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代边武《草书千字文册》,美感十足百看不厌

 新用户08866800 2023-11-22 发布于山东

学习更多诗词!

此《书千文册》为元代边武草书《千字文》。边武此迹大致依照智永的结体,不过不像原帖一样将每个字处理为独立的个体,而是有上下前后的呼应关系,至后半段,运笔淋漓酣畅。此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元至正元年本,后有明人陆深跋。

图片

图片

图片

边武,生卒不详,约十四世纪中,陇西人,字伯京,号甬东生、玉蓑渔者。与郭畀(1280-1335)、王逢(1319-1388)为友。工行草,他自言其书学鲜于枢,而为时人推崇,所作行草几乎乱真。往昔评价鲜于枢书作以大取胜,其书愈大愈壮,此于边武书法亦可作如是观。边武同时也擅长绘画,善墨戏花鸟。至元辛巳(1341),石抺景良向边武索书,他使用玉腰砚、貍豪笔為其书写千字文。全册用笔圆厚苍劲,结体疏密有致,用墨变化得宜,无论结字用笔,都可见鲜于枢之影响,不失為善学之者。

图片

图片

图片

六朝传王一脉中,智永《千字文》无疑占有重要地位并起到关捩作用。联系到智永身处陈隋间,二王书法衰落,至隋朝更是为碑刻一统天下的情势,智永的作用和地位更是不可小觑。实际上,在唐代之前,二王一脉系于智永一身,而智永《千字文》作为书史最早传世的《千字文》文本,无疑开启了隋唐崇王的先河,并从笔法上对唐宋元明清一千多年帖学产生了极大影响。

图片

图片

图片

从隋代书法来看,碑刻占据书法创作的中心地位,北派压倒南派,南派书法在隋代几无任何地位。隋代有影响的书家薛道衡、房彦谦、丁道护皆以擅碑著称,由此南派书法厉经宋齐梁陈至隋代趋向全面衰落,这是由于隋代统治者立足关陇文化立场,在书法审美价值选择上重北抑南所致,因而北派碑刻一系便取代南派二王一系占据了书法正宗地位在这种情势下,王羲之一脉便实际处于濒临失传的危险。“当时永禅见古法渐没,为了复兴书风,遂以右军为范本。”因而智永在隋代的出现,具有反拨时风承递弘扬王羲之魏晋书脉的意义。这也是智永要积三十年之功,书八百本《千字文》分送浙东各寺的意义所在。

图片

图片

图片

由此,可以说,王羲之帖学一脉,在陈隋间赖智永而不坠,并使《千字文》为初中晚唐诸家欧阳询、褚遂良、张旭、怀素、李怀琳、高闲等衣钵相传,对唐代书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此,熊秉明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一书中有过中肯精辟的分析:“在书法传授继承上,他(智永)是重要的一环。包世臣在《述书下》曾着重地讲道:“唐韩方明谓八法起于无字之始,传于崔子玉、历钟王以至永禅师者,古今书学之机括也……在承先上,他继承了蔡邕、钟王,在后启上,他把书法传给虞世南,启发了唐书法家的第一代人物,这是纵的方面横的方面,他写过《千字文》八百本散给江南诸寺,这些《千字文》显然是给人们,特别是抄经的僧徒作范本用的,对当时一定有相当大的影响,对后世影响则是有记载可查的,张旭、孙过庭、欧阳询、褚遂良、怀素诸人都临过,宋元明书家也都临过,所以智永是在书法教学起过示范作用的重要人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