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休息痛

 山东子安图书馆 2023-11-23 发布于山东
      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骨科 戴廷涛

一、下肢休息痛

1、骨性关节炎:休息痛是骨性关节炎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其休息痛的典型表现为在膝关节在刚开始活动时发生肿痛,关节暂时僵硬,特别是在膝关节从一个姿势换到另一个姿势时为重,例如,从坐位到站位,刚起身时会有关界僵硬行动不灵活,活动一会儿后症状减轻。中老年人膝关节疼痛应该首先考虑此病。

2、类风湿性关节炎:晨僵和休息痛为主要表现,结合血液学和影像学检查,可诊断。

3、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常可引起双下肢休息痛,是因为周围动脉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血液供应不足而产生的临床症状, 好发于60岁以上老人,病变多发生在血管分支处,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病变远端血液供应不足,其主要的症状就是休息痛,尤其是夜间疼痛,患者常抱腿而坐,不能入睡,而下垂或受冷时减轻。也可有足部冰冷、感觉异常、皮肤苍白或青紫、皮下脂肪萎缩等表现,甚至可以出现小腿部及足部干性坏疽或溃疡。依据临床表现,诊断不难。

4、糖尿病足:糖尿病的一种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因血管病变造成供血不足,因神经病变造成感觉缺失并伴有感染的足部改变。可表现为下肢休息痛,初期有间歇性跛行,休息痛则是下肢血管病变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不只行走时下肢供血不足,而且休息时下肢也因却血而疼痛。严重时患者可彻夜难眠。

二、髋部休息痛

1、股骨头坏死:股骨头坏死疼痛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行走活动后加重,有时也可以表现为休息痛,股骨头坏死不像骨性关节炎那样多发于中老年人,青年人也可发生,成人髋关节部位休息痛也应该首先考虑股骨头坏死的可能。

2、髋关节的骨性关节炎:也可以引起例如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休息痛症状,也应考虑。

三、腰背部的休息痛

1、强直性脊柱炎:较常见,初期疼痛的部位常位于腰骶部,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夜间疼痛较重,影响睡眠,甚至在睡眠中痛醒,常常不得已下床活动以减轻疼痛。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以及查血HLA-B27,可诊断。

2、腰背部的休息痛则应该首先排除肿瘤,其次是椎体压缩性骨折、椎管狭窄、退变等,有些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也可表现为腰背部的休息痛,持续不断的休息痛和夜间痛是严重腰腿痛的表现,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其他

有些妇女在产后也可引起全身酸痛,以休息痛多见,多由产后肌筋膜炎引起,以肩颈腰背痛为主,有休息痛的特征,对症处理即可,可做局部神经阻滞治疗,针灸理疗也有效果。

静息性膝关节痛(1)临床表现:膝部痛呈隐渐起始,多数诉膝部酸胀、疼痛,时轻时重,以入夜静息胀痛为显著特征,多数于抬高患肢休息后可以有一定程度缓解。(2)体征:定位不明确,即部位感模糊;膝部皮肤无色泽变化,部分病例可有皮下浅静脉曲张。晨起关节僵硬或下蹲位起立后短时间内膝痛明显,膝以下小腿及足部可有水肿。晨消午后加重。

1膝部疼痛是骨科常见主诉,而且静息性疼痛占有相当比例。膝部静息痛可由膝部骨内压增高引起,引起高压之原因众多。如:静脉回流障碍、退行性关节炎等。骨内压增高后伴随着毛细血管增生而神经纤维则随着生长,这些神经司理骨内血管的收缩和舒张。长时间血管扩张的结果导致血管司理神经的反应——出现刺激痛觉的神经纤维释放的神经递质。(1)由于休息时骨内静脉引流失去了肌肉收缩舒张泵的作用,骨内静脉淤滞加重,骨内压增高。(2)休息时副交感神经紧张性增高致周围血管包括骨内血管扩张。(3)骨内淤血代谢产物蓄积构成化学刺激。

膝关节休息痛的髌骨、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的骨内压均高于正常膝关节各骨的骨内压力, 可见膝部骨内压增高是引起膝关节休息痛的原因。光镜及电子显微镜研究发现骨内高压下骨髓内小动脉、血窦、小静脉扩张,造血组织水肿, 毛细血管增生。可观察到髌骨软骨下骨毛细血管数量增多, 而神经纤维则伴随着毛细血管, 认为这些神经纤维起着舒缩血管的作用, 也可能与疼痛有关, 当骨内压增高时, 骨内血管扩张, 进而刺激痛觉神经纤维释放神经递质引起疼痛。在休息时, 骨的静脉引流失去了肌肉泵的作用, 使骨内静脉瘀滞更加严重, 骨内压进一步升高, 加之休息时副交感神经紧张性增强, 周围血管包括骨内血管扩张, 所以发生休息痛甚至夜间痛。

.骨性关节炎 有些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疼痛患,只要关节休息下来不活动,疼痛就会加剧,反之膝盖关节活动多了,疼痛反而会减轻。本身骨关节就已经老化磨损,如果再不加以保护,继续活动下去,只会加剧关节磨损程度,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因此,膝关节平时要省着点用,出现“休息痛”不能不休息。平时可以进行功能锻炼,以主动不负重活动为主,先作增强肌力练习,再逐渐练习增加关节活动。

2.糖尿病足 早期下肢缺血使肌肉血供不足,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 乏力、劳累及麻木,重者小腿肌肉疼痛,停止行走,休息后可使症状缓解。但病情发展下肢缺血加重时引起休息痛,因睡眠时心脏输出血量减少,下肢灌注血量也最少,疼痛常在夜间加重。

3.不稳定性动脉粥样血栓形成 如非ST 段提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短暂脑缺血发作等都可出现休息痛。

4.下肢动脉血栓 可导致急性下肢缺血、坏死和休息痛。

5.股骨头坏死 股骨头坏死疼痛虽大多表现为行走活动后加重,但有时也可以表现为休息痛。疼痛多为针刺样、钝痛或酸痛不适等,常向腹股沟区,大腿内侧,臀后侧和膝内侧放射,并有该区麻木感。股骨头坏死不像骨性关节炎那样多发于中老年人,青年人也可发生,成人髋关节部位休息痛也应该首先考虑股骨头坏死的可能。

6.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临床特征有:局部缺血期出现间歇性跛行,同时有反复发作的游走性浅静脉炎;营养障碍期可有休息痛,此时注意有无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7.强直性脊柱炎 腰背痛是强直性脊柱炎最常见的症状。早期腰痛只表现为腰骶部不适或隐痛,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隐痛或间歇痛会变成持续性腰骶部酸痛、刺痛和臀深部钝痛或腰、骶、臀等部位难以言状的酸胀不适感。夜间休息痛是病情活动的指征之一。而休息痛也作为疗效指标之一。

前面说的大多是动脉性的休息痛,其实也有静脉性的休息痛。

静脉性休息痛:疼痛远不如动脉性疼痛严重,不致影响病人的睡眠和休息。引起静脉持续性休息痛的原因为郁血、炎症和溃疡。静脉阻塞时,远侧血液回流障碍,肢体可发生酸胀、沉重和胀痛,严重的可有灼痛,伴有肢体肿胀、浅静脉曲张等,这些症可因平卧休息或抬高患肢而缓解。无论下肢静脉血栓位于何处,只要有静脉血栓形成,都可以因为血栓引起的炎症反应而影响感觉神经,产生持续性休息痛。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时,除有休息痛外,还伴有体温升高,沿浅静脉走向可以摸到压痛的条索状物及看到红斑等。静脉性溃疡也可产生持续性休息痛,其特点为烧灼感,有波动性疼痛或酸痛。大多数病例可抬高患肢以改善静脉回流,使疼痛减轻;而动脉性溃疡则全然不同,当抬高肢体后反会增加疼痛;因为这样更会使动脉血流养活而加强局部神经缺氧症状。

以下一些疾病常表现有休息痛:

1.肩周炎: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关节囊等组织慢性劳损的一种疾病。目前临床认为 ,肩周炎的疼痛 ,一方面是无菌性炎症的充血和水肿压迫及牵拉末梢神经引起的 ;另一方面 ,炎症刺激等作用使局部炎症产物集聚、停留 ,而这些物质本身具有较强的刺激痛觉神经的作用 ,因而引起疼痛。夜晚休息时 ,病变的肩关节炎症区供血量、血流量都较白天少 ,炎症代谢产物不能及时被运走、分解 ,对痛觉神经刺激增强 ,同时使病处局部肿胀 ,增大压迫疼痛就会加重。另外 ,白天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 ,也不易想起痛处。

2.骨样骨瘤

3.转移性骨肿瘤

4.神经卡压综合征:如腕管综合症、腕部尺管综合征、跗管综合征。

5.强直性脊柱炎?

6.儿童生长痛

7.椎管内肿瘤

8.股骨头坏死

腕管综合征 本病又称迟发性正中神经麻痹,是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引起。腕管位于掌根部,底部和两侧由腕骨构成,腺横韧带横跨其上,形成一骨-纤维通道。

手和腕长期过度使用引起慢性损伤,腕横韧带及内容肌腱均可发生慢性损伤性炎症,使管腔狭窄是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腕部急性损伤,桡骨远端骨折,月骨脱位可引起正中神经急性或继发受压。某些全身疾病可通过腕管内容物增大,引起自发性正中神经损害。

好发年龄为30~60岁,女性为男性的5倍,一般为单侧发病,也可双侧。起病缓慢,正中神经支配区疼痛,麻木,发胀,常入睡数小时后痛醒,活动后缓解。正中神经分配区皮肤感觉迟钝,过敏。大鱼际可有萎缩,拇指笨拙无力。叩击腕部可出现Tinel征,腕关节极度屈曲60秒,手的感觉异常可加重(Phalen试验),腕管内压增高。血压计充气超过收缩压30~60秒可诱发患手疼痛。过度伸腕与屈腕试验同样引起感觉异常和疼痛加重。腕管掌侧卡压点压痛放射痛。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非手术治疗使腕制动于中立位,腕管内注射皮质激素。反复发作,非手术治疗难以缓解者需行手术减压。有利用内窥镜手术的报道。

跗管综合征 胫后神经在内踝后下被屈肌支持带及跟骨形成的骨-纤维管内受压引起本病。足过度使用引起的慢性损伤是常见病因。主诉足底或足跟有间歇性棘痛、灼痛或麻木,长久站立或步行可加剧疼痛,常有夜间痛,使病人痛醒。内踝后下可有压痛和Tinel征。跖趾关节屈曲力弱,止血带充气试验可诱发足痛。

发表于:2008-08-12 22:20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