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寿不能随便过,俗语:寿有三不过,子孙福气多,不过哪三种寿?

 广州玉 2023-11-21 发布于广东

编辑 |章仕仁

●—≺ 前 言 ≻—●

中国历来重视长寿老人,他们是全家的骄傲和宝贵财富。

当长辈高寿时,儿孙们必定盛大庆祝,远方晚辈也会提前回家,全家团聚一堂。

然而在喜庆庆典中,我们也讲究许多传统规矩,最知名的就是“寿有三不过,后代福气多”。

到底哪三种寿不能过?又是有什么说法呢?

●—≺ 不到六十不过大寿 ≻—●

这第一个不过,就是不到60岁不过寿!

为什么会流传这个说法,其实还是因为古人的生活条件比较落后,普遍人均寿命不高。

六十多岁的老人已经很少见,因此被视为非常宝贵的长者。

按照古人的传统纪年法,每六十年是一个甲子,即一个轮回周期,所以六十岁也被看成一个重要的节点,意味着已经度过了人生的第一个轮回,正式步入老年。

而不到六十岁的人还没有完成第一个轮回,不算正式的老人。

按照古人的观念,要是四五十岁就开始过寿,反而会让人觉得不吉利,仿佛预示着活不长久。

所以他们认为,六十岁以前是不宜过寿的,六十岁以后,子女多有成家,可以大摆寿筵接受多人的祝贺。

而如果有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更是难得长寿,但习俗上不建议过生日。

因为这个年纪身体机能都在走下坡路,过寿不仅劳神费力,也容易令老人想起自己离死亡又近了一步,引发抗拒心理。

况且,孝顺的子女也会体谅老人的心情,提前过寿往往适得其反。

所以六十岁可以过寿,而九十岁以后则宜避免过寿,这样既体现了对长者的尊重,也让老人的心情更加舒畅。

古人的这些规矩蕴含着人文关怀,其实值得我们现在的人学习借鉴。

古人之所以建立“六十岁可以过寿,九十岁以上不宜过寿”的习俗,主要是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状况。

在古代人们的平均寿命很短,大多只有四五十岁,能够活到六十岁已经属于长寿的人了。

六十大寿可以让人感受到尊严,家族中也会举办隆重的寿宴来表达敬意,而如果四五十岁就过寿,不但不体面,也被认为是不祥之兆。

古代条件艰苦,九十岁的老人身体已衰弱,过寿需要排场设宴,劳神费力,不符合孝道,也容易招致背后非议。

所以古训还留存了“九十不过寿”的规矩,提醒后人不可贪恋寿桃,忽视老人真实需求。

那么在“不到六十不过寿”、“九十不过寿”之后,还有什么不能过的寿辰呢?

●—≺ 父母健在不过寿 ≻—●

这第二个不过,就是父母健在不过寿!

父母是我们这棵树的根,只有根存在,树才能茁壮成长,当父母还健在时,作为子女的我们还是“树上的嫩枝”,不应该过早结果。

中国民间有“父母在,不宜过寿”的说法,其中的智慧意蕴值得我们反思和传承。

一个朋友的父亲已经九十高龄,但依然精神矍铄。朋友今年已经六十八岁,按照传统,可以过大寿了。

但他决定还是再等几年,先让父亲过一个八十大寿,因为父亲还在世,他心里过不去给自己庆祝长寿。

这其中蕴含的孝道精神令人动容。

当父母还健在时,我们就应该把时间和精力多放在陪伴父母上,让父母幸福地享受晚年。

等到父母安然离世后,我们再适当地给自己过个寿,庆祝一下人生的里程碑,也不迟。

父母是我们人生路上的导航标,只有跟随父母的指引,我们才能行稳致远。

当父母还在世时,就应该多听从父母的教导,努力让父母欣慰,而不是操之过急地给自己过寿,那样反而有负孝道。

人的一生本就短暂,我们与父母相依相伴的时光更是宝贵无比,趁父母还健在,就应该多关心他们、照顾他们,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

父母在世时自己不宜过寿,不是迂腐,而是孝道的体现,这种传统美德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还有一个朋友,他的父亲已经九十多岁了,行动不太方便,需要坐轮椅,朋友今年已经六十多岁,按照传统,可以给自己庆祝一下长寿了。

但是他觉得父亲还在,自己过寿不合适,决定还是等父亲过百岁大寿后,自己再考虑为自己庆祝。

这种“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的传统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孝道的美德。

还有一位全村最长寿的老人,孙子今年虽然已经五十多岁,但他觉得祖父健在,自己不能无视祖父而擅自过寿。

在年龄和家庭环境的映衬下,已经有两种不能过寿的情况,有人觉得可以理解,完全在情理之中,但也会有人不理解,觉得就应该一切随心。

接下来第三个不过,将会把条件摆的更加具体,让大家惊掉下巴。

●—≺ 73和84不过寿 ≻—●

这第三个不过,就是73岁和84岁不过寿!

这两个岁数,是有什么说法吗?其实和中国古代的两位名人息息相关。

他们就是孔子与孟子。

这两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一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过寿的习俗也和他们脱不开关系。

孔子出生于春秋战国时代的鲁国,父亲叔梁纥早逝,他从小生活艰难,但勤奋学习,致力于教育事业。

他创立了儒家学说,主张仁政和礼治,提倡尊老爱幼、温良恭俭让等美德,举办学校教导百姓,被尊为至圣先师。

他一生坎坷,周游列国传播思想,但成果有限,晚年回到故乡,在73岁那年离世,结束了自己丰富且伟大的一生。

另一位儒家大师孟子,也有着类似的生活。

孟子出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师从孔子的学生子思,后来南迁各国传播儒家思想。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学说,提出来很多好的理念,倡导以德治国,被称为儒家学派的“亚圣”。

但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不管做出何种成就,都躲不过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孟子也一样,在自己84岁那年溘然离世。

孔子和孟子的去世,和现代人的过寿习俗有什么关系呢?

在古代,由于医疗条件差,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能够活到73岁的孔子和84岁的孟子,在当时已经算是非常长寿。

老百姓们认为,孔孟都是如此伟大的圣人,却也只活到73岁和84岁,那么对普通人来说,活到这个年纪就已经算是人生的极限了。

于是,73岁和84岁逐渐成为许多老人心目中的人生门槛,代表着生命的尽头。

每当有人生活到这个年纪,通常会选择不再庆祝生日,而是低调度过这个寿辰,以示对两位圣人的尊重,否则大家觉得会招来不祥的厄运。

这种观念在老一辈中颇为普遍,73岁和84岁被视为老年人的两大忌讳。

还有句俗语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意思是活到73岁或84岁,即使阎王不来接你,自己也该走了。

中国许多老人按照这种观念行事,即使健康状况不错,也会在73岁或84岁时取消生日宴请,选择低调度日,以示对圣人的敬意。

这其中也充满了中国老年人谦逊知足、甘于替人的美德。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主要是一种传统的迷信观念。

随着时代发展,人类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现在70多岁或80多岁的老人还可以积极工作生活。

我们应该树立科学的寿命观,但也不能忘记这种传统信念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意义,对老一辈的选择应给予理解和尊重。

这种传说反映了古人对圣贤的崇敬,也展现了中华民族谦逊知足、代人谋事的美德。

当我们走进新时代,既要发扬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不应忘却传统中蕴含的智慧。

只有这样,才能在传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使中华文明的精髓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 结 语 ≻—●

过寿习俗的变化,折射出当代社会的多元开放,但过度个人化的过寿方式也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淡漠。

我们该如何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使过寿既能符合当代特点,也维系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呢?

你们家的生日都是怎么过的?又都有什么习俗呢?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讲述自己了解的传统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