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住建部专栏 | 重庆、河北唐山、山东烟台城市更新试点经验分享

 aruogu 2023-11-20 发布于辽宁

      2021年1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在北京等21个城市开展城市更新试点工作,指导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城市更新工作机制、实施模式、支持政策、技术方法和管理制度。目前,两年的试点工作接近尾声,各地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
中国建设报联合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推出专题报道,继连续刊发宁波、苏州、西安、 黄石、景德镇、成都、长沙、银川等试点城市的工作经验和成效后,又接续分享了重庆、河北唐山、山东烟台等地的试点经验供各地互学互鉴。

重庆渝中区

新动能激发城市“逆生长”

渝中区作为重庆的“母城”以及主城核心,浓缩着山城、江城、不夜城的精华,积淀和孕育了重庆的人文底蕴,是重庆的“根”和“源”。

图片

近年来,重庆市渝中区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结合山地城市特点,出台“1+1+N”政策体系,有效破解多项难点问题。一次次尝试和探索不断实现转化,一批批关乎民生、完善功能、助推发展的城市更新项目加速落地。

用“组合拳”打造品质焕新

解放碑—朝天门沿线全面提质,彰显国际大都市风范;十八梯、山城巷复活重生,成为渝中区崭新的文旅地标;戴家巷、鲁祖庙焕新蝶变,成为热门“打卡地”……如今走在渝中区大街小巷,满眼都是新风貌。

图片


怎样实现高品质、可持续旧貌换新颜?渝中区给出的答案是:分类推进“留、改、拆、增、升”。“留”,即保留历史遗产,开展 149 处文物、44 处历史建筑保护修缮;保留风貌特色,原汁原味展现独具特色的山地建筑内涵。“改”,即改造老旧区域,遵循“消隐患、补功能、提环境、留记忆、强管理”原则,改造老旧小区、开展老旧商圈提档升级、改造老旧厂区和街区,保留原有的街巷格局和生活气息。“拆”,即拆除涉及城市安全的违法建筑和危房、无修缮保留价值的建筑,为城市消除隐患、腾出空间。“增”,即增加城市绿地步道、产业载体空间、地下空间利用,补齐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升”,即优化提升产业业态、空间品质、防洪防火防灾能力,着力提升城市能级。这套“组合拳”,让一幕又一幕更新提升的品质蝶变在渝中区上演。

用“连环法”解锁空间价值

城市更新,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其在改善城市风貌、功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老旧城区的功能再造、价值重塑,为渝中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支撑点和增长点。
图片
城市更新,“更”出了产业兴旺——金融方面,通过对解放碑—朝天门绿色金融大道的改造提升及文物建筑的活化利用,成功招引大华银行等机构入驻;文旅方面,更新提升3处历史文化街区、9处传统风貌区、7处山城老街区,打造了十八梯、戴家巷等一大批渝中文旅新地标;其他现代服务业方面,腾挪和提升各类空间载体,为产业集聚提供场地支撑。
城市更新,“更”出了文化繁荣——湖广会馆、城墙公园楼等一批“历史遗珠”重现,老鼓楼衙署遗址定格千年母城记忆,白象街文物建筑群呈现百年开埠盛景,鹅岭二厂等老旧工业片区通过融入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价值再生。
城市更新,“更”出了环境配套——精心打造枇杷山—鹅岭—红岩村中部约 6.3 公里山脊线、两江 19.1 公里水岸线;打造半山崖线步道等慢行系统,形成“一带六横十六纵”山城步道体系;实施解放碑地下环道项目,形成“一环、七联络、N连通”的交通结构。

用“聚合式”组成多方合力

全域集中更新、多点开花,资金哪里来?渝中区探索出一条政府、市场、居民多方共同筹措资金的可持续的投融资模式。

图片

政府作“主导”。统筹使用中央和市级老旧小区改造、住房租赁、养老、托幼、卫生健康等专项资金,市区联动设立城市更新专项基金。
市场当“主力”。一方面,鼓励社会资本直接投资,推行“政府出资源、企业搞经营”的政企合伙模式;另一方面,推动国有平台公司与社会企业合作,采取合资、共同持股等方式实施城市更新。
居民唱“主角”。按照“谁受益、谁出资”原则,引导房屋产权人以直接出资、使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让渡小区公共收益等方式,分担老旧小区改造等城市更新建设资金成本。
例如,戴家巷由政府出资,通过微整治、微更新改善公共环境,居民自发出租或运营临街房屋,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店,激发片区发展活力。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创新的投融资方式为渝中区的可持续更新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重庆九龙坡
展现艺术与城市结合的魅力

作为重庆市的中心城区,九龙坡拥有深厚的工业文脉底蕴和人文积淀,工业遗产众多。九龙美术半岛、重庆美术公园“艺术湾”以及众多老旧小区、商圈、厂区、街区改造,城市更新试点工作让这里重焕新颜。

图片

据了解,自2021年开展城市更新试点工作以来,九龙坡区聚焦老旧商圈系统化、老旧小区多元化、老旧厂区文旅化、老旧街区艺术化的“四老四化”,以点带面、艺术赋能,推动城市快速有机更新。

注重历史传承,老厂区摇变网红打卡地

在城市更新中,九龙坡区十分注重历史文化传承,通过因地制宜更新存量工业遗产模式,对不同年代、不同规模的厂区进行针对性更新,在保留工业文脉记忆的同时置入新的产业,激活既有建筑空间,赋予新的功能使命。

图片

例如重庆电厂的改造,每当提起这里,不少市民会想起其标志性的双子烟囱。重庆美术公园落户九龙半岛后,两座烟囱成为重庆美术公园重庆电厂区域工程的重点打造部分。如今挺拔的烟囱加上淡黄及红白条纹的配色,让人眼前一亮,成为重庆的网红打卡地。     

同样发生变化的还有九龙意库文创园,这个以“文化艺术”介入“城市更新”的项目,以创意产业和生活美学为主体,潮流艺术、创意美学、摄影艺术等多个产业业态品牌已经或即将入驻,九龙意库文创园正加速蝶变成文化创意集聚地。

挖掘本地文化,让老街区充满艺术气息

作为老城区,九龙坡部分街区逐渐老旧衰破,既不美观,也不安全。为此,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九龙坡区大力推动老旧街区更新改造,通过保留传统空间肌理,改善街区房屋与道路品质,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要素,利用墙体艺术、公共空间景观等方式,重塑街区风貌,增加街区艺术内涵。

图片

黄桷坪涂鸦艺术街所在的街区有60多家工矿企业,保留着60年代老工业区的现状和面貌,是地地道道的老旧街区。在更新改造过程中,九龙坡区采用修旧如旧,新建如旧的原则,对老旧街区37栋建筑物进行涂鸦艺术改造,形成巨大的涂鸦艺术作品群。
除此以外,还有九龙坡区的艺术家群落城市更新项目。该项目将九龙铺机场、铁路南站、电厂、501艺术基地、交通茶馆、川美发展史、工业发展史等一系列九龙旧事进行梳理,策划了龙吟览长江、艺术记时光、心跳入黄桷等双街立面形象主题,通过艺术化的更新设计,生动再现九龙新旧故事。

产业融合创新 看城市如何增添活力

灰墙红柱头、极具艺术化的厂房像积木一样坐落,道路两旁艺术图案随处可见,各种设计师工作室、文创产品工作室招牌林立……

图片

这是京渝国际文创园,原本是重庆市供销总社的仓库所在地。通过更新改造,这里建起10栋厂房式办公区,引入了影视制作公司、设计公司、文化创意企业等众多文化和艺术机构入驻,使原本的老旧厂房一跃成为创意文化企业集聚发展的高地。

图片

民主村片区更新的目标之一就是完善产业功能、打造就业创新载体。按照规划,民主村北边为“新潮时尚”区,建有“快闪”广场;中部以社区公益食堂、社区服务中心为核心,提供社区服务功能和公益功能;南边取名“半坡聚落”,更新改造原有老牌美食店。
“传统的城市改造方式,存在资金投入大、回收周期长等弊端。”九龙坡区住房城乡建委杨扬介绍,通过着力留文脉、改功能、拆危旧、增价值,引入社会资本,实现城区老旧社区、街区、厂房的价值重塑。

河北唐山

看重工业城市如何精雕细琢展新颜

唐山,南临渤海,北依燕山,毗邻京津,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工业基础雄厚,作为老工业基地,唐山正处于城市转型的关键阶段。
自2021年成为全国城市体检、城市更新试点城市以来,唐山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加强顶层设计、城市体检先行、配套政策引领、试点实施带动等一体化措施推进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以完整社区建设、矿山生态修复、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为城市更新鲜明特色,致力于打造“便民宜居之城、文明典范之城、创新智慧之城、幸福平安之城”。

由“单一”变“多元”

唐山市聚焦“双试点”城市,积极探索科技赋能城市体检、有机衔接城市更新工作机制,推动体检更新一体化实施。创新实施了“自体检+平台+更新规划”同步招标、同步实施、统筹推进模式,形成了“动态监测、定期评估、问题反馈、决策调整、持续改进”的人居环境数字化、精细化治理闭环。

图片

城市更新也实现了由突出数量向突出质量的转变,由单一贷款融资向多元筹集转变,由房地产开发向“城市更新+”可持续方式转变,由单一开发向融资建设运营转变,由“空间再生产”向“场景营造”转变。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成为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推动城市由大规模开发的增量建设方式转变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重要手段。

从“老旧”向“新生”

唐山市针对上世纪八十年代震后集中建设的老旧小区,坚持“应改尽改、宜改即改、能改则改”,以市属国有企业为主体,与社会投资辅助相结合的方式,对市直管老旧小区全覆盖改造提升。

图片

例如路北区团结里老旧小区和完整社区城市更新单元,采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社会资本投资”模式,主要建设了包括供电楼小区建筑改造和宅间改造、小区管网维修、闲置室外场地提升、社区公园绿化改造提升、停车位规范提升、增设充电桩、低效商业及公建立面改造等内容,对完整社区整体进行功能补足以及风貌提升,目前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成为唐山市社区补短板、惠民生、扩内需,多元融合的典型示范单元。

抚平生态“疤痕”

唐山市聚焦资源型城市转型,积极探索生态治理修复联动城市更新典型模式。持续推进矿山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及全域治水清水润城工程,实施“城市更新+EOD”模式,形成以生态修复为导向的城市更新。

图片

丰润区还乡河滨水活力带三期、路北区弯道山更新单元等5个项目,通过生态修复,植入有收益的产业运营,用长期持续运营收入弥补项目投入,实现了生态治理和产业升级。唐山花海项目以“城市后花园”为定位,通过实施“BOT+ROT”模式改造,使得“生态伤疤”成了生态建设高地。昔日的采煤塌陷区、工矿废弃地,迅速转变成为城市的“绿肺”和“氧吧”,成为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拉动力。

盘活工业遗产

唐山市聚焦老旧工业厂区和城市文化记忆,积极探索工业遗存活化利用带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城市更新模式。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统筹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更新,良性引导和调节制衡保护更新市场机制,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打造文旅融合、文商融合项目,提升城市魅力。

图片

2022年,开滦唐山矿、培仁里、启新水泥厂3片街区成功入选河北省历史文化街区。唐山以此为契机,以用促保、深挖文化底蕴、植入产业业态,通过优化景观、业态提升,使3片街区成为了工业研学地、网红打卡地、青年聚集地,保护与活化后的工业遗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山东烟台

“保留再利用”为城市建设注入新活力


位于黄海渤海交汇之地的山东省烟台市,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和工业遗产。近年来,烟台市探索“保留再利用”的方式,盘活历史街区、工业遗产等,既满足了群众多样化需求,也为城市建设注入新动能,发展日新月异。

更新历史文化街区,激发城市内生活力

烟台市两个著名的老街区——朝阳街、所城里。所城里是烟台的根脉,朝阳街是烟台开埠文化的象征。朝阳街和所城里是烟台文化的根与魂,承载着城市的发展记忆与变迁影像。
图片

朝阳街

朝阳街被誉为“烟台之门”,各国建筑鳞次栉比,遍布商号、洋行和外国邮局,是国内保存完好的开埠文化建筑群之一。所城里有600余年的历史,始于明朝设立的“奇山守御千户所”,保存了大量清朝、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宅建筑。烟台市在保留当地特有传统建筑的同时,发掘当地特色,打造城市名片。
图片

所城里

2021年2月,朝阳街主街、所城里十字大街正式开街。朝阳街以弥散式红酒街区为特色,构建独具吸引力的红酒文化IP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创造富含文旅特质的葡萄酒展销与旅游集散平台。所城里则以卫所、胶东传统民俗文化为主题,旨在打造烟台文化寻根之地,与烟台山景区一起形成了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居住商贸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休闲度假中心,不仅保护和展示了烟台历史文化,也提升了区域商业、文化和休闲娱乐品位。

今年“双节”假期,朝阳街、所城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在这里,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旅体验相互融合。这正是烟台市更新历史文化街区、激发城市内生活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一个缩影。

老旧厂房蝶变,打造文化地标


“真没想到,废弃工业厂房改造成的消费场所这么整洁而且富有艺术气息。”北京游客吴先生在逛完亚东柒号文创园后,赞不绝口。位于黄渤海新区的亚东柒号文创园通过“工业遗存+文化创意”的思路,融合工业、艺术、人文三大元素,将存续多年的老旧工业厂房改造成文化休闲、艺术体验新地标。
图片

亚东柒号文创园

如今,漫步在亚东柒号文创园,不再是破旧的厂房和废弃生锈的机器,取而代之的是利用旧厂房翻新后建立的六大特色文创商业板块,有工业博物馆、创业基地、艺术体验区……人们可以近距离触摸烟台工业历史,感受浓浓的文化艺术气息的同时,品味正宗地道的烟台美食。通过在文创园里融合工业历史、特色餐饮、娱乐休闲、文艺展览等多种业态,为游客带来了良好的游玩体验感,也带动了当地“食、宿、游、购、娱、演”等消费的持续增长。每逢节假日,亚东柒号文创园经常会举办音乐派对、非遗体验、文创集市、露天烧烤等特色活动。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网红打卡点”,吸引着闲暇之余的市民们和慕名而来的游客。

兼容并包,科学用地“腾笼换鸟”

2020年5月,一所没有围墙的烟台城市党建学院正式揭牌成立,成为山东省第一家由地方党委组织部门与党校联合组建的综合性党建学院,在此之前这片土地是两处闲置了20余年的老旧工业厂房。通过立足“国际视野、世界标准、国内领先、烟台特色”,将开放包容的精神特质融入建设,烟台城市党建学院通过推倒围墙、不设围挡,将空间与群众、企业共用共享,打造自由的空间。学院不仅是人才培训交流的基地,也成为开放共享的景观式校园,是周边市民的休闲好去处。

图片

城市党建学院

“新身份”带来新气象。学院突出“理论研究前沿阵地、人才培养红色摇篮、经验开放共享平台、城市治理创新高地”目标定位,探索“市区共建、以区为主,政府主导、国企运作”的管理体制,形成“三位一体”的特色运营模式,锤炼一支“党校+运营中心+后勤公司”的高效运营团队,致力于打造全国一流的高层次党务人才实训基地、优秀企业家摇篮和社工培训中心。

除了亚东柒号文创园、烟台城市党建学院,烟台啤酒厂、长荣水泥厂等一批工业厂区摇身一变成为国际设计小镇、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老旧厂区走向转变之路后,焕发新的活力,让工业遗产和当地文化特色在城市更新中获得新生。

烟台市深入实施以城市更新为驱动的产城融合发展机制,坚持“先体检后更新”,逐步建立完善城市更新法规制度和技术标准,年均盘活1700万平方米的低效用地。截至目前,烟台市已启动1270个城市更新项目,向实现宜业宜居宜游和现代化滨海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来源:中国建设报、规划中国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