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南方地区多祠堂,有族谱。而北方地区基本很少见到祠堂?

 公司总裁 2017-10-01

族谱有多种称呼,如家谱、宗谱、家乘、家史、支谱、墨谱等等,目的是为了“辩昭穆、明世系”。

最早的家谱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先秦为家族制时代,以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进行统治,其设置专门官职修家谱。秦朝统一之后,直至两汉,家谱体例有所发展。至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极度膨胀,以九品中正制为核心进行选拔官员,重视血缘门第,而血缘门第考察依据就是家谱,故修谱之风极为盛行,“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是时,族谱仍然为官修。唐初,家谱仍为官修,唐太祖曾组织修纂《氏族志》,打击了门阀势力,武则天时期,进一步修纂《姓氏录》,并且,科举制度的实行,庶族百姓也能通过科举为官,魏晋时期的门阀士族遭到沉重打击。

及至宋代,一方面魏晋时期所留下的家谱极少,另一方面,门阀士族不复存在,在加上科举的盛行,庶族地主地位上升,故家谱逐渐由官修转为私修,成为士大夫敬宗收族的手段之一。宋代家谱纂修体例最完备的是欧阳修和苏轼,其奠定了后世家谱的基本范式,被称为“欧苏二体”。

宋以后,特别是明嘉靖大礼议以后,允许民间祭祀高、曾、祖、父四代,民间宗族组织逐渐完善,家谱的修纂也深入到民间。

再回到题目上,北方家谱较少,确切的说应该是明清及以后北方家谱较少,其重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战乱,而其转折点就是魏晋南北朝以后。

由家谱“辩昭穆、明世系”的目的我们知道,早期的家谱编纂者主要是汉族人民。两汉以后,中国进入一段动荡时期,虽经过西晋短暂统一,但不久即有五胡乱华,中国北方战乱不断,北方诸多士族纷纷南迁,并在南方模仿北方侨置郡县,因此这些南迁士族保留了修家谱、聚宗族的习俗,在南方开发过程中,把这些传统逐步传承下去。而此时的北方,战乱平息之后,百废待兴,再加上南迁士族大多不愿回迁,留下来的更多是少数民族或者说是汉化的少数民族,对家谱的修纂并不重视。

另外,经济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魏晋以后,中国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北方经济虽有所恢复,但逐渐被南方超越。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其文教也越来越兴盛,南方人有实力也有精力进行宗族组织的建设,并且修纂族谱等宗族组织活动,也是彰显家族实力的方式之一,而北方人则缺乏一定的经济条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