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星堆其实就是最早的豫州河南

 翔子史前推理师 2023-11-24 发布于四川

三星堆区域盛产大象,三星堆就是最早的禹贡小九州中的豫州。理由如下:

理由1.三星堆所在的四川盆地盛产大象

从“豫”字本身的解读,“予”是“邑”的变体,指代“产象之地”。而三星堆所在的成都平原,便是上古大象栖息之地。

三星堆出土800多根,金沙出土1000多根象牙就是最直接的实证。众多古文献也有“蜀地多象”的明确记载。

《山海经》:“岷山,江水(岷江)出焉。其兽山多犀象”,《释地》:“南方之美者,有梁山(龙门山脉)之犀象焉。《国语》:“巴浦之犀象,其可尽乎”,《华阳国志》:“其宝则有犀、象之饶”。扬雄《蜀都赋》:蜀有“马犀象僰”、左思《蜀都赋》蜀地“犀象竞驰”。

唐代戴孚在《广异记》曾记载武则天时期,川东阆州有个樵夫曾医救过一头大象,最后大象送了一枚大象牙作为报答。直到清朝末叶,成都平原附近的龙泉山脉简阳县境内仍发现过野象的踪影,当地村民用锄头、棍棒把这只来历不明的大象击毙后,还将它的牙齿挂在墙壁上避邪压胜。

以上这些蜀地存在大象的记载和实证,说明三星堆区域作为“豫”州,符合最基本的条件。此外,我在以前的视频中均有推论,黄帝、尧、舜、禹、夏、商、西周接在蜀地。

关于黄帝,有“驾象车”的记载。最为最早的黄帝封禅之地道佛名山峨眉山老峨山区域,至今仍保留有“骑象”的传说,您不觉得有联系吗?

舜帝,我之前推理过耕于长秋山蒲江新津区域,也有““田于历山(长秋山),象为之耕,鸟为之耘”的传说。

到了西周时期,按《吕氏春秋》记载出现了“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的现象,也就是商朝遗民驯服乐大象作为战争工具,在东夷(川东区域)危害一方。

理由2.三星堆区域作为“豫州”,符合星象描述

《星经》:“主嵩山、豫州,又主东井”。也就是说豫州有“嵩山”,与“井星”有关。“嵩山”便是“崇山”,就是拔地而起的天彭阙一带的龙门山。三星堆所在区域正是著名的“井络”之地。李商隐曾有名句“井络天彭一掌中”。

《史记.天官书》:”豫州箕尾”。说明豫州与“箕尾”有关。而正好,三星堆附近就有以“箕尾”命名的地理坐标。《山海经.南山经》:“箕尾之山,汸水出焉”。“箕尾山”和“汸水”。我们先说汸水,这里的汸就是指的三星堆附近九顶山所在的什邡。有两个文物为证:一是在什邡出土的战国“十汸王”青铜玺;二是雅安芦山出土的东汉《樊敏碑》山刻有“滨近圣禹,饮汶茹汸”的文句。流经什邡的水就是石亭江洛水,也就是说汸水就是洛水。山海经里的“箕尾之山”,就是三星堆附近的龙门山脉九顶山(九峰山)。

理由3.三星堆区域符合《禹贡》里小九州豫州的描述

最后,我们回到最初“豫州”的来源。《禹贡》:“荆,河惟豫州”,我刚有视频推论过禹贡荆山荆州区域在绵阳遂宁南充广元区域,而这里的河指的就是洛河石亭江,也就是说,“荆河惟豫州”,意思就是荆州洛河之间的区域,这也正是三星堆区域。

特别说明一下,包括山海经在内的众多古文献提到的“河”,并不是黄河,黄河的正式称谓是在东汉以后才有的。所以《周礼》《尔雅》里提到的“河南曰豫州”,并不是黄河以南,而是洛河以南。也就是石亭江以南,也还是指三星堆区域。按《禹贡》豫州的描述,这里有伊洛二水,也就是三星堆区域的鸭子河湔江与洛水石亭江,这些都非常吻合。

综上所述,最早的禹贡小九州中的豫州是三星堆区域,盛产大象的地方。你认同吗?我是翔子史前推理师,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