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溪探源之一:端州的名字来源于德庆

 端溪文史 2023-11-21 发布于广东

端溪探源之一:端州的名字来源于德庆

关于端州名字来源,李护暖老师在他的文章《端州得名的由来》(点击阅读)中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李护暖老师开篇即点题:“这个问题早就有答案。宋人所著《太平寰宇记》就明确说:'端州取界内端溪为名。’这里所说的端溪,是原原本本的端溪,它在今德庆县,今称大涌河,德庆县当时就称为端溪县。”
对于李护暖老师这种结论,有人持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太平寰宇记》的所记载的“界内端溪”是西江,也有人认为是斧柯山旁砚坑小溪。其实只要通过查阅《太平寰宇记》原文,结合《元和郡县志》《旧唐书》《隋书》等典籍记载,就能知道李护暖老师的结论是正确的。
《太平寰宇记·岭南道三》载:“端州,高要郡。今理高要县。秦属南海郡。两汉及晋并属苍梧郡。宋、齐梁并属南海郡。陈置高要郡。隋平陈,郡废,置端州,取界内端溪为名。炀帝初州废,置信安郡。”译文:端州,郡号为高要郡。现在治所在高要县。秦朝时期属于南海郡。汉朝至晋朝属于苍梧郡管辖。刘宋、萧齐、萧梁时期属于南海郡。陈朝时期在这里设立高要郡。隋朝灭掉陈朝后,撤销高要郡设置端州,名字来自于边界内的端溪。隋炀帝即位后不久,端州改名为信安郡。
通过《太平寰宇记》的记载,我们知道隋朝设立端州时“取界内端溪为名”,而隋朝的端州是管辖着端溪县的。
▲ 《太平寰宇记·岭南道三》
《隋书·地理志》载:“信安郡(平陈,置端州),统县七,户一万七千七百八十七〇。高要(旧置高要郡。平陈,郡废。大业初置信安郡。有定山。)端溪(旧置晋康郡。平陈,郡废。有端水。)译文:信安郡(平定陈朝后,设置端州),统领七个县,共计一万七千七百八十七〇户。高要(以前曾于此设立高要郡。陈朝灭亡后,废止高要郡设立端州,大业初年改名为信安郡)。端溪(以前曾于此设立晋康郡,陈朝灭亡后,废掉晋康郡。有一条叫端水的溪流。)
看了《隋书》,我们知道隋朝时期的端州(隋炀帝时期改州为郡,名为信安郡)管辖七个县,其中就有端溪县,而且端溪县“有端水”。而这里的“端水”,就是《太平寰宇记》所说的“界内端溪”。
▲ 《隋书·地理志》
▲ 《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端水
君不信?且看《元和郡县志》和《旧唐书》。
《元和郡县志·岭南道一》载:“端溪县,本汉端溪旧县也。属苍梧郡。端山,在县北百二十五里。”译文:端溪县,汉朝就已经设立了,当时属于苍梧郡。端山,在端溪县治以北一百二十五里处。
《旧唐书·地理志》载“端溪,汉县,属苍梧郡。晋于县分置晋康郡。隋废郡,并入信安郡。武德复置康州。县界有端山,山下有溪也。”译文:端溪,汉朝已经设立的县,当时属于苍梧郡。晋朝在端溪县设立晋康郡。隋朝废掉晋康郡,将端溪县并入信安郡。本朝武德年间在端溪县设置康州。端溪县边界有一座山叫端山,山下有一条溪流。
结合《元和郡县志》《旧唐书》的记载可知,端溪县治北面一百二十五里的端山,恰恰在边界上,端山下的溪流自然就是《太平寰宇记》所记载的“界内端溪”了。
▲ 明代《广舆图》记载的端山

从时间纬度上来说,德庆的端山、端溪、端溪县汉朝就有了,至于把西江称为端江或者端溪,始于唐朝文人墨客的笔下,况且西江在隋朝时期是端溪县和都城县、晋康县界河,并不在端溪县界内

类似“”全称歙州砚,端砚乃端州之砚。端砚闻名天下后,才有把斧柯山称作端山、把砚坑的小流称作端溪的说法,该说法只出现在端砚专著中,就连清时期的《肇庆府志》《高要县志》都无此记载。所以说端州之名来源于砚坑小溪乃“父从子姓”,不可能的。
总而言之,端州之名取端溪县之“端”,而端溪县之“端溪”,得名于端溪这条溪流,至于端溪之“端”,则来自于端山。当时端溪、端山、端溪县皆位于德庆境内,故说端州之名来源于德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