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小玲——香港餐饮品牌咏藜园董事长

 每日聚焦 2023-11-30 发布于山东

心有宏图自铿锵 民族品牌铸辉煌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3/11/3015/276182542_1_20231130032717195.png

香港,一座高度繁荣的自由港和国际化大都市,位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与纽约、伦敦 并称为“纽伦港”,素有“东方之珠”的美誉。这里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美食天堂”, 在这座拥有超过 700 万人口的现代化都市里,密集分布着 1.5 万多家规模各异、风味迥然的酒楼食肆,构成了一道道繁华而靓丽的美食风景,满足着世界各地食客的饕餮之欲。

位于九龙红磡黄埔花园,有这样一家著名的中餐厅——它始创于 1947 年,凭着一碗担担面起家,在七十多载的风雨历程中一跃发展成为香港十大餐饮品牌之一,依托出色的餐品和服务质量,它先后斩获“国际餐饮五星钻石奖”、“中国餐饮名店白金奖”、“中华餐饮金鼎奖”、 “法国蓝带奖”以及“最受赞赏中华老字号餐饮品牌”等行业著名奖项,共接待过 700 余位各界演艺明星和商界名流,连续11年被评为《米其林美食指南》推荐餐厅,新华社、人民日 报、美国时代传媒、香港 TVB 电视台等海内外知名媒体更是对其进行多年的跟踪报道,其品牌影响力无与伦比;并且跨越半个多世纪,它仍历久弥新,在卓越管理和创新发展的驱动下,近年来,它积极推动产业延伸和人才战略并将中国优秀的美食文化推向了世界各地。它,就是有着“港式餐饮发展活招牌”之称的“咏藜园”餐厅。 作为如此一家盛名远播的老字号,“咏藜园”何以能在竞争激烈的美食之都香港脱颖而出?它又是如何蝶变成长为香港餐饮界的一个“擎旗手”的呢?本期代表人物,我们就来走进这家餐厅,探访一下其掌舵人——香港咏藜园品牌餐饮集团董事长王小玲,来听一听她口中关于“咏藜园”的发展史,以及她是如何赓续家族使命、 带领“咏藜园”一步步铸就品牌辉煌的!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3/11/3015/276182542_2_20231130032717398.png

贵人相助 艰难起家

提起“咏藜园”的历史,我们还要从其创始人杨殿湖先生说起。杨殿湖先生先祖是清朝御厨,拥有多款御膳及家传秘方,从小他就耳濡目染,继承了先辈们的好手艺。

1947 年当时正值国内解放战争时期,为了躲避战乱,杨殿湖先生携家眷从江苏到香港谋生,为了糊口他在钻石山大磡村寮屋区开了一家小面馆,和打面师傅谭双良(人称“良叔”)一起改良担担面。在二人的悉心钻研和反复尝试下,他们做出来的担担面轻滑有嚼劲,汤底香味浓郁,口味极佳,深受附近居民的青睐。 当时的大磡村,虽然只是简陋的棚屋区,但是因为附近有很多电影公司的片场,所以每天都有很多明星在这里拍戏,被称为“香港的好莱坞”。由于杨殿湖先生面馆的担担面做的非常有特色,加之他待客热情大方,因此也吸引了众多明星前来吃面,像功夫巨星李小龙、邵氏电影公司创办人邵逸夫、著名导演李翰祥、著名影星周润发等都是店内的常客。尤其是李翰祥先生,还亲自为面馆起了一个非常有深意的雅称——“咏藜园”,寓意客人“永远来不完”。 也正是有了好听的名字,又有明星效应的加持,因此“咏藜园”声名远播,顾客络绎不绝!

然而,人生百态,世事无常,虽然愿望是美好的但咏藜园的命运并不像它的名字一般如意。1951年就在咏藜园生意蒸蒸日上的时候,一场意外发生的火突然降临。当时,由于面馆内部的装修都是木制品,因此烧毁程度非常严重。面馆无法营业,没有收入来源,杨殿湖先生一家人的生活也陷入了困顿。好在这时李翰祥先生再次仗义相帮,无偿资助杨殿湖先生2000元钱,才使得咏藜园面馆重新开张。对此,杨家人至今对李翰祥先生仍十分感念!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3/11/3015/276182542_3_20231130032717648.png

一面之缘 情定终生

从火灾的创伤中走出后,咏藜园面馆重新开业,在步入正规的同时,也迎来了其发展史上 的一位核心级重量人物——王小玲(也就是后来的“杨太”)。 说起王小玲和咏藜园的缘分,同样也颇有戏剧性。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出生在富贵之家的王小玲早年间也曾是一位铁杆的追星族,在上学的时候, 她就和同学们经常相约一起去咏藜园吃面,以期遇到心中的明星。然而,可能是她的运气不好, 往往是面吃完了,明星也没有出现,同学们陆陆续续都走了,生性好强的她依然还在坚守。一次和往常一样,她仍是一无所获,就在结账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出门匆忙竟然忘记带钱了,当时,这是非常令她十分尴尬。不过,她很快想出了一个办法——再叫一碗面,一条一条的吃,慢慢等待看有没有同学过来解围,可事与愿违,最后一个同学都没回来。她很着急,委屈的泪水在眼里打转, 而她的这个举动也被面馆的老板杨殿湖先生敏锐地捕捉到了,猜到她应该是没钱付账,就和蔼的对她说:“小姑娘你回家吧,家里人还在等你呢,面钱就算了。”有了这番话,王小玲感激地飞速离去,心里想以后再也不来这家店了,太尴尬了。而如果事情至此结束也便没有现在咏藜园的辉煌了。 冥冥之中一切仿佛自有天意。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小玲遇到杨殿湖先生的儿子杨天宝,二人一见钟情,坠入爱河,很快就情定终生。那时,王家属于比较富贵的家庭,家境殷实,生活条件非常好。父亲坚决不同意将女儿嫁给杨天宝,担心结了婚自己的女儿会受到委屈。为此,父女俩关系闹得非常僵。可为了爱情,王小玲最终还是毅然决然地嫁给了杨天宝。所幸,婚后他们夫妻二人生活十分和谐,而且不久便有了他们可爱的女儿杨莉莉。孩子出生后, 看到自己的外孙女漂亮可爱,王小玲的父亲也最终打开了心结和女儿之间的关系恢复正常, 而且还时不时的接济一下在温饱线上挣扎的杨家。因一碗担担面而修成绝世良缘,对此,王小玲至今每每谈及此事,还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心生感慨!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3/11/3015/276182542_4_20231130032717867.png

力挽狂澜 赓续使命

上世纪八十年代,正值香港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这里经济活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 面加快。1988 年,香港政府开工建设大老山隧道,对大磡村地区的寮屋(香港称违章 建筑为寮屋)进行大面积拆除,而咏藜园也在清拆范围之内。消息出来后,来面馆吃面的顾客 大部分都陆续搬走,导致当时面馆的生意一落千丈,其中最惨的一天只收入 300 元钱,连电费都不够。 一时间,杨家人的生活再次陷入了危急。 在如此情形下,王小玲适时地站了出来,为了保住面馆,她带头组织了6万村民自发请愿和政府谈判,最终说服政府让咏藜园得以保存。大批的老顾客知道后,为了照顾 咏藜园的生意,纷纷从很远的地方坐车赶来吃饭,救咏藜园于危难之中。同时,为了挽救咏藜 园的生意,王小玲还不惜放下富家千金的身段,主动走出店外,租了一辆货车到附近的工 厂区售卖盒饭。这一方法奏效后,她随即又租用了两辆小巴,在新蒲岗和钻石山循环来回,免 费接载食客,并打出“吃面送豆浆、吃饭送甜品”等优惠活动,终于让食客回流,店面生意也 好了起来,避免了一次倒闭危机。 然而,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个体终归还是执拗不过大势所趋。2000 年香港政府再次全面拆除钻石山一带的寮屋,这次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了,咏藜园只能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关店,要么迁址异地经营。彼时,杨王夫妇经营店铺已经赚到了500万的第一桶金,足够生活衣食无忧,加上打面的良叔年迈,杨天宝决定要关掉咏藜园。不过,对于闭店的决定,王小玲却有着不同的想法,她并不赞成这一决定。回想起婆婆临终前的嘱托她不愿就此放弃辛苦几十年的咏藜园。在和丈夫及家人几番沟通后,她提议将咏藜园的重生权交由顾客来决定。为此,在面馆关闭前她给顾客发放了 100 份调查问 卷,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咏藜园异地经营是否愿意前往新店就餐,如果超过 6 成的顾客愿意去新 餐馆就餐就开新店,如果低于6成就永久关闭餐馆。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问卷调查显示100%的人都愿意去新店就餐!而正是这个结果让王小玲十分感动,从未涉足过餐饮的她决定放下手上赚钱的房地产工作,正式全面接管咏藜园肩负起让店面重生的重任。 2001 年,在天作之合下,满载着全体顾客的殷切希望和支持咏藜园在黄埔新天地重新开张,由原来几十平方米的小面馆一跃蝶变为几百平方米的京川沪综合餐厅。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3/11/3015/276182542_5_2023113003271838.png

践行公益 爱港爱国

咏藜园在王小玲带领下一路前进打拼,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然而对此,她本人却显得很是谦虚,她经常说,咏藜园能有今天的成绩,30%是天地神灵的扶持,30%是顾客的不离不弃,30%是员工的辛苦拼搏,剩下的10%是自己的苦劳,作为一位长期修习佛事的信徒,她感恩身边的一切,早年间她就曾立下宏愿,那就是将多年来挣到的钱用于回馈社会。而她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早在 2001 年起,王小玲就开始投身于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她每年都会带领咏藜园全体员工举办月饼义卖活动,所得收入全部无偿捐赠给香港慈善机构;同时,她也一直在关注弱 势群体的生活,譬如香港有很多老年人晚年以后没有收入,生活很是艰难,她就悄悄让别人去 送饭、送衣服、送生活费等,有些老人走了以后她还会帮这些老人料理后事,让她们走得安详;并且,她还以婆婆的名义成立了一个救助残障老人的基金会——“咏藜园陈凤英慈善基金”,将一半财产现金拨入基金户下,以帮助那些需要救助的残障老人。而对于内陆的慈善公益事业,她也贡献颇多,这些年来,她先后代表杨家人以咏藜园和香港同胞的名义,陆续在扬州市江都 县筑桥铺路、捐助中国烛光教育基金“希望工程小学”、修建大悲寺古庙,目前已累计超过千 万元,深受当地百姓的称颂。“生来入华夏,永爱紫荆花”,作为一位有着大爱情怀的企业家,除了拥有一颗慈悲之心,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年来,王小玲还始终深藏着一颗爱国爱港的拳拳赤子之心。为了推动香港社会的发展,多年来,王小玲一直在关注香港下一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这种家国之情着实令人感动!在她看来,爱国爱港,高于一切!

2019 年,咏藜园的广告登上美国纽约曼哈顿时代广场的大屏,成为全球首家在这里挂广告的中餐企业。咏藜园一步步发展成为驰名中外的国际餐饮集团,影响力也是与日俱增,名扬海外。

2011 年,她捐助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设立了“咏藜园奖学金”, 帮助那些莘莘学子实现自己的求学梦想。并且,她还自费组织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的 学生到内陆参观学习,以增进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当来到上海外滩,王小玲指着万国建筑群告诉学生们,这就是我们国家落后的标志;当看到外滩公园挂着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她告诫同学们落后可能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大了才不会被别人欺负;当置身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陆家嘴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十大金融中心之一),她叮嘱同学们,不要觉得香港发展得好就高高在上,内陆发展得也很不错,很多地方内陆已经远远超过香港,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家园,要努力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当来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亲眼目睹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她教育同学们对日本千万不要抱有幻想,要时刻警惕;当来到扬州参观南水北调工程,她告诉同学们,这是载入史册的伟大工程,只有祖国强大富强了才能完成这项堪称史诗级别的浩瀚工程。正是通过言传身教,王小玲不仅为学生们树立了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也给学生们注入了强大的奋进动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她的高尚情操及爱国爱港情怀……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3/11/3015/276182542_6_20231130032718226.png

着眼未来 擘画蓝图

2022年8月,咏藜园餐饮集团官塘分店“千岁担担面”与“蒸益求蒸”举行了大型招聘会,提供平台。王小玲深知,花无百日香,如果事业不做传承那么品牌就会慢慢就会退化。她希望从外部培养一批有能力、有兴趣、有心的年轻人从事餐饮业,她专门设立了一项针对年轻人的创业计划,在她看来,如今很多年轻人想创业,却经常因为没经验、 没品牌、没相关专业常识而以失败告终,而她则可以为年轻人提供资金与技术及品牌等一系列的帮助,只要是有创业心、有诚信力、有道德感、诚心实意的年轻人均可申请加入,通过培训,考能过关的学徒,王小玲将资助其创业开店。 并且对于年轻人的扶持王小玲也是毫无保留的,她原意把咏藜园所有的秘方全部都无偿地奉献了出来,她认为:“很多人背着一个秘方不肯外传,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其实这是不对的,你人死了秘方也就失传了,也就没有意义了,秘方不是属于你个人的,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属于全世界的。”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3/11/3015/276182542_7_20231130032718460.png

使命不渝 砥砺前行

弹指一挥间,峥嵘数十年。如今,咏藜园已经发展成为驰名中外的国际餐饮集团,高举“民族品牌强国”的大旗推进产业升级的道路上阔步迈进。这一切都离不开王小玲的悉心经营。这些年来,伴随着咏藜园的品牌影响力的持续扩大, 王小玲本人也获得了不少的社会殊荣并且她还身兼数职。这一切的荣誉和身份,都是她多年心血付出的最好见证。

纵使荣誉累累,纵使年事已高,她也依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她经常说:“有梦的人是年轻的”,而无疑,她正是这样的人。

在她心中一直有着一个宏大的梦想,那就是“把咏藜园做成香港的咏藜园,做成中国的咏藜园,做成世界的咏藜园”,而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她仍将义无反顾,哪怕是耗尽自己最后的心血。因为,她认为这是她的责任和使命!据悉,2025年王小玲女士将正式退休,届时她将以另一种身份弘法,利益众生,感恩菩萨指引,传播佛法慈悲,致力于慈善活动,积德为善,为国,为民,为家,行有德之举!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3/11/3015/276182542_8_20231130032718742.pn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