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宝不断让我惊喜的表现,使我深刻体验到了什么是教育上的“四两拨千斤”(二)

 吕静贤 2023-11-27 发布于广东

文丨吕静贤

原来,对孩子最好、最有效的教育,是不需要花钱的

01

人真正的学习和成长,其实都离不开生活。

可以说,学习来自于生活,而最终也回归于生活。

用一个词概之就是:学以致用。

只有把所学的东西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否则,都不是真正的学习。而且也不会获得真正能力上、技能上,包括心智上的成长。

现在很多书本上的教育都脱离了实际,仅仅只是教授某个知识,让孩子知道并在头脑里记住这个知识,最多只是在纸上运用。却很少引导孩子将书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里联系起来。

《妈妈教的数学》的作者,在书里讲了这样一个现象:他去澳洲视察学习,发现技术层的都是中国孩子,而管理层的却是澳洲孩子。

他说:中国、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家教的数学,是以做题为主的数学。而澳洲教的数学,是从基本概念理解上的数学。

在小学,澳洲的学生数学成绩也许比不上中国学生的数学成绩。但是长远来说,真正擅长运用数学并锻炼出数学思维的却是澳洲学生。

所以管理、策划层往往是澳洲籍人,而技术层则是中国等亚洲国家的人。

他提醒父母: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和能力,不是仅仅做题、记概念,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感悟到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这才是真正的数学思维。

02

我没记错的话,是小学二年级数学开始学认钟表、时间的知识。

那时大宝学这块的时候,我们还专门指着墙上的钟一点一点给他解释。等到学完这块,他也彻底放下了,再也没有问过这方面的问题。

不知大宝现在还记不记得当时学的知识、时间的换算等,但会看时间肯定是没问题了。

而现在还在读幼儿园大班的小宝,已经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学会看时间了。

平时他看电视,我们规定他每次只能看半小时。所以每次打开电视时,都告诉他此时看电视的时间。然后再帮他算好半小时之后的具体时间。

这样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他也会算大概的时间了。

就像我前面的记录所显示的,他也能大概推算出半个小时的具体时间。他是怎么学会的?我不清楚。但我想,他一定也在生活里时不时揣摩、推算我们这半小时结果是怎么出来的。想得多了,也多多少少找到一些规律。尽管自己不一定讲得出。

就像9:25与9:30之间相差5分钟,9:16与9:10之间相差6分钟,这个他是明白的。但如果你问他30减25,甚至16减10等于多少?他就不一定讲得出来。

但那又怎么样呢?至少他会在生活中运用、计算了。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还不是最终要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而且即使现在不会,到了一定年龄也该会了吧!

这点,《妈妈教的数学》一书的作者也说了:父母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而是放在他思维能力的培养上。

学习,不是掌握死板的知识,而是学会运用知识,让知识为我们服务。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思维能力。

——这才是孩子学习和教育的重点和关键。

这也是教育的初衷和本质。

03

而且不仅仅是数学思维的培养,其它(如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情绪发展、动手能力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发展出来的。

最简单的途径,就是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帮助和引导孩子各方面的发展。

就如我家小宝,一直以来他喜欢自己动手做某事。其实大部分孩子都喜欢自己动手做某事。因为对孩子,尤其是越小的孩子,从他们能掌控手的那一刻起,他们就特别喜欢动手:因为这代表着自我掌控和成长。

而渴望成长,也是每一个新生儿来到这世上最基本的需求:所以到了学走路的时候,他们不怕摔倒。一次又一次的摔倒之后,又爬起来继续学。直到最后学会走路。

之所以后面为什么许多孩子停止了主动学习和探索,那是因为很多养育者,抱着“为你好”的观念,有意无意地阻止甚至扼杀了孩子渴望主动探索外界的天性。

回到我家小宝身上,小宝一直以来喜欢自己动手,这也许是他的天性,也也许是我们想要帮他的时候拗不过他,或者二胎没大宝那么紧张了,总之很多时我们都让他“我自己来”。

所以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总是自己动手。在这过程中,不仅锻炼出来了动手能力,而且也培养出自信心,和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意志。

比如说去年他四岁时,在公园,买了一个那种可以投飞的飞机。就是只要力度合适,将它投向空中,就可以飞得很远,甚至画一条或几条弧线。一开始小宝,不会玩、不会使力。每次投出去,飞机都重重的坠落在地上。不像哥哥那样可以飞得很远,并在空中划出一条美丽的弧线。

于是那几天,小宝放弃了平时喜欢玩的轮滑,一心一意地在那练起来投掷飞机。一次次投掷,一次次失败。终于在第三天的傍晚,小宝第一次成功地投掷出一个美丽的弧线:飞机飞得又远又稳。接着第二次、第三次……后面都是一个个又长又远的美丽弧线。小宝学会了,也成功了。

我想,这次通过不断苦练而最终学会的成功经验,不仅仅让小宝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让他切身体会到:只要不断地练习,一开始即使做得再不好,也终有一天能把它做好来。

这对孩子来说,何尝不是宝贵的领悟?!胜过父母、老师千言万语的教导。

这其实就是生活中的教育。它需要父母的用心陪伴和引导,通过生活中的一次次体验,使孩子获得身心各方面的成长。

真正好而有效的教育其实就在生活里

04

我们总是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班,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去给孩子做教育投资。尽管我们很多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家庭,甚至是单亲家庭。

这样做表面上看起来应该如此并值得,但实际上却得不偿失:

首先,经济上花费巨大。

就如我一个朋友,两夫妻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但是在孩子教育支出上却花费巨大。光是一个孩子的英语补习一年就至少5000,而现在两个孩子都在英语补习。两个孩子的英语补习一年就上万元。而这还仅仅只是英语补习。

其实,如果我们经常留意有关学习方法的书藉,我们就会知道:学好一门外语,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听。而学好一门外语的顺序就是:听说读写。一个人想要学好外语,就要按照顺序在这几方面下功夫。这样才能真正学好一门外语。而且网上这样的免费课程非常多,可以说,网上的免费课程和资源足以支撑一个人好好学好一门外语。

现在两夫妻每年支出那么大笔钱来帮助孩子学习,不仅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生活压力,而且在学习效果上也是得不偿失的。你想想,跟老师补习英语,学到的是什么?学到的只是哑巴英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技能。一旦离开学校,不需要考试,这技能也就荒废、丢弃了。一点实际价值也没有。

比起前者,通过网上大量免费资源的学习,而获得真正、有用的技能,你不单止经济上花费巨大,而且效果甚微,这不是得不偿失是什么?!

其次,学到的知识仅仅是书面上的知识,与现实不能建立起有效的联系。

英语是这样,其它也是如此。我们常常看到,很多高学历的人,一旦找不到合适的专业工作,就只能从事外卖、滴滴这些靠体力吃饭的工作。想想一个学生埋头苦读至少十几年,出来之后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只能靠干出卖体力的活来赚钱维生,这悲不悲哀?

如前面《妈妈教的数学》的作者所指出的:中国学生只会书面上的做题,而缺乏联系现实的运营、管理思维。

可见,这样一味地埋头学习、做题,长远来看,最终伤害的还是我们的孩子。即使他们考再高分。

还有一点,孩子为学习而学习,为考试成绩而学习,对学习并没有真正的动力和兴趣。这样也注定走不远。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人一旦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就不再学习。

造成这种现象的很大原因,就是孩子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建立起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仅仅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父母而学习。

这样缺乏动力和热情的学习状态,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不利的。因为真正走得远并走得好的人,都是终身学习者。

所以,为孩子在教育上花费巨大的做法,并不一定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真正好而有效的教育其实就在生活里。

而且教育只有回到生活中,紧密联系生活,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

做好这三点,孩子就能获得充足的成长和发展

05

那么该如何做到教育紧密联系生活呢?

回到我家小宝身上,我总结了这几点:

1、不焦虑

就如很多二胎家庭的过来人所总结的那样:大宝精养,二宝放养。我家的也是如此。

大宝小时候,整天生怕错过培养、学习的最佳时机,把时间排得满满的。

而且也特别相信时间的作用,相信只要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

但经历过鸡娃的父母,大部分到最后都会发现:很多东西,并不是你付出多少就有多少回报。尤其在子女教育这方面。甚至得不偿失。

所以在经历过大宝的精养之后,二宝我开始放慢脚步,甚至非常淡定。

而且另一方面,因为一直都在关注着大宝的学习和成长,所以对二宝也没有那么足够的精力和注意力。于是二宝就真的是放养了。

而在这种状态下,二宝可以说是自由地成长。

所以他要做什么、学什么,都是他自己想要、主动要的。而我就在一旁给他提供他想要、想学的相应资源。

所以他也一直都有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从这点看来,父母的不焦虑和尊重孩子的选择意愿,是孩子学习动力和兴趣的最有效保障。

2、多放手

这点,我觉得收获很多。

因为一直以来对小宝都是采取放养状态,所以很多时,做什么他都是自己选择。在这种状态下,很多时候他都是自己亲自亲为。他也喜欢亲自亲为。

两岁他就学会了自己穿鞋,并一直都自己穿鞋。

在平时的生活中,做什么都喜欢自己动手。而在这动手过程中,不单止开发了动手能力和智力,而且也培养出不怕挫折、坚持下去的宝贵品质。

无论是蒙托梭利、孙瑞雪,还是其它育儿书籍的作者,都有这么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孩子学习和智力的发育、成长,都是从各种实际体验中获得的。而不是从书本、说教中获得。

所以对孩子最好、最有效的教育和培养,不是给他报各种各样班、教他各种各样知识,而是在实践中让他接触和体验各种事物,从中获得各种感受——这,才是对孩子最好也最有效的教育和培养。

最后,不断学习。

这点我觉得非常重要。因为无论是谁,都离不开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无论做什么,没有谁一上来就得心应手。尤其是处处成为父母时,哪怕理论再多,也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和摸索:

在读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教育学家、心理专家,在初初成为父母时,也和普通父母一样,有迷茫、挫折的时候,也有冲孩子发脾气、大吼大叫的时候。

但后面他们之所以在孩子教育、培养上能变得自信、游刃有余,不是因为他们专业知识有多厉害(因为专业知识即使再多,如果脱离了实际也依然是无效的),而是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学习和总结。所以在育儿路上才会越来越从容、自信和游刃有余。

也如我,因为有大宝的失败教训,所以才知道、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更加希望读更多的书、学会更多的东西。同时也在总结小宝教育上的无心之得。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做好来,甚至做得更好来。

而父母的不断学习和成长,也是身边孩子最好的榜样。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也追随父母的脚步,成为一个热爱学习并不断学习的终身学习者。

我想,如果父母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做到不焦虑、多放手、多学习,那么我相信孩子一定不会差。

因为不焦虑、多放手,是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并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

而多学习,则帮助我们能够更好地抚养孩子、教育孩子。

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如果做到这三点,那么孩子各方面都会得充足的成长和发展,在将来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