33师团确实再也无力进攻了,田中信男中将默默地等待着牟田口军司令官撤退的决断。而蒙巴顿和斯利姆中将也忙于调兵遣将,在严阵以待的同时部署着展开反击的方案,英帕尔正面的战事暂时平息了下来。随着雨季的到来,日军大批士兵开始染上疟疾、痢疾、霍乱、流感等疾病,尤其是军队的克星“伤寒”更是蔓延猖獗,由于缺乏药品和医疗器械,只好眼巴巴地看着那些患病的士兵遭受病痛的折磨。士兵们的皮肤常常布满溃疡和脓疮,穿着湿透的衣服躺着任随蚂蚁去叮咬。雨季的丛林就像是一座蒸气弥漫的绿色地狱,那些被饥饿和疾病折磨的士兵一个个瘦骨嶙峋,成千成千死去。在科希马方向上东印度那加兰邦首府科希马位于英帕尔以北50英里,是一座海拔5000英尺地势险要的高原小城,该城是块避暑胜地,当时城内居民不过万人。乌科鲁尔在它的东南面,是科希马通往印缅边境道路的必经之路。由于盟军在东印度的阿萨姆邦建立空运和反攻基地,而阿萨姆邦好像一座楔入缅甸北部的狭长半岛,日军要摧毁这个基地就要越过屏护阿萨姆半岛的两道门户——英帕尔和科希马。所以牟田口中将在进攻英帕尔的同时即以其第31师团为主力并配署第15师团部分兵力,直扑科希马。

(十一)3月8日佐藤幸德中将率领第31师团乘木筏和小船陆续渡过亲敦江,在唐都和霍马林一带上他们稍事停留休整后即分成3个纵队向科希马挺进,其中走在最前面的一个纵队是由宫崎繁三郎少将所辖的旅团。英国人承认:“这些亚细亚式纳粹冲锋队员作为徒步行走的步兵来说也许可算是世界上最顽强的了,他们在丛林中行军一天所经过的路程相当惊人,他们在科希马周围出现的时间比原先预计的要早。”宫崎少将率领的先头部队与第15师团的一部相配合,先是击溃守卫山夹库地区的一个英印旅,然后向科希马逼进。另外两个纵队则由佐藤师团长亲自率领,从霍马林出发,进攻乌科鲁尔,夺取这个通往科希马的交通要道。斯利姆中将原认为科希马四周山岭陡峭、丛林浓密,日军所能派去的兵力至多不会超过一个配备轻武器的步兵联队,但是情况却愈来愈明显:日军向那里的进攻是整整一个师团的兵力,而科希马城的守军只有一个500来人的西肯特步枪营,在科希马以西30英里的迪马普尔军用物资中转站则仅有一个连在守卫。斯利姆将这一危急情况报告给蒙巴顿,蒙巴顿立即从第5和第7英印师中抽调部队前去增援,并令其直辖的第3特种突击旅作好空运准备。另外他命令此时尚驻在印度境内的“钦迪”第23远程突破旅前去掩护利多,并急令英第2师从印度内陆赶来加强科希马。科希马之战首先是由驻扎在该城东面约30英里的阿萨姆团和阿萨姆武装警察打响的,这些由英国军官指挥的阿萨姆士兵乃是首次参加战斗,但是他们为保卫自己的家乡而战,表现得异常勇敢。这些阿萨姆士兵以伤亡惨重的代价,阻滞精锐的日军第31师团的进攻,从而赢得十分宝贵的时间。同时他们在退至科希马时又承担抢筑防御工事的重任,在连绵不断的山丘上阿萨姆士兵沿着一条长1英里的山脊构筑起防御阵地,把这个山中避暑胜地改造成一个坚固的堡垒。

(十二)负责科希马城防务的是理查兹上校,他命令城内所有能参加战斗的人都必须拿起枪,文书、给养员甚至在医院里的轻伤员统统被组织起来。当日军第31师团的1万多官兵气喘吁吁地爬上布拉马普特山顶,逼近科希马城时第5英印师的第161旅已经空运来到,并驻守在迪马普尔前面8英里的尼丘加德山口。蒙巴顿觉得保卫那个军用物资中转站更重要,他估计敌人如果占领科希马,会很快向迪马普尔发动进攻。但是正如斯利姆后来说的:“佐藤毫无例外地是我所遇到的日军将领中最无见识的一个,他奉命攻占科希马,并在那里构筑工事固守,他那傻瓜头脑中只有一个目标——打下科希马。”实际上他此时本可以毫不费力地分出一部分兵力攻击科希马,而同时用师团的主力去进攻防御能力尚不强大的迪马普尔,获取那里堆积如山的各种物资,他拿下并坚守科希马才会有保证。佐藤的第31团最后之所以从科希马前线撤走,缺粮少弹是其中的主要原因。4月4日蒙巴顿命蒙蒂·斯托普福德少将接管科希马防守的指挥权,此时佐藤已摆开进攻的架势。当天日军跃出丛林,发起冲锋,虽然英军前哨部队奋勇还击,但是一些阵地还是落入敌手,日军已经取得进攻这个坚固堡垒的立足点。然而在他们还未来得及发起主攻时斯托普福德已命令英第161旅的一个先锋营开进科希马,几个小时后一连拉杰普特兵借暮色的掩护来到科希马,其中一个排回来时还护送着200名能行走的伤兵和非战斗人员。他们刚从敌人身旁悄悄走过,日军就完全包围科希马,并切断科希马-英帕尔公路,当时科希马守军总共已有3500人。第161旅的大部分部队被阻,无法打进去,情况万分危急。幸运的是蒙巴顿派来的空军掌握着那里的制空权,在整个白天里英、美军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怒吼着俯冲下来,几乎贴着丛林树顶对日军轰炸扫射,从而加强防守部队的火力。同时英国运输机还给守军空投弹药、药品、食物和饮水,这样佐藤将无论如何大发雷霆,他的部队仍然无法击溃守军,完成对科希马的占领。

(十三)不久佐藤停止采用在白天出动步兵轮番冲锋的办法,日军的伤亡如此惨重,以致他不得不在夜间才派士兵出击,可是一到天亮在英军的炮轰和空袭下夜间战斗的成果又化为乌有了。防守部队的伤亡也与日俱增,越来越感到疲惫困顿,他们且战且退,到4月6日退入要塞山上的主要阵地。日军已经截断守军唯一的水源,所以他们只能完全依靠空军低空投下的那些装满饮水的车轮内胎了。起初他们守卫着一块大约有1平方公里的地域,但是他们拼死坚守的阵地只有原来的一半左右。在他们周围各处,在下面的山坡上、在丛林围绕的山谷里都躺满一排排日本兵的尸体。从某些方面来说指挥第31师团的佐藤中将是个典型的武士道军人,即刚毅勇猛、冷酷无情,他的最明显的特点是硬拼蛮干,在称得上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几条羊肠小道上。佐藤不惜士兵的生命,把他手下的人马一批又一批地驱赶往上冲,守军被迫一步步向后退,阵地一寸寸向内收缩,于是就在加里松山中央那座被称为“避暑别墅山”的小山头上展开一场白刃战。日军已经近在眼前,就在科希马地区助理专员优美的花园和网球场上双方混战一团,日军为了争夺每一码土地都不得不付出伤亡十几人的代价,最后终于在这两处地方取得立足点。但守军也并未撤离,日军士兵挖掘的散兵坑,最近的与守军的战壕相距不过二三百米,而佐藤却发电给牟田口军司令官称:“我部已经完全占领科希马。”4月8日蒙巴顿命令向科希马紧急空投两营伞兵,但不少士兵却不幸降落在日军阵地上,被日军击毙或成了俘虏,双方的阵地确是太近了。10日蒙巴顿指示已陆续抵达科希马附近的第2师和第7师部队,集结于迪马普尔,然后向科希马守军靠拢。15日英第2师的一个旅突破日军的阻击与第161旅会合,随后第2师的另一个旅在坦克、大炮和飞机的支援下沿公路发动强大攻势,猛扑主要制高山脊。

(十四)4月18日英军突破日军的战线,一个旁遮普营设法穿过一个溪谷,与科希马的守军会合,第二天大量的食品、饮水和药品也送来了。4月20日英第2师的主力部队终于打到硝烟弥漫、弹坑累累的山顶上,解救科希马守卫部队。包围虽已解除,但要彻底击败日第31师团也确非易事,日军仍盘踞在科希马城外一条长达6公里的丛林密布的制高山脊上,扼守着构筑得很深的暗堡阵地。这是一座林中要塞,两边的绿色峭壁上长满密密层层的树木和杂草,根本无法攀爬。第2师的官兵多数时间驻在中东和印度内陆等处,还不习惯在丛林中作战,蒙巴顿此时的预备部队不多,也只好派他们前来参战。尽管该师向敌阵地发起一次次果敢的进攻,但付出重大伤亡也并不能迫使敌人后退一步,而只要日军第31师团守在这个阵地上迪马普尔-英帕尔交通线就始终要受到威胁,并影响英军在英帕尔方向的防御。蒙巴顿深知这一点,于是他一面继续向迪马普尔空运部队;一面派“钦迪”旅去占领东南面的杰萨米,以堵击来自亲敦江的日军援兵,并切断佐藤部队补给物资的供应线。英第2师当前的任务有两项:既要竭尽全力把日第31师团赶下那道山脊,又要协助科希马守军击退敌人,对已化为一片焦土的要塞山发动的疯狂反扑。他们和日军杀得难解难分,但直到4月30日也没有夺下对方的那道山脊阵地,进攻被迫停止下来,第2师重新整顿队伍,以作最后的突击。5月3日该师在炮兵和坦克的火力掩护下发起一次全面进攻,这次进攻由斯托普福德少将亲自指挥。战斗打响后英军向日军的地堡和炮兵掩体发动猛攻,猛烈的炮火使科希马周围丛林密布、水汽熏蒸的群山石崩地裂,然而当英国步兵喘着粗气好不容易爬上山顶时却到处都遭到设在那里的日军几十个隐蔽阵地内交叉火力的无情扫射,英国士兵一批批躺在血泊里。

(十五)直到当日黄昏继续涌上来的英军才占领一个制高山脊的一部分,并且紧紧咬住日军不放。5月7日斯托普福德经斯利姆和蒙巴顿批准后把第7英印师的第33旅也投入战斗,进攻一个叫做贾伊尔山的地堡密布的高地,但当日的进攻除扔下几百具英印士兵的尸体外毫无结果。3天之后第33旅再次对贾伊尔山发起猛攻,同时英第2师也对纵向的山岭展开进攻,英军在付出相当大的代价之后终于占领贾伊尔山上的大部分日军阵地。次日增援部队也爬上山去,并开始清除日军的布雷区和开辟道路,使坦克开了上去,从而直接加强英军的火力。5月13日在贾伊尔山上残余的日军阵地也被英印士兵占领,不久科希马城内的一些日军据点,在英军里应外合的攻击下纷纷遭到摧毁,许多盘据在地堡深处不肯投降日军官兵被英军坦克的平射炮或绑在竹杆头上的高爆炸药所消灭,还有一些日本兵从掩体冲出来与英军拼命,结果也死在枪口和刺刀之下。科希马初战告捷的消息使蒙巴顿非常欣喜,5月15日他致电斯托普福德,对他的胜利表示祝贺,同时告诫他:“日本第31师团并未被完全击溃,虽然他们的士气已开始崩溃,但仍在那一带坚持着,我们的部队不可有丝毫的懈怠。”至此科希马方面的战事已发展到这样的局面:日军在科希马外围制高山脊上长达6公里的阵地,相当一部分还在日军的手里。有些地段虽已被英军围住,但他们仍在几乎是难以攻破的山间暗堡里负隅顽抗。对攻击者来说在绵绵阴雨的冲刷下那些一般高达3000多英尺、四周丛林密布的险峻的群山变得泥泞溜滑,几乎无法攀爬,这是令英军各级指挥官都感到头疼的事情。然而又是那个长着“傻瓜头脑”的佐藤中将帮助英国人解决这个难题,佐藤幸德见英军取得初步进展,加上天气也越来越恶劣,连日阴雨连绵,便向军司令官提出“放弃科希马阵地,向能得到补给的地点后撤”的报告。

(十六)日第15军战斗指挥所内牟田口接到这个报告后大为震惊,牟田虽在战略全局上考虑不周,但在战役问题上还是颇有一套。他立即电告佐藤,指出:“当今正值'乌’号作战成败的关头,实属全军危急存亡之秋,坚决要求无论如何必须固守科希马战线。因为第31师团一旦后撤,开放科希马至英帕尔的道路,必将造成全军崩溃,这一点已是洞若观火。”不过佐藤并没有接受牟田口的要求,他的后勤补给线被蒙巴顿的空军掐住,雨季也使仅有的一二条丛林小道变得更加泥泞难行。补给上不来,士兵们半饥半饱怨声一片,于是他将牟田口的电报扔在一边,下令全师团作放弃阵地撤退的准备。6月初佐藤亲自率领师团主力,带着1500名伤病员开始退却,只留下宫崎繁三郎带一支小部队执行截断英帕尔至科希马道路的任务。留下这点兵力来执行这样艰巨的任务无非是应付一下牟田口而已,而且佐藤撤出科希马战线的行动对一直在英帕尔以北至科希马以南地区同第31师团背靠背进行作战的第15师团一点也未通报,使这个师团一下子陷入被英军南北合围的危险境地。此时该师团的山内正文师团长正发疟疾卧病在床,代行他指挥的师团参谋长是个新手,在官兵中威信不足、指挥不力,友邻部队的撤离更使这个师团雪上加霜。牟田口得知第31师团擅自撤出科希马战线的消息后急派军参谋长久野村赶去制止,久野村在伏米内迎面碰上退却途中的佐藤,指责他擅自撤退违犯军令,同时向他传达军部的新指令:“和第15师团的南翼接上,转而加入进攻英帕尔的战线。”佐藤脖子一梗:“我师团在毫无希望得到补给的目前情况下难以执行军部的指令。”说罢甩开久野村,率领他的人马继续后撤。久野村回到芒累向牟田口报告,牟田口怒不可遏,当即决定撤销佐藤的职务,由河内槌太郎接任师团长,并决定由柴田卯一接替卧病不能视事的山内正文任第15师团的师团长。

(十七)对此服部卓四郎在其《大东亚战争全史》里写道:“前此第33师团长柳田中将已被罢免,又换了两位师团长,在大战过程中更换全部师团长,这种不祥事件,在具有光荣传统的日本陆军史上向无此例。”英军接到科希马战线的日军有撤退迹象的报告后立即展开反击,英军盯上乌科鲁尔,这里是日第31师团撤回缅甸的必经之地,由日第15师团的部分部队负责把守,拿下乌科鲁尔就会卡住这股日军的退路,进而全歼它们。蒙巴顿命英第2师和第7英印师陆续向马奥集中,然后夺取乌科鲁尔。第31师团放弃科希马实际上就断送日军最后一拼的企图,日军在英帕尔-科希马战役的结局毫无疑问是以大溃败收场了。乌科鲁尔是科希马之战中英军大规模强攻的焦点,此处与科希马和英帕尔距离几乎相等,原是日军发动英帕尔整个战役的一个兵力集结地。当得知日军第31师团撤退消息后蒙巴顿一声令下,由科希马蜂拥而下的英军部队与从英帕尔向前突进的强大部队同时出发,并在预定时刻与其会师。6月22日两支队伍好比钢钳的两只钳牙,在科希马公路的109里程碑处将日军钳住,被钳的是日第15师团和在乌科鲁尔的印度傀儡军的一个旅,好几支日军纵队正沿着各条通道,向亲敦江逃窜。日第31师团的那些忍饥挨饿、疾病缠身的官兵,也从北面沿着通向乌科鲁尔的吉普小路退下来。第7英印师的先头旅迅速向乌科鲁尔逼近,他们绕过敌人,从西南面发起攻击。师主力第33旅则奇迹般地穿过云层包围的马奥一松桑山峰,从北面发起攻击。而已经疾病缠身弹尽粮绝的撤退日军毫无抵抗能力立即溃散,由于弹药不足,加上体力衰弱,大量枪械被日军丢弃,满地都是日军丢弃的枪械、钢盔、伤员,而这种事情在以前从未发生过。乌科鲁尔被英军占领和第31师团遭截击终于促使牟田口终于下了决心:停止“乌”号作战。

(十八)6月25日牟田向方面军司令官河边正三试探:“在万一停止进攻、转入防御时根据我军现状,认为退到从印缅国境线上的亲敦江西岸高地经莫莱西北高地至铁定一线较为合适。”河边正三早就不想同意牟田口执意要发动的“乌”号作战,认为它太冒险,再说驻缅方面军的主要任务是看守好缅甸,没有多余的力量打入印度境内。现在牟田打不下去了,河边就以方面军的名义向此时已迁到马尼拉的日本南方军总司令部和东京大本营提出请求停止“乌”号作战的报告。南方军总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接到河边正三的报告,随即与东京联系,大本营经几次磋商后同意他们的请求。7月2日午夜寺内大将即以威作命甲第101号发布停止“乌”号作战的命令,由驻缅方面军向第15军进行传达,于是第15军各师团残部开始全线撤退了。日方记载称:“这次退却作战是日军战争史上未曾有过的艰苦战斗,各师团既处于艰苦环境中,而将士还由于长期苦战和补给断绝,早已疲惫不堪。众多的伤病员即使用全部兵力也不能抬着护送,而且处在第一线上的人员也大都患有疟疾、痢疾和脚气等病,医药卫生用品的补给却毫无备。由于道路泥泞崩坍,车辆完全不能行动,而且时值雨季顶峰,横在我军退路上的蒙尼普尔河、雅纳河、尼瓦河、亲敦江等几条大河自不待说,所有河床干道也都泛滥,洪水奔流。至于我军渡河器材、设备则寥寥无几,无济于事。有些部队令伤病员徒步先行,行动困难的大部分选择自杀的办法。徒步的病人在沿途的密林中力尽而倒下的、被浊流吞没下落不明的不计其数,凄惨万状。”盟军的情报人员获悉日本南方军总司令部下达的全线撤退命令,报告给战区总部,蒙巴顿立即指示斯利姆的第14集团军7个师开始全面追击作战。

(十九)按牟田口的部署时日军的总退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向亲敦江退却,第二阶段向明京山脉退却。要求各师团残部应在7月底之前撤至并占据亲敦江西岸及加包山谷的耶沙皎一线,然后进行第二阶段退却,渡过亲敦江,退到明京山脉,进入新的防御阵地。蒙巴顿认为日军已经安全失去战斗力,为争取全歼日军15军于印度境内,遂令斯利姆派部队抢占亲敦江上的各个渡口,并让进攻加包山谷的第81师抢先绕过日第33师团残部背后联络线上的吉灵庙和加里瓦。但在困兽犹斗的日军官兵的拼命抵抗下英军遭到严重打击,没有能抢先占领亲敦江各渡口,但仍使牟田的第一阶段退却目标迟滞到8月中旬。8月20日日军转入第二阶段退却,主要目标是渡过亲敦江,此时的亲敦江因暴雨和山洪,江面宽度已增加到1500米以上,而且各渡河点均暴露在英军火炮和飞机扫射轰炸之下。日方材料称:“当时我军有5000多名重伤病员猬集呻吟在各渡河点,8月25日我军就在这种情况下开始渡河退却。经过第31、第15师团后卫部队拼死战斗和渡河战斗队的奋斗,终于在8月30日夜半使最后一兵渡至亲敦江东岸。9月下旬第15师团余部向明京山脉、第31师团余部向实皆及曼德勒退却,军纪和士气陷入最坏状态,并由于丧失通讯器材导致军司令部与师团司令部的联系不时断绝。第33师团抗击腹背之敌,依然保持严格的军纪和高昂的士气,携带所有武器向钦高地的山脉地区退却。敌军一部出乎意料地继续向亲敦江东岸渗透,第33师团早已损失惨重,此时更有被孤立于钦高地的危险。然而军部无法援救他们,只好信凭该师团的勇敢奋斗精神,期待他们靠自力突破敌人包围,向后撤退。”

(二十)不过斯利姆中将的第14集团军各主力师虽然跟踪追击打到亲敦江西岸,但遭到日军有力阻击也没有能达成全歼日本第15军的目标。日军撤退的各师团最终还是在8月下旬渡过钦敦江回到了缅甸,为了不失脸面的回到缅甸,日军还特意在西岸短暂修整一下,把伤病员在夜间偷运回后方。至于还有战斗力的士兵则在换洗衣服后收集全部还携带着的武器,把枪械擦亮,排着整齐的队伍在白天大张旗鼓的渡过钦敦江撤回缅甸,免得给缅甸当地人留下日军惨败狼狈逃窜的印象,结果一些缅甸人看见日军昂首挺胸的回来还以为日军是打了胜仗凯旋呢。在日军撤退到钦敦江东岸后当时英军并未打算过江追击,也已经准备撤退了。但当时日军军部都已无法掌握各师团、各部队的情况,撤回缅甸的15军当时也在忙于整理部队,英军的追击部队抵达钦敦江后日军认为英军大概要渡江杀过来了。15军当时兵器与兵员损失严重,大部分士兵都是伤员病患,平均每个师团只有3000人还能战斗,而且枪械火炮损失严重,有的师团只剩下600条步枪,于是军部与南方军命令15军自行决定是守是撤。而15军此时狼狈不堪,部队根本没有什么斗志了,于是下令放弃钦敦江阵地,直接退到泰缅边境山区,完成所谓第2阶段撤退,从此15军在泰缅边境山区与英军对峙到战争结束日军放弃钦敦江阵地。英军并无心理准备,英军撤退前发动一次小规模的骚扰炮击,然而不见日军丝毫反应,于是感觉诧异的英军派了一些侦察部队渡江前去察看一下。结果竟发现钦敦江东岸日军早跑光了,而且撤退的十分仓促,连一些大炮都放弃了。于是英军决定乘机占领钦敦江东岸地区,不过英军原本未考虑过渡过钦敦江,所以并未携带大量渡河器材,只得花几天时间就地伐木结筏,这样英军就意外的获取钦敦江东岸平原,至此英帕尔战役结束。

中国驻印军

(一)中国驻印军是1942年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进入缅甸作战失利后在进入印度的新22师和新38师的基础上成立的,是当时中国最为精锐的作战部队,为反攻缅北、协同中国远征军打通中国和印度公路、歼灭日军第18师团立下赫赫战功,代表人物有孙立人、史迪威 、罗卓英、郑洞国(继任)、 邱清泉、廖耀湘。缅甸是中南半岛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西藏和云南接壤。滇缅公路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日军据此还可以威胁中国西南大后方,缅甸对于盟国中的中英双方来说都有重要战略意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为了保卫缅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酝酿成立军事同盟,中国积极准备并提出中国军队及早进入缅甸布防。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但是由于英军轻视中国军队的力量,过于高估自己,又不愿外国军队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挠中国远征军入缅,预定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只好停留在中缅边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开进攻后英缅军一路溃败,这才急忙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中国成立远征军第1路司令长官司令部,开赴缅甸战场,但是由于已经失去作战先机,造成缅甸保卫战的失利。这主要由于英国极端坚持先欧后亚的既定战略,战局一旦不利便对保卫缅甸完全失去信心,一再撤退使中国远征军保卫缅甸的作战变成掩护英军撤退的作战。但是中国远征军却仍然做出让英美盟国盟军钦佩的战绩,并达到一定的战略目的。从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开始与日军作战,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半年,转战1500余公里。浴血奋战,屡锉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取得东吁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等胜利。

(二)中国远征军在仁安羌援英作战中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仅以一师之力与数倍于己之敌连续英勇作战、以少胜多,解救出被围困数日濒临绝境的英缅军第1师,轰动英伦三岛。200师师长戴安澜屡建奇功,掩护英军的平安撤退,后在作战中不幸受伤身亡,战役结束后英美政府高度颂扬并给孙立人与戴安澜将军追赠功勋章。缅甸失守给以后作战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使中国彻底失去滇缅公路这一唯一的陆上交通线,以后不得不开辟从印度飞越驼峰(在喜马拉雅山)的空中航线,日本也可以直接威胁印度。但是也取得重大的战略意义,掩护英军撤退,赢得时间,保存力量,以保卫印度。也消耗、阻滞日军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配合国内部队阻敌于云南境内怒江天险,以后形成长期对峙,粉碎日军从缅北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这次远征作战也是中国自甲午战争以来首次出国作战,他们弘扬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从英、美方面看在二战中英国军队全力投入欧洲战场和中东、北非战场,美国则在太平洋战场投入重兵,但由于兵员匮乏都无力抽调重兵增援缅甸战场。而中国人口众多、吃苦耐劳、兵源十分丰富,因此英美当局都将中国军队视为缅甸反攻的主力军,都愿意帮助中国整理和恢复受损部队尽快恢复元气,承担起缅甸反攻的重任,由此中国驻印军诞生。在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过程中第66军之新编第38师4000余人由于援救被日军围困的英印军队,与远征军长官部600余人被隔绝在仰光至曼德勒铁路以西地区,不能与远征军主力会合,该师和远征军长官部在史迪威和罗卓英的指挥下于1942年5月24日抵达印度英帕尔地区。第5军之新编第22师和军部约4500余人在军长杜聿明的指挥下经缅甸打洛、新平洋,翻越野人山地区,辗转两个月达到印度的雷多(又译成列多)地区。

(三)在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通过此前的战斗了解并十分欣赏中国军人的吃苦耐劳和勇猛顽强精神,在此前入缅战斗中中国军队受到严重损失,提议尽快恢复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在他的建议下中国政府同意将这部分军队留在英属印度,改编为中国驻印军。美、英政府协商后决定将曾关押过2万多名意大利战俘的印度兰姆伽军营改作中国军队的训练基地,由英国租借物资为中国军队提供膳食、薪饷,美国提供武器装备和军事教官,负责帮助中国军队训练和掌握这些武器的使用技能。同时为补充新22、新38师缺编人员,为新组建的炮兵、装甲兵、工兵等兵种分队和其他直属分队提供兵员,中国政府利用运送作战物资返回印度的空机以平均每天450-600人的速度向印度空运兵员。由于美国体检制度严格,4个月内只运送3.2万余人。随着缅北反攻作战形势的发展需要,驻印军兵力需要进一步扩大,1944年初中国政府将在国内新编成的新编第30师空运印度编入新1军序列,后在4月又将第54军第14、第50师空军印度,并于1944年5月1日下令将中国驻印军编成新编第1、第6两个军共5个师。最初由远征军新22师(师长廖耀湘,原隶属第5军)和新38师(师长孙立人,原隶属第66军)组成,1942年4月中国远征军第1路军入缅作战失利后新38师因掩护英军撤退与主力分离,随英军退入印度因帕尔。第5军军部及新22师在军长杜聿明率领下由缅甸的打洛、新平洋经野人山撤到印度利多地区,后两支部队往印度兰姆伽集结。1943年1月成立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由中国战区参谋长美军中将史迪威任总指挥(1944年10月史迪威奉召回国,由苏尔坦中将接任),副总指挥为罗卓英。以后又陆续从国内调去两批部队,在兰姆伽训练中心接受美式训练。中国驻印军编组为中国陆军新编第1军,郑洞国任军长,下辖新22师、38师及炮兵团、工兵团、汽车团等。1944年初新30师空运入印加入驻印军,编入新1军序列,4月又将第54军第14、第50师空运入印。8月密支那作战结束后驻印军各部队合编为新编第1、第6两军,孙立人、廖耀湘分任军长。

(四)1943年3月担负修筑利多公路的掩护任务,10月与中国远征军共同发起缅北作战行动,先后进行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密支那、八莫、南坎等战役,歼灭日军第18师团大部。1945年1月占领孟尤并与中国远征军胜利会师,尔后南下追击日军第56师残部,先后攻占南帕卡、登尼、腊戍、昔卜等地。3月30日与英军在皎梅会师,重新打通从腊戍至昆明的滇缅公路。日本投降前后驻印军各直属部队及伤病员等经由中印公路或由空中运输先后回国,总指挥部亦随之撤销。中国驻印军的反攻开始于1943年10月,结束于1945年3月。1943年10月~1945年3月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在英、美同盟军的协同下对侵占缅甸北部和中国云南西部日军的反攻作战,1943年春美、英同盟军已在西南太平洋对日军发动反攻。为准备同盟军在中国对日作战建立基地,中、英、美三国政府商定以中国军队为主,配属美、英军各一部,发动缅北滇西作战,以保障开辟中印公路(中国昆明-印度利多)和敷设输油管。中国驻印军总指挥史迪威(后为苏尔坦)、副总指挥罗卓英(后为郑洞国),率中国驻印军1个军2个师配属英军温盖特部队(又名“钦迪”旅)、第36师各一部和美军第5307部队(又名“哈拉哈德”部队)、第10航空队一部,由印度利多向缅北进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陈诚(后卫立煌)、副司令长官黄琪翔率2个集团军(5个军13个师)另1个军(3个师)配属美军第14航空队一部由怒江向滇西进攻,侵占缅甸和滇西的日军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河边正三企图在第5飞行师协同下以第18、第56师团防守缅北、滇西。另以3个师团攻占印度英帕尔,控制阿萨姆邦,切断同盟军向缅北进攻的交通线,以打破其反攻。1943年10月24日驻印军新编第1军新编第38师第112团由唐家卡、卡拉卡向胡康谷地推进,战至12月29日击溃日军第18师团(欠1个联队)一部的抗击,相继攻占欣贝延、于邦等地。

(五)月末驻印军以新编第22师为右纵队由欣贝延向达罗进攻,于1944年1月31日攻占该地后,东进攻取孟缓。新38师为左纵队由于帮出发,于1944年2月1日攻占太巴卡后,其主力和美军第5307部队主力沿塔奈河向南进攻,其第113团和第5307部队一部向孟缓东南之瓦鲁班迂回,协同新22师围歼孟缓日军。1944年3月5日克孟缓,1944年3月9日占瓦鲁班,歼日军第18师团一部。新22师直攻间布山,第113团和第5307部队一部从间布山东侧向山南迂回,1944年3月28日占拉班,切断日军退路。退守间布山的日军第18师团乘其立足未稳,突围南逃。1944年3月29日新22师与迂回部队会师夏杜苏,至此驻印军将日军逐出胡冈谷地,歼日军近6000人。其间温盖特部队主力于1944年3月5日在莫罕地区空降,截断第18师团的补给线,日军第15集团军(3个师团)于3月8日向因帕尔发动进攻。1944年4月初驻印军向莫康河谷两路并进:新22师配属坦克营由拉班地区向加迈攻进,月底进至英开塘,遭日军第18师团一部顽抗,战至5月4日方突破其防御阵地,向加迈突进;新38师沿塔奈河南进向瓦兰地区进攻,战至5月下旬击溃第18师团主力和第56师团一部,攻占瓦兰地区各据点。随后新38师第114团向莫冈进攻,另2个团向加迈迂回,至6月7日相继攻占加迈南日军后方基地西通和加迈东北支遵,与新22师完成对加迈的包围,旋即发起总攻,6月16日攻占加迈,歼第18师团和第53师团各一部。6月23日新38师主力与第5307部队、温盖特部队各一部会攻莫冈,6月25日攻克该地,歼第18师团残部和第2、第53、第56师团各一部,至此驻印军结束莫康河谷作战。其间英军第4军团和第3军歼灭进攻因帕尔的日军大部,从而改变缅甸战场形势。

(六)1944年4月中旬沿塔奈河南进的第5307部队主力(2个营)进至太克里后奉命和驻印军新编第30师第88团、第50师第150团组成突击队,辖第1、第2纵队,4月29日出发,越枯门岭,袭取密支那。5月17日上午第2纵队渡过南圭河一举袭占密支那西机场,从此缩短驼峰航线,成为中印空运基地。防守密支那的日军第18师团第114联队(欠第1大队)迅即将所部千余人收拢至市区固守,5月18日第1纵队进抵密支那北之遮巴德。从5月19日起突击队向密支那市郊进攻,迭次攻击进展甚少,形成胶着。5月底日军步兵第56联队联队长率2000人抵密支那,以加强其防守力量。驻印军遂调整部署、增调兵力,经月余备战后以新30师主力、第14、第50师各一部、第5307部队在空军和炮兵支援下在7月13日向密支那发起攻击。至8月3日攻占,歼日军大部,残部逃往八莫。密支那作战结束后驻印军进行休整,将所部编组为新编第1军(新1军),辖新编第38、第30师;新编第6军(新6军),辖新编第22、第14、第50师。腾冲战役为抗日战争时期滇西缅北战役之一,地点是中国云南腾冲,从1944年5月11日远征军二十集团军强渡怒江至9月14日攻克腾冲城,历时127天。腾冲是抗日战争以来国民党军收复的第一个有日军驻守的县城,1944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实施腾冲反攻战,日军五十六师团一四八联队主力一四六联队一部凭险死守高黎贡山,中军猛烈攻击。经九日血战后日军溃退,中军攻占高黎贡山顶之南、北斋公房,又经十余日的激烈战斗后进至腾北马面关、界头、瓦甸、江苴附近。日军深知丧失高黎贡山及桥头、江宜等重要据点在战略上的意义,急调五个联队各一部火速增援,猛烈反扑。经22日血战后终歼敌半数,继而乘胜攻下腾北敌军中心据点桥头、江苴。并沿龙川江南下,一部扫清固东以北至片马的残敌,另一部扫清龙川江两岸残敌,形成迫近腾冲城、合围腾冲城之势。

(七)此时所有由北而南溃逃的日寇与腾冲守城日军合编为一个混成联队,由一四八联队长藏重康美大佐指挥,死守来凤山及腾冲城。中军决定先攻占来凤山,最后围歼腾城守敌。1944年7月26日午时中军在空军掩护下以优势兵力向来凤山五个堡垒群同时猛攻,官兵奋勇血战三日,付出重大牺牲攻占来凤山,旋即扫清南城外之敌,对腾冲城形成四面包围之势。最后围住的孤城腾冲城墙全系巨石,高而且厚,城墙上堡垒环列,城墙四角更有大型堡垒侧防。8月2日五十三军一一六师三四六团向东门外帮办衙门和东方医院进攻,连续攻占日军四个堡垒并占领帮办衙门。三四八团下午4时由空军在东南城角炸开十余米宽的缺口处攻入城内并击退日军反扑,在城内据地防守。8月3日城内日军一再向东南城角缺口反扑,均被三四八团打退,同时由工兵爆破将缺口扩大到50米。 8月4日空军投弹在拐角楼和西南城角各炸开一个缺口,一九八师、三十六师分别乘机冲进城内,经12日激战后始将城墙上的堡垒群逐次摧毁。8月14日中军以四个整师兵力从南城墙,突进市区,展开激烈巷战。由于腾冲城内街巷稠密、房屋相连,顽敌利用民房家家设防、巷巷筑堡,战斗异常惨烈,每前进一尺都要付出惨烈的代价。由于牺牲惨重,又将防敌增援的一三〇师投入攻城战役。经42天的焦土之战后守敌被全歼,腾城于1944年9月14日光复,沦陷两年零四个月又四天的腾冲重新回到腾冲人手中。此次战役历时127天,所历大小战役40余次,共俘获敌军官4人、士兵60余名。毙敌少将指挥官及藏重康美大佐联队长以下军官100余人、士兵6000余名,缴获野山炮7门、步兵炮6门、迫击炮10门、重机枪19挺、轻机枪47挺、步骑枪1000余支、汽车20余辆,有线和无线电机25部并其他军用品若干。中国远征军亦伤亡军官1234员,士兵17075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