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小史》新版后记

 沪学 2023-11-24 发布于上海

《上海小史》新版书影

  这本小书初版于202012月,这次推出新版,基本保留了原先的格局,只是为了更加精简,更加精粹些,删去了“城市信仰与生命信仰”等章节,尽可能将与“上海城市建置沿革”主线关系不大的东西抹去,做到可读性更强。

  大概十几年前,我在华东师大传播学院讲授“民俗与旅游”课程,那个时候,我对于各地民俗旅游地提出了“三要素”的观点,即要有一篇精彩的导游词,提纲挈领地勾勒出它的历史文化精要之所在;要有最能体现这一地主体特色和特点的系统看点;当然最重要的是有一批熟稔当地历史文化的民俗文化学者,他们是一地(村、镇、乡)的公共民俗学家。十几年过去了,我还是坚持这些看法。在复兴传统文化的热潮中,有这批公共民俗学家作为地方文化的人才队伍,可以提振我们对土地记忆和地方文化事业的高速健康发展。

  多年来我自己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就是将一地的历史文化放在一个历史的全局来考量至关重要,保持一种客观的眼光至为重要。历史地理和行政一直处于变动不居之中,如果为突出自己家乡的某个历史文化事项,添油加醋,无限放大;说到别处别地的文化事项就加以贬损,甚至妄议,就是不可取的治学态度。提高自己的视野和眼界,与提高自己的学养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我在这本小书写作过程中,就反复提醒自己,要力求客观公正。借这本小书出版的机会,我将这点浅见与各位专家与同好共勉与分享。

  记不得是哪位先贤说过的,上海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有多少幢高楼华厦,经济有多么耀眼光泽,上海的魅力还在于它的江南文化之根和激荡人心的历史过往,在于那些弄堂文化,和从弄堂里走出来的芸芸众生,以及日常生活衍生出的悲喜交集的故事,这才是上海真正的“地气”和“内涵”。惟我一介草民,喜欢这份上海的意象,平素翻故纸,理旧影,忆故人,谈民俗,倒也感觉舒适自然,过平淡的日子,写平淡的文章,心甘情愿,因为那是最适合自己的,真好!

  最后深切感谢上海市闵行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祝学军先生的帮助与支持。感谢本书特约编辑、作家吴玉林先生,为此书出版付出了很大辛劳。

  特别感谢沪上著名画家汪家芳先生将他悬挂在西郊宾馆的一幅作品《上海》作为本书的封面,为本书增添了光彩,生色不少。感谢明镜文化公司的编辑、美编和设计师,他们在本书的编辑、装帧、出版过程中,动了许多脑筋,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也一并表示诚挚地感谢!

  衷心地期待上海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学者通人和广大读者多提宝贵意见,批评指正,多多赐教!

                                   仲富兰                               2023818日于沪上凝风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