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宗仲景”,你可知它下一句“温病有鞠通”?

 为什么73 2023-11-29 发布于北京

原创 潘毅工作室 潘毅讲堂 2023-11-29 12:01

   本  期  导  读    

中医界为什么有“伤寒宗仲景,温病有鞠通”之说?

我们来围观一下以下方名:银翘散、桑菊饮、三仁汤、新加香薷饮、杏苏散、宣痹汤、白虎加苍术汤、清营汤、安宫牛黄丸、清蒿鳖甲汤、增液汤、沙参麦门冬汤、益胃汤、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小定风珠……是不是耳(眼)熟能详?

而这些方都出自一人之手,那就是吴鞠通。

或可以说,吴鞠通《温病条辨》里的方,临床使用率可能仅次于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图片

缘起

吴鞠通,名瑭,字配珩。出生于江苏淮安府山阳县,也就是如今的江苏淮安市。父亲是秀才,可谓书香门第,从小接受的是儒家学问,重视孝道。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家里积蓄花光,可父亲到底得了什么病临终前都没有答案,医者皆支支吾吾,或言“伤寒”,或谓其它。吴鞠通哀痛欲绝,读的是圣贤书,却对父亲的病无知无策,深感 “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由此立志学医,开始翻阅医书。23岁时,侄儿又患喉疾,请来的大夫以冰硼散吹喉,反而加重了病情,后请的几位大夫,也是不明医理,胡乱医治,最终致侄儿全身发黄疸而死。奈何吴鞠通当时学医未成,不敢妄言,这对吴鞠通来讲无疑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汉代张仲景有感于宗族多人死于伤寒,从此发奋钻研医学。吴鞠通也一样,自父亲去世,便开始研究医理。此后,他北上京师,借着抄写《四库全书》的机会,养活自己的同时,也完成了大量的阅读积累。也就在这个时期,他得以接触到明代名医吴又可的《瘟疫论》,这可谓我国第一部温病学专著;亦有机会研习清代名医叶天士的《温热论》。外面广阔的天地让他有机会饱读前人医学史籍,终于对父亲与侄儿的病心中豁然,盘桓于心多年的“什么病,怎么治?”有了眉目,大概彼时彼刻,他的心情是复杂且难以言喻的吧,然而此去经年,故土几度秋来春去。

图片

成就与贡献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中国医学史上也因此迎来了一位温病大家。吴鞠通带来的建设性发展,继往开来,于后世的影响不可估量。

吴鞠通最大的贡献便是确定伤寒、温病分属截然不同的两大类疾病,且治法上存在明显差异。在张仲景六经辨证基础上,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在此基础上,吴鞠通又创三焦辨证。三焦辨证理论在其《温病条辨》一书中系统提出,标志着中医温病学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可谓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直到今天,温病理论在助力战胜非典、治疗新冠疾病的战役中依然发挥着巨大作用。

所谓“三焦辨证”法,便是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焦。上焦以心包与肺为主,中焦以脾胃为主,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及膀胱。这个方法非常适合温热病体系的辨证与治疗,并确立了三焦传变方式。一般而言,由上而下“顺传”——即“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始上焦,终下焦。”

由传变方式,定下治疗原则,便是那句在中医界名闻遐迩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意思是上焦部位最高,近于表,所以治上焦的病,宜用如羽毛那样轻清升浮之品,否则药无法升达病所;中焦处于上、下焦之间,是升降出入的枢纽,所以中焦有病用药须不偏不倚,即不宜用过于轻清升浮之药,又不宜用滋腻潜降之药,用药须中正平和如秤杆之平衡;下焦部位最低,偏于里,用药须重浊,犹如秤砣那样沉重之品,才能直达病所。

图片

吴学源流

温病学说源远流长,但在吴鞠通这里被发扬光大。

中医学子估计都听过“辰戌之岁,初之气,民厉温病”;“寅申之岁,初之气,温病乃起”;“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等等,皆出自《内经》。由此可知,代表作《温病条辨》上承于《内经》。其代表方剂银翘散方论中也说:“本文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训”等等。

继而博采诸家——

在《温病条辨·凡例》中,吴鞠通说:“是书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温病条辨》一书所收载方剂,大约一半来自于仲景经方,如桂枝汤、白虎汤等,亦有不少处方由仲景方化裁而来,如化斑汤化裁于白虎汤,五承气汤化裁于大、小承气汤,加减复脉汤化裁于复脉汤等。

吴鞠通在其自序中说:“得明季吴又可《温疫论》,观其议论宏阔,实发前人所未发,遂专心学步焉。”要说对他影响甚深的人物,吴又可恐怕首当其冲。

又说:“叶天士持论平和,立法精细……”《清史稿》就称吴氏“学本于桂……著《温病条辨》,以畅其义。”不过,《温病条辨》可以说对于叶氏思想是继承,亦是提高与发挥。

……

最终,如他在自序中所说,成书过程是在前人基础上“去其驳杂,取其精微,间附己意,以及考验,合成一书,名曰《温病条辨》。”

在叶天士《温热论》中,没有收载足够多的方剂。而在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当中,填补了这一缺憾,许多实用方剂如今依旧惠泽百姓,救病患于水火。上文所列之方,都是后世医家极为常用之方。《温病条辨》也被后世认为是“治温之津梁”、“治温病所必看之书”。

在划分中医“四大经典”时,除了传统的《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难经》的划法外,还有一种学院方便教学的划法,便是用吴氏的《温病条辨》替代《难经》,成为中医学子必读之书,足见其地位。

图片

问心堂立德立功立言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人物,却是医学史上十七年磨一剑,方肯出山的医家。

1793年,京中大疫流行,不少病人因治疗不当而亡。吴氏友人知其通晓医术,便力促其出手,吴亦不忍袖手旁观,故尽其所能救之,彼时虽大多因他人误诊误治已成坏病,但在其准确辨证施治下,救活数十人。自此,吴鞠通声名大震,这一年,他36岁。

而这之前整整十七载岁月,自19岁读医书,吴鞠通始终“进与病谋,退与心谋”,沉潜医书医术。十数年来始终审慎,坚守人命大过天,学问不够时,他说“未敢轻治一人”。 

青年时期亲人因误诊误治离世的画面太过刻骨铭心,他自述“愧恨难名”。这也影响了他一生的行事作风。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是他发出的慨叹。

在他另一部著作《医医病书》里,他说“俗医之病百出,予不忍言。即从一端而论,或谓之买卖,或谓之开医店,可耻之极,遑问其它。”可见对于医术不精,把行医当买卖之人,吴鞠通深恶痛绝,不齿至极。

而每遇俗医处方之荒谬,他说“余存心不敢粉饰,也不忍粉饰。”丝毫不留余地。

对于其他医家请他点评自己的著作,他亦心直,阅后提出诸多中肯意见,不会随意褒奖,只怕贻误后学。

其实,对于前辈医家,哪怕推崇,但对于其疏忽与不足,吴鞠通尚且直言不讳,更何况并世同行?《温病条辨》中,他评吴又可《瘟疫论》:“细察其法,亦不免支离驳杂,大抵功过两不相掩,盖用心良苦,而学术未精也。” 评叶天士“然叶氏吴人,所治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条证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足见其耿直之性。

吴鞠通向来治学严谨,对于先贤论著,从来都是“执其可信者而从之,不可信者而考之”;对于医界不正之风,他针砭时弊,英雄孤胆,总是那么的不给情面不合时宜,带着一个理想主义者行走世间的憨与痴,于病家是福气,于己,其时多遭诋毁孤立,令人唏嘘。

所谓立德立功立言,吴鞠通这一生,无论所居何处,主堂屋一概名之曰“问心堂”, 他确实做到了药王孙思邈对学医者的教诲“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亦始终遵循着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训言。并留下了《温病条辨》、《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以飨晚学。

可你知道吗,在《温病条辨》成书时,吴鞠通并不自信,他说“恐以救人之心,获欺人之罪”。若不是三五知己,“以天下至多之病,而竟无应病之方”,“来岁己未湿土正化,二气中温厉大行,子盍速成是书,或者有益于民生乎!”劝说他,力促其将治疗温病的经验分享出来,我们才得以见到这许多宝贵好用的方剂。吴却是谨慎谦逊,他说 “就正海内名贤,指其疵谬,历为驳正,将万世赖之无穷期也。”

其友说“数百年后,当必有深识其用心者!”如今,中医界不少人认为他是可与汉代张仲景比肩而立的人物,坊间亦有传言“伤寒宗仲景,温病有鞠通”,大概人们是想说,伤寒的病,我们效法仲景就好了,而温病,我们有吴鞠通的学说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