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字形演变含义![]() 简体字:夏 | 繁体字:夏 | 读音:xià | 注音: ㄒㄧㄚˋ | 笔划为:共 10 划 | 部首是:夂 | 字结构:上下结构 | 造字法:会意 | 仓颉编码:MUHE | 笔顺:横撇竖折横横横撇折捺 | ![]() (金文 )
甲骨文密码 “夏”字的篆体字:金文和小篆 : 字的中间是‘页’部件,表示人头,左右两旁有代表双手的部件,下方是代表两足的部件,整个字表示一个高大威猛的人。后来借为指示我国第一个朝代夏朝,又借用为四季中的夏季。
“夏”字的金文:
“夏”字的甲骨文:
【甲骨密码】 夏:食人。 ![]() 【其他解读】 夏,甲骨文像一个人,字形突出了人的头部、两手、脚(趾)。金文=(页,头,表示思虑、琢磨)+(爪,抓)+(执,操持)+(刀,工具)+(卜,表示占卜,观测天象)+(耒,翻地的农具)。有的金文省去"刀"和"耒"。篆文=(页,头,思虑)+(两手,忙碌)+(倒写的"止",脚)。篆文省去"刀"、"耒"等农具。晚期隶书省去篆文字形中的两手,简化为"夏",字形线索消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夏,中國之人也。从夊,从頁,兩手;夊,兩足也。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夏,中原之国的人。字形采用"夂、页"会义。 表示两手;夊,表示两足。 ![]() 文言文名句摘抄①动词:观测天象,应季农忙。 夏历 ②名词:最早利用天文知识农耕生产的人。 夏朝 夏代 夏侯 夏禹 夏后氏 / 华夏 西夏 诸夏 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公羊传 . 成公十五年》 构木钻燧于夏后氏。------《韩非子 . 五蠹》 ③名词:日照充足的农忙季节。 夏播 夏锄 夏收 夏耘 夏种 夏初 夏末 夏季 夏日 夏天 夏令 夏至 夏粮 夏苗 夏畦 夏秋 夏熟 夏汛 夏衣 夏装 夏令营 / 初夏 仲夏 季夏 孟夏 春夏秋冬 秋冬春夏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诗 . 小雅 . 四月》 秋染夏。------《周礼》 ![]() 夏字从造字之初就不是代表一个季节,因为夏商时代没有夏这一季节名称;夏字在它诞生的春秋战国时代就没有一个标准的“配置”,因为从金文到简书夏的写法五花八门。 一个大写的人字!我们会发出这样的由衷的赞叹。但是随之我们也会产生一个疑问:最早那个恐怖而又血腥的夏字为什么被修复、篡改得如此完美了?这种修正是不是掩盖了一些历史事实(或者这件历史事实在东汉时已经被史家们"为贤者讳"了)?这个夏字的本义到底是什么?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人,就常常自称为夏: 《论语》“狄夷之有君,不如諸夏之无也。” 《荀子》“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夏。” 《左传定十》“孔子曰'裔不謀夏,夷不亂華’。” 不过这些自称为夏的人大多是西周以后的人,因为周人是夏的后代。商代的统治者绝不会以夏自称的。因为他们灭了夏王朝并取而代之成为中原的主宰力量。 据我的考证,系统化的甲骨文字产生于盘庚之后的小辛朝,秦公簋里的这个夏字是从晚商甲骨文里继承的呢,还是春秋时人们自己创造的现在难有定论。但是,创造这个字的人一定不会无缘无故地造出这样血腥的一个字来。 这个夏字表示的是一个人,那么这个人的左臂已经不知去向。他的右手撑着已经被砍掉了右脚的腿部,左腿自大腿以下也被砍掉了。身边丢着两把刀。按照甲骨文的造字规律,刀上应该滴下几滴血。金文很少这么造字。 我的答案是:这个人应该就是夏桀。这个夏字就是夏桀被杀死时的惨状的记录。造字者使用这样一个符号作为夏桀的专用名词,在那个时代是通俗易懂的,人人明白的。所以这个夏字很自然地被引申用来称呼一个已经渐行渐远的时代——夏王朝。 《周書》謂桀之败,南徙千里,至於不齊,又南徙至於魯。 《淮南子·脩務訓》“湯整兵鳴條,困夏南巢,譙以其過,放之歴山。” 《荀子·解蔽篇》“桀死於亭山。” 我们从上述文献看到。在春秋以后,夏和桀实际上是指同一个人:夏桀。而桀只是谥号,夏的末代王名叫帝履癸,死后才被叫作桀的。那么他死后为什么叫做桀呢?见《康熙字典》桀条有如下: “集韻:巨列切。傑,磔也。……古人称,桀,黠者。其凶暴若桀也。又谥法:贼人多杀曰桀。” 关于夏桀的凶暴很少有历史文献可以证明,所以夏桀成为了凶暴的代名词可能有冤屈之处。夏王朝其实是一个很少对外发动战争的王朝。之所以用这个桀字作为夏桀的谥号,极有可能就是夏桀的惨死之状作出的。而秦公簋的这个夏字其实就是对这样一个惨死者的白描。 长期以来,学界在研究夏字本义时很少重视到桀字在古汉语中有一个重要的义项:《辞源》桀条下“桀 ②古代分裂犯人肢体的酷刑。通磔。《说文》'桀,磔也。’”这个义项的来源是什么?难道和秦公簋里的这个金文夏字不是如出一辙吗?夏,正是夏桀临终时被施以的一种酷刑——左臂已经不知去向。他的右手撑着已经被砍掉了右脚的腿部,左腿自大腿以下也被砍掉了。夏桀的死正是被肢解了。请重视《说文》的这个词条,它证明桀字在东汉时代还仅仅只有一个解释,其本义就是肢解这一酷刑。我认为它的这一本义正是来自夏桀之死。不是夏桀太残暴,而是夏桀被残暴;不是夏桀肢解人,而是夏桀被肢解。这也许正是金文夏字要保留的历史真相! 如果以上考证属实,夏字作为夏王朝的名称是在它灭亡以后才被创造。在此前口口相传的历史中,它只是简单地被称作夏或者桀。夏王朝是因夏桀而得名的,这一点会给今天的夏文化考古带来很多的新思路。 在甲骨文里,我们没有发现这个夏字。即使发现了,这个夏字也还是对夏桀的专用名词。并不能证明晚商时代有夏季,从而据此推论出晚商时已经有了春夏秋冬四季历法的结论。作为晚商只有春秋没有冬夏还有另外两个文献证明:一是《诗经·豳风·七月》,其中的月份历法是十月和十二月两种并行,正是显现出两种历法过渡时期的痕迹。因为在十月历法中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每年分为春秋两季,每季五个月,而不可能出现每个季度只有两个半月的情况。二是从《夏小正》里看出夏代实行的是十月历法。最简单的证明是在《夏小正》中最长的白天(养日)和最长的黑夜(养夜)分别出现在夏历的五月和十月。有关考证参见我的相关文章。《夏小正的十月历法》 【甲骨文字本义小结】 夏始见于金文,甲骨文中未见 夏的金文本义:夏桀。引申义:夏王朝。 ![]() 在甲骨文中已经有春、秋、冬三字来表示季节。引用张展先生言:在甲骨文典籍中,遗憾的是至今仍未发现“夏”字形体,也尚未见有关“夏”字的考释文章。按理说,商代贞人们如按现代科学门类分类,他们应是当时多门学科的专家、学者兼文字学家、书法家、篆刻家,对天文学、气象学领域的时令、季节、干支纪年、星象变化等研究很深,记载翔实、准确,令美国的现代天文学家折服、敬佩。既然他们创造出春、秋、冬的文字记载季节,则“夏”字应当有,只是记绿卜辞“夏”的甲骨片没有出现(发现)罢了。按张展君所言甚是,唯其曰:记绿卜辞“夏”的甲骨片没有出现(发现)罢了。按甲骨文至今发现月15万片之多,其文字约5000余,既然春、秋、冬三字频繁出现,卜辞占卜的时间于占卜的事件不可能只限于在春、秋、冬三个季节,那么我们肯定甲骨文中“夏”字必定有,在这约5000字的甲骨文中,我们至今认识尙不到甲骨文字总数的三分之一,那么在剩余的三分之二多的文字中必定有夏字。那么甲骨文的夏字究竟是什么形状的呢?与金文及《说文》夏字的篆书是一个系统的吗? 带着这两个问号,余仔细的阅览了郭沫若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合集》40000片甲骨拓片,在这些拓片中,余发现了一个文字,其与甲骨文春、秋、冬三字的出现频率相媲,且为纪时之字,经过再从卜辞内容的对证,余确定其即为甲骨文的“夏”字,其字形如下:
① ② ③ ④ 这四个字形,在甲骨文丛书中,诸家多说为一字繁简之异,按其之说甚是,今加以确信。因为这四个字形,在卜辞中用法一直,从字形上亦可确定。 余将其定为“夏”字的考释文章通过信函发给国内20余名甲骨文字学者定论,遗憾的是只有北京师范大学的贾书晟教授给予回函。虽然贾书晟教授予以否定,但余认为可能是本人信函中尚未说清,以至于如此。其后余投入1年半的时间来考证这个字,增加释为“夏”字的可信度。今终能十分的确信。 我们先分析一下字形②,其像草木之叶延伸茂盛之形,已不容置疑,字形①则为其之简写(即省去树木主干及根之形),字形④在字形②的基础上增口,其口必为坎坑,即植树的树坑。字形③则为字形①增口。这个字从字面明显的是表示树木枝叶茂盛之形。 我们再从甲骨文春、秋、冬三字的造字根源看,甲骨文“春”以幼草初生之形,以为表示春季;“秋”字则为蝗虫之形,秋天正为蝗虫患发的季节,故表示秋季;“冬”字增像居室屋檐垂挂冰凌之形,以为表示冬季。从甲骨文春、秋、冬三字我们可以得出,其皆以季节变更,生物变化来造字,的那么甲骨文“夏”字必定与季节的变更,生物变化有关。 综上所言,大家自然想到,本字像树木枝叶茂盛之形,树木茂盛之形正为夏季所属。故本字按甲骨文四季的造字理论可以说通,其即为甲骨文的“夏”字。 我们再从文字训诂方面来看: 《釋名》【夏,假也。寬假萬物,使生長也。】其可以证明夏字的本义; 《尔雅》【夏,大也。】;《诗·秦风·权舆》【于我乎夏屋渠渠。《传》:夏,大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夏,此字本谊训大也。万物宽假之时也。】其皆训“夏”字为:大也之义,可信,盖树木至夏季枝叶茂盛则为大也。 《方言》【自关而西, 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按其所说正与甲骨文“夏”字形体吻合。 又《说文》“厦”字篆书从“夏”,《集韻》【厦,大屋】其正取夏本大之本义。《玉篇》【厦,今之門廡也。】按《说文》训“廡”为【堂下周屋。从广無聲。 又“嗄”字从夏,《玉篇》【嗄,聲破。】《集韻》【嗄,聲變也。】《廣韻》【嗄,聲敗】即声音嘶哑的意思,按其所训可信,盖夏季树木枝叶茂盛,凤吹之则沙沙作响,若人之声嘶哑也。此说非为无稽之谈,《集韻》【嗄,或作 综上所述,甲骨文“夏”字像树木枝叶茂盛之形,与字义之训诂亦可吻合。 我们再来探讨一下甲骨文“夏”字的得声之源:
我们再将“夏”字置于卜辞中,看看是否通顺: 在胡厚宣《甲骨续存》2.154甲骨拓片上有:乙卯卜,贞:今夏泉来水 又《甲骨文合集》6412甲骨拓片(附图):辛巳卜,爰贞:今夏王共人乎(呼)妇好伐土方,受有之。五月。白话:辛巳这一日占卜,今夏天商王与大臣召唤妇好讨伐土方这个部落,能受到神祗的保佑吗?五月。我们从卜辞中的记载占卜时间的“五月”二字可以得出,其正为夏季。 又《甲骨文合集》6413甲骨拓片(附图):辛巳卜,完贞:今夏王从乘伐土方,受有之?完贞:今夏共正土方?十一月。白话:辛巳这一天占卜今夏天商王随从军队讨伐土方这个部落。今天夏天联合其他部落一起讨伐土方这个部落,禾黍能丰获吗?十一月。 其占卜时间为“十一月”,说明了在冬季占卜,其占卜是的明年夏天的事情,按照冬季为一年最后的季节,称呼来年为今无可厚非。 又《甲骨文合集》6461甲骨拓片:庚寅卜,完贞:今夏王勿步伐人;庚寅卜,完贞:王其步伐人?……等等,记载时间亦为“五月”。 等等,皆可证明本字释为“夏”字的正确性。 本字:孙仲颂释为和、禾,疑并叚为秋。其所释不可据,诸家已否定。盖甲骨文已经秋字,且其与甲骨文禾、和自信相去甚远。 叶玉森谓:方春之木,枝条抽发,阿傩无力之状。下从口,即从日,为纪时标识。紬绎其义,当为春字。按其所说亦不可据,盖甲骨文已经有春字,且本字下从口与日子不可混谈。 另外作它释者尚有,不一一举例,皆无所据,或不确。 综上,本字释为“夏”字于形、义、声、训诂、等等方面证据确凿。 那么甲骨文“夏”字与金文“夏”(附图)及《说文》之“夏”字有相承的关系没有。
金文:秦公簋 《说文》篆书 从金文秦公簋的“夏”字与《说文》篆书可以得出,金文与《说文》篆书属一脉相承,然其与甲骨文之“夏”字当非一脉相承之字。 《说文》【夏,中國之人也。从夊从頁从 其从“页”,“页”乃像人之侧视之形;其从“ 妇好墓出土的玉人像 综此,可知金文与《说文》篆书之“夏”字,实乃像人两手提衣襟欲跪坐之形,以此华夏之俗表示华夏之人也,故方有《说文》【夏,中国人也。】之说,其已不再具备“夏”字训为“大也”之本义。故甲骨文之“夏”字与金文及《说文》篆书之“夏”造字非一源也。 夏禹——真实的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