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彖传》是今本《易传》七种中的第一种,分为上下两篇。彖,本指卦辞,《彖传》则是解释卦辞的。因为《周易》的卦名往往寓于卦辞之中,或者和卦辞联在一起,所以《彖传》也兼释卦名,并由卦名、卦辞进而阐释一卦之义。《彖传》是解彖辞的,故也称《彖辞传》。古人文省,也将其简称为《彖》。 《周易》六十四卦共有六十四条卦辞,《彖传》因而也有六十四条。在通行本《周易》中,它逐条附于每一卦的卦辞之下。只有乾卦特殊,其《彖》附于卦、爻辞之后,卦辞之下是爻辞、用辞,用辞之下才是《彖》。这种拆散《彖传》而附于经的做法,并非《彖传》的本来面貌。《彖传》本来是独自成篇的。汉石经本《彖传》分为上、下两篇,就是如此。《彖传》解经有其特殊的体例,其思想也非常深刻。了解其体例,把握其思想,对于读《易》是很有帮助的。《彖传》解经的体例 《彖传》解经的体例,前人如王弼的《周易略例》、孔颖达的《周易正义》都进行过阐发,但都较为简略。今人后出转精,其中以黄沛荣《周易彖象义理探微》说最为详尽,允当。今以黄说为主,分述如下。 1.分析别卦卦体 《彖传》对别卦卦体的分析,一是从经卦的卦德入手,二是从经卦的卦象入手。所谓经卦的卦象,指八卦的取象,即八卦的事物象征。如乾的取象有天、君子、上(居上位者)。坤的取象有地、小人、下(居下位者)。震的取象有雷。巽的取象有风、命(教令)、木。坎的取象有水、雨,离的取象有火、明(日)、电、女。艮的取象有山、男、贤人。兑的取象有泽(水)、女。所谓经卦的卦德,即八卦的性质,亦即八卦的德性象征。如乾的卦德有健、刚、阳。坤的卦德有顺、柔、阴。震的卦德有动、刚。巽的卦德有入、柔、逊。坎的卦德有险、刚。离的卦德有丽、柔、文、明、文明、聪明。艮的卦德有止、刚、笃实。兑的卦德有悦、柔。 屯卦的卦体为题,下震上坎。《彖传》说: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所谓“雷雨”,就是以经卦的卦象解释屯卦卦体的构成。雷,指下震;雨,指上坎。震为雷,坎为水,雨即水。所谓“动乎险中”,则是以经卦的卦德来解释屯卦卦体的组合之义。屯卦的下体为震,震的德性象征是动,屯卦的上体为坎,坎的德性象征为险,所以屯卦的卦体组合就体现出在危险中变动发展之一义。 又如泰卦的卦体为下乾上坤。《彖传》说:“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所谓“天地”、“上下”、“君子”、“小人”都是指泰卦上下体乾与坤两经卦的事物象征,乾为天、为上、为君子,坤为地、为下、为小人。泰卦的卦体组合表现了天与地、上与下、君子与小人一定的关系。所谓“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指别卦的下体,外指别卦的上体。阳、健,指经卦乾的德性象征;阴、顺指经卦坤的德性象征。《彖传》认为别卦卦体二经卦的不同组合,有着深刻的含义。所谓“交”、“消”、“长”就是通过分析泰卦二经卦的卦象和卦德而得出的别卦之德。 2.阐释卦名卦义 《彖传》解经,往往由卦名而及卦义,从别卦卦名入手,推阐一卦之旨。其释卦名,或用义训,或用声训,或两者并用。如《师·彖》说:“师,众也。”师指军队,军队部属众多,所以用“众”这一特性揭示师卦卦名的涵义。《比·彖》说:“比,辅也。”《说文》:“比,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所以说比卦卦名有辅弼之义。《需·彖》说:“需,须也。”需、须古音声韵皆同,以须释需,属于声训。《咸·彖》说:“咸,感也。”“咸、感古音同,感从咸得声,以感释咸,是通过声音的联系,揭示咸卦卦名的意义。《习坎·彖》说:“习坎,重险也。”坎与险,古音相近;坎又有险义。这种解释,既有声音的联系,又有意义的联系,属于兼用声训、义训。《剥·彖》说:“剥,剥也。”这是说剥卦的卦名有剥落义。属于同字相训。 《周易》六十四卦中,全卦六爻系有卦名的,共十四卦;五爻系有卦名的,共十三卦;四爻系有卦名的,有十四卦;六爻不见卦名的,仅七卦。全经三百八十四爻,系有卦名的共有二百三十九爻。所以卦名作为一卦的标题,往往就揭示了全卦的主旨。 《彖传》以卦名为线索,直探卦义。其方法大致有二: 一是就别卦卦名本字进行推阐。如《谦·彖》说: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这是由卦名谦而阐发“谦”之美德,由天道而论及地道,由鬼神而论及人道,由尊者而论及卑者,强调“谦”德的普遍意义。 二是就卦名之义进行论述。如《颐·彖》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这是先揭示卦名之义为养,再从养字入手,阐释“养天下”的道理。 3.解释卦辞 解释卦辟,是《彖传》的主要工作。《彖传》对卦辞的阐释,其方法灵活、不拘一格。如《否·彖》:“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这是先举出卦辞,再对卦辞作总体阐释。《泰·彖》、《观·彖》等都是如此。又如《咸·彖》: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这是先解释卦辞之义,随后再举出卦辞以印证。 又如《蛊·彖》:“蛊,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这是先分别引出卦辞,再逐句进行阐释。这种方式最为常见。 4.解释别卦卦象 《周易》六十四的卦名卦义,也有少数与卦形之象有关。《彖传》的解释就揭示了这一点。如《噬嗑·彖》曰:颐中有物日噬嗑。颐卦的卦形为重,颐义为口腮,颐卦的卦形像口腮形状。噬嗑的第三爻正像口腮中所含之物。所以《彖传》就以口腔中含有食物这一卦形之象来解释噬嗑卦卦名的意义。《鼎·彖》也是如此:鼎,象也,以木巽火,烹饪也。这是说鼎卦之名来自“鼎”的形象。鼎卦的卦形,初六爻像鼎之双足,六五爻像鼎之两耳,上九爻则像鼎盖,中间的九二、九三、九四三爻则像鼎腹之形。从整体上看鼎卦的卦形像一只鼎,而分别看,上下卦的卦象也含有用鼎烹任之意。这些解释,应该说是非常生动的。 5.剖析爻位爻义 卦辞是总说一卦大义的。而最能体现卦义的,则在一卦的主爻。故《彖传》解释卦辞等,也兼取爻位、爻义。《彖传》以爻位说经,主要术语有“中”、“刚中”。所谓“中”是指别卦的二爻或五爻,因为它们分别居于下、上经卦之中位。如《讼·彖》曰:“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所谓“刚来而得中”,是说讼卦与需卦反对,讼卦的九二爻自需卦的九五爻而来占据下卦的中位。所谓“刚中”,是指阳爻居中位。《彖传》又以爻位说和爻德说相结合以释经,提出了“正”、“正位”、“当位”、“得位”等概念。如《遁·彖》说:“遁,亨”,遁而亨也;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遁卦,下艮上乾。所谓“刚当位”是指第五爻阳爻居之,阳爻居奇位,故称“当位”。《彖传》认为正者多吉,而“中正”尤其吉利。 从组成别卦的内外经卦相对的爻位关系着眼,《彖传》又有所谓“应”、“敌”的说法。如《比·彖》曰:“上下应也。”比卦,下坤上坎。它的六爻是下卦之中爻,与上卦之中爻九五阴阳相配,“异性相吸”,故云“上下应也”。如果别卦内、外卦相对应的爻位是同性,则称为敌。敌是应的反面。 从相邻爻位的关系着眼,《彖传》又有“乘”、“顺”、“志行”等说。所谓“乘”,就是指阴爻居于邻近的阳爻之上。如《夬·彖》曰:“柔乘五刚也。”夬卦下乾上兑。其阴爻上六居于五阳爻之上,阴为柔,阳为刚,故曰“柔乘五刚”。所谓“顺”是指柔爻居于相邻的刚爻之下,有阴顺阳之义。如《巽·彖》说:“柔皆顺乎刚。”巽卦下巽上巽。内卦初六爻居九二、九三爻之下,外卦六四爻居九五、上九爻之下,阴为柔,阳为刚,故曰“柔皆顺乎刚”。所谓“志行”,是指阳爻居于阴爻之上。 《彖传》分析爻位关系的意义,是想在一卦六爻中确定最能反映卦旨的主爻。《彖传》所论述的主爻,共有六十一个,出现在四十五卦中。据统计,九五为主爻的有二十四次,九二为主爻的有十三次,六五有八次,六二有六次,初九三次,六四与上九各二次,九四、六三与上六各一次,初六与九三则无。其中二或五爻为主爻者,共五十一次;其他仅十次。以阴爻为主爻者,共十八次;阳爻为主者,共四十二次。由此可见,《彖传》贵“中”而且尤贵“刚中”。至于初、三、四、上爻也为卦主之例,王弼《周易略例·明缘》认为“一卦五阳而一阴,则一阴为之主矣;五阴而一阳,则一阳为之主”,以少者为贵之理释之。而李光地《周易折中·义例》则认为是“成卦之主”,以与主卦之主相区别。其说也颇符合《彖传》。 6.阐发易理 《彖传》在易理的阐发上,有两个突出之点:一是以“时”的概念说卦;二是以“来”、“往”、“上”、“下”、“反”、“进”等词揭示易卦的反对相次之理。 所谓“时”,就是一卦当时的具体形势、环境与条件。王弼《周易略例·明卦适变通爻》说:“夫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这就是说,每一个六画卦,都代表一“时”,都代表一个具体的事物,这个事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在具体环境和条件下的事物。六爻,则是用来表现处于特定条件下此一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所以,论卦首先要知“时”,不知“时”则无以论卦。“时”是制约爻的,卦“时”一变,六爻必随之而变,吉则反转而为凶,凶亦反转而为吉。 今本《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按照一定的次序而组成三十二对。这三十二对卦在结构上有反对或相对两种关系。所谓反对,即孔颖达说的“复”。象泰卦,下乾上坤,反转过来,就是否卦,下坤上乾。又如损卦下兑上艮,反转过来,就是益卦,下震上巽。也就是说,有反对关系的两卦,它们的交位实际有着这样的关系:此卦的初爻就是彼卦的上爻,此卦的二爻就是彼卦的五爻,此卦的三爻就是彼卦的四爻等等。所谓相对,即孔颖达说的“变”即相对的同一爻位上阴阳截然对立的一对卦。 《周易》六十四卦除乾与坤、颐与大过、坎与离、中孚与小过这四组是相对关系外,其余五十六卦二十八组都是反转成偶的。对这些具有反对关系的卦组,《彖传》用了一些特殊的术语如“往”、“来”“上”、“下”等来揭示其中的联系。 自上而下曰“来”。所谓“来”就指从其反对卦(即反转卦)的上卦爻位来到本卦的下卦爻位。如《讼·彖》说:“刚来而得中也。”讼卦九二爻为阳爻,它本自其反对卦需的九五爻下来,占据讼卦下卦的中位,所以说“刚来而得中”。“来”有时又称为“下”或“反”,如《益·彖》说:“自上下下。”益卦的初九为阳爻,它本自其反对卦损卦的上九爻而下来,居于益卦下卦之最下,屈尊于本应为“下”的阴爻之下。又《复·彖》说:“刚反。”复卦初九为阳爻,它本自其反对卦剥的上九爻而下返。故“反(返)”、“下”即“来”。 自下而上曰“往”。所谓“往”就是指从反对卦的下卦爻位,升到本卦的上卦爻位。如《蹇·彖》说:“往得中也。”蹇卦的九五爻为阳爻,它本自其反对卦解九二爻而上升,占据蹇卦上卦的中位,所以说“往得中也”。“往”有时又称为“上”或“进”。如《贲·彖》说:“分刚上而文柔。”贲卦三的上九为阳爻,它本自其反对卦噬嗑初九而上升,故说“刚上”。又如《渐·彖》说:“进得位,往有功也。”渐卦的九五为阳爻,它本自其反对卦归妹九二而上进,占据渐卦上卦的中位。“往有功”是对“进得位”的解释。“往”即“进”,“有功”即“得位”。所以说“往”有时又称为“进”。前人多以“爻变”或“爻之升降”来理解《彖传》此说,往往可通于此,而不可通于彼。如以反对卦为说,《彖传》之意就非常清楚了。 (转载自朱伯昆《易学基础教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