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投稿】一个大二女生修炼为“表达高手”的方法(这篇文章值得你们收藏)

 圣龙领主 2023-11-28 发布于重庆
粉丝中,目前,我主动加v的,有且仅有两个。今天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其中一个,另外一个我也在等她的稿子。有些人,仅仅通过文字就能让我知道“一定是一个发光的人”,比如本篇文章的作者,先后在b站上发给我3篇【高质量】小作文,在我的视频评论区也常常发表“高赞评论”。
图片图片图片
我对人,的确有自己的偏好,尤其欣赏一类人:持续努力(勤奋)、做有边界感的“自证”(知道如何有分寸的撬动资源)、将自己的进步可视化(聪明且有效的勤奋)。这样的人一旦被我发现,我绝不放过,一定会狠狠的给他们机会,成就他们,因为他们取得成就的概率是非常大的。而被他们选为可以信赖的人,是我的荣幸。(我目前是典型的esfj,利他纯度极高)
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从约稿(10 月17 日)到成稿(11 月 27 日),也是一波三折,足见她的韧性与悟性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下面是正文···
很荣幸受到园姐的邀约,与大家谈谈“表达力”这个话题。
我于2022年4月前往日本留学,大学的日子对于一个在大学前就有过实习经验、street smart的人来讲,见识过社会的复杂多样,跟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显然不太适应一下子就把你放进象牙塔的环境中。就这样待异国生活的新鲜感褪去后,很快,我的人生陷入了一场大停摆状态。面对生活的一片茫然,我开始思考起一个问题:我该如何不荒废大学四年时间锻炼起一些使我终身受用的能力?
想解决复杂的问题暂时无果,
但隐约能从心底一束微弱的光窥见一二,
我下意识地回忆起身边我接触过的、自己也想成为这样的人的、有人格魅力的高手,之中有以前共事过大佬级别的领导、有让我受益良多分手后还能做朋友的优质前任、还有大我三四岁却已经拿到大厂ssp大满贯的学姐,有意思的是,当我把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人串联到一起时,惊人地发现他们有个共通点———就是“表达力”。

当文字躺在字典里的时候,它们是那么无辜、那么渺小。然而,一旦文字落入语言大师的手里,天知道它们能变得多么伟大或多么邪恶。

———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
他们,就是我眼中的语言大师。他们能够快速抓住事物本质,抛出一个概念或结论做出决策,同时,非常擅长调度自己的联想力讲出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进一步向你阐述他的底层逻辑,也可以是他背后的准则及其价值观。直到,你醍醐灌顶,大呼“原来是这么回事~”。
起初,他们只是在【我判断一个人是否聪明】的模型内,我客观地承认我们之间有差距,聪明人的语速快且灵动,思考更细节。
后来,直到我在亲密关系中见识到了由语言带来的利害性,才开始有了写作的欲望。
怎么说都不如举个例子感受下,如图,他方议题为【为什么我不赞成年龄差距大的恋爱】?
图片
重点先不讲观点是否正确,在于,当我打出“我知道诶”四个字的时候,对方的思考速度和反应速度显然远超于我,下一秒,基于这个小故事,我的脑海中自动描绘出了【男老师与女学生恋爱】这在我看来十分离谱的景象,我get到他了!
当我屡次三番被这种表达“爽”到后,尝试模仿了下他们的表达风格,发现脑海中的信息库根本就是枯竭的。
我这才意识到:以往我欣赏的高手模型,说话快且灵动,难道我要模仿的是他们的语速语调吗?不是吧,语速快的人多了去了,谈吐有特点且灵动的人也不止他们,真正的区别在于哪?
语言信息含量。
高手的语言信息含金量往往很高,很少说废话。
我想锻炼的是这个能力。实习的时候,我经常发现自己东一句西一句表达不清发散性思维严重,那会儿我还没看懂,为什么他们能做到语言流畅,重点突出,很容易把我说服?
关键是这还不足以让我做出改变,真正让我发现我与高手之间有着天壤之别的gap,是在亲密关系中,我被这种表达碾压过无数次后,不发现也发现了,我缺少了什么———就是“结构化表达”,和“直击事物本质的能力”
结构化表达是一个人逻辑思维的体现,职场上解决问题能力的本质就是逻辑思维能力。这个bug以前我被老板点出来过,一直不知道怎么训练,原因是我不喜欢做数学题。后来发现“结构化表达”同样可以锻炼一个人的逻辑思维,我又无法快速阐述好一件复杂的事,因为脑海中连最基本的表达框架都没有,于是为了理清思路,只能从【写作】抓起。写作是慢速的表达,表达是快速的写作,就这样,我踏上了写作的道路。
那么直击事物本质的能力又是什么呢?
也是逻辑思维能力的体现。原因是逻辑思维反映的是对客观规律概括的准确度,一个人的结论依据一旦接近了客观,就更容易做出最优解。而一个违背客观规律只喜欢说主观感受的人,做事自然偏离了逻辑,效率一定是很差的。讲了这么多,你应该发现了,与其说这是提升表达力的文章,我重点更想讲的是我们要以何种方式去呈现我们思考的深度,让自己说的话有分量。我坚信这也是区别个体与个体间最大的杀手锏。至此,我想用作为一个普通人真实的经验,与你分享下我是如何应对表达力诸多难题的,希望能帮到正在提升表达能力的你。
前篇,我们已经拨开迷雾看透真相,意味着我们马上要上道了。那么上道的第一步是什么呢?
是每天给自己定KPI完成800字小作文吗?
还是打开《金字塔原理》照本宣科到自己的写作中?
都不是。想要培养结构化表达,首先你得知道结构化表达的模型是什么。你得见过什么样的文章,才是拥有结构化表达的好文章。
我们最先要培养的,是对于好的逻辑思维表达的感知力。(忍不住点评下,园姐认为这句话可以是高光句子,因为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是“对思想的审美力”)
就像谈恋爱,你得知道好男人/好女人的标准是什么。你得对好人的模型有感知力。这个感知力是一线城市有房有车有8位数存款吗?
因为我经常回答情感相关的文章,我认为这个世界的逻辑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很复杂,都是相通的。
一篇具有结构化表达的文章,《金字塔原理》的序言已经告诉我们了: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先重要后次要,先总结后具体,先框架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先论点后论据。以及,论点是否有客观依据支撑,这才是评判一篇好文章的标准。当我们看不透一篇文章的真实水平,很有可能是读者与作者间的逻辑思维水平相差太大,这时可以画思维导图进行复盘。
我一般不推荐别人看什么文章,我不喜欢告诉别人答案的感觉,这会让人缺乏思考力。更何况有些文章背后反映着一定的三观,大家的三观未必相同。我们遇到什么书、什么人,能否产生共鸣,这都需要靠自己的心去感受。当你经过一个智者的洗礼后,就会宛若太阳系接班人,他会指引你,聪明地用一种看规律的视角来看世界,知道什么对于自己来说才是真正正确的事。这个时候你自然会产生很多想法,你很容易发现他与其他人的不同。
有了好的输入,还要做一个好的输出,来检验自己到底消化了多少含金量的东西。
消化能力强的人应该会呈现出我上述的特质:语言信息含量很高,很少说废话。
往往他们的生活也很简单,心态很平和,这就叫气质。
输出的时候我们依旧采用两个评判标准:框架结构+客观依据。这是逻辑表达的根本。如果一上来就把这两件外衣脱了,那么你的文字相当于裸奔,在耍流氓,很难让人有看下去的欲望。
结构中,我不建议新手小白一上来就照搬《金字塔原理》,它的内容过于硬核,即使看懂了,也不一定吸收得了。我们不妨先从STAR法则和IMRAD架构学起。STAR法则一般用于面试,IMRAD主要用于SCI论文,两者对于初入职场或是大学生的我们还是友好许多的,
STAR法则,Situation、Task、Action、Result,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具体讲一下IMARD,
IMRAD架构论文技巧是SCI写作的黄金法则,由四部分(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组成
· 25% 描述研究的重要性 (Introduction)
· 25% 描述你做了什么 (Methods)
· 35% 描述你发现了什么 (Results) ——这是摘要中最重要的部分
· 15% 描述研究的启示和影响 (Discussion)
具体写法参考这篇文章:
https://www./index.php?page=IMRAD_writing
这个写作方法是我大一大二的论文指导课上老师教的技巧,它和STAR法则有着相似的结构:问题背景+解决步骤及依据+结论。
对我来说IMRAD比STAR的方法论更具体些,更方便运用。
拿这篇文章的命题为例———【你是如何提升表达力的?】
给你5秒钟时间思考,你该如何回答?
首先我们要阐述的是提升表达力的初衷是什么,也就是introduction。接下来为了达成目标,你尝试了哪些方法(method),哪些方法值得长期践行(result)。最后给你带来了什么影响,你获得了哪些启示(discussion)。
学废了吗?
写下来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大脑短路的时刻,每个大问题下面还隐藏着诸多小问题,也就是那些在面试时让面试官“有机可趁”的小问题。高手抓要害非常精准,他们擅长的就是对细节的把控,深挖你的问题逐个击破。与其等到被高手碾压的那一天来临,何不提前倒逼自己一把,借此机会培养反思意识,把小问题罗列出来,从问题入手,采访一下自己,答案是什么?我为什么是这么想的?有没有反例来验证自己的逻辑有无破绽?问题与问题间有什么关联性?把这些问题想透你已经到达next level了。
接着,再去看《金字塔原理》,你会有一种温故而知新的感觉。金字塔原理一般用于汇报场景,比起前者论述特定部分,更注重信息的层次感,由一个总的思想统领多组思想。先主要、抽象概括的思想,后次要、为主要思想提供支持的思想,同一组思想间以演绎或归纳推理进行。
用金字塔写作不是目的,掌握金字塔思维才是,它不仅能让我们写出条理清晰的文章,更重要的是,能培养起我们看待问题一针见血的能力,提高决策效率。拥有直击本质的能力,往小了说可以改造个人潜意识,往大了说可以颠覆一个人/一个产品/一家公司的命运与未来。
除了面试、汇报场景,其他的表达模型还有很多,这里再举两个模型:
沟通模型:
1、提炼对方的内容,表达自己理解了对方
2、提出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对方思考
3、提出自己的观点
4、举例论述自己的观点
5、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演讲模型:
详见《罗永浩演讲课》,b站评论区已经留了干货满满的笔记。
那么接下来又出现一个问题了:这么多场景模型,难道都要我们去死记硬背吗?
当然不是。写多了你就会发现,模型与模型间也是相通的。
例如在金字塔结构中,一旦我们概括出了某件事物的抽象原理,就可以带入到其他场景中,成为我们的观点。
又例如在演讲结构中,讲故事是必不可少的一part。一旦我们训练好了讲故事的能力,同样可以带入到其他表达场景中,来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表达高手的其中一个特征,就是擅于利用联想思维,把新的问题换一种角度看待,与已知事物建立联系,带入到自己的表达场景中,从而使观众听得懂、想得明白。
以上,就是书面表达的全部部分。事实上,从“写”到“说”,中间还有一段gap。试想一下,现在的你在台下写演讲稿是信手拈来,突然被邀请到台上面对几百甚至上千个人发言,还能即兴发挥出一段得体、完整的表达吗?这其中差的一截gap———就是【抗压力】
一个人如果抗压力很强的话,他应该能在任意场景下都能做到流畅地表达。而这样的表达,也是表达者终身追求的。
我回忆起我唯一两次具有代表性的经验,一次是托福考试中的speaking,另一次是大二时参加的NGO全国日语演讲比赛,结果还不错,这两次经历都在不同程度上考验了我的临场反应能力和抗压力。当时我采取的方法放在这个主题下也同样适用,
在备考托福口语的时候,有一个提升很快的方法就是录视频。(园姐忍不住评论下:相信找我咨询的小伙伴对这个方法一点都不陌生,我给到过很多人这个建议,从菜鸟到高手,都是这么过来的,区别就是,高手做到并反复的做到。)
根据问题计时复述,
回去自己听一遍,哪里有问题。
用稿子写下来,录一遍,这一遍仔细听发音、语音语调,精进。
最后,清晰地、不带废话地再讲一遍。
准备面试也同样,金字塔结构,大框架到小细节,注重讲话的条理性、清晰度。
为什么不一开始直接写下来背呢,
原因是这种操作的锻炼不够有效。现场作答时,准备的时间也就15秒,根本没那么多思考时间。
为什么不选择录音而是录视频呢,
这里面有个心理状态是:
当我面对后置摄像头时,很容易有一种“被采访”的感觉,不自觉地就被带入到【几百个人看你直播】的氛围中。你所有真实的状态都将被记录下来,你表达的水平被可视化了。
在练习的过程中,有的人可能有镜头恐惧症,有的人实际想的和说的并不一致,每一个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背后,都代表着一个系统出现了漏洞。有镜头恐惧症的人可能是社恐、畏上,他就要突破自己的心理恐惧,尝试各种让自己增加自信的办法;做不到言之有物的人可能是对事物的底层认知不够清晰,他需要再把想法理一理。
每个人的问题不同对应着不同的解决路径,如何找到解决路径是需要结合自身的,套用同一个公式是解决不了的。
但是【解决问题】这个大命题是有模型的。以下来自美国数学家乔治波利亚———解决问题的四步骤:
第一步:理解问题

· 你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 你已经了解到了问题的哪些方面?

第二步:制定计划(参考过去的经验)

·过去是否遇到过与类似的问题?

·为了利用你过去擅长的方法,有无其他说法重新描述你的目标?

· 为了和已知经验相关联,当前的问题能否用不同的说法来描述?
第三步:实施计划
· 检查你是否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朝着解决问题的目标迈进。
第四步:复盘获得的答案

· 有无产生行动效果。

· 其结果或其方法论可否用于解决其他问题。
(由于网上暂时未看到比较简单易懂的阐述,所以内容以手头资料的翻译为准)
简单点,一个万金油的修复系统路径就是:发现问题,反思,制定行动计划,尽可能地解决问题(但不求完美),再反思
第二个方法,就是针对【可以预判的表达场景】做到100%的准备
一次presentation,10分钟甚至一小时的演讲,小白都还不足以具备【有效经验】,这个时候有且唯一的办法,就是做大量的刻意练习,来调度自己的大脑形成一个正确的肌肉记忆
在我参加演讲比赛总决赛时,面对现场六七百个座无虚席的观众,一个事前从未见过的大型场地,还有来自亚、非、欧(不乏从小在日本生活,和,顶级院校在读研究生)的国际选手。
我依然清晰地记得,等待上场前那股如洪水猛兽般侵袭我身躯的氛围感,我的灵魂都快被抽离出来,我就在害怕一件事:上台会不会一句话都说不出?
结果,台上一字不差,全凭肌肉记忆说了出来,甚至在前三分钟的时候,因为现场的人太多了,眼神一度不知道看向哪。我的嘴在动,表情在微笑,大脑完全放空状态。这就是我想说的刻意练习,练到100%地确保了我的下限———不出错

图片

图为作者7月参加东京地区

演讲初赛获得第一名的照片
第三个方法,是心态的转变。这是建立在去做了有挑战的事情,把努力发挥到100%之上的思维转变方法。
法国哲学家福柯曾说过:“语言的本质上是权力的象征,语言在表达时存在一个权力位的高低,语言是权力关系的错位。”
拿演讲来说,在台上,作为表达者的我其实才是处于高位的,话语权在我这,台下的人是我的听众。但是一旦我认为我才是那个被审视的人,他们是权威,就产生了畏畏缩缩、害怕出错的心理,还是太乖了。
所以从根本上丢掉“学生思维”,做到不卑不亢,注意力自然就转移到了内容上。从追求成为一个把话说好的表达者,变成了一个追求底层真相的“认知转译者”。
想要达到一个【大的目标】,需要做对很多【正确的事】,这个过程会有很多的艰难险阻,也许表达力不过是其中小小的一环。而仅仅这一环,就需要大量的反本能练习,消耗掉很多精力。
有时我也在想,到底是什么,才让我抱以热忱在这条道路上持续前进?当我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表达时刻,不断地战胜了内心的恐惧、突破了认知边界后,现在我的答案是:成长。它让我不再被当作客体看待,片面地用容貌、身材、学历、性格、家境给我打分,固定地活在别人设计好的框架内。它帮助我建立起了自己的话语权、影响力,原来这个世界还有专门为我而来的人,被我的灵魂所触动的人。
我也一次次用真诚甚至稍微有点笨拙的语言去链接到了我想链接的人,原来这个世界,并非所有人都拥有一套统一的打分体系。
因为表达力,我真的收获了太多太多……
我也真心地希望你能有所收获~
(园姐看到这里,忍不住鼓掌,本次约稿,成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