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穴位密码之复溜穴

 tmz1326 2023-11-20 发布于广东

复溜穴

《灵枢·本输》:复溜,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为经。


穴名解

复溜

图片

《说文解字》:“复,往来也。” “溜,水也。”又同“流”。

复溜是足少阴肾经经穴,为肾经上行由太溪绕踝回转至照海,重新直流而上,其引申义为落日重新从东方升起,有解释称肾经传输的水湿之气在此再次吸收天部之热而蒸升,气血的散失如溜走一般。故别名:伏白,昌阳,外命等。其中伏白应其性金,隐伏着肺金之气的凉湿之性,对应经穴主喘咳寒热;昌阳应旭日,意指肾经阳气至本穴后才变为昌盛繁荣之状,在本穴吸热后变为了天部的阳气。因而作为本经的母穴,可补肾经阴阳,更有人称其为“人体自带的六味地黄丸”。

图片

具体定位

及解剖

复溜

复溜穴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3横指),跟腱的前方。

取穴时可先屈足向上,此时可寻及小腿内侧腓肠肌及其下一肌腱,顺着肌腱往下寻,直至与足跟交汇处、胫骨足跟之间凹陷处可按及酸痛感,即为复溜穴。

图片

附近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和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及胫后动、静脉。

图片

功效主治

复溜

图片

复溜穴治疗以肢体经络、气血津液、肾系及脾胃系病症为主,尤以腰痛、汗证、水肿为核心优势病症,也是治疗汗证的要穴。

图片

1.腰痛。

《针灸甲乙经》:“腰痛引脊内廉,复溜主之。”《备急千金要方》:“复溜,主脚后廉急不可前却足跗上痛;复溜,主胫寒不能自温。”《针灸资生经》:“复溜,治腰脊内引痛。腰痛引脊,不得像俛仰起坐。……足痿不收履,䯒寒不自温。”肾为腰之府,主骨生髓,腰痛其根本乃肾精不足,腰脊失养则惫矣。而复溜作为肾经经穴,五行属金,根据“虚则补其母”的原理,以复溜穴补肾经之气可治疗腰痛。治疗腰痛时,常配伍昆仑、筑宾、委中和志室。

图片

2.水肿、口干舌燥

《针灸大成》语:“复溜治肿如神医”“复溜祛舌干口燥之悲。”《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水液分布代谢,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复溜属金,作为肾经母穴,金水相生,能补肾中之阴阳,水液代谢靠阳气推动,肾中阳气乃其原动力,复溜补肾之阳气,水液输布通畅,水肿得散;亦滋肾阴而上润于肺,滋养喉咽以改善舌干口燥之症。

水肿的发生责之于肺、脾、肾三脏,与三焦和膀胱关系密切,因此多配伍有关脏腑经脉及其表里经腧穴,如《针灸逢源·肿胀门》云:“水肿……胃俞、肾俞、神阙、水分(以上宜灸);水沟、足三里、解溪、公孙、阴陵泉、复溜、中封、曲泉。

图片

3.汗证

《针灸甲乙经》:“骨寒热无所安,汗出不休,复溜主之”前面提到,复溜可助肾促进水液代谢,多与合谷相配补泻治疗汗证。《针灸大成》中提及:“多汗先泻合谷,次补复溜。少汗先补合谷,次泻复溜。”《玉龙歌》中更是有:无汗伤寒泻复溜,汗多宜将合谷收。若然六脉皆微细,金针一补脉还浮。自汗多为气虚卫外不固,津液外泄所致,补合谷以实营卫,泻复溜抑阴扶阳;盗汗为阴虚火旺,迫津外出成汗,泻合谷清降阳明之火,补复溜以复阴液。

图片

此外,复溜有回阳复脉的功效。《针灸大成》:“要起六脉之沉匿,复溜称神”“病人脉微细,几于不见者,取此穴刺至骨。待脉回乃可出针,亦复溜之意也。按脉微细,乃肾气衰弱之极也。物极则反,本穴犹地雷之复也,故名之以复。”

治疗

复溜

图片

1、针刺法,直刺0.5-1寸。

2、艾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参考文献:

[1]沈儒. 足少阴肾经腧穴命名含义与临床功用的相关性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21.

DOI:10.27213/d.cnki.glnzc.2019.000609.

[2]黄龙祥. 世界卫生组织标准针灸经穴定位[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3]何姗姗,肖家顺,常广琪,冯国湘.《针灸大成》中复溜穴的临床运用规律探析[J].中医药通报,2022,21(05):37-39.

[4]高晓岚,朱永政,张学成等.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复溜主治优势病症与配伍规律[J].山东中医杂志,2023,42(02):165-172.

DOI:10.16295/j.cnki.0257-358x.2023.02.012.

[5]张继庆.辨证针刺合谷、复溜治疗原发性多汗症46例[J].中国针灸,2006(11):83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