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的五园三山

 铁树228TS 2023-11-27 发布于北京

五园三山、也称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从清康熙年间开始修建,历经数百年风雨,至今虽难见原貌,但仍被人们津津乐道。三山即香山、万寿山和玉泉山,五园则是指清漪园(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和圆明园。此说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咸丰十年暴源清所著的《卜竹斋文集》;这一年正是西方列强火烧圆明园那年:“九月初,夷人烦五园三山,圆明园内外胜景,悉成微烬矣。”

图片

五园三山并列,只因山即是园,园即是山,万寿山便是指清漪园,香山就是指静宜园,玉泉山则是指静明园、圆明园、畅春园;因为皇帝来此不是为了爬山、而是游园。五园三山全部西山,西山是西郊山脉统称,为太行余脉,古称太行之首,又因拱卫京师、故有神京右臂之美誉;而且这里风景秀丽、水源丰富,金代就建有八处皇家离宫、称“八大水院”。明朝由于西北边患,所以少有皇家园林,但带有园林的寺庙和花园开始多起来。

图片

清朝入关后,受游猎文化影响,为不忘先祖马背之遗风、尚武之初心,皇帝常不在内宫久居,多在宫外寻找风景优美之处,建游园、别宫及猎场。从顺治朝的南苑、西苑;到康熙朝的玉泉山澄心园”宫、香山寺行宫、以及在清华园废址上修建的畅春园,再到雍正扩建圆明园,直至乾隆在西山大规模兴建园林:先将圆明园二十八景扩建为四十景,随后在其东边修建长春园。

图片

同年在香山修建静宜园,建成二十八景。乾隆为向其母祝寿,又将瓮山改名万寿山,并兴建清漪园,同一时期对太后居住的畅春园进行大修,在其西部增建西花园,为皇子读书居住之所。次年又扩建玉泉山静明园(原澄心园),将玉泉山全部圈占,并修建了静明园十六景。后来长春园北部的西洋楼竣工后,乾隆将圆明园东南若干皇子和公主赐园收回,并为绮春园。至此,“五园三山”的格局基本完成。

图片

畅春园原址是明神宗的姥爷、武清候李伟修建的“清华园”。清代利用清华园残存的水脉山石,在其旧址上仿江南山水营建畅春园,作为在郊外避暑听政的离宫;1684年康熙南巡归来后启建,是康熙为自己在京西修建的第一座大型“御园”。自落成之后,康熙每年约有一半的时间在园内居住,最后在园内清溪书屋去世。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二十六年再遭八国联军洗劫,至民国时期遗址已成荒野,仅有恩佑寺及恩慕寺两座琉璃山门残存。

图片

香山静宜园是一座以山地为基址而建成的行宫御苑,园中之园“见心斋”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乾隆年间建造完成并定名为静宜园,后在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0年八国联军的浩劫中损毁,1913年成为辅仁大学发祥地,现在是香山公园。  

图片

静明园位于玉泉山小东门外、颐和园昆明湖西。金代时为玉泉行宫,又名芙蓉殿,明代建有上下华严寺。康熙十九年建行宫,初名澄心园,三十一年更名静明园。1860年和1900年也遭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两次焚毁。

图片

清漪园即今颐和园,本是五园三山中最后建成的一座。同样在1860年遭严重破坏。1886年重建,打算给慈禧颐养天年之用,故改名颐和园,但因财力问题,很多景观质量有所下降,尺度也有所缩小。

图片

圆明园是清朝三代帝王花费了150余年时间创建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也是一座珍宝馆,还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博物馆、艺术馆,更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有“万园之园”之称。它是中国古代修建时间最长,花费人力物力最多,景观最为宏伟壮丽的皇家园林;继承了中国3000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汲取了欧式园林的精华,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被法国作家雨果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图片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了洗劫,并付之一炬,1900年再遭劫掠,加上民国初期的军阀巨商把这里作为建筑材料场,几乎搬走了所有能搬的东西,至此圆明园建筑、林木、砖石皆荡然无存,这处在清初盛世历经150余年苦心经营的湖山之胜,面目全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