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11-27 发布于甘肃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白莽、柔石等革命志士的形象特点,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

2.通过分析作者对五位青年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杀的悲愤之情,感受鲁迅的形象。

3.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分析曲笔手法的运用,感受含蓄蕴藉的情感。

课前预习

1.题目解说

“忘却”,摆脱悲哀,为了忘却意为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记念”,记住愤怒,不忘先烈。二者合起来,其含意为:对烈土最好的纪念是化悲痛为力量,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继续战斗。

2.写作背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疯狂地进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大肆速捕拘禁秘密杀害革命作家。1931年1月17日,柔石等五位革命青年作家被捕;同年月7日,被秘密杀害于国民觉反动派设在上海龙华的特务机关淞沪警备司令部。噩耗传来,鲁迅先生作诗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和对刽子手的愤怒,后又接连撰文控诉反动派的罪行,并在由他主持编辑的《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上刊登他参与起草的两篇宣言和他撰写的《柔石小传》《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两文,同时在“左联”机关刊物《北斗》创刊号上选刊了珂勒惠支的木刻作品《牺牲》作为无言的纪念。1933年2月7日8日,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又写了这篇纪念文章。

3.资料链接

“左联”

“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以鲁迅为旗手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的组织,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左联”及其成员借助文学阵地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文化“围剿”;在文学创作上以题材的广泛、主题的深刻、情节的生动和丰富、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北斗》是“左联”的主要刊物。1936年初,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自动解散。

“左联五烈士”

“左联五烈士”同于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除殷夫外,其余四人均为共产党员,李伟森还担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

“左联”五烈士被害:1931年2月7日,柔石胡也频殷夫李伟森冯铿等五位左翼革命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同时杀害于上海龙华。

图片

宁死不屈的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浙江宁海人。明朝学者、文学家、思想家。自幼聪明好学,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常以宣明仁义治天下之道、达到时世太平为己任。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惠帝亦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就出自方孝孺之手。建文四年(1402)5月,燕王攻进南京,文武百官多见风转舵,投降朱棣。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朱棣命他为自己草拟即位诏书,方孝孺把笔掷到地上,边哭边骂道:“死就死了吧,诏书我绝不能起草。”终被朱棣下令车裂于市。1402年7月25日,方孝孺慷慨赴死。

向秀和他的《思旧赋》

向秀(约227-272),字子期,魏晋时期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嵇康、吕安被司马氏害死后,向秀受司马昭接见任散骑侍郎、散骑常侍等职。

《思旧赋》这篇赋体文是向秀为怀念嵇康和吕安所作,分为“序言”和“正文”两部分。当时的朝政把持在司马氏手中,朝野一旦出现反对的声音,必定会遭到打击报复。为避祸,向秀写《思旧赋》正文极简短,仅156字,只字未提好友因何而死,而只是以“李斯东门黄犬”的典故来隐喻好友是死于黑暗的政治。向秀以含蓄的笔法,表述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曲折地表达自己哀伤激愤之情,同时也十分隐晦地表达了对当时政治黑暗的控诉。

4.字词积累

明珠投暗: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视。也比喻好东西落入不识货人的手里。同“明珠暗投”。

情随事迁: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急于事功:事:事业;工:功绩。指做事急于求成。    

挈妇将雏:带着妻子,领着儿女(挈、将:带领;雏:幼小的鸟,喻指儿女)。

人心惟危:惟:是;危:险恶。指人的嗜欲之心是危险的。

眷眷:指反顾的样子,依依不舍;一心一意。

拳拳:诚恳、深切的样子;弯曲的样子。

隐约其辞:说话或写文章故意含糊躲闪。

刚健质朴:坚强有力,朴实少饰。多形容人的性格或作品的风格。

隔膜:情意不通,彼此不了解。

积习:长期养成的习惯。

5.提出你的疑问

如何理解本文看似矛盾的题目,作者要“忘却”的是什么?“记念”的是什么?

作者在介绍与白莽的相处时,为何反复提及彼得斐?

如何理解柔石的“迂”和“硬气”?

鲁迅对这样的青年有怎样的情感、又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

任务一、理解题目,梳理思路

1.标题中忘却何以又记述往事,怎样理解“忘却”和“记念”之间的关系?

“忘却”和“记念”的意思相反,看似对立,实则统一。

“忘却”是“记念”的目的。写文章怀念、痛悼五位革命青年;写文章“记念”是为了“忘却”减轻甚或摆脱精神的重压和情感的折磨,化悲痛为力量。“忘却”是为了更好地“记念”“夜正长,路也正长”,长时间的悲痛对驱散漫漫长夜无益,不如摆脱精神和情感的包袱,轻装“赶路”,投入战斗,完成烈士未竟的事业,这样才是对死难者最好的“记念”

2.梳理思路,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三次见面。

第二部分:回忆与柔石的交往,略写冯铿。

第三部分:白莽柔石被捕。

第四部分: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经过,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

第五部分: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

小标题示例:回忆白莽追忆柔石柔白被捕烈士遇害抒发悲愤

写作特色:以柔石白莽为主,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记叙、议论、抒情结合。

任务二、理解白莽、柔石等革命志士的形象特点,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

思考讨论:鲁迅眼中的青年是怎样的?以白莽和柔石为例?

1.【白莽形象】

图片

性格特点:勤奋好学、爱憎分明、率直坦诚、积极乐观

精神品质:执着坚定、勇敢无畏、追求真理和自由、勇于斗争

为什么写白莽遇难时作者引用了彼得斐的诗?

引白莽自己翻译的诗来纪念白莽,这是最好的一种纪念。白莽热爱彼得斐的诗,翻译彼得斐的诗,而且用自己的革命实践,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表明他忠于这崇高的信念。鲁迅先生用这种方式表扬白莽为自由而战、为自由献身的精神。

2.【柔石形象】

图片

迂:善良与纯真、勤勉与憨厚、执着与坚定

硬气:勇于承担、刚毅坚强、勇敢无畏、宁折不屈

记述柔石时忽想起方孝孺,有何用意?

方孝孺那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几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敬仰和赞颂。

鲁迅用来与柔石的精神作比,交代了柔石“迂”和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硬气”的性格特点。

揭露国民党政府如朱棣一样,滥杀无辜。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青年的罪行。

3.【小结】

不独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亦是如此。在鲁迅的眼中,这些青年为了国家,为了真理,为了自由和民主,英勇反抗、不畏牺牲、宁死不屈。

白莽、柔石与鲁迅在性格、理想、信念等方面是十分投合的,鲁迅乐于与这些青年交往。文中我们感受到了鲁迅对白莽、柔石等青年的的欣赏、赞美,以及爱护之情。那么,当这么好的青年,当鲁迅万般欣赏敬佩与爱护的青年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的时候,鲁迅对青年的死是心疼的,悲伤的,他对国民党反动派是愤恨的,仇视的。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先生沉痛纪念的刘和珍、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又何尝不是中国的脊梁呢?

任务三、通过分析作者对五位青年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杀的悲愤之情,感受鲁迅的形象。

思考讨论:面对革命青年的被杀,作者如何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

要求:理解作者使用曲笔和用典的用意

1.怎样理解鲁迅的七律《悼柔石》?

惯于长夜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向刀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首联作者以“黑夜”比喻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的统治。“挈妇将雏”,鲁迅带着妻子孩子四处避难。

颔联写国民党反动派和各地方军阀之间激烈的争斗,体现出军阀混战,政局动荡的影响下,广大人民群众不得安宁的苦难生活。

颈联尾联表达了作者失去青年的悲痛之情,以及对国民党反动派残杀青年罪行的愤怒之情,强烈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专制高压统治,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在小诗中,作者直接表达内心悲愤交织的情感。文中除了直接抒情外,作者还运用了曲笔隐晦抒情,以此来发泄内心的情感。

2.找出文中运用曲笔手法的段落,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相关文段】

当《北斗》创刊时,我就想写一点关于柔石的文章,然而不能够,只得选了一幅珂勒惠支(KatheKollwitz)夫人的木刻,名曰《牺牲》,是一个母亲悲哀地献出她的儿子去的,算是只有我一个人心里知道的柔石的记念。

珂勒惠支夫人是德国版画家雕塑家,她的作品大多以工农的苦难生活和革命斗争为内容。鲁迅说,她的作品是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

【小结】鲁迅以曲笔手法借木刻作品表示对国民党反动派残杀烈士行为的愤怒以及反抗,表示对烈士母亲及柔时母亲的赞颂。悲哀抗议,愤怒斗争,以此来表达我一个人心里知道的柔石的记念。

【相关文段】

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

预设:在这一段中作者也是运用曲笔手法,借典抒情。

鲁迅以自己写此文与向子期写《思旧赋》类比。

相似点:向子期生活在魏晋时期司马氏政权的高压之下,没有言论自由;鲁迅生活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中,也没有言论自由。

不同之处:向子期不敢写。鲁迅以古喻今,曲折地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3.文中一共有三处用典,揣摩作者的用意。

向子期写《思旧赋》的典故,表现了司马氏杀害天下文氏的残暴无情;方孝孺被处死,表现了朱棣残杀方孝孺及其族人的嗜血成性;《说岳全传》高僧坐化的典故,表现了秦桧对岳飞的残害及赶尽杀绝的狠戾。

作者借这三个典故,用曲笔手法暗指国民党反动派残杀青年的暴行,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专制高压统治。和《记念刘和珍君》的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不同,本文表达更加委婉、曲折、含蓄、酝藉,也更浓郁而深沉。鲁迅用曲笔、借用木刻和典故等,对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革命作家的暴行,对其专制的独裁统治表示愤怒和最强烈的控诉。

4.理解作者的“避”与“逃”感受鲁迅的形象

鲁迅失去青年如此悲痛,对国民党反动派残杀青年的举动如此愤怒,那他为何不去与国民党反动派拼命,而是选择了逃走?

【相关文段】前年的今日,我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那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

【相关文段】我不是高僧我不是高僧,没有涅盘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走。

【补充材料】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北京通信》)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这并非吝惜生命,乃是不肯虚掷生命,因为战士的生命是宝贵的,在战士不多的地方,这生命就愈宝贵。(《华盖集续编·空谈》)

预设:鲁迅用了《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来说明自己的选择。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捕,鲁迅却没有像高僧一样选择作画而亡,而是因对生还有留恋,选择了逃走。但是,鲁迅并非逆袭生命,他评价高僧的坐化,这是奴隶所幻想的,脱离苦海的唯一的好方法。我不是高僧,没有涅磐的自由,也指我不能随意去死。因为革命尚未成功,我的使命也没有结束。所以相比和尚坐以待毙、不知反抗的举动而言,鲁迅的逃走是反抗,是保存实力,是继续战斗的表现。在这种辗转逃难的日子里,鲁迅依然笔耕不辍,只是换了另一种更隐晦的战斗方法。

【鲁迅形象】

图片

他爱憎分明,他给青年以最大的爱护,他对敌人绝不屈服。他“用笔”对世间的一切黑暗、暴力、专制,大胆揭露,大胆批判。他追求真理和自由,于悲痛中不断反省自我,在黑暗现实中不断战斗。他是一个为了国家不断前行、勇敢无畏的“精神界的战士”。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作业布置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动荡的年代,中国青年勇于承担起救国救民的重担,他们不惧牺牲、执着坚定,为国家独立贡献自己的力量。和平年代,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请以《青年的担当》为题,谈一谈你的看法,字数800以上。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