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帆:2023年秋季普通高中人教版历史新教材网络答疑·纲要上中国古代史(文字摘录)

 依然叶 2023-11-22 发布于江苏

本文系个人根据张帆教授在2023年秋季普通高中人教版历史新教材网络答疑活动上的讲座整理而成,主要回答的是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部分的相关问题。

第一课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对于这一课有老师提问说教材“考古学家在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这一表述中,“很有可能”是不是还不确定的意思?的确它是不完全确定的意思。因为关于二里头文化,虽然说大部分学者现在倾向于确定就是夏文化,但是也还是有一些学者认为可能不是夏文化,有人认为比方说是商朝早期的文化,不是完全统一意见,我们的表述还是比较谨慎的。第二个问题,有老师问华夏观念如何更好的向学生传达?华夏观念主要我们讲的是华夏的认同,大家在身份的认定上都说自己是带有华夏标签的这样的人群。讲这个问题,要让学生注意到这个时期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虽然咱们中华文明起源是多点开花的,但是它有核心部分,或者说主要的部分。这样的话一方面是多元一体,一方面“一体”里面能够包含着中原核心的特点,主要紧扣中原核心的问题来展开华夏观念就可以。

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有老师问本课是否可以调整教材顺序,先讲经济再讲政治?这个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诸侯国都没介绍就讲经济,那么提到一些国名就会有点突兀,所以就看老师怎么掌握了。如果觉得学生初中也学过,他知道这些国名,那先讲经济是没有问题的。还有老师问,诸侯纷争部分是否可以增加分封制遭到破坏的内容,然后就少讲一点诸侯纷争?我们觉得因为这课的标题就是诸侯纷争,教学内容和教材题目应该更好的结合一下,分封制破坏可以把它作为背景加进去。关于本课的第三个问题是经济发展部分是否可以增加井田制的瓦解?井田制得瓦解作为背景提一句就行了,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井田制的瓦解等于是释放了劳动生产力,它是有这样的一个意义的,所以它才能够作为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关于本课还有第四个问题,就是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这个能不能算是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一般学术界不这么认为,因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商鞅变法授田于百姓,是推动了这个趋势。秦始皇统一以后,有措施叫做“令黔首自实田”,就是让每个人都上报自己应有土地数字,然后根据这个数字给国家承担赋税徭役,这一般认为是比商鞅变法再进一步的推动土地私有制的措施。所以要说土地私有制确立,秦始皇时期可以说是基本确立了,商鞅变法时期说确立的话稍微有点早,这是学术界目前的观点。关于本课还有第五个问题,说可不可以把孔子和老子的内容和百家争鸣编在一起?我们觉得还是不好编在一起的,因为它有一个时间上的差别。孔子、老子是春秋晚期的人,这个时候思想界还没有发展到百家争鸣的状态。争鸣是在孔子、老子这两位早期思想家开创的基础之上,才分出越来越多的学派,而且互相促进、互相推动,才出现百家争鸣。第六个问题,老子的哲学思想到底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如果是唯物论应该怎么理解?其实学术界对于老子的思想是唯物还是唯心是有争议的,我们用的是相对可能拥护的人更多的一种观念,认为它是唯物论,而且是朴素唯物论。因为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这个道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我们认为道具有唯物性,是自然万物的本源,是按照自然规律演化的,我们倾向于把它定为唯物论,或者说这“道”是唯物的概念。

第三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有老师问说这课有一段秦统一的影响,这些要不要放到“统一车轨”等巩固统一措施之前讲?这个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没有这个必要。因为统一车轨本身也就是巩固统一的措施。把巩固统一的措施讲完了,再讲统一国家对后世的影响,好像是要更顺一点。

第四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有个问题说这节课使用的“尊崇儒术”的提法与以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法不同,应该怎么理解?学术界现在的看法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后人对汉武帝时代的统一思想措施的概括。其实在当时的材料里面并没有加“独”字,加了“独”好像除了儒学以外别的思想全都不让发展。不是这样的,应该说在汉武帝时代确实对儒学给了有利于其发展的一些措施,但对别的思想流派也没有太多打击。要说“独”的话,就是好像把儒学的优势或者说那种特殊性给说大了。所以用“尊崇儒术”这样的一个提法更严谨一些。还有一个问题是,前一课秦朝和本课汉朝,是不是可以增加其他经济史的内容?这个按理说是可以的,但是问题是这两课里面内容也比较满了。关于秦汉经济史,秦因为它很短,经济史其实没有太多可展开的,汉代倒是可以展开,但是咱们汉代这一课内容已经很多了,如果再加的话,恐怕老师上课和学生学习的负担都会比较重,所以建议把这些内容大家还是通过选必二再去拓展。

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有老师提问说士族专权、士族政治、门阀政治这三个概念有什么区别?我们的教材里面用了一个词,叫做士族专权。士族专权主要说的就是门阀政治,指的是东晋时期有几家高门士族先后把持朝政这样的一种历史现象。学术界对于这段历史以及这个特点,经常就称为门阀政治。但是我们有个担心,如果我们在这一课再加个门阀的概念,前后课文都没有,只有这个时期有,再给学生讲什么是门阀略显复杂,所以就只用了士族专权的概念。还有一个词叫士族政治,我们一般认为士族政治的概念是会比门阀政治或士族专权稍微宽泛一些,但是也没有哪本书或者是哪个什么权威的专家对这个概念做过明确鉴定。本课还有一个很小的问题,就是有一张《北齐、北周、陈对峙形势图》(572年),说地图上有一个很小的政权“后梁”,能不能换一个词叫“西梁”?当然可以换。这个小政权后来的人叫法也比较混乱,但是因为考虑到我们有几部中国历史的权威著作,都称后梁,所以我们用后梁是比较稳妥的。

辽宋夏金元部分。第九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有老师问,“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这一子目,其实既讲了中央集权,也讲了君主专制,这好像有点不协调,是不是把子目标题应该调整一下?我们是这样的考虑的,这次教材编写是根据学术界比较有影响的一种说法,明朝以前我们比较少或者说是谨慎使用“君主专制”这个概念,因为它确实有一个层次差别,明朝前后君主专制的专权性质和覆盖范围是有点差别的,所以在宋朝就回避了用“专制”这个词,而是把它囊括到中央集权里面来表述,这样也是可以的, 因为中央集权广义上君主也是中央的一部分,它的专权其实也是一种中央集权。还有老师提问说这一课以及后面的一些课出现了这样一些提法,说“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好多地方提到北宋统一,这个会不会让学生认为北宋就是一个完全统一的朝代?事实上我们知道北宋的统一范围比较有限,比方说少数民族地区就不太能控制,而且燕云十六州也丢了。我们考虑是这样的,就到底怎么算统一?其实它的使用是有相对性的,我们不能从今天或者从清朝中后期角度去理解统一概念,按这个标准北宋的地盘有限,当然不算统一。但是要这么推下去的话,前面朝代就不好说统一了, 比如秦朝控制范围跟北宋也差不了太多,稍微大一点点而已,所以我们在这里就不能较真了。我们说北宋统一指的是相对的,相对于之前五代十国那样的一个分裂局面,我想还是可以使用统一这个词。关于这一课还有一个小问题,辽宋协议指代的是否就是澶渊之盟?其实,辽宋协议它在澶渊之盟后还做过一些增补,这个课文里没有展开,但是老师作为一个背景也可以了解,因为澶渊之盟是在宋真宗时期签订的,后来到了宋仁宗时期,辽朝又来找北宋,北宋又加了20万的岁币,这也算是辽宋协议。还有一个很小的问题,问如何解释府州军监的“监”?我们课文在呈现北宋的地方机构的时候,有一级机构我们称之为“府州军监”,它是四种机构,但是级别基本一样,都比县高一级,属于是管县的,就这一级机构里“州”是主体,有个别的叫“府”“军”“监”。什么叫监?就是设在拥有国营的矿业、牧马、制盐资源等产业的地区,这些地方国有企业的管理任务特别重,地方官员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在管理这些国有的企业或产业,但同时也管这个地区的民政。所以“监”的特点是在国营的或者国有产业地区设立。

第十课《辽夏金元的统治》。有老师问,南北面官制度究竟是一套系统、两种称谓,还是两套系统、两种称谓?我们得说它是两套系统、两种称谓,南面官是一套,北面官是一套,南面关管理汉族农耕社会,北面官负责游牧民族事务。

第十一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这一课是合并了以前的两课。有老师问为什么合并?意图何在?这是因为共和国史部分增加了两课,这样的话全书结构就得动一动,因为总的课时课数不能增多,相对来说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和文化彼此有些联系,就把它们合并起来。还有个问题是说,课文里说“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这应该怎么理解,什么叫“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简单来说,中国的商业发展在宋以前,主要的是面向社会中上层的那些有钱人,他们需要消费,需要采购一些不常见的物品,就依赖商业市场。但是在宋朝由于整个经济普遍发展,下层老百姓对商业的活动的依赖也逐渐增加了,那就有很多市场主要是面向社会下层的,这就是这句话的含义。关于这课还有老师问说为什么不再使用“经济重心南移”这样的表述了?这个也不是不用了,因为在这两课合并之前,就有“经济重心的南移”这一子目,但是现在合并了以后子目得减少,就把它去掉了,相关内容还是保留的。还有老师问说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体有几个时间节点?我们觉得它有四个节点。第一个就是永嘉之乱,造成了北方陷入战火之中,大量的人口往南迁移,经济重心从那时候南移就开始南移了。第二个节点是安史之乱。第三个节点是靖康之难,就是北宋灭亡的事件,金灭北宋。第四个节点,蒙金战争,蒙古灭金的战争。这些节点都是北方陷入战乱,然后北方的人往南跑,流亡逃难,然后就带去了技术、习俗。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这几次北方的战乱确实是可以理解为它的节点。还有一个问题问中国古代的市民阶层在什么时候兴起?这个问题可能是受到了西方历史的影响。因为我们在学习欧洲历史的时候,就看到了市民阶层这样的一支力量的兴起。那中国有没有市民阶层?这关键是看“市民”怎么理解。理论上说有城市就有市民,但是这个市民未见得就是西欧历史上的市民阶层。如果一定要在中国历史上去找跟西欧历史有相近之处的市民阶层,恐怕只能到明朝后期去找,而且也不见得就非常确定。至少说明朝后期是这种类型的阶层似乎是近似、疑似在社会上出现了,和西欧至少可以类比。但是早期就不是这样。中国的城市出现很早,但那些城市居民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现象没有直接关系,不能理解为西欧历史上的市民阶层。还有老师问说“打破坊市、时间空间这些界限”的表述是否应该进行补充?因为我们确实以前的教材讲历史,都会提到一个现象就是说宋朝把城市的商业区和居民区的分割界限给打开了,而且不限制时间,想开就开。过去讲这个挺多,但是现在根据学术界新的研究认为,这个变化可能在宋以前已经出现了,只不过在长安、洛阳等大城市还是保留着对商业区的各种管制,但是在地方上,包括南方,恐怕这些限制已经打破了,所以它的意义可能没有那么具有标志性了。

明清部分。有老师会说要不要补充一些废除宰相和八股取士的相关内容?我们觉得现在这些内容倒是都写到了明清部分第一课,从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开始就讲了朱元璋废宰相,到后面的学习拓展也讲了八股文,按说就可以了。关于清朝的那一课,有老师问说军机处的职能应该怎么讲?军机处就是协助皇帝治国理政的机要秘书机构,这个大家知道就行了,它是辅佐皇帝治国理政的,还是机要秘书,为什么说是机要秘书?因为在同时期还有内阁,内阁也是秘书机构,但是内阁跟军机处相比就没有那么机要,就是那些重要的、机密的、高级的文件只给军机处,内阁只是帮助皇帝处理一般性的事务。

古代史的最后的一课,就是明至清中叶的经济文化。有老师问说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相关内容在教材里面不是特别多,要不要补充?我们也觉得教材篇幅已经很比较大了,再补充就你要补充这么一两句也不见得就起多少作用多,我们还是倾向于不补充,把教材里面那些内容能讲出来就可以了。这课有一目叫思想领域的变化,关于这部分有老师提问说是否应增加经济方面的原因?这个能加当然是很好的,但是为什么没有加?除去篇幅有限之外,还有个问题就是我们现在认为明中叶思想领域的变化,确实有经济原因,但是好像也不是那么直接,并且学术界也存在一些争论。举个例子,比方说陆王心学,王阳明的心学,在陆九渊的基础之上,巩固完善心学体系,对程朱理学形成冲击,它有什么经济原因吗?按说明朝的经济发展比王阳明这个时代要往后,王阳明那个时代经济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进步,但是王阳明在心学这方面的贡献已经做出来了,所以你要详细对照,有的时候会有一些不是完全那么对得上的地方。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