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玉柱:巨人的陨落

 老葛书房 2023-11-20 发布于江苏

1、史玉柱其人

史玉柱其人,真的是一个天才。

1982年,高考全县第一名,进入浙江大学数学系;1986年,他又考上深圳大学读研,专业是科学管理。1989年,研究生毕业的史玉柱,被分配到安徽省统计局。

如果史玉柱只是一名普通青年,那无非也就是安徽统计局多了一名脑子灵光的青年职员罢了。但天才终究是天才,注定要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体制内的工作,想来应该是枯燥无味的。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的深圳,用现在的话来讲,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炙热的创业氛围里浸泡了三年的史玉柱,自然按奈不住躁动的心。

1989年7月,史玉柱回到了那片氛围狂热的机遇之地,带着东拼西凑借来的4000元和他耗时9个月心血研发的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来到深圳几天后,他在《计算机世界》上登了广告,“M-6401:历史性的突破”。

他声称,广告费8500元,但必须先发广告后付款。实际上,如果广告没效果,他最多只能出得起4000多块,然后就只能逃之夭夭了。

13天后,史玉柱收到了15820元的银行回款。2个月后的9月份,他已经赚了10万元。史玉柱把赚来的钱全部投入广告。到了89年的末尾,史玉柱已经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百万富翁了。

2、巨人的崛起

1990年,史玉柱从深圳移师珠海。他给自己的技术公司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巨人,寓意着要成为中国的IBM,东方的巨人。

史玉柱的豪赌天性再一次显露,他宣布,全国各地的电脑经销商只要订购10块巨人汉卡就可以免费来珠海参加巨人的经销商大会。一时间,200多名经销商从全国各地齐聚珠海。

巨人以数十万元的代价,营造了当时国内电脑行业最大的销售网络。效果立竿见影,1991年巨人汉卡销量跃居全国首位,公司纯利1000多万元。

时至1992年,巨人已经发展成为一家资本金超过1亿元的高科技集团,销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巨人的年度经销商大会规模之盛,豪杰云集,一时风光无两,成为行业内一大盛事。

趁热打铁,巨人连续开发出中文手写电脑、中文笔记本电脑、巨人传真卡、巨人中文电子收款机、巨人财务软件、巨人防病毒卡等一系列产品。

此时的巨人,已经成为中国电脑行业的领头羊,史玉柱也到达了前所未有的事业巅峰。

3、巨人的陨落

1992年,处于事业巅峰期的史玉柱决定建造巨人大厦,此时的巨人集团资产规模过亿,流动资金数百万。按最开始的设计方案,巨人大厦总计38层,大部分自用,没有搞房地产的设想。

1992年下半年,一位中央领导人视察巨人,到巨人工地参观时,领导人环顾四周,兴致高昂地说,楼的位置很好,为什么不建造得高一些呢?为此,巨人大厦更由38层改为54层。

而后,为了给珠海争光,争当全国第一高楼,到94年初,楼层被设定为70层。

这就是巨人大厦的投资决策过程,显得疯狂而滑稽。没有考虑实际需要,没有考虑企业资金情况能否支撑得起一座70层的高楼建设,便毅然拍板上马。

盖38层的大楼,大概需要2亿元资金,工期2年,这对于巨人集团而言还可以承受。但是,70层的大楼,费用预算便陡增至12亿元,工期也延长至6年。不仅资金缺口巨大,而且工期延长也带来诸多不确定性风险。

实际上,最终正式巨人大厦的引发的资金危机如导火索般,将巨人集团拖向了深渊。因为,巨人可能还是那个巨人,但外部的战场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朝着不利于巨人的方向发展。

1993年,西方国家向中国出口电脑的禁令失效,国外巨头公司大举入境,在市场上攻城掠地。以巨人集团为代表的国内电脑企业,起步时间短,市场覆盖面很薄弱,自然难与国际巨头公司抗衡。

在主力业务受阻的情况下,年轻的巨人集团暴露出管理和体制上的问题。94年8月,史玉柱在全体员工大会上直截了当的指出巨人的五大隐患:创业激情基本消失、出现大锅饭现象、管理水平低下、产品和产业单一、开发市场能力停滞。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主力业务发展受阻带来的困扰以及管理体制的矛盾,史玉柱提出巨人二次创业的总体目标:跳出电脑产业,走产业多元化的扩张之路。

暴利的保健品行业吸引了史玉柱的目光。

1995年5月,总攻令下达,全国上百家主要媒体上,巨人集团的整版广告赫然入目。巨人集团一次性推出电脑、保健品、药品等三大系列30个新品,其中保健品12个品种,包含了减肥、健脑、强肾、醒目、开胃等几乎所有保健概念。

一时间,巨人的产品广告铺天盖地,倾泻而下,数千名年轻狂热的营销人员分赴全国各地。巨人的产品在最短的时间内出现在了全国50万家商场的柜台上。半年内,巨人的子公司从38家发展到228家,员工从200人猛增至2000人。

这种鸡血式的扩张行动效果立竿见影,总攻令发动的15天内,来自全国市场的订单量总数突破15亿元。媒体的聚光灯又重新聚焦在巨人集团,人民日报甚至在半个月内4次以长篇通讯的形式对巨人集团进行报道,似乎曾经的那个巨人又回来了。

但是,短暂的急速增长过后,这种缺乏规划的鸡血式总攻的弊病暴露无遗,市场端的整体协调作战能力十分低下,战场开始变的混乱。最终,两个月后,总攻行动被叫停,史玉柱宣布创业整顿。

以史玉柱的个性,首战不利,自然不会善罢甘休。

1996年初,史玉柱改变战略,由保健产品的全面出击转向为减肥产品的重点战役。2月份开始,减肥产品巨不肥的“巨不肥会战”在全国各个大中城市打响。和上次总攻行动相仿,巨人集团的广告再一次铺天盖地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媒体上。

然而,此时的巨人已经不是当年风光无限的巨人了。史玉柱的豪赌个性和急功近利在会战中暴露无遗,种种过激行为使得巨人问题缠身。

一款保健品“鲨鱼软骨”的文案署名为加州大学博士,而实际上那不过是出自一名对保健品毫无了解的外语系学生之手。更令人惊讶的是,巨人的保健品研发部经理是由一位广告公司经理兼任的。

谁能想到,史玉柱所依仗的竟然是靠想象力和文字吃饭的书生,那些产品的质量自然可想而知。史玉柱所关注的不是产品质量如何,而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狂轰滥炸的广告效应赚更多的钱。否则,如此短的时间之内,也绝不可能研制出30多种新品。

正如他曾经一位部下所评价,“这位年轻的知识才俊。显然对民众智力极度蔑视而对广告攻势有着过度的自信”。

屋漏偏逢连阴雨,巨人集团的文案人员竟然写出了娃哈哈营养液中含有激素的文案,犯下了十分低级的诋毁竞争对手的错误。

为此,1996年10月,巨人向娃哈哈赔偿经济损失200万元。次年1月,巨人与娃哈哈召开联合发布会,公开向娃哈哈道歉。

自此,巨人在消费者心目中,地位一落千丈。市场前线的销售人员,感受到了巨人的风雨飘摇,他们只是市场开拓的雇佣军,本就不和企业一条心。因此,巨不肥会战成了他们最后的晚餐,侵害公司利益的违法违规事件时有发生。

对此,史玉柱竟手足无措。市场停滞,但是巨人大厦仍然张着大口,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才能支持其建设。已经别无他法的史玉柱,不得不抽调保健公司的流动资金,填补巨人大厦建设资金的巨大窟窿。

但此法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前端市场造血不灵,后端不断抽血,最终使得各方捉襟见肘,运转不灵。

1997年初,巨人集团财务危机爆发,多名债权人上门讨债。此事在当时可谓是重磅新闻,经媒体扩散后,影响进一步恶化,加上史玉柱不擅交际的个性,成为压倒巨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4、巨人之败

1990年成立后野蛮生长,到1993年如日中天,再到1997年风光不再,又一家鲜活的企业在历史的长河中走完了属于自己的路途,成为一代人脑海中的一个记忆符号。

巨人之败在史玉柱其人,史玉柱之败在急功近利。

有一点值得称赞的是史玉柱的危机意识,在1994年的全体员工大会上,史玉柱便直接指出巨人集团的五大隐患,可见其危机意识十分强烈。但从史玉柱的措施来看,他并没有采取正确合理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史玉柱的做法是进军保健品行业,宣布斥资5亿元在一年内打造上百个新产品。进入保健品行业的原因也很简单,这是一个暴利行业,快速进入,高举高打,打一场闪电战,快速攫取利润,以此来缓解主导产业受阻和管理机制上的矛盾。

看上去很美好,但很明显这并非明智的做法。史玉柱没有想办法怎么解决这两个问问题,他的对策是开辟新战场,通过另一个战场的胜利来掩饰和缓解原生战场的困扰。这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掩耳盗铃。

史玉柱在多元化道路上犯了错误,即在立足之地的形势发生震荡之时,没有首先稳固立身之本,反而希望一齐出击,齐头并进,最终造成多线作战的被动局面。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若跨有荆、益......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以诸葛亮《隆中对》中所谋划霸业之计,刘备必须先取荆襄为家,然后以荆襄为跳板,进取西川和汉中,可成鼎足之势。军队攻城略地与企业抢占市场战略相同,都需要先站稳脚跟而后谋发展。

史玉柱在根据地业务立足不稳之时,盲目冒进,多线作战,一方面安身立命之本存在动摇之风险,一方面盲目多线作战耗费钱粮,效率低下。

多元化并非企业的潘多拉魔盒,但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火上身。多元化业务注重协同发展,多线协同作战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这是多元化的目的所在。

为多元化而进行的盲目多元化,不经缜密思考,没有路线规划和总体发展战略,一定会经历企业庞大、臃肿、效率低下之困,痛定思痛之后走上“去多元化”的道路。

史玉柱在动员令中写道:三大战役将投资数亿元,直接和间接参加的人数有几十万人,战役将采取集团军作战的方式,战役的直接目标是要达到每个月的利润以亿元为单位。组建1万人的营销队伍,长远的目标是用战役锤炼出一支干部队伍,使年轻人在两三个月内成长为军长、市长,能领导几万人打仗

如今再读这段话,还能感受到当年的狂热与热血。但这段话除了能让人热血沸腾之外,似乎也没有其他作用了。

几十万人集团军作战、每个月上亿元利润、年轻人两三个月成长起来可以领导几万人作战,任何一个理智的人都会想,写下这话的人怕不是疯子或傻子。但实际上是史玉柱写下了这段话,是巨人集团的决策者写下了这段话。

我相信史玉柱写下这段话的时候,是没有经过详细规划或者调研的,仅凭着豪赌天性和一腔热血便豪情决策,为巨人定了一幅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路线图。

一面是热血沸腾的狂热,一面是盲目躁进。急功近利对于企业而言,可能会有一时之效果,但长远来看,最终难逃失败的宿命。

急功近利不仅在史玉柱定战略失误方面有所体现,而且在产品推广方面也十分明显。

动辄广告铺天盖地,倾泻而下,全城包围;一年之内推出30个多个新品种,其中保健品12种几乎涵盖所有保健概念。

短时间内一齐推出如此丰富的系列产品,营销全靠广告轰炸带动地面动销,有理由让人怀疑,史玉柱的关注点不在产品本身,仅仅是希望通过广告实现快速利润,至于产品如何,那是次要的。

后来的曝光,巨人的保健品研制部经理由广告公司经理兼任,便足可以证明此问题。任何时候产品质量都是企业立身之本,广告只是一副外用药,对于万事俱备的企业是良药健身健体,对于想借力广告掩饰问题的企业是毒药,加速问题爆发。

最终,史玉柱也醒悟了。数年后回答他人“搞保健品最关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史玉柱答道,“搞保健品最重要的是产品,一个好的保健产品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从科学的角度证明它确实是好产品,坑蒙拐骗长不了;二是要让消费者能感觉到实际效果。”

这是作为失败者和过来人的感悟与总结,可惜的是当年的史玉柱并没有悟出这一层道理。

5、压倒巨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压倒巨人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媒体。

虽风波尽起,身逢多事之秋,但巨人和史玉柱并非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尽管巨人在保健品一战失利,但在市场上并没有完全丧失品牌信誉。作为财务危机导火索的巨人大厦,此时也并非是个烂尾工程。只需要1000万,就可以让这个嗜钱的怪物重新启动起来。按照当时5天一层的速度,一段时间后巨人大厦拔地而起,便可以化解债权人的不安。

但就是这1000万元,巨人集团便硬是拿不出来。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负面信息,使得市场上人心惶惶,没人再敢买巨人的产品。之前合作甚少的银行们自然也是袖手旁观,静观巨人被媒体的压力撕裂,肢解。

当时鼓励巨人“大胆试验,失败也不要紧”的地方政府,此时也是束手无策,拿不出任何有建设性的方案。史玉柱也曾几次想重整旗鼓,稳步再来,但几次都被媒体的跟踪报道打乱方寸,最终无力回天。

再加上史玉柱不善交际的性格,危机发生后他一直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一个人冥思苦想,始终没有与社会、媒体进行过一次认真之心的对话。

他反而认为,巨人的名声已经坏到了不能再坏的地步,再找记者也无济于事,轻易地放弃了最后一次获取同情和救援的机会。

最终,1997年初,庞大的巨人集团“分崩瓦解”,史玉柱也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

附:我的四大失误-史玉柱

一、盲目追求发展速度。

二、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

三、巨人的决策机制难以适应企业发展。

四、没有把主业的技术创新放在重要位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