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卫平:四个方面回答,新课改背景下为何要实施思维型教学?

 wangzh311 2023-11-30 发布于浙江



2022年义务教育新课标颁布,对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程实施的历史背景下,思维型教学如何推动课程改革?如何支撑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课标修订组组长,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综合组成员胡卫平教授从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动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四个方面入手,全面解读新课改背景下实施思维型教学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要求,为学校和教师更好地落地新课改明确了方向和抓手。



 

本文为思维智汇第681篇原创文章

本文共4536字,仔细阅读需12分钟

周一

深度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以下内容: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何要实施思维型教学?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实施思维型教学?

坚持素养导向

素养导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五育并举”培养目标的中介环节就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为学校育人画像,为教师教学架桥,为学生发展导航。

在2022版课程方案中的培养目标中提到,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理想的四个方面聚焦正确的价值观,是品德素养的最核心要求。有本领从学业素养,劳动素养、身心素养、审美素养、合作交流素养、问题解决能力,这六个方面来进行的论述,突出地表现为关键的能力。有担当从六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属于核心素养中的必备品格。


因此,尽管义务教育的课程方案,它的目标是从培养“三有“人才的视角来展现的,但同时也反映了核心素养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改革。

素养导向贯穿在整个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例如课程标准中的目标、学段目标、学业要求、学业质量标准都基于素养,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素养的形成,教学也要以发展学生的素养为目标,基于核心素养来推进评价的改革。在课程方案中基本原则有五条:
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

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

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

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

其中第一条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九年一贯设置课程,完善课程类别与结构。这体现了坚持素养导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具体到课程标准中就是核心素养。

第三条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依据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明确育人主线,加强正确价值观引领,重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育;精选课程内容,注重培养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奠基未来。

在课程标准中要求凝练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课程独特育人价值和共通育人价值,形成清晰、有序、可评的课程目标。

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思维型教学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课堂教学缺乏思维引领,学生学习缺乏深度思维,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不高。

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会影响到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的监测反映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论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还是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都有提升的空间。下图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包雷教授在 2009 年在《 science》 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从图上可以看出中国学生的力学知识和电学知识的掌握水平远远高于美国同等水平大学的学生,但是科学推理能力基本是一致的。

▲包雷教授2009年《science》(30 JANUARY 2009 VOL 323 )文章


第二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在于教师。但是对教师来讲,存在着教师发展缺乏系统的设计、培训模式缺少能力的实训、教师引导学生深度思维的能力不强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从 2013年启动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到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再到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等等,都对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总体来讲,缺少核心素养中最核心的内容及影响因素的评价,所以素养评价缺乏综合体系,学习、思维与创新素养的关注不够,导致评价结果的应用困难。

我们对各种素养的形成机制做过系统的分析,发现所有素养的形成过程中不能没有思维。因此,我们要落实基于核心素养的改革,就必须推进基于思维的教学改革,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发展学生的思维。

思维型教学理论是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以思维型教学理论本身为核心,以教学实践和活动课程为重点,以综合评价为引领,以教师发展为支撑的一体化体系。思维型教学不仅仅是教学本身,还包括着教学之外的课程评价。它解决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谁来培养人,以及培养的效果,如何进行评价等问题,为我们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了系统方案。

▲“教学—课程— 评价—教师发展”一体化体系

强化学科实践

新课程改革强调强化学科实践,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基本原则第五条是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具体要求为:
加强课程与生成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

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优化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式和路径,推进工程与技术实践。

积极探索新技术背景下学习环境与方式的变革。

因此,新课改强调要强化学科实践, 注重“做中学”,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强调“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其中更重要的是学中有思。所以要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实践不只是做事,如果教师在学生实践中不强调思维发展,就没有办法真正使学生形成学科的基本观念,没有办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思维型教学理论提出的探究与实践,指出只有思维参与的实践才能变成深度的实践。因此思维型教学的理念和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思维型探究过程

思维型教学基于五大原理,将思维型探究过程分为五个环节:创设情境与问题提出、作出假设并制定计划、收集证据与信息处理、得出结论与表达交流、总结反思与应用迁移。并提出思维型探究设计:以发展学生思维、培育核心素养为目标,将六大环节作为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要围绕核心概念,适合学生的兴趣特点,适合知识经验、适合认知水平。

▲思维型教学探究的设计

学科实践是用学科知识、学科思想方法和学科思维方式解决真实情境中问题的一种活动。学科实践不仅是学科知识与方法的应用,而且是获得知识与方法的途径。所以学习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应用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

思维型教学强调从情境中来,到情境中去,基于素养的改革,必须能够促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素养。因此,在知识的学习过程或者的过程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都需要重视实践性。

推动综合学习

在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中可以发现:综合性的知识、课程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只有综合性的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跨学科综合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提升。综合性既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也是国际科学课程改革的趋势,还是课程方案的要求。

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基本原则第四条为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具体要求: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容知识的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

加强综合课程建设,完善课程科目设置,注意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

综合性体现在三个层级:


第一,强调基于核心概念来组织课程的内容,反映的课程内容的结构化;

第二,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中提到跨学科的主题学习,10%的主题要进行跨学科;

第三,综合课程。

无论是教师教学还是学校教研都要从这三个层面来思考加强课程的综合性。这里我们要明确的是以思维型教学理论为指导的大单元教学一定是基于核心概念的单元教学。核心概念是处于学科中心,展示学科途径,反映学科思想的结构化的概念规律和原理,基于核心概念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理解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功能;

第二,制定核心概念的教学规划;

第三,制定单元教学规划;

第四,制定课时教学规划并进行实施。

落实因材施教


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基本原则第二条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具体要求为:
为每一位适龄儿童、少年提供适合的学习机会。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征,注重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之间的衔接,体现不同学段目标要求的层次性。

打好共同基础,关注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差异,适当增加课程选择性,提高课程适宜性,促进教育公平。


三个具体要求可以概括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服务于个性化的学习。关于落实因材施教的问题,思维型教学提出三适合,两遵循,为教师进阶设计教学提供指导:

第一,适合学生的知识经验;

第二,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第三,适合学生的兴趣特点;

第四,遵循学习规律;

第五,遵循学科规律

所有的进阶课程的设计,都应该是一体化的设计:从学习内容来讲,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从学习活动来讲,从简单到综合;从学段详解来讲,包括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从进阶的内容来讲,包括目标内容、学业要求、学业质量、教学方法等方面。

教师在落实因材施教,实施进阶教学的时候要做到三理解:

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学生兴趣特点。

理解学习:理解学习的本质,学习的条件,学习的规律。

理解学科:要在原有的学科理解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科的结构,学科的思想方法,学科本质三方面的理解。


教师进阶设计课程首先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1~2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3~4年级学生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5~6年级学生具有经验的抽象逻辑思维。7~9年级学生由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进行教学,实现因材施教。
第二,因材施教还要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一定要抓住学生发展的关键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指导性的学习到引导性的学习,最后慢慢的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第三,要关注学生经验知识的丰富。第四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发展,从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因果兴趣到理论兴趣。第五,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复杂性。

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在实施课程标准的时候,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学校课程发展体系。设计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从横向来讲,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要进行有机整合;

从纵向来讲,要实现不同学段的进阶;

从教师的安排来讲,要使得教师能够理解不同学段

从教研的组织来讲,需要跨学科、跨学段组织教研。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聚焦核心素养,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导向,以强化学科实践为路径,以实现因材施教、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思维型教学和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教师在理解思维型教学的时候和课程改革结合起来,或者反过来在实施新课程的时候,能基于思维型教学深度理解课标,就能够深化对教学改革的认识。


来源 |本文整理自义务教育科学课程课标修订组组长、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综合组成员胡卫平教授在第四届全国思维型教学大会——“新课程背景下的思维型教学”上的分享
编辑 |杨紫君
统筹 |孙习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