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其一》原文、注释和鉴赏

 三友墨斋 2023-12-01 发布于辽宁

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其一》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注释】

(1)西太一宫:道教庙宇,在今河南省开封县西八角镇。为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所建。此诗大约作于宋神宗熙宁初(1068—1070之间),作者奉召入京,准备变法,时近五十岁。原诗两首,题于西太宫壁(即所谓“题壁诗”),此选一首。

(2)蜩:蝉。

(3)酣:浓。

(4)陂:山坡。根据记载,西太一宫附近以及汴京附近有称“三十六陂”的蓄水塘。

(5)白头:白发,指诗人自己鬓发已白,进入了老年。

【赏析心得】

宋人六言绝句,以王安石的《题西太一宫》为代表,被评为“压卷”之作。

三十二年前,十六岁的王安石随父王益到汴京,曾游过一次西太一宫。神宗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奉召进京,越次入对(如现在的越级汇报之意),上书主张变法。就在变法酝酿与准备的关键时刻,刚入京的翰林学士王安石再次游览了西太一宫,或许是向老子祷告保佑变法获准,或许是拼搏前夕自我激励。但他在第一首诗中写出来的,却是期望三十六陂地区将会春水满塘,出现好年景。这种写法,表面上是诗人抚今追昔,表达对江南家乡的思念,实际上前瞻隐喻,他相信新法将会推行,三十六陂将变成江南鱼米之乡。怪不得哲宗元佑年间,苏东坡来到西太一宫看到荆公二十年前题壁的“西太一宫”六言诗时,“注目久之,曰:此老野狐精也”(引自蔡《西清诗话》)。此处“野狐精”当是东坡用的褒义词,表示他对王安石的政治水平和写诗技巧由衷地叹服。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开首两句写的是夏日景色,说明重游时在夏天。柳林密密、树荫浓浓,“知了”躲在树荫深处,此起彼伏,不停地鸣叫,不见其形,只闻其声。陂塘里的荷花在绿荷的烘托下灿烂开放。朵朵荷花在落日光辉的照耀下,就像一个个不胜其饮喝醉了酒的美女的脸庞,红中添红红到极处,浓到不能再浓。柳下荷花相应成趣,“绿暗”“红酣”,色彩绚丽。大好江山,如此美景,怎不叫人摩拳擦掌,准备为此一搏!“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面对长满荷花的陂塘,诗人触景生情,想起一个水字。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加财力,国富兵强,彻底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被动局面。其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尽力开发自然界资源,这当然首推兴修水利工程,制定颁布《农田水利法》。因此,作者想象,眼前的三十六陂如果都像春水那样充盈荡漾,那么农业定是个丰收好年景。想到这里,作者情不自禁,从内心深处喊出:“白头想见江南。”他多么希望新法尽快实施,早日将三十六陂变为江南鱼米之乡啊!三十二年了,他从十六岁的翩翩少年熬成如今满头白发,不就是等待这一天的到来吗?

历史证明,从神宗熙宁二年(1069)至熙宁九年(1076),变法派大力推行《农田水利法》,七年内,全国兴修水利田一万零七百九十三处,受益农田三十六万一千一百余顷,官田一千九百多顷。据《宋史》记载: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推行新法,开凿疏通河流,在汴京附近把洛水和汴水连通,引古索河为水源,注入房家、黄家、孟家三陂,波及三十六陂高仰处,储水为塘以备(农田需要)。作者在有生之年终于实现了变法之初的期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