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远的鲁艺

 雪峰读书 2023-11-27 发布于黑龙江

我们是艺术工作者,我们是抗日的战士。踏着鲁迅开辟的道路,为建立新的抗战艺术,为继承他的革命传统,努力不懈!

——摘自《鲁迅艺术学院院歌》

摄影 I 李志刚

延安与中国青年

柯仲平

青年,中国青年,

延安吃的小米饭,

延安穿的麻草鞋,

为什么你要爱延安?

青年回答:

我们不怕走烂脚底板,

也不怕遇上“九妖十八怪”

只怕吃不上延安的小米饭,

不能到前方去抗战。

只怕取不上延安的经典,

不能变成最革命的青年。

风云际会 鲁艺创立

革命文艺新的摇篮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中国人民奋起的抗日战争烽火硝烟中,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制定了“干部教育第一”的政策。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家、文艺理论家,与留学归国的文艺工作者纷纷奔赴延安,开展文艺创作与革命宣传工作,延安成为孕育、培养和壮大革命文艺新的摇篮。

奔赴延安

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然后一群一群地,穿着军服,燃烧着热情,走散到各个方向去。在青年人的嘴里、耳里、想象里、回忆里,延安像一支崇高的名曲的开端,响着洪亮的动人的音调。

——何其芳《我歌唱延安》

1938年,延安城南门(吴印咸摄)

1938年,西安八路军办事处门前,爱国学生络绎不绝从这里转赴延安

奔赴延安

奔赴延安

鲁艺

鲁迅艺术学院,1940年后改为“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

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与关怀下,在延安创办的一所综合性高等艺术文学院,也是历史上创办的第一所培养革命文艺干部的学校。它自1938年4月10日正式成立,到1945年11月遵照党中央决定迁出延安,在东北解放区继续办学,配合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创作了大量革命文艺作品,培养和造就了大批文艺人才,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的业绩,在中国革命史和文艺史上,占有着闪光的篇章。

1938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等七人,联名发出鲁艺的《创立缘起》。

1938年4月,鲁艺公布了《成立宣言》,《宣言》指出:“一方面,我们的一切工作是为了抗战。另一方面,我们要在这些工作中创造新中国的艺术。我们要接受各时代的中国的和外国的艺术遗产,使新的中华民族的艺术更迅速地成长。”

1938年4月10日,鲁艺在延安中央大礼堂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毛泽东同志等党中央领导出席,并与全体师生合影。

1938年5月12日,毛泽东同志亲临鲁艺,对全体师生作了重要的讲话。

1939年,在鲁艺成立一周年纪念日时,毛泽东、朱德、张闻天、刘少奇、陈云等党中央领导亲临盛会,为鲁艺题词。

1940年,鲁艺成立两周年纪念时,毛泽东同志为鲁艺题写了“鲁迅艺术文学院”的校名,并题写了八个字的校训:“紧张、严肃、刻苦、虚心”。

创立缘起

鲁艺成立七位发起人

由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七人联合发起,由沙可夫起草的《创立缘起》

1938年4月,鲁艺《成立宣言》

艺术——戏剧、音乐、美术、文学是宣传、鼓动与组织群众最有力的武器。艺术工作者——这是对于目前抗战不可缺少的力量。因之,培养抗战的艺术工作干部在目前也是不容稍缓的工作。

因此,我们决定创立这所艺术学院,并且以已故的中国最大的文豪鲁迅先生为名,这不仅是为了纪念我们这位伟大的导师,并且表示我们要向着他所开辟的道路大踏步前进。

——《创立缘起》摘录

鲁艺创立

1938年4月10日,鲁艺正式成立,图为开学典礼时,党中央领导和鲁艺师生在中央大礼堂外合影

鲁艺初成立时院系教员合影

1938年4月28日,毛泽东同志来到延安北门外鲁艺驻地,给师生做报告

(1)1939年,鲁艺成立一周年纪念章

(2)1940年,鲁艺成立两周年纪念章

(3)鲁艺教职员证

1940年,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校训

鲁艺历任院领导

(1)沙可夫 第一、二、三届副院长,主持工作(1938年4月至1939年7月)

(2)赵毅敏 第三届副院长,主持工作(1939年5月至1939年11月)

(3)吴玉章 第三、四、五届院长(1939年11月至1943年4月)

(4)周扬 第三、四、五届副院长,主持工作,第六届院长(1939年11月至1945年9月)

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

鲁艺初成立时,把文艺服务于抗战,服务于唤醒、组织民众的实际需要作为出发点,制订了具有短训性质的教育方针和教学计划,学员在校学习三个月、前方实习三个月、返校再读三个月,被称为“三三制”教学模式。办学初期,办学条件非常差,师生们自己挖窑洞、建校舍,延河洗漱、露天上课、室外排练,还要上山开荒解决生存问题,在艰苦条件下开始教学和演出活动,使鲁艺不断发展成长。

鲁艺在总结过去两年文艺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教育方针、教学计划和教学机构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和调整,制定了趋向正规和专业的教育方针及实施方案。鲁艺有戏剧、音乐、美术、文学4个系,各专业的学制原本规定为6个月,在专门化、正规化的教学思路主导下,1940—1941年期间,各系学习时间一律延长为3年,并且注意提高教学质量。

1942年5月,党中央召集文艺界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这个《讲话》成为党领导文艺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从此,延安文艺有了成熟的理论指导,鲁艺进入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发展时期。

1942年,桥儿沟鲁艺校门(吴印成摄)

鲁艺师生自己动手搭建教室

1939年,鲁艺副院长沙可夫在劳动

1938年夏,音乐系第一期学员在窑洞教室门外练习唱歌

1939年5月11日,为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冼星海亲自指挥百余人排练演唱《黄河大合唱》

1939年秋,音乐系师生于桥儿沟东山合影

1940年,鲁艺成立音乐学校

1942年,戏剧系学院在晨练形体(吴本立摄)

1942年,戏剧系学员在练习化妆(吴本立摄)

集体创作大型歌剧《白毛女》

秧歌舞《挑花篮》,又名《南泥湾劳军》,编舞:刘炽;作词:贺敬之;作曲:马可(前排左起:蒋玉衡、李群、于蓝;后排右一:陈岩)

1943年,王大化、李波在广场为群众演出秧歌剧《兄妹开荒》(吴印咸摄)

1940年,作家茅盾给文学系讲授《市民文学概论课》

文学系学员在上课

1942年,文学系教员周立波在讲课。周立波的“世界名著选读”被称为鲁艺历史上“最具浪漫色彩的篇章之一”,其讲授的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深受鲁艺及校外机关、学校人士的欢迎

鲁艺男子篮球队队员合影

鲁艺女子排球队合影

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时与文艺工作者的合影

1945年,美术系教员和研究员们在桥儿沟西山脚下合影

延安美术 蓬勃发展

在解放区和敌后艰苦的条件下,鲁艺的艺术家们深入生活、深入民间,将生产劳动作为实践课堂,以抗日爱国和老百姓的生活为叙事主题。叙事内容上既有人民群众和鲁艺师生们的日常生活和大生产运动的场景,也有符合年俗特有的节日情境,还有我军战斗杀敌时的场面,更有融入抗战主题的图文宣传,充分地体现了在艺术题材上的“大众化”。

1938年5月,美术系学员在露天写生(罗曼·卡尔曼摄)

木刻研究班在街头创办的美术墙报、宣传画

1939年1月,木刻工作团在太行山上(右起:罗工柳、胡一川、华山、彦涵)

1942年,王式廓在给美术系学员上课(吴本立摄)

1941年8月,全国美协陕甘宁边区分会主办美术展览,其中大部分展品为美术系师生的作品(左起:力群、焦心河、古元、江丰在展览会上)

1941年1月9日,美术工场首次展览会在边区文化俱乐部揭幕

1940年,美术系教员合影(前排左起:王式廓、马达、胡考、华君武、胡蛮;后排左起:蔡若虹、王曼硕、力群、江丰)

(左起)陈布文、华君武、马达、蔡若虹、王式廓、力群、许珂、吴咸(怀抱小孩者)于1940年在鲁艺教堂门前合影

美术工场创作室同志在翻新石膏像

1942年,王朝闻在美术工场制作人像雕塑(吴本立摄)

1945年,鲁艺美术系第六届教职员在桥儿沟合影

木刻团在前线

抗战爆发后,一批活跃于上海的“左翼”木刻家陆续汇集于延安,他们将鲁迅倡导和培养起来的中国新兴木刻与抗日的现实需要相结合、与艺术的基本要求和劳苦大众的生活相结合,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鲁艺木刻,使木刻版画发挥了宣传教育、组织动员民众的巨大作用。由于版画制作较为方便和可大量复制的特性,木刻版画成为延安鲁艺最主要的艺术形式。1938年底,鲁艺在木刻研究班基础上组成木刻工作团,开赴晋东南、晋察冀等敌后根据地坚持创作宣传近三年之久,创作了许多反映敌后斗争的作品。1942年木刻团成员们陆续回到延安。

到前线去 胡一川 1932年 黑白木刻版画

怒吼吧中国 李桦 1935年 黑白木刻版画

保卫大西北 马达 1938年 黑白木刻版画

巩固团结抗战到底 刘岘 1938年 黑白木刻版画

饮 力群 1940年 黑白木刻版画

清算斗争 江丰 1944年 黑白木刻版画

区政府办公室 古元 1943年 黑白木刻版画

当敌人搜山的时候 彦涵 1943年 黑白木刻版画

马本斋将军的母亲 罗工柳 1943年 黑白木刻版画

延安居民讨论选举 张望 1944年 黑白木刻版画

牛犋变工 胡一川 1943年 套色木刻版画

识一千字 张晓非 1944年 套色木刻版画

拥护咱们老百姓自己的军队 古元 1944年 套色木刻版画

告别延安 奔赴全国

1945年8月,八年浴血抗战终于取得了胜利,但新的战斗又开始了。9月,鲁艺根据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率先组成各个文艺工作团,赴前方开展工作,分别由舒群、田方、沙蒙带队赴东北,艾青、江丰带队赴华北,陈荒煤率团赴晋冀鲁豫。11月,周扬等率领鲁艺在内的延安大学队伍赴东北办学。鲁艺学员在东北佳木斯继续办校,后来按照上级指示,暂时化为四个文工团、一个音工团。1948年底,汇合于沈阳恢复了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并设立戏剧部、音乐部、美术部,同时,保留鲁迅艺术学院音工团、文工团。1953年,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分别并入东北音乐专科学校和东北美术专科学校、东北人民艺术剧院等单位。1958年,东北美术专科学校发展为鲁迅美术学院。

鲁艺大部分离开延安后,留守处人员尚余170余人,负责善后工作。1946年春开始,留守处人员陆续分配到延安大学和中央党校文艺工作室。7月,其余人员全部转入在延安成立的中央管弦乐团,留守处自行撤销。至此,鲁艺在党的领导下,完成了在延安的光荣使命。

摄影 I 李志刚

永远的鲁艺

永恒的丰碑

84年前飘扬在延河水畔、宝塔山下的中国新文艺大旗,如今高擎在鲁美人的手中;今天的鲁迅美术学院也正以弦歌不辍、守正创新、砥砺奋进,将抗日烽火淬炼熔铸的鲁艺精神予以自觉传承和崭新诠释。

无论是入选辽宁省“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国家级一流专业占比达到65%,还是三大学科群相互支撑交融、应用型创造型人才培养硕果累累,或是高水平艺术创作屡获荣誉、国际合作办学水平居同类院校前列,抑或是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全面增强, 这些无一不是鲁迅美术学院迎难而上、奋力攻坚的最新成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代的鲁美人将不忘办学初心、牢记育人使命,始终彰显 “爱国为民、团结奋进、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的鲁艺精神坚定信心、奋发有为,向着高水平、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应用型高等美术学院的建设目标阔步前进!

摄影 I 孙大为 邢 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