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7年因迁校渡江来苏的医学名家们与140年历史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藤一阁 2023-11-29 发布于江苏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前身是美国监理公会创办的私立教会医院苏州博习医院。1948年苏州解放在即,卫理公会华东、华中、江西的教区长在镇江集会,商讨应变措施,决定推中国人为院长。1949年1月,院董事会推举陈王善继、诸荣恩分别担任正、副院长。1949年4月27日苏州解放医院仍维持原状。1951年11月,医院由苏南行政公署接办,融入人民怀抱。1954年10月,博习医院易名为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彼时,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汇集了一批名医和新秀,陈王善继、陈明斋、诸荣恩、黄高锡陈务民、凌长庆蒋百康、董天华、王福磐、孙希琰熊重廉阮鸿藻、顾耀祖、周康德、陈赐龄、马明钰、司马淦徐庆丰、陈忠[1]

    1957年3月7日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南通医学院迁校的通知》,经过近半年的紧张工作,全校师生克服种种困难,迁校工作于当年8月结束学校奉命搬迁至苏州后定名为苏州医学院[2],受到江苏省人民政府和苏州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年9月就批准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苏州医学院附属医院[3]。

图片

    1957年,来苏的人员除南通医学院全部教职工和在校学生外,还有大量后期医学名家和少数青年医师,包括鲍耀东、李颢、张慎行、黄炳然、张秀彬、石福畴,胡嘉言、薛永梁、张炎、朱道程、王致中,董奎先杨鸿声、金权膺、王仪荪、肖文英、茅祖裕陈易人、张立中、赵霖、卫仲升姜书枫陆毓兰[4]等等,当时随老师们渡江而来的还有毕业后留校刚工作几年青年医师们,主要有钱铭辉、过中方孙鑫鹏、褚作仁孙启铮朱锦祥、黄旭升、卢君健王菊慧唐天驷、徐五音、王慰卿、张桂如、江陆芹、张强亚、唐莹、丁乙、伍明达、江逸民、周顺泉[5]等等。

    同时期,调入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陈悦书、曹锡冲、彭大恩、赵瑜、马骏驷葛维方、陈维系穆荣普钱学昌朱瑞珍[6]等名师、专家。

    这三杰出医学专家,生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的历史条件下,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由市属医院成为苏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之后得以汇聚在一起在这历史关键时点,他们抓住机遇,按照高等医学教学的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学走科学的道路开始了临床分科和学科专业化建设,各个门类的实验室和教研室相继成立,医院的医疗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医院从而实现了第一次飞跃发展。

    另外,随老师们一起渡江到苏的还有不少尚未毕业的学子[6],他们将在随后几年陆续走上医疗岗位,在名师们的熏陶下,即像他们老师和师兄师姐一样,成为了临床学科专继往开来的一代医学人物。

   注释:

    [1]详见王馨荣所撰《一段被人忽略的院史史料——博习医院与苏州医士学校》一文(《苏州大学报》第659期)。

    [2]1912年3月张謇、张詧创办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1927年8月发展为私立南通医科大学。1928年8月合并组建为私立南通大学医科。1930年11月更名为私立南通学院医科。1938年8月医科与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合并,建立国立江苏医学院。1946年重建私立南通学院医科。1952年8月全国性院系调整,医科独立改设苏北医学院。1956年更名为南通医学院。1957年整体搬迁至苏州,更名为苏州医学院(2000年4月,苏州医学院并入苏州大学,成为苏州大学医学院;2008年1月,苏州大学医学部成立;2021年7月,苏州大学医学部更名为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按照当时通知精神,迁校的原则是全部人员和在校的学生以及教学设备、用具全部迁到苏州,后来的南通医学院,即现在的南通大学医学院是由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部及其附属医院和迁往南通的苏州医士学校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

    [3]2000年4月,苏州医学院并入苏州大学,随后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名为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4]当根据时《苏北医学院教职工名册》和《苏州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教职工名册》整理,只列后期人员,黄季平、王同观、何馥贞等主要在前期工作。本名单虽经刘延祖、郭玉华、李馨、宗洛、方几希、黄厚甫、钱铭辉、汪康平、柯生发、刘光衡等前辈老师、领导回忆确认,又几经校对,但因时间久远,难免错漏,敬请谅解。

    [5]主要有1952届钱铭辉、过中方、陆建棠、徐孝颐;1953届孙鑫鹏、褚作仁、庄仰珍1954届孙启铮张逸山朱锦祥、胡增芳、钱有芬、黄旭升、卢君健王菊慧1955届唐天驷、徐五音、王慰卿、张桂如、江陆芹、张强亚、唐莹、李华如、顾少康周馨馨、许爱意、黄吉人1956届丁乙、伍明达、江逸民、周顺泉名单根据《南通学院医科毕业纪念刊》(1952)、《南通医学院历届毕业生同学录》(1912-1957)、《苏州医学院校友通讯录》(1952-1991)整理。本名单虽经刘延祖、郭玉华、李馨、宗洛、方几希、黄厚甫、钱铭辉、汪康平、柯生发、刘光衡等前辈老师、领导回忆确认,又几经校对,但因时间久远,难免错漏,敬请谅解。

    [6]当根据时《苏北医学院教职工名册》和《苏州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教职工名册》整理,当时其他地方调来参加工作的还有张安英、陈顺彪唐月清、屠传节、郁启邦、汪月华、陈裁宣、陈小文、朱祖明、徐永华、宋颖清、吴觉、赵灼雍、唐庚元、高明云、庄伯翔、陈天强、孙自宜、黄达明、顾松筠、李寿康、吴莹、李寿康、陈吉人、潘行元、徐蓉珍等。本名单虽经刘延祖、郭玉华、李馨、宗洛、方几希、黄厚甫、钱铭辉、汪康平、柯生发、刘光衡等前辈老师、领导回忆确认,又几经校对,但因时间久远,难免错漏,敬请谅解。

    [7]主要1957届袁家齐、顾庆礼、王兰珍、朱兰芳、徐惠民、钱丽娟、黄尚诚、黄定富张鸿材、蔡长枢、林元典、邵力中、丁允中、徐桂琴;1958届王光杰、蔡衍郎、倪镇、顾志杰、柏蕙芸、陆方瑞、贾景、朱立西、朱国梁、刘凯声、林君衡、徐中和、倪育海、胡大雄、孙进佑、郑碧黎、姚伟钧1959届汪康平陈福谦、朱伶俐、蔡慧芬、胡振雄、江文浩江鑫根、吴延逵、陈家治、徐婉琴、唐开泰、陈兆熊、李义掌、钱青选、席时婉1960届郭震华、鞠成祖、胡兴知、方英、杨学照、李大忠、陈学仁、姬长筠、朱世浩、沈季兑童微静梁观祥、曹克敏、孔祥清、朱炳熊、吴成仁、包家兴、吕昭明、聂春甫、司罗英、周振庭、梁学悌1961届的黄仲杰、吕光成柯生发、陆之安、陈荣发、李兰贞、叶守恩、陈衍恩、陆振玉、王声愿、陈福弟、陶岳多、刘光衡、江安美、邹正辉李丕平、宋士良、黄明治、杜秋怀、陈国荣、朱德隆、康松泉、施立钦、魏其忠、叶学仁、刘文源、杨华元、林根木、何寿春、顾以枚;1962届的郑祖根、洪天禄、吴洁、姚齐、严珠等。名单根据《南通医学院历届毕业生同学录》(1912-1957)、《苏州医学院校友通讯录》(1952-1991)整理,1959年9月附属儿童医院建院后留在其内工作的未列入。1959年9月建立附属第二医院时,附属第一医院抽调近50人援建,在附属第二医院1970年5月迁往四川内迁时,又抽调了部分骨干支持,期间两院医疗教学人员互动频繁,故两院一起统计,时间截止为1962年10月。本名虽单经刘延祖、郭玉华、李馨、宗洛、方几希、黄厚甫、钱铭辉、汪康平、柯生发、刘光衡等前辈老师、领导回忆确认,但因时间久远,难免错漏,敬请谅解。

    参考文献:

    1.《苏州医学院院史》(郑白、刘林、叶树棠、陈守谦、姜卜吴、陶明山、张利民、孙风庚,苏州医学院印刷厂,1992年10月)

    2.《南通医学院院志》(院志编纂办公室,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

    3.《苏州医学院简史》(顾钢、王馨荣,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

    4.《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院志》(院志编纂委员会,2011年9月)

    5.《南京医科大学校史》(校史编纂委员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

    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院120周年纪念刊》(院庆办公室,2003年10月)

    7.《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志》(1988-2008)(院志编纂委员会,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8.《苏州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院志》(1959-1985)(院志编纂委员会,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

    9.《陈易人访谈录》(潘文龙)、《董天华访谈录》(杜志红)、《杜子威访谈录》(马中红、朱庆华)、《蒋文平访谈录》(褚馨)、《唐天驷访谈录》(陈一)、《阮长耿访谈录》(孙黎、)(田晓明、马中红、陈霖、侯建全、陈赞、陈卫昌,2020年,苏州大学出版社)

    10.《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建院110周年纪念画册》(高建林、施炜、马卫东、施琳玲、薛晓慧,2021年11月)

    11.《苏州医学院建校80周年纪念刊》(苏允执、黄厚甫、苏成海、梅升平、刘克家、钟枚、薛辉,深圳青年杂志社,1992年10月)

    12.《杏林流芳-苏州大学医学教育110周年纪念画册》(詹启敏、吴嘉炜、钱福良、徐广银、吴德建、顾闻钟等,2021年10月)

    感谢:王建凯书记、杨爱琴处长、陈玉华主任、朱本兴主任以及谢可鸣、冯一中、时文彪、缪竞诚、诸葛洪祥等诸师傅给予的支持,一并感谢李馨前辈女公子杜晓建、柯生发和刘光衡两位前辈的公子柯勤校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