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清初经世实学思潮对《姑妄言》的影响

 遇事明言 2023-11-30 发布于广东

摘要:《姑妄言》是清代的一部奇书,作者受到清初以来强烈的经世实学思潮的影响,以小说创作的形式,表达了自己治世的理念和愿景,传达了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如立足现实,体现务实之风;直面社会,抉发时弊与彰善瘅恶;针对现实,探寻救世之方等等。与此同时,小说在题材内容、艺术旨趣、人物塑造,以及情节安排、细节处理等许多方面,都留下了清初经世实学的影响印迹,使古代长篇小说的内容、形式呈现出种种新的变异,这是形成其“奇书”风貌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曹去晶的《姑妄言》堪称是一部“奇书”,学者归纳这部作品有“八奇” [1] ,实际上并不止此。如它长达百万言,却仅有二十四回;每回四万言,为一般章回小说的六七倍;采用鲜见的双回目形式;沉睡国外二百多年,又突然在国内重现……诸如此类,都令人惊为“奇书”!

《姑妄言》成书于雍正八年(1730年),作者创作时间正处于清初以来经世致用实学思潮的盛行时期。其内容有强烈的现实色彩和崇实倾向。作者曾长期混迹于经世思潮流行的核心地带——南京,并和当时实学家有丝丝缕缕的联系,可证此者如小说第十一回写侯捷云贵之行,实为抄撮陈鼎的《滇游记》《黔游记》和许缵曾的《滇行纪程》《东还纪程》等作品 [2]  71-88。而陈鼎乃清初历史学家、旅游文学家,属实学家人物;许缵曾之母为明末著名实学家徐光启孙女,考其行事可知其亦崇尚实学。故《姑妄言》必然受到清初实学思潮的重大影响,并通过艺术形象传达了作者的实学思想,尤其是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

一 

明清以来,尤其是天崩地解的明清之际,从批判理学的空虚中产生了一种讲求实用的思潮,并逐渐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流,学界普遍用“实学”来概括这一进步思潮。实学是一种明体达用之学,讲究实功、实行、实践、实用、实风,基本特点是崇实黜虚,处处突出一个“实”字,与理学之空疏针锋相对。“从这一进步思潮的高涨而波及的范围说,由学术而遍及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艺术等领域。” [3]  415 

从明后期开始,程朱理学便日趋衰落,成为“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 [4]  99,加之阳明心学推波助澜,空谈心性、束书不观的空疏学风盛极一时,波及整个社会,恰如思想家顾炎武所批评的“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 [5]  538。而另一方面,学术界也展开了对理学空疏的检讨,掀起了一股务实之风。明末清初,生于理学世家、被誉为江南大儒的陆世仪倡言:“凡以教天下之士,务为实学,使出处皆有裨于世。” [6]  460他旁涉博览,天文、地理、河渠、刑法、礼乐、农桑等多有所学,曾为治理娄江水患,精心研究水利,撰写《淘河议》《决排说》《建闸议》,体现出务实精神。明清鼎革,亡国破家之变,使清初学界更加沉痛反思学风空疏之害,从而涌现出一大批实学思想家,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李颙、颜元、李塨等。他们结合现实,主张治经读史,明道救世,抨击空疏不实学风,要求学以致用,匡救时弊。为此,他们提出:“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7]  91“救弊之道,在实学不在空言。” [8]  75 

实学思潮给社会带来思想观念的改变,也带来思维方法的革新。受其影响,文学家不但在小说中表现实学思想,而且用实学思维方法进行创作。《姑妄言》的创作立足现实,描写社会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体现了务实之风。作为家庭题材的小说,它描写了上百个家庭,且写人必及其家庭,以家庭书写来构建人物性格的依据,不但“一个人有一个小传”(第二十一回回前评) [9]  1044,而且一家有一家之小传。如书中佛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过场人物,小说却因人及家,原原本本写出一个家庭小传——因为其父母信佛道,一心要选个吃斋信佛的女婿,所以佛姑29岁尚未出嫁。后因被一个假道姑上门骗奸,佛姑被逼迫自尽,其父母痛心疾首,不久双双去世。一个普通、善良的家庭,本来应该非常幸福,却发生了家破人亡的悲剧,不能不令人深思。看似偶然提及的一个小人物,却书写出一个寻常家庭的悲剧,反映了作家对现实社会观察的细致、深入。

《姑妄言》描写的家庭涉及上、中、下各阶层,尤以社会最底层为多,也最为真实生动,展开的是一幅前所未有的广阔市井生活图景,正如林钝翁在第一回回前总评里所说:

此一部书内,忠臣孝子、友兄恭弟、义夫节妇、烈女贞姑、义士仁人、英雄豪杰、清官廉吏、文人墨士、商贾匠役、富翁显宦、剑侠卫士、黄冠缁流……世间所有之人,所有之事,无一不备。余阅稗官小说不下千部,未有如此之全者。勿草率翻过,以负作者之心 [9]  2。

以一人之笔而摹写出社会底层“如此之全”的各色家庭和各类人物,若没有对市井社会长期的关注、观察和研究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姑妄言》家庭题材的书写即体现出一种实学的务实精神,而所谓“作者之心”,就是立足现实的经世、救世精神。

立足现实和务实之风在人物描写方面也有体现。如第十六回钟情出仕一段中,作者针对普遍存在的官场、刑狱之弊,从下层平民的视角出发,塑造了一个勇于任事又明达世情、人情的清官形象。钟情为官,“惟以救人除弊为念” [9]  779,为了杜绝冤假错案,对任何疑点都细心审究,“冤者伸之,强者抑之,恶者除之,善者旌之” [9]  780。上司出了差谬,他寸步不让地据理力争。“堂上要谪他的谬处,细细详察,件件俱是,又心服他,只得依允。” [9]  780然而另一方面,同僚犯有私弊,“他见整体无大关碍者,却不过面皮,只得依允。或欲分惠于他,他一文不受” [9]  780。对臭名远扬的禁卒之贪恶,其则厉行严禁,又晓之以理。鉴于衙门中比比皆是的酷刑逼供现象,他专门改写《戒刑》一篇,详细载明哪种情况适于用刑或不适于用刑,以及用刑的程度和缓急等,贴在官厅内以劝同僚。作者还将这篇《戒刑》全文录入小说,对此林钝翁评曰:“凡历仕途掌刑名者,当书一通。置于座右,细心潜玩” [9]  770,经世意味极为鲜明。同样,小说中其他一些清官形象,也大多与传统小说中追求理念化、理想化不同,而是融进了一些现实的性格内涵,张扬了一种务实精神。如智按院和关爵都是清官,关爵致仕归乡,生活清贫,智按院为了帮他,一见面就说:“地方上或有无碍的事,老年兄可寻一两件来,弟当尽情,稍助老年兄薪水之需。” [9]  1189而恰好地方上发生命案,当事人找关爵托情,关爵便通过智按院的关系说合,从中谋得六千金回报。清官形象的这一变异,反而增强了人物的可信性。

对婚姻与爱情的描写,《姑妄言》同样体现了崇实、务实取向。如传统婚姻强调传宗接代的文化理念,淡化夫妻生活中的生理欲望,尤其对女性的性要求予以遮蔽和压制,这与人的自然本性构成强烈的冲突。《姑妄言》则突出了性爱在婚姻中的重要性,强调女性生理欲望的满足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如贾文物的妻子富氏是有名的悍妇,对贾文物非打即骂,小说写其泼悍的原因,就与这方面不和谐有关。后贾文物向峨眉道人求教,道人回答:“妇人未有悍而不妒,妒而未有不淫者。若果能遂他的淫心,那悍妒之气自然就渐渐消磨下去。” [9]  747在道人帮助下,贾家最终夫妻和美。作者由此感叹:“不意这几粒仙丹,把一个悍妒之妇治得拱手服降。” [9]  758可见悍妇、淫妇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也与这方面因素不无关系。王长友的《从<姑妄言>看三教文化的衰落》一文揭示:“妇女正常的生理和心理要求不能正常地得到满足,才导致她们在可能的范围内寻求补充。阮大铖、姚华胄妻妾不贞,是因为他们既年老又妻妾成群;吴老儿和崔命儿,易老儿和容氏,是典型的老夫少妻;香姑配马台,是骇人听闻的丑夫美妻、拙夫巧妻;火氏原本贞洁,是因为丈夫铁化外恋才走向淫乱,阮最、阮优的妻子,都是因为被淫乱的丈夫冷落才另寻乐处。” [10]  

小说关于婚姻生活的上述反映,与清初实学家“理欲一体”的思想不谋而合。如王夫之针对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11]  91的观点,将天理和人欲统一起来。颜元说:“岂人为万物之灵而独无情乎?故男女者,人之大欲也,亦人之真情至性也。” [8]  124对正常人欲的充分肯定,取消理、欲二元的对立冲突,无疑是《姑妄言》主张性爱满足有益于巩固婚姻的话语背景。

在爱情描写方面,《姑妄言》也褪去了一般才子佳人小说的理想化色彩,凸显了务实的一面。如小说女主人公钱贵,出身门户人家,但与男主人公钟生定情后就矢志守身,结果受到母亲的威逼和有权势嫖客的威胁。当钱贵发誓“九死弗移,以此报君”之时,钟生却说:“……你此后仍如昔日承顺母意,俟到我家,再守妇道未迟。” [9]  185众所周知,程朱理学强调的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里重视的却是个体的生存权和生命的重要性!事实上如果没有了对生命的尊重,也就谈不上什么爱情,显然这里体现的是一种更为现实的思考。

 

崇实、务实的创作倾向必然伴随着经世意识的张扬。《姑妄言》经世意识的一个最突出表现,就是对种种社会弊端的揭露和批判。小说抉发的时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腐败、社会黑暗;二是世风日下、道德沦丧。前者主要是透过对明末历史的观照与反思,后者则是作者对清初世情风俗的认识和批判。

题材上,《姑妄言》杂糅历史与世情、艳情等内容,有学者认为“从本质上说,《姑妄言》不是一部艳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 [12] ,此说不无道理。小说作者有鲜明的历史叙事意识,不但叙写历史人物之行迹凿凿有据,而且连虚构性的情节、事件也予以明确的历史时间标识,如“到了天启七年丁卯科,多必达同钟生那年中式” [9]  847,“话说崇祯壬午之秋,梅生得领乡荐” [9]  1150,等等。这种故意模糊虚实界限的处理,就传统虚构性质的小说来说,是令人费解的。从叙事背景来看,小说涉及明清之际魏忠贤逆迹、李自成起义、崇祯皇帝自缢、南明王朝败亡、大清兵入中原等重大历史事件,但很多时候,这些本来属于背景的内容却凸显于前台,作为叙事的主体内容部分呈现出来。如第八回叙贾文物时插入魏忠贤出身、擅权事;第二十一、二十二回,由贾文物引出李自成攻城略地起义事;第二十三、二十四回,由钟情引出阮大铖及南明君臣荒淫腐败事。这种历史意识的彰显或与作者遗民情绪的记忆有一定关系,但更大程度上当与清初以来的史学经世意识有关。

宋、明时期,经、史界限分明,理学家往往尊经而不尊史,而清代史学的重要动向则是大倡经史之学,将尊经与尊史相结合,以史学来补充经学,通过取鉴历史来研究现实问题。明清之际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为代表的、密切关注社会现实的实学家们,以研经著史的方式来探讨历史兴衰之理。他们高扬史学经世的旗帜,肯定史学的社会价值。顾炎武曾说:“夫史书之作,鉴往所以训今。” [7]  138黄宗羲创浙东史学,提倡以史治世,一生致力于明代文献的搜集,认为“国可灭,史不可灭”。王夫之承司马光以史资鉴的治学宗旨,作《读通鉴论》《宋论》,提出:“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 [13]  66 

“以史为鉴,乃忧患意识使然,旨在找寻历史的存亡之术;彰善瘅恶,重在发挥史学的道德批判功能。” [14] 曹去晶正是受清初史学经世思想的影响,创作《姑妄言》来发抒个体的历史忧患意识,同时劝善惩恶、匡正时弊。如揭露天启朝魏忠贤肆恶和士大夫的寡廉鲜耻:“遂弄了个东林党,大戳忠良。把些正人君子尽行杀逐,所留合朝文武皆是他的干儿。自首相魏广微起,五府六部,大小九卿,以至科道,无非儿而已矣。” [9]  414甚至有个将近80岁的礼部尚书也想随俗,但年纪太大,只好让自己儿子拜在魏忠贤门下做个孙子。对此作者感慨:“你看那时士大夫无耻至此,可还成个世界?” [9]  415不学无术的贾文物,靠着岳丈富户部的关系,轻而易举中了举人,引发几百个秀才因不满而闹事,富户部便“备了万余金厚礼,托阮大铖转送魏忠贤,要领贾文物拜他门下做个孙子” [9]  403。结果魏忠贤把闹事的秀才责革问罪,还说:“这贾孙儿中一个举多大事,明年咱偏中他个进士,看人怎样的?”“果然次年春榜,贾文物又搭了一名进士” [9]  404。

小说接着还描写了崇祯朝魏忠贤倒台后,社会依然贪腐成风的情形。甚至在国家危亡之秋,社会官商阶层也毫无起色,依然贪吝自私成风,君国意识严重缺失。如当李自成进逼汴梁,史可法请各部官员捐俸助饷,众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总无一人回答” [9]  1066。向京城店铺募捐,不料全城四五千大店铺,“都是一两二两的居多,三两五两的还有些,一个十两的也没有” [9]  1070。小说还专门摘引一段“逆闯檄文”,来揭露时局昏暗:

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甚至贿通公府。朝廷之威福日移,利入戚绅。闾左之脂膏尽竭,公侯皆食肉。纨裤而倚为腹心,宦竖悉龁糠,犬豕而借为耳目。狱囚累累,士无报礼之心;征敛重重,民有偕亡之恨 (1)   [9]  1151。

对此作者感慨:“此数语切中时弊,不可因人废言。” [9]  1151 

至于残存一隅的南明王朝,统治阶层的荒淫腐败更是不堪。小说叙写弘光登基之初,便重用马士英等人,而其本人不理朝政,每日躲在后宫服春药,甚至在除夕之夜眉头紧锁,大臣误以为其忧心国事,最后才弄清:“戏班中竟没有一个好女旦,以供娱乐。” [9]  1200于是,寡廉鲜耻的都察院佥都御史冯寅和工部左侍郎毛羽健,争相献娇妻、爱女邀宠,朝中“文武众臣,有那无耻的,深恨家中无美妻娇女可献” [9]  1201。此外,小说还写到朝臣严重的腐败情形,如礼部尚书马士英独揽朝纲,荐举阉党余孽阮大铖,又大肆卖官鬻爵,时人以诗咏叹:“中书随地有,都督满街走。监纪多似羊,职方贱如狗。” [9]  1205大司马阮大铖也不甘落后,“但是有缺,只要有银子就卖,虽娼优隶卒总也不管,银子一到就补授……后来竟连瞎子、瘸子、撆手,并七八十岁的老汉,都放了要紧武职。” [9]  1212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通过历史层面的叙事来反思明朝灭亡的教训,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上述描写弘光帝即为一例。对此钝翁评曰:“为大清驱明者,弘光、马士英、阮大铖也。” [9]  1149小说还写到天启帝的纵容权臣、崇祯帝的刚愎自用,第八回前评云:“若天启不任忠贤,此辈安能流毒于正人君子?” [9]  386夹批:“忠贤之肆毒,若非天启主意,安敢大胆乃尔?后人但归罪忠贤,而不责天启,是舍本而求末矣。” [9]  414这种对最高统治者无所顾忌的抨击,在专制时代可谓振聋发聩,在清初文学描写中极少见到,而在清初倡史学经世的思想家文集中却比比皆是,如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王夫之《读通鉴论》、唐甄《潜书》等,都有大量抨击君权、君主的言论,不难想象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姑妄言》所揭示的明末社会各种弊端,在封建末世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时弊。康熙、雍正王朝虽号称盛世,同样很难杜绝腐败等丑陋现象,尤其康熙晚年政事懈怠,官员朋党为奸,徇私舞弊,以致国库空虚,民生困顿。如《清史稿·食货志》谈及其时财政亏空与吏治腐败问题时云:“圣祖在位六十年,政事务为宽大。不肖官吏,恒恃包荒,任意亏欠,上官亦曲相容隐,勒限追补,视为故事。” [15]  3532 

当历史层面的叙事真正作为一种背景退居幕后时,小说叙事所展示的便是一幅清初市井社会物欲横流、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全景。作者曹去晶对伦常崩溃、世态丑恶的现实感愤万端。第九回钝翁评:“作者非有二十分愤懑、二十分伤心不能道也。” [9]  440于是,作者借明骂清,指摘时弊,痛贬人心。作品《自序》云:

夫余之此书不名曰真,而名曰妄者,何哉?以余观之,今之衣冠中人妄,富贵中人妄,势利中人妄,豪华中人妄,虽一举一动之间而未尝不妄,何也?以余之醒视彼之昏故耳! [9]  E 

此处的“妄”无疑指的是道德沦丧与人性的缺失,也是作者著书要揭露、抨击及改变的目标,因为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了世情败坏和恶风陋习的产生。

小说对清初社会纲常崩坏、世风堕落进行了多向度的揭示和批判。或写时人贪婪金钱、谋财害命者,如艾金(爱金)夫妻“一生贪财,见了钱连命都不惜”,家中开个小客店,“有那赶集的人在他店中过夜,次早开发店钱分,数足了递与了他。他接过来数,定要藏起一二文,赖说短数。” [9]  1226有一次,他看到客人携带三四百两银子住店,“心中好生动火” [9]  1227,竟然谋害了两条人命。或写兄弟因财失义而骨肉相残者,如钟吾仁(真无仁)和钟吾义(真无义)为一奶同胞,为分家产而同室操戈,打起官司,又争相重金贿赂知县,以致钱财荡尽,最终导致互相残杀。作者感慨:“世人何故丧良心,但见黄金不见人。毒计每缘争阿堵,奸谋乘隙乱家庭。” [9]  824或写迷恋赌博破家荡产者,如牧福(没福)为宦家子弟,本有十数万金的家产,因沉溺赌博,“只三四年间,把银子绸缎、金银器皿、首饰衣服,并房产地土,一色等项,赌输了个干干净净” [9]  1003。他因为欠下赌债,甚至准备卖掉妻子。或写世态炎凉、人情似纸者,如阎良(炎凉)五十大寿,两个女婿各备礼物进门,大女婿关必显虽是官宦后代,但“贫淡家风,不过是鸡鱼鸭肉、寿桃、寿面而已”,阎良只“待理不理的拱了拱手”;二女婿傅金(富金)是土财主,“礼物抬了进来,绸缎履袜,食物菜品,摆了一堂屋”,阎良夫妻便极力奉承,“顷刻就是茶来”。夫妻俩甚至待亲生女儿也有厚薄。大女儿“见爹娘那边摆果子茶,款待妹夫妹子,竟不请他一声,又是一口气咽在心里” [9]  1185。以上种种风俗败坏、道德沦丧之情状,无不源于人心之“妄”,作者痛加针砭,体现了一种救世的“婆心”。

“万恶淫为首”,封建社会的男权文化为家庭稳定和控制女性,千方百计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压制女性正常、合理的欲望,而《姑妄言》却展示了一幅人欲横流的图景,出现了长达十数万字、连篇累牍的艳情叙事。尤其是众多“淫妇”“悍妇”形象的描写,宣告了纲常名教在清初的严重挫败。小说写男女宣淫、公媳淫乱、子烝继母、兄妹乱伦、主仆成奸、人兽杂交,诸多场景,令人瞠目结舌;写淫妇形象昌氏、郝氏、火氏、多银、奇姐、宝姑、水氏、毛氏……淫荡丑态,叹为观止。与对世情百态的描摹一样,书中淫秽叙事并非为了单纯的暴露或谴责,而是为了挽救世风颓败,重构封建社会的伦理秩序。卷首林钝翁“总评”说:“予初阅之,见其中多杂以淫秽之事,不胜骇异……复细阅之,乃悟其以淫为报应,具一片婆心,借种种诸事以说法耳。” [9]  H因果报应是作品劝惩世俗的一种手段,小说中淫乱纵欲的女性最终都因淫荡而死于非命,男性“马士英、阮大铖好贪误国,牛质、易于仁好色贪淫,游混公、卜通误人子弟,屠四、人屠户局赌坑人,皆有恶报” [9]  J。然而《姑妄言》创作并非骂世,卷首的“自评”云:

余著是书,岂敢有意骂人?无非一片菩提心,劝人向善耳。内中善恶贞淫,各有报应。句虽鄙俚,然隐微曲折,其细如发,始终照应,丝毫不爽。明眼诸公见之,一目自能了然,可不负余一片苦心 [9]  F。

此“苦心”实为救世、经世之心,因果报应实乃作者劝惩的手段之一。有时作者还通过树立正面形象,或议论、或评点以实现经世目的,如写淫妇的同时,还写了一些“贞烈型与贤淑型女性”,如钱贵、贞姑、国氏、向小娥等,以“寄予着作者的某些理想:恪守妇道,遵循封建道德规范,进而挽救世风日下这一社会危机” [16] 。

三 

经世实学既表现为对各种社会弊端的批判和揭露,也表现为改革时弊所提出的种种救世方案 [17]  12。为挽救社会危机,明末陈子龙等编《皇明经世文编》以资治,收明人奏疏、序记、书牍等文章,对赋税、边防、漕运、人才等许多方面都提出了改革方案。至清初,经世实学家更为重视有关治术、治法的探寻,对政体、赋税、田制、商业、货币、教育等诸多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和救治之方。如黄宗羲提出了“学校议政制度”“君主立宪”,顾炎武提出“清议”“减租”,王源提出“均田”等主张。颜元则说:“如天不废予,将以七字富天下:垦荒、均田、兴水利;以六字强天下:人皆兵,官皆将;以九字安天下:举人材,正大经,兴礼乐。” [8]  763受经世思潮的影响,《姑妄言》通过形象描摹来揭批世态,通过因果报应来警醒人心和劝世化俗,同时还针对社会现实问题,在政治、社会、军事、人生、道德等许多方面,用艺术的形式,进行了救世之方的积极探寻。

小说第十六回钟情出仕一段,建构了一个清官形象,实乃作者教导天下为官之法,即要能立志除弊、明察秋毫、细心审究、公而无私、勇于任事,同时还要求真务实、人情通达,等等。特别值得提及的是,作者困于场屋,长期生活于社会下层,对底层百姓生活的贫困疾苦,有长期的观察、深入的了解和深刻的感受。小说多处写到百姓荒年惨状和贫穷人家的生活图景,具体、逼真有如身历其境,如第十九回写宦萼所见向惟仁家的破败景象,底层贫困之严重可谓触目惊心。对如此普遍、严重的民生贫困问题,作者用艺术描写提出了一个富人责任的社会命题。他认为富人行善是一个重要的解决问题之法,而其具体方式则有赈济灾民、为民完欠钱粮、随时施舍,乃至建立慈善机构等。

如第十七回写灾民涌进南京城,财主童自大“看见这些男妇携儿牵女,鹑衣百结,鸠形鹄面”,便想:“我的银子也够了,又不犯着去卖,不如做个好事,舍了,救这万把饥民,也是一场义举。” [9]  853同为富豪的宦萼、贾文物受其感染而响应义举。于是,“童自大捐米,宦萼搭篷舍衣,贾文物助柴助菜” [9]  858-859,救了一万多人性命。回前评曰:“拥百万之富,以万余石米济众,直九牛一毛耳。在慷慨豪杰为之,何足为异。所可异者,出在财主耳。” [9]  834作者用意,显然要呼唤富人担当起一定的社会责任。第二十回又写宦萼捐银一万七千两和一万二千两分别为上元、江宁县穷民完欠钱粮。“这上、江两县数万欠户……男妇大小无不感念,望空叩头保佑的也不计其数,真是家诵户祝。” [9]  1001极写穷苦民众感念,实为激励富人行善。第十九回、二十回写宦萼到处行善,“身边揣着银子”“任马所走之”,见到穷难之人,便解囊援助,或助棺葬父,或助子孝亲,或助穷还债,济急救贫一如侠客行侠、观音救苦,不过抛洒银子而已。

明清之际,社会动荡不安,盗贼丛生,作者探求明朝灭亡的教训认为,最不能回避的就是如何稳定秩序、防范镇压匪患等军事问题。对此,《姑妄言》在人才、兵源、饷源、军事素质等方面均有若干探索。首先,作者主张破格提拔人才。小说写慕义、林忠、尚智虽栖身草莽,但“俱猛勇绝伦,智谋足备”,为史可法、乐公赏识并提拔,他们在朝廷军队屡战屡败的情况下,自发组织民兵抗贼,居然连战连胜,最终加官晋爵。第二十二回林钝翁夹批:“识者有时有,英雄无日无。尚智诸人……无识之者,不过终于一草莽英雄而已。” [9]  1125其次,第二十一回提出在朝廷兵力薄弱之地,“既无深山老谷可逃,又无猛将雄军可以御敌” [9]  1057,如何解决兵源、饷源之法,即:在官府支持下,地方按一定之法自建民兵,并自我供给。此法小说多处提及,如:“六合同天长、江浦这三县地方……我们在这三处挑选三千精壮,这三千人,每一人得十家供给,每年一家出银五两。十分穷的不在数内,却在这些穷户中挑选精壮,免他丁役。我们挑足了,操拣出来,三县互相救应,尽力杀贼。不但替朝廷做了地方保障,又还保护了自己身家。” [9]  1060复次,有关军队、将帅军事素质问题,在作品中也有反映。上文人物命名已有所透露,小说中亦多处强调,如第二十一回尚智道:“智信仁勇严五个字,缺一不可。训练了这一枝兵,都是精强力壮的。” [9]  1058卷二十二钝翁回前评:

为将之道,智信仁勇严,缺一不可……夫为将者,无智不足以料敌,故尚智为首。有智而无义不可以驭众,故慕义为次。智义全矣,非有一片忠君爱国之心,上不能以报朝廷,下不足以励士气,故林忠又居其次。忠虽居三,而实为智义之首。智义忠备矣,念念不忘朝廷,始足以报国也。三者俱全,尚何敌之不摧?所以屡战屡胜,诸人为江北之屏,而贼为之丧胆矣。作者犹恐看者不能会其意,又加一鲍信。特拈出此信字,见智义忠信悉具,为将之道备矣 [9]  1094。

以上这些军事方面的见解、主张,虽是针对明末历史而发,但同样有现实背景的因素。小说成书的康熙、雍正时期,虽称盛世,但战争、动乱频有发生。从康熙末年到雍正时期,各种形式的暴动已然极为普遍。如康熙末年,湖南沅州动乱,因将官无能,长期不能平息;雍正二年,山西万泉、临汾等地因知县贪酷造成暴动;雍正七年,广东、广西发生暴乱;雍正七年,无锡村民因知县残酷,“啸聚数百人,几至大乱”;雍正八年,崇明发生抗租事件……与此同时,各地盗贼蜂起。《清史稿》记载,雍正六年,“江、浙界上盗贼藏匿”,朝廷因“江南多盗”,不得不派浙江总督李卫专门调查江南七府五州的盗窃案 [15]  10334。全国其他地方大率亦然。这种情况在小说中也有所反映,如第二十回宦萼因捐纳之事进京,途中被五六十个贼人劫去五千金,后侥幸失而复得;第二十三回郗友、钟生对话云:“数年来因湖广沿江一带流寇纵横,反以不敢远出。”“素常山东一带土贼窃发,行旅甚难。” [9]  1167因此,小说有关军事方面的描写,其实也是针对现实的经世之法。

对清初市井阶层人生虚妄、道德沉沦的问题,《姑妄言》除了批判和谴责,同时也指出了向善之路和自新之途。如宦萼、贾文物、童自大三人本来是“纯然一伙不经世事膏粱痴顽子弟” [9]  498。宦萼谐音“宦恶”,代表“倚着区区家父势,横行到处惯作恶” [9]  504一类人;贾文物谐音“假人物”,代表装腔作势、假充斯文之人;童自大,童谐音“铜”,自大为“臭”,意为“铜臭”,代表家财万贯却吝啬贪婪之人。其共同特点是愚蠢——“呆”,“宦萼之呆也狂,贾文物之呆也假,童自大之呆也,则真呆矣。” [9]  498作者认为,即便此等之人,只要能幡然悔悟,变化气质,亦能成贤成圣。小说以大量笔墨叙写三人弃恶从善,力行不倦之事,其用意显然要给天下膏粱子弟指出一条自新之路。第十五回回前评说:

人能改过迁善,孰不可为圣贤?况宦萼之恶,不过一片呆公子气习未除,心性暴戾,贾文物不过欺世盗名,童自大不过鄙吝刻啬,虽皆为造物所忌,然其罪未至于杀人淫人,天良尚未泯灭,一朝悔悟,便能出人头地,非异事也 [9]  728。

这段文字意为,一个人无论多么丑恶下流,只要有一丝良知,又能立心向善,便能有所成就。

第五回回前评如下:

古云:相逐心生,相随心灭,此必至之理。即如一个人有一个上好品格,只往下流处一走,那相貌不因不由,全然改变,就是那下流的形状;一个极丑恶的人,他一心向上,不知不觉,那丑恶之中就生出许多的慈祥和霭 (2) 的样子来 [9]  219。

宦萼三人之外,小说还写了许多改过迁善之人,如嬴氏、阴氏等淫妇,钟情之侄钟自新等赌徒。书中还给一些身居下贱之辈指出人生向上之路,如娼妓钱贵,戏子嬴阳等,第七回作者评论嬴阳报恩事说:“嬴阳这么个旦而兼龟的人,有这一点报恩的好处,不但成了个好人家,后来竟还做了官,焉知非冥冥之中报之耶?足见人生何不学好。” [9]  367此外,作者还在诸多方面开出了经世之方,如主张家庭中夫妻互相尊重敬爱,男女婚姻选择真情重于财产、地位,道德修为重在实修、实行,子女教育须注意环境因素等等,限于篇幅,暂不赘述。

四 

《姑妄言》用实学思维进行创作,受经世实学思潮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除了传达实学的价值取向,小说在题材内容、艺术旨趣、人物塑造以及情节设计、细节处理等各方面均有体现,从而使其内容、形式呈现出种种新的变异。

首先,在题材内容和艺术旨趣上,《姑妄言》的现实色彩大大增强,注重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发掘、摹写和解决,视野广阔恢弘,描摹精细,篇幅宏大,使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得到空前强化。与同样作为家庭题材的长篇小说《金瓶梅》《醒世姻缘传》《林兰香》《红楼梦》等描写一个或几个家庭不同,《姑妄言》以近百万言的文字,围绕钟、宦、童、贾四家,或简或详地描写了上百个家庭。小说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社会生活图景。从反映现实的广阔程度来说,罕有其匹。这种题材内容的新异和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不仅体现在对现实社会方方面面的描摹、抉发,更体现于作家经世、救世的价值追求。如针对其时好赌的社会风气,书中不但描写了诸多赌徒的家庭及其人生的凄惨,而且还着意揭露鲜为人知的赌场内幕,以劝醒世人,又反复通过评者道出自己的“苦心”。如第二回钝翁评:“这一段不但是一篇劝戒赌的婆心,且更劝好赌人知此中的大害。” [9]  52第四回写戴迁因赌博卖掉亲生女儿,回前评曰:“因借他赌之一字,故撰出一篇戒赌文来,少年孟浪好赌之人,当书一通于座右。” [9]  160经世之意由此可见一斑。

其次,小说在人物塑造上也不乏新异之处。小说人物类型丰富,人物形象的世俗味、务实性趋浓,而传统的理想色彩大大消退。在长篇小说经典中,大都描写数百个人物,而《姑妄言》更是一骑绝尘,描写了上千个形形色色的人物,笔墨所及,有官员、乡绅、财主、儒生、塾师、佣工、佃户、商贩、赌徒、酒鬼、闲汉、无赖、娼妓、嫖客、游僧、道士;其状有乍贫骤富者,有富而变贫者,有富贵骄人者,有财大气粗者,有贪婪吝啬者,有宣淫纵欲者,有嫌贫爱富者、有清廉自守者,有负心忘恩者,等等。从朝廷高官到贩夫走卒,从高雅文士到地痞无赖,跨度如此之广、之大,若没有长期对社会生活和人情、人性的观察和思考是不可能完成的,这无疑是践行实学理念的结果。在具体的人物描写方面,小说体现了实学的崇实、务实精神,舍弃了理想化、理念化的人格塑造。如小说中的主人公钟情,作为一个清官形象,处理同僚私弊、衙役索贿问题时,不是一味厉行严惩,以彰显清廉公正,而是宽严相济,理性包容,多出了一种务实精神。针对普遍存在的衙门索贿之事,“他都细心体察,若些须 (3) 无碍的钱,他也放松一着,并不说破;若稍有关系,初则叱辱,再则重处,无不凛遵他的法度” [9]  781。再如致仕后的关爵为改善自己的生活,通过社会关系给人说情,从中谋得回报,对此作者都给予了肯定和认可,这不仅没有损害人物形象,反而使人物更接地气,更真实可信,因为清官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同样有普通的人情、人性,这或许是实学对人物塑造美学的一个贡献吧。

再有,在情节设计和细节处理方面,小说作者从实学和经世理念出发,苦心构思、经营,不失巧妙、生动之处,往往发人深思,但有时也造成了内容庞杂琐碎、情节枝蔓的不足。整体上看,小说以竹思宽和郝氏,钟情和钱贵,以及宦萼、贾文物和童自大的经历作为三条线索贯穿全书,三组人物实际上恰好隐喻了三种不同的人生之路,即邪道、正途和弃恶从善。竹思宽、郝氏的纵淫暴亡,昭示了人生不知自省的堕落与荒唐;而钟情、钱贵一心向善,终成正果,则具有正面人生榜样的意义;宦、贾、童三人能迷途知返,改邪归正,这实际上是给天下恶人指出了一条自新之路。作者围绕这三组人、三条线,精心构思,巧设情节,体现出一片道德救世的苦心。再从具体情节、细节设计来看,作者也同样不离崇实、经世的创作宗旨。如小说将历史叙事杂糅于世情和艳情内容之中,突出时间标识,模糊虚实界限,凸显了鲜明的史学经世意识;又将一些非小说的情节因素羼入故事叙述中,如第八回将杨涟揭露魏忠贤和客氏之恶的奏本全文抄录,第十六回将钟情为杜绝衙门私刑而作的一篇《戒刑》全文录入,负面作用不言而喻,但目的是突出真实有据的效果。此乃受考据实学影响的结果,同时或稍后的作品如《红楼梦》《镜花缘》等也有此类倾向。再如围绕救世方案设置情节,大多有一定的现实基础,虽有时不免荒诞,但更多的时候值得肯定。如第二十回写宦萼救济灾民,因穷人太多而喟叹:“我遇着的就施舍了,我遇不着的却怎样?” [9]  995于是接受了小娥的“一个济贫的法子”,即建立配套的慈善机构:

腾了几间闲房子,接了向惟仁一家过来,请他掌管当铺。兑出十万金来做本,一分行息,专当与穷民小户,每年送他劳金二百四十两。又叫了邬合来监管养济院、育婴堂、棺材店、义冢地、各处事务、支放银钱、给散粮米,一年也与他一百二十金酬劳。又开了七八处义学,烦梅生请了几位老成在庠的通儒,平儒也在其内,每位一年金五十两。拨人承应,一日三餐上好供给,教训生徒,招揽有志上进者来念书。他又买了千亩良田,将族中这些穷户,凡系同祖传下者,不论亲疏远近,一年按人口大小给以衣食,有力者不在其内。又置了五千金佃房讨租,为这些人婚嫁死葬之费。就选了两位年高族长,一正一副,掌管出入 [9]  997。

这一虚构情节简直就是一个微型的乌托邦,巧妙地融入作者济世的政治理想。很明显,这是作者自我臆想的,试图通过富人的觉悟和慷慨,建构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虽不现实,但也并非全然向壁虚构,其前瞻性意义值得肯定。至于小说的细节描写,在实学思维支配下也不无成功之处,有时甚至比他书更加真实感人。如第四回,当钱贵一心为钟情拼死守身的时候,钟情却反复开导她说:“倘你不堪受凌辱,如此岂不使我抱一世鼓盆之叹?况你心迹,我岂不知?俟出火坑,再做良家腔调未晚。” [9]  185仅一个语言上的细节,人物豁达、开明、务实的性格便跃然纸上。由此可见,实学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小说的情节设计和细节描写。

要之,《姑妄言》的创作与清初经世实学思潮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其作者曹去晶虽然是一位“不第的穷儒”“抱经济之才者,埋没于草莽之中”,但受传统儒家积极入世精神的熏陶,特别是受到清初以来强烈的经世实学精神影响,他以小说创作的形式,表达了自己治世的理念和愿景。影响所及,使古代长篇小说的内容、形式呈现出种种新的变异,这当是《姑妄言》成就奇书风貌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参考文献: 

[1]陈辽.奇书《姑妄言》及其作者曹去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26-29. 

[2]陈益源.《姑妄言》素材来源初考[M]//古代小说述论.北京:北京线装书局,1999. 

[3]步近智.明清实学思潮及其现实意义[C]//中国实学研究会.实学文化与当代思潮.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李贽.焚书续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顾炎武,黄汝成.日知录集释: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6]陆世仪.桴亭先生文集:卷3[M]//续修四库全书:第139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颜元.颜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 

[9]曹去晶.姑妄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 

[10]王长友.从《姑妄言》看三教文化的衰落[J].明清小说研究,2004(4):216-226. 

[11]王夫之.四书训义:下[M]//船山全书:第8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 

[12]王长友.从历史演义到演义历史——《姑妄言》对《三国演义》的继承和发展[J].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21-27. 

[13]王夫之.读通鉴论.四部备要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4]汪高鑫.论传统史学的经世致用特点[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3-47. 

[15]赵尔巽.清史稿:第1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6]王正兵.《姑妄言》中的女性形象[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45-48+51. 

[17]葛荣晋.中国实学概论[C]//中国实学研究会.实学文化与当代思潮.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