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良金美玉:红山文化之玉器

 绮湖赏莲 2023-11-27 发布于上海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我们从先民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存中,看到了玉石之美。所以古人说,“玉,石之美者”,故有良金美玉之说。形容人之美,也会用玉来形容,如玉树临风,亭亭玉立。人们崇尚的不仅是玉之美,更看重玉之德,于是又有了金玉良言、冰清玉洁、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等成语。玉文化深深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之中,玉也成为国人的偏爱。

红山文化主要玉器赏析:

玉龙

1.玉龙

目前,在赤峰地区发现的玉龙共有四块。两件收藏于博物馆,另两件被傅忠漠收藏。最有名气的是1971年8月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发现的C型碧玉龙。该玉龙重1000克,高26厘米。红山文化碧玉龙通体呈墨绿色,呈英文字母C形,恰合China首字母。它是一块玉料的雕刻作品,细微处使用了浮雕、浅雕技法,通体光洁圆润。龙的脊背有21厘米长鬃,玉龙动感十足,栩栩如生,它飘逸的造型,晶莹剔透的质感,征服了每一位参观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35周年时,故宫博物院专门将碧玉龙调到北京参加精品文物展。通过这次展出,我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沈从文先生听到了玉龙的消息。他喜不自胜,在病榻前约见了翁牛特旗文化馆的工作人员,颤抖着手观看了碧玉龙,他说:“我一生最大的愿望是看到史前中华龙。” 1985年,《人民画报》用整版的篇幅登载了这件玉龙的照片,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在《人民画报》上发表文章,充分肯定了红山文化及红山碧玉龙的重要历史地位。

红山文化碧玉龙的历史距今5500多年,是国内年代最早、体积最大的龙形玉器,被誉为“中华第一龙”,成为举世无双的国宝,现永久展藏于国家博物馆。据说该玉龙出国展出,保金高达10亿元人民币。2000年3月7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套6枚龙特种邮票,第一枚就是三星他拉碧玉龙。

玉鸮

第二件玉龙是1949年春季,马忠信在翁牛特旗乌丹镇新地村开垦荒地时发现。该玉龙从造型上看,与碧玉龙基本一致,但体型略小,高仅16.7厘米,龙脊背上的长鬃仅7.2厘米。该玉龙所用玉料为半透明的黄色玉,质地温润细腻。整体光洁没有纹饰,局部有沁色。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邓聪认为,C型黄玉龙工艺精湛,从颜色看与兴隆洼玉器一脉相承,是更为高级的玉器。它与红山文化玉器许多方面吻合,毫无疑问属于红山文化玉器。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田广林认为,只有红山文化的C型玉龙与中国甲骨文中的龙字最相似。这种兽首、蛇躯、蜷体的造型形态是中国龙标准的形态,这也再次说明红山文化在创建中华文明的历史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奠基性作用。

玦形龙

2.玦形龙

玦形龙也被称作玉猪龙。目前共发现18件,来自红山文化的不同区域。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体躯肥硕,首部甚大,短立耳,圆睛,吻部有多道皱纹,个别有鼻孔。出土时成对位于死者的胸前,可能用作佩饰,也可能用作神器。它或许是红山先民崇拜的一种图腾形象。由于其头部很像猪的特征,因此被称为玉猪龙。也有的学者认为像熊,又称其为玉熊龙。还有的学者认为,该图案与动物类生命的胚胎早期相似,也可能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崇拜。

3.鸱鸮类玉器

鸱鸮类玉器在红山文化玉器中出现的较多,目前可知国内出土的有11件,国外收藏的也比较多。《诗经》中有一首关于鸱鸮的寓言诗《国风·豳风·鸱鸮》, 可见鸱鸮是古人对猫头鹰一类动物的统称。由于动物的进化及消亡,红山文化时期都有哪些动物已无从全面考证,我们遂称这一类玉器为鸱鸮类玉器,简称玉鸮。玉鸮件件是精品,大体相同,每一件又都不一样。小的如火柴盒般大小,大的犹如拳头。它用深绿色、浅绿色、黄绿色岫玉制成,采用写意的方法刻画了鸱鸮的形态,或平或稍尖的头部向外突出,双翅打开,翅上有瓦沟纹或凸弦纹。玉鸮造型质朴,简洁明了,以写意手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它的背面有一横穿小孔,可见是一件缀饰,但不是普通的饰件,更应是身份或权力的象征。

4.玉龟

中国传统文化中,龟为四灵神兽之一。《大戴礼》云:甲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早在红山文化时期,龟已成为敬畏和崇拜的对象。红山文化玉器中,玉龟是典型的器物之一,目前发现的玉龟并不多,不到十件。牛河梁出土的一件玉龟,准确来说是玉龟壳,没有头部及足部。阜新胡头沟出土了两件玉龟,形态各异,各有千秋。一件头伸出,一件头稍缩进。缩头者,头呈三角形,身体则为六边形,龟盖为素面无纹饰,四角有雕刻的纹饰。伸头一件,头呈尖圆形,全身呈椭圆形,同样素面无纹饰,有四足。这两件玉龟都有穿孔。《史记·龟策列传》记曰:“能得名龟者,财富归之,家必大富,至千万”。龟不仅代表财富,更是长寿的象征。另外,《史记·龟策列传》:“龟甚神灵,降于上天……知天之道,明天上古”。龟活的时间较长,经历时代多,古人认为它能通神,能明于吉凶,能知晓天意。这一点也正印证了玉龟出土时,握在墓中主人的手中。

5.三孔玉器

三孔玉器是红山文化中最为独特的现象。目前,三孔玉器只发现了6件,其中4件为出土玉器,2件为传世玉器。

1979年辽宁省凌源城子山遗址出土了一件玉雕双猪首三孔器。器长9.2厘米,高2.8厘米,厚1.8厘米。玉器并列三个大圆孔,孔径为1.9厘米。

第二件于1981年在赤峰市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出土。器长11.8厘米,高3.8厘米,孔径为1.7厘米。

第三件是辽宁省凌源市牛河梁遗址出土的,为玉雕人首三孔器。器长6.8厘米,高3.1厘米,厚2厘米,孔径1.5厘米。

第四件也是在牛河梁遗址出土,为兽首三孔器,器长9.8厘米,高2.6厘米,厚1.7厘米,孔径1.9厘米。

第五件收藏在天津艺术博物馆,器长7厘米,高2.7厘米,孔径1.4厘米。器两端各外凸一弯形尖角,似蛇首。

第六件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器长7.35厘米。

三孔玉器在红山文化时期是做什么用的呢?至今仍然是个谜。关于它的用途有多种猜测:

第一种认为是祭祀礼器。部落首领或巫师举行祭祀仪式时,佩戴于手指上成为通神与神对话的法器,三孔代表了三界。三孔器两端所雕之猪首、蛇首、人首绝非随心所欲的单纯的艺术装饰,而是反映了由图腾崇拜向祖先崇拜的过渡,它是巫师在作法时借以通达上天和祖先神灵的助手。《山海经·海外西经》中有一段文字记载了夏后启的事,或许对此有所印证。文中写道:“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磺”。

第二种认为是纺绳的工具。观点认为三孔正好是三股绳拈,各放其一,然后合成一股绳子。三联璧是手握式,在三股绳的外侧自如划动,即可刮除毛刺,又可梳理而防止绳股搅乱。较大的三孔器则是固定式,固定在专用的木墩或木桌上。

第三种认为与女性崇拜及生殖崇拜有关。

玉璧

6.玉璧

玉璧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传说,如和氏璧等。红山文化玉器中,玉璧数量大、种类多、工艺独特,而且形成的年代最早,对于研究我国玉璧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红山文化玉璧造型独特,基本上是外方内圆形,整体来看不是标准的方形,而是方圆形。玉璧一侧钻有两至三个小孔。通体素面光洁无纹饰,内外边缘均加工成薄似刀刃的状态,中部则鼓起,工艺精良。玉璧在牛河梁遗址出土的最多,共出土16件。另外,红山文化玉璧还有双连璧和三连璧,这种玉璧上小下大,类似于葫芦。

红山文化玉璧的功能,可能有三个方面:一是装饰功能,主要用于挂饰。比如牛河梁第 2 地点 1 号积石冢 15 号墓出土的位于墓主人腰部的玉璧,玉璧边缘的两小孔已经磨穿,因此又在原来两孔的下方重新穿孔以供佩戴。二是祭祀功能。玉璧外方内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天圆地方理念,这也与东山嘴祭祀遗址建筑方圆结合的理念相契合。玉璧可能在祭祀时,属于通神的法器。第三,也有人认为双连璧类似于葫芦,联想到了神话传说《葫芦娃》,表现了红山先民对生殖的崇拜。

7.玉箍形器

红山文化玉箍形器,因其斜口处很像蹄形,也被称为马蹄形玉器。目前所见数量不多,只有十余件。其造型独特,整体呈长筒形,但筒壁并不与平面垂直,而是有一定的倾斜度。一端是平口,一端是斜口,平口处两侧各有一小孔,斜口处口沿薄而略有刃。

关于玉箍形器的用途有种种不同说法,如用于护臂、用于铲土的工具、用于祭祀的礼器。现在有一种说法更为被众人认可:它是王冠。该玉器选用玉料要求较高、制作工艺难度大。

在牛河梁考古时,发现该玉器放置在头下。用于王冠最为可信,两侧小孔正好用于穿绳,可以将其固定在头上。平口朝下,斜口朝上,头发从斜口穿出。戴上玉冠,更显出王者的尊贵、威严。果真如此的话,标明红山文化时期的礼制已经逐步成形。

勾云形玉佩

8.勾云类玉佩

勾云类玉佩特征鲜明、造型奇异而独具神秘色彩。最早正式出土的勾云形玉佩,是1973年在阜新胡头沟M1号墓葬出土的一件,此后在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辽宁省牛河梁等地,都先后有勾云形玉佩出土。目前已发现15件,保存完整的有12件,大体可分为两类: 勾云形玉器、带齿类兽面形玉器。

勾云类玉佩从外观上看,整体轮廓基本上呈方形或长方形。勾云形玉器是基本的形态,带齿类兽面形玉器是勾云形玉器的进一步发展。勾云形玉器是一种抽象化的写意用法,其中部卷曲的形态大多像玉龙的形状,四周是像玉龙的飞鬣。四周圆钝的勾角,也像云,故被大多研究者称之为勾云形玉器。

带齿类兽面形玉器更像是把两条玉龙放在一起,只不过下端变成了齿的形状,也成为两条龙共用的部分,而两者合在一起,整体上看又活灵活现,像一类猛兽,故称为带齿类兽面形玉器。也有人认为,带齿类玉器更像是“鸟”的形状,此鸟便是“凤”,由此形成了龙凤一体。

勾云形玉佩以其简单抽象的艺术表现了红山先民的智慧,凝聚着人类的五千年前的文明,它向我们传递着传统文化的信息,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既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更具有重要艺术价值。

(二十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