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史与大运河的相遇:以水为核心的无穷风景

 ha888cz 2023-11-27 发布于江苏

艺术史在21世纪初继续经历着重构。当前,艺术史学者致力于分析各类视觉文化和物质文化,研究对象不断增加,兴趣的外延也快速拓展。由此,除了历史、社会、水利、地理、文化遗产等学术领域之外,“新艺术史”的目光也时常有意或无意地投向大运河。

图片

大运河河道遗产分布示意图 

【审图号:京S(2023)G 第1117 号】

中国大运河包含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三部分。2500多年来,持续生长、衍变且依然活跃的大运河无异于中国人理水智慧的百科全书。然而,大运河绝不仅仅是水系。在长久的营建、使用、维护与改造过程中,不同身份和角色的人群参与塑造了运河,留下实体性的文化遗产和活态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大运河的前代记录和评说则汇集为丰厚的历史、文学和科学文献。重要的是,除文字之外,图像史料亦未曾缺席。

图片

江南运河陵口镇段

大运河的核心是流动的水,以水为脉络的运河流域蕴含变化无穷的风景。景观的产生来自观看。简而言之,无论立足堤岸,目送舟楫远逝,还是身处航程,面对陆地迁移,动态的景物都是在人的视野中显现的。建立微观的视角,可以驱使隐没的实迹和史料为历史发声。在宏观时空层面,人与河的互动催生恢宏的气象与壮阔的波澜。从隋炀帝以东都洛阳为起点,整合而成隋唐大运河的开始,直至清代康乾二帝沿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巡视,督理水患,保卫漕运,大一统国家层面的举措既重塑了大地的形状,也扭转了社会的命脉。

图片

高邮古城及镇国寺塔

针对悠远而多变的运河景观,《流变之景——艺术史视域中的大运河》的作者王磊结合实地访察,尝试在调用古今图像与文献的基础上,就大运河旧貌和现状进行艺术史视域中的思考和探讨。在时间线上,本书行文侧重于自隋大业元年(605)营建通济渠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废止漕运之间的13个世纪。至于所谓的艺术史视域,直白来说,体现为确立三种主要研究对象。

图片

《流变之景——艺术史视域中的大运河》目录

图片

《流变之景——艺术史视域中的大运河》内页展示

第一种是大运河本体及附属组成。总长数千里的运道在地表直驱、折行乃至交织,以当代眼光看,它和长城一样同属大地艺术的极限作品。或者,借用地理学概念,我们可视大运河为人与自然合力形成的景观。这一纵贯中国中部、东部的人文地理之景沟通江河,穿越巨湖,并叩问名山,在山水间嵌入前人的足迹与手笔。例如,自濒临洪泽湖的淮安清口——曾经的黄、淮、运三流交汇处延伸出去的百余里石堤即堪称古代治水奇观。除堰坝之外,运河沿线与河道直接相关的府署、祠庙、仓廒、闸关、桥梁、纤道等地上和地下遗存连绵不绝。石桥作为大运河体系中观赏性极强的一环,至今分布广泛,并能追溯至宋代。

图片

洪泽湖大堤五坝段

第二种是大运河关联的人居场所。大运河不唯改变城市,甚至创造城市。傍依或穿越聚落的运河赋予其巨大活力,尽管运河的水面绝非永远风平浪静。自元代人将隋唐大运河裁弯取直,构建京杭大运河以来,水路长期扮演着平原地带的南北交通纽带,使帝都至江南一线紧密地团结为一体。在前铁路时代,这条畅达的道路是输送人员、货物和传播意识形态、文化、艺术的通道,串联起沿途大小城镇与街区。水和人的移动滋养运河流域,还激发了不同尺度、风格和性质的园林。有时,运河水系呈网状形态,裹挟江浙城厢或周边村镇,浸透街衢和庭院,林泉丛生;有时,大运河主线的旁支或延长线引导皇帝或士人离岸登舟,走向山野,领略北京、杭州、扬州郊外的一片行宫与楼台。

图片

莲花桥与白塔

第三种是容纳或涉及大运河的绘画图像。坐拥无限风光与亿万人口的大运河被反复描绘。与运河有关的古代图像形式繁杂,以下几类纪实性较强:全景式的绘画长卷,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清代徐扬的《姑苏繁华图》;专门记录运道的舆图,典型者有张鹏翮所编《治河全书》中的附图;官方或个人主持绘制、刻印的图集,乾隆《南巡盛典》的名胜集成尤为可观。舆图大多源出治水工程,表现的空间范围通常很大,可实现驱驰于广袤原野的运河与蜿蜒在群山之上的长城“同框”。晚明以后,实景画流行,王世贞主导的《水程图》系列和完颜麟庆的自传式图谱《鸿雪因缘图记》分别展示了册页、版画形式的大运河图像。这些格调不一的作品定格运河上下的山水、城市、寺塔、园林及河工,让人随时能够按图神游。

图片

《水程图》里的临清城

上述研究对象皆属物质或视觉形式的艺术,大致都能归入图像、建筑或景观等艺术史足以讨论的范畴,对它们的观照实际构成“观看”大运河的几种方式。各种形式和规模的作品召唤多元的阐释方式,如何保持叙述的连贯和统一,是作者必须应对的挑战。故在观察角度方面,作者始终重视人与河的关系。借助代表性案例或问题,全书五章内容分别围绕“城”“画”“桥”“园”“书”展开,力图呈现特定语境中有主体参与的动态场面,综合定义大运河的历史景象和艺术气质。

图片

《流变之景——艺术史视域中的大运河》

王 磊  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23年6月

ISBN:978-7-102-09111-2

开本:16开;字数:180千字

页数:260页;插图:150余幅彩图

王磊的《流变之景——艺术史视域中的大运河》以多元视觉材料演绎大运河变迁史,解读大运河自隋代以来的景观塑造和文化建构,入选中国出版集团策划的首批国家文化公园文库。书名具有双关含义:大运河以水为脉络,既是流动性的文化遗产,又在时间线上呈现持续变化的景观。

图片

《流变之景——艺术史视域中的大运河》内页展示

面对跨越时代、分布广泛的实物研究材料,作者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考察,体验了水上之旅,也调用了航拍手段。书中分设五章,围绕有代表性的案例或问题,借助史志、档案及文学等文献,紧扣“观看”运河与其图像,为读者解读“看得见”的大运河故事,行文时突出总体空间和“今人之眼”。

图片

临清会通河与会通闸遗迹

我们对运河旧迹和往事的讲述都是今人的回眸。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之际,人们认同中国的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以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集中反映了中国人管理水资源的智慧、勇气和决心。

2000余岁的大运河倒映出流变的图景,幸运的是,我们依然把握着重塑这道风景的机会。

图片

北京万宁桥镇水兽

图片

《流变之景——艺术史视域中的大运河》内文展示

新书荐语

耿朔(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大运河不仅是水利工程和交通命脉,也是被观看的景观。这本书在艺术史的视野下,从城、画、桥、园、书五个维度落笔,带领我们看到了大运河的旧貌和今颜。

王旭(扬州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流变之景》是“小历史”的全新尝试之作。城、画、桥、园、书在这本“运河之书”中“流淌”,写出了大运河别样的历史风貌,更展现出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独特的艺术之美。

图片

作者简介

王磊,1988年出生,江苏南通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文学硕士,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斯飞小组成员。从事考古美术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见载于《故宫博物院院刊》《美术研究》《美术观察》等刊物,参与撰写《如果国宝会说话》《了不起的宝藏》等纪录片文案。


人美融媒体编辑平台

责任编辑:鲍明源 江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