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野蛮的手术麻醉法

 大科技杂志社 2023-11-21 发布于海南

  很久之前,人们去看医生时,会被医生揍晕、灌醉、五花大绑……医生的医术水平高低是根据他手术做得快不快。这些看似荒诞的事情都是为了减轻患者的疼痛。

  五花八门的镇痛方式

  人类最早的手术可追溯到数万年前,那时就出现了截肢、头骨钻洞等治疗方式。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却没能很好地解决手术疼痛的问题。手术时切割骨肉的疼,能让人休克、心脏骤停,甚至死亡。

  医生曾用各种草药给患者镇痛,但草药的效果并不稳定,于是还出现了一些辅助手段,如直接用棍棒敲晕患者的“棒麻”;给患者大量放血,使其因失血过多而休克昏迷的“放血麻”;捆绑患者四肢,通过压迫其神经致其昏迷的“捆麻”;直接给患者灌酒,令其醉晕过去的“酒麻”……这些野蛮的镇痛方式,也会让原本救命的手术变成了要命。

  以快止疼的手术

  18-19世纪初,很多医生认为,既然消除患者做手术时的疼痛很难,那就长痛不如短痛。

  那时的医生做手术,要先将患者绑在手术台上,让几名彪形大汉将其按住,再手起刀落切去患者的病变部位。手术时间越短,患者的痛苦就越少,因此速度就成为了评价医生技术的第一标准。

  医生纷纷“以快止疼”,完成一场手术只需要几分钟甚至几十秒。法国医生多米尼克·让·拉雷曾在一天内为200名伤患做了截肢手术。因为手术量大,手术室十分脏乱,这些匆忙的手术通常也做得十分粗糙,手术死亡率很高。即便患者挨过了疼痛,伤口能否愈合,还靠运气。

  挨刀不再痛

  18世纪末,一些医生和化学家开始尝试用化学药剂进行手术麻醉。

  1844年,美国牙医贺拉斯·威尔斯意外发现,吸入一氧化二氮(笑气)的人将腿摔破后没有疼痛的感觉。他开始试验将笑气应用在拔牙上。第二年,他公开演示自己的试验成果,但没有掌握好药量,拔牙的患者疼得落荒而逃,他则被当成了骗子。

  1846年10月16日,威尔斯的同事威廉·莫顿也进行了公开演示。他让患者吸入乙醚,并成功切除了患者颈部的血管瘤。手术全程没有往常患者撕心裂肺的叫喊,至此,乙醚麻醉法诞生,外科手术进入了无痛时代,这一天也被定为“世界麻醉日”。

  保命的麻醉

  没有麻醉就没有现代外科手术的发展。在手术技术进行过程中,如果没有麻醉,患者不仅要承受千刀万剐般的剧痛,其控制不住挣扎、扭动的身体,也会给医生的操作带来极大不便。手术的发展也推动着麻醉的进步,后来,更有效、更安全的药物取代了乙醚,麻醉被细分成全身麻醉、局部麻醉等。

  较复杂的全身麻醉会用上3类药物,它们分别让患者睡着、抑制疼痛、让肌肉放松,使患者安全、舒服,同时给手术医生提供良好的手术条件。麻醉医生除了对患者实施麻醉,还要全程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随时准备抢救患者,保证手术后患者苏醒,如同生命守护神,因此“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的说法广为流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