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货收藏|常用艾灸配穴法,艾灸其实很简单!

 素心馆801 2023-11-27 发布于四川


2023-01-16 17:26 

发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

俗话说:“药有药性,穴有穴性。”

掌握了药性,可据此处方遣药;同样,掌握了穴性,在辨证施灸时,配穴就有了依据。

《针灸精粹》说:“不知穴之配合,犹如癫马乱跑,不独不能治病,且有使病机变生他种危险之状态。”

做好配穴,是艾灸成功的第一步,配穴就像抓药,要抓对了,才能借助艾灸启动身体自愈力,做自己的医生。

初学艾灸,很多小白不知道如何配穴,部分资深灸友,有时对于配穴也是一知半解,常有灸友在公众号留言询问配穴的问题。

下面为大家整理常用艾灸配穴法,只要掌握好规律,以后艾灸再也不愁配穴了。

哪里不舒服灸哪里

我们施灸时,如果找不到合理的配穴,那就先找痛点。

比如我们脖子痛了就找到颈椎的疼痛反应点,腿痛了就找到腿不舒服的地方,关节炎就找到关节疼痛的地方。

这种取穴方法就是以痛为腧,即人们常说的“有痛便是穴”。

疼痛或不适的地方,中医称之为“天应穴”或“阿是穴”。

阿是穴不是固定的、专一的穴位。

临床上医生根据按压式病人有酸、麻、胀、痛、重等感觉和皮肤变化而予以临时认定。

为什么艾灸阿是穴可以调理疾病呢?

《黄帝内经》很早就提到:“有诸形于内,必形于外。”身体得病了,受热受寒,气血阻滞等,最常见就是通过阿是穴表现出来。

我们身体局部不舒服的时候,这个地方就会发生相应的气血阻滞,造成气血的局部性、临时性的聚集。

当疾病解除时,气血的临时聚集也随之解除。

艾灸阿是穴,可由表及里调理恢复疾病,达到缓解乃至根除的效果。

原络配穴法

原穴:“本源”之意,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

原穴在临床上,可以调理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

原穴口诀:

胃原冲阳脾太白,大肠合谷肺太渊;

小肠腕骨心神门,膀胱京骨肾太溪;

三焦阳池包大陵,胆经丘墟肝太冲。

络穴:“络”有联络、散布之意。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脾有公孙和大包两个络穴),合称十五络穴。

俗话说:“久病入络”。

络穴是调理慢性病的要穴首选。

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因此,不仅能调理本经病,也能调理相表里的经脉的病证。

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调理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调理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疼痛等疾患。

络穴口诀:

大肠偏历肺列缺,小肠支正心通里;

三焦外关包内关,膀胱飞扬肾大钟;

胃经丰隆脾公孙,胆经光明肝蠡沟;

任脉鸠尾督长强,最后再有一大络;

脾经大包不可忘。

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

它是以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

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之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

原络配穴口诀:

太渊配穴于偏历,合谷配穴点列缺;(肺与大肠相表里)

冲阳配穴按公孙,太白配穴至丰隆;(脾胃相表里)

神门配穴找支正,腕骨配穴寻通里;(心与小肠相表里)

京骨配穴行大钟,太溪配穴定飞扬;(肾与膀胱相表里)

大陵配穴是外关,阳池配穴走内关;(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丘墟配穴到蠡沟,太冲配穴见光明。(肝胆相表里)

.

俞募配穴法

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称为“背俞穴”。

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共12穴。

肺经肺俞,心包厥阴俞,心经心俞;

肝经肝俞,胆经胆俞,脾经脾俞;

胃经胃俞,三焦经三焦俞,肾经肾俞;

大肠经大肠俞,小肠经小肠俞,膀胱经膀胱俞。

募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为“腹募穴”。

“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个。

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募穴口诀:

肝募期门,心巨阙;脾募章门,肺中府;

肾募京门,胃中脘;大肠天枢,胆日月;

小肠关元,膀中极;三焦石门,包膻中。

募穴在胸腹,与背俞相对,二者一前一后,一阴一阳。

俞募相配,又称“腹背阴阳配穴法”。

俞募穴,皆可调理相应脏腑的疾病,但二者的主调作用又各具特点。

在临床上,“背俞穴”偏于调理阴性病症,“腹募穴”偏于调理阳性病症。

阴证,含有“脏病、寒证、虚证”之义;

阳证,则含有“腑证、热证、实证”之义。

有书云:“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经气可以由阳行阴,由阴行阳,阴阳互通,腹背前后相应,从而达到阴阳相对平衡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十六郄穴配穴法

郄穴:“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

十二经各有一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一个郄穴,一共16个郄穴。

除足阳明胃经的梁丘外,都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

临床上郄穴多用于调理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阴经郄穴多调理血证,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

阳经郄穴多调理急性疼痛,如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

郄穴口诀: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医,胃经是梁丘,脾应地机宜;

心经取阴郄,小肠寻养老,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觅;

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持,胆郄在外丘,肝经中都立;

阳跷走跗阳,阴跷交信期,阳维阳交穴,阴维筑宾知。

.

八脉交会穴配穴法

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

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

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三焦经外关与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目外眦、肩部;

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膀胱经申脉与阳跷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目内眦、肩胛部位;

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肾经照海与阴跷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

只要确定了疾病与某一脏腑有关,艾灸时就可以使用上述方法配穴。

另外可加上一些常用调理免疫力的穴位,一组完整的配穴就出现了,简单且有效。

经验配穴法

艾灸存在了千年,人体穴位也经历了千年考验,所以就有了这样一批经验穴,并编成歌诀广为流传。

这都是我国古今针灸医师临床经验的结晶,针对特定的症状,效果很实用。

决曰: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胸腹内关谋,胁肋用支沟;酸痛取阿是,筋伤阳陵搜。

虚寒补中脘,妇科三阴交;急救刺人中,脱症百会灸。

退烧宜少商,降压用大椎;中风十宣穴,救心刺中冲。

落枕针后溪,踝伤泻丘墟;腹泻灸天枢,解表寻曲池。

臂举不自如,灵骨与太白;感冒兼重咳,风门加肺俞。

此外还有一些应用范围比较大的穴位,如牛皮癣、荨麻疹等血液疾病可加灸与血液有关的穴位,如膈俞和血海等。

灸友们在艾灸过程中也应时刻谨记经验积累,挖掘更多的穴位功效。

*文章部分图片、文字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