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对“病从口入”的另类诠释

 投宿客 2023-11-20 发布于河北

“病从口入”的全句是“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原文来自西晋文学家傅玄的《口铭》、全文如下:神以感通,心由口宣。福生有兆,祸来有端。情莫多妄,口莫多言。蚁孔溃河,淄穴倾山。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存亡之机,开阖之术。口与心谋,安危之源。枢机之发,荣辱存焉。

细品《口铭》,其中的“病”一词并非疾病的意思,而是谬误、错误的意思,“口”是语言,说话。全句的意思大致是:有些事,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别说,要“谨开口,慢开言”。只是到了近代,这“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又被人借来变成民谣,而其中的“病”也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疾病”。更甚的是,一方面把“病从口入”设计成了“祸从口出”的陪衬,另一方面干脆把“病从口入”独立出来,成了一句“病因学”“民间术语”。

其实,即使把“病从口入”直接解释成“病都是吃出来的”,在开始的时候人们就认为,这“病”指的是传染病,是人们吃喝不讲卫生导致了传染病的发生,而并非是所有疾病。

到了当今世界,有相当大比例的人把病从口入当成了定理、定律,把所有疾病的病因都归结为吃喝出来的。于是专家也顺应了这种理论,发明了“把吃进去的病再吃出来的”神论点。

“把吃进去的病再吃出来”的说法对于防治一些疾病来说没有毛病,但是仅用这一招儿防治疾病似乎太小瞧了那千万种疾病,因为致病渠道可不单纯是消化系统,否则医学院校就可以把病因学的篇幅大幅缩减了。

正在关注“病从口入”病因的人们一直在不厌其烦地寻找致病罪魁,即使重复一千遍也不肯改换思路,霉变的,污染的,高亚硝酸盐的,转基因的,再生油脂的,高添加剂的,高糖的,农药残留的,甚者连种族灭绝阴谋的也出来了。却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更不用说那些除了吃喝以外的致病因素了。还有就是许多人正在下大工夫研究“吃什么最健康”,其中最为关注的目标是“提高免疫力”“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防癌”。

追求养生知识,提高防病意识,这无可厚非。关键是影响到了自己的正常生活,打乱了正常生活规律,错误的和无价值的养生方式占用了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同时也挤占了宝贵的养生防病资源。更可惜的是这些人始终处于为防病治病而求索的精神世界之中,让区区这“病从口入”四个字搞得人心烦意乱,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健康这个初衷。

针对关注“病从口入”这一社会现象,本人主张:

1 承认现代“病从口入”这几个字的警示作用,但是应该改为“部分疾病的病因与吃喝有关”。食疗养生也不只是“把吃进去的疾病再吃出来”这么简单,可以改为“健康饮食对预防疾病有益”。

2 关注饮食健康并努力纠正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饮食上谨小慎微,过度苛求只能增加心理压力,反而会危害健康。

3 饮食健康只是养生保健的一部分,忽视了运动保健,精神心理保健,势必使饮食保健形成事倍功半甚者劳而无功的效果。

4 对于目前常见疾病的防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比追求“把病吃出来”更重要,对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高致癌风险这些话题,倒是研究不吃什么比研究“吃什么”更重要。有意识地“什么都敢吃”与有意识地“什么都不敢吃”同样有害。

一句题外话:饮食文化是足以让我们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一块瑰宝,是一种美的象征,真的不希望这块美玉整天泡在药水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